1.2008公务员热门关键词?

2.对于我国现在的经济走势该怎么进行调控

3.求“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资料

2008公务员热门关键词?

美国油价暴涨原因_美国推高油价中国怎么应对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半年,是挑战前所未有的半年,是中国经济在灾难中奋起、在挑战中前行的非凡半年。 这半年,中国经受着最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通胀高企、投资放缓、自然灾害不断;股市持续低迷,高油价与世界性通货膨胀掠夺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面对重重压力,中国经济为化解不利因素,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一直在不懈努力。经过30年的经济实力积累,中国已有足够实力应付各种天灾人祸。

盘点上半年经济生活,10个最受关注的热点关键词汇跃然纸上:人民币升值、CPI、股市、物价上涨、次贷危机、油价、准备金率、抗灾、粮食安全、房价。 关键词之一:人民币升值

构成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基于以下两大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对外经济往来层面上看,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快速升值,实际上是美元贬值速度太快。自次贷危机去年年中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不断加大救市力度。美联储已累计降息300基点,将利率降至2.25%。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向金融体系持续大量注资,动辄上千亿美元。降息极大地削弱了美元对于海外投资人的吸引力,同时当局释放的大量现金也使得美元一天比一天更加不值钱。作为国际金融体系中最关键的货币之一,美元的无序贬值危害了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市场。

第二,从国内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外汇占款”带来流动性过剩压力。由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对外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的两大支柱。为了保证有限的外汇资源能够用到更好的稀缺资源和技术的进口以及鼓励企业出口创汇,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不惜代价承担企业外汇结算和汇率波动的风险。于是,企业的出口业绩越好,外商来得越多,双顺差所造成的外汇储备就膨胀得越快,中国货币增长的速度自然也就会增长得越快,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随着投资过热、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等宏观经济过热问题,开始变得越来越严峻。为了保证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大局利益,缓解流动性过剩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冲击,央行采取了宏观调控的措施来吸收市场中过多的流动性,但效果并不佳,外汇占款问题越来越突出。人民币增值已经被市场认为是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必然选择。详细

·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综合效应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解析

·人民币升值背后的博弈 ·怎样看待人民币汇率“破7”

·辩证看待人民币升值 ·赵锡军:如何看待人民币“破7”

关键词之二:CPI

正如各方提前预测的一样,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再创新高。

据国家统计局2月19日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7.1%,创1997年以来月度新高。其中,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

“这次CPI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短期内无法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首先,春节前后罕见的雪灾重创我国南方各个省份。这些省份是国内主要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而灾后重建还得有一个最短的周期,因此,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也是必然。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国内CPI全面上涨是不可低估。

其次,从现有的数据来看,尽管在春节前政府采取了严厉的行政措施来控制居民消费品特别食品价格的上涨,但是其所起到作用十分有限。一是政府想要达到对这些产品的完全控制是不可能的,企业及市场会从各个方面来突破这种限制。试想,中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目前这种深度,政府想通过限制价格来控制市场根本就不可能。

“而且政府限制价格也表示是临时的政策,因此,市场一定会预期政府的价格管制在短期内放开。而这种临时性价格管制一旦放松,相关消费品价格快速上涨是任何行政方式不可控制的。特别是南方的雪灾后更是推高了农产品价格上涨。”易宪容说。详细

·工资能否与CPI挂钩 ·如何应对高企的CPI指数

关键词之三:股市

两年多的中国股市,就如像坐过山车,上海综合指数先是从2005年6月998点,到2007年10月6124点,然后2008年4月23日回到2990多点。先是上涨飚升6倍,后是下跌50%以上。4月24日,股市交易印花税一下调,整个市场立即沸腾,当天几千只股票都封在涨停板,当天两市指数上涨9%以上。但是,股市的上涨仅是一天,后两日,市场并没有继续24日股市快速飙升的态势而又开始下跌。但是,4月30日上海综合指数又上升到3700点上。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自身的原因就在于中国股市在早两年的时间内快速上涨,其上涨幅度早就超过一些上市公司的基本价值了。既然股票的价格背离了上市公司的基本价值,其价格作一定程度的调整也就是自然。特别是在国内股市向下调整时,正好面对着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如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震荡不可避免地会传导到中国股市来。特别是在国内股市十分脆弱的情况下,只要国际金融市场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容易掀起股市下跌的波澜,投资者一定要小心为上。这就是股市的恐惧心理。

二是最近国内股市这样快速的下跌,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权重股、蓝筹股全面下跌。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投资者失去了市场信心。股市权重股代表了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基本格局。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在国家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经济的基本格局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权重股不仅不会下跌,反之应该其价格是向上的。但实际上国内权重股不仅没有向好,反之成了下跌最为严重的重灾区。详细

·警惕“热钱威胁论”狙击中国股市 ·稳定股市就是稳定大局

·寻找宏观调控与股市健康最佳平衡点 ·2008:中国股市是否会受西方危机影响?

·完善股票回购制度 促进股市稳定发展 ·建立A股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之四:物价上涨

当前,我国面临着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这次物价上涨有什么新特点?应该怎样应对呢?

全球性。这次物价较快上涨不是我国特有的,也不限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也陷入了通货膨胀的阴影之中,因而具有全球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数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在这种环境下,既有输入型通货膨胀,也有输出型通货膨胀。

复杂性。这次物价上涨不仅仅是粮食和石油大幅度涨价,而是以这两种基础产品为中心的大多数商品全面涨价。其中,既有实体产品价格上涨,又有虚拟产品价格上涨。就我国来说,目前面临着粮价、油价、房价、股价、汇价五大价格问题,且纵横交错、异常复杂。

深源性。这次物价上涨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对于通货膨胀的起因,有众多学说。在西方,有垄断说、货币制度说、政府行为说、需求拉动说、成本推动说以及混成说等。在我国,还有体制转轨说、结构变动说、人口众多说、低效益说等。现在看来,不论哪一种学说,都难以真正说清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于货币过多而引起的价格水平的全面大幅度持续上升。价格是商品与货币关系的指数。价格之所以上升,不外乎三种类型:不是由于货币太多,就是由于商品太少,或兼而有之。详细

·当前价格上涨的深层次原因 ·防止价格上涨的标本兼治对策

·如何抑制食品价格上涨 ·本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与调控建议

·全球性价格上涨和通胀压力增大的成因 ·当前价格上涨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之五:次贷危机

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连续5年扩张的全球经济已开始减速,全球经济增长在去年第四季度已经显著放缓。美国政府空前的救市行动一方面说明,美国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经济的成长增添了不确定性,2008年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扩散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9·11”以后的2002年至2004年,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一直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上,这一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大大鼓励了商业银行纷纷放宽购房贷款标准,推动了大批消费者购置房产,导致不动产价格攀升,继而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从2004年6月开始,为了在经济强劲增长的时候遏制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基准利率,2006年6月29日联邦基金利率最终被提高到5.25%。当贷款利率提高以后,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下降,导致价格回落。与此同时,因为债务已经超过了房屋的实际价格,拖延还贷的现象显著增加,首先被拖欠的贷款就是所谓的次级贷款。美国住房市场的急剧降温,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

2008年,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减速已成定局。一般认为,当美国GDP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时,可视为出现了经济衰退。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9%。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2%,其中四个季度增长率分别为:0.6%、3.8%、4.9%和0.6%,第四季度经济下滑明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详细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哪些启示 ·从次贷危机看现代金融技术发展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 ·次贷危机,考验中国经济

·樊纲:应关注次贷危机中全球经济“光明面” ·中外官员学者把脉次贷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关键词之六:油价

一段时间以来,一路攀升的石油价格成为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国际热点之一。2007年初石油价格还在每桶60美元左右,随后便犹如脱缰野马,一路狂奔,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国际油价上涨已经超过1.3倍。国际油价的迅猛上升对国内市场形成了巨大压力,最终迫使我国不得不对石油价格做出调整。然而,在目前国内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已经较高的情况下,国际油价的持续攀升和国内油价继续调整的预期,又引发了人们对全面通货膨胀的深深担忧,一些人甚至认为,油价涨则一切商品价格都会涨。那么,油价的调整对我国物价真会产生“一涨俱涨”的效果吗?对于这一问题,笔者并不像一些人所预期的那样悲观。

应当承认,鉴于石油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一旦石油价格上涨,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种连锁式的反应,不仅直接带动国内能源价格的上涨,而且通过增加诸多行业的生产成本也会对国内物价产生“成本推进式”的上升效应。特别是在目前国内CPI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人们因油价上涨而产生的对全面通货膨胀的担忧也并非毫无根据。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在承认油价上涨对国内物价具有推高效应的同时,也大可不必为此而忧心忡忡,因为,油价上涨对物价的影响或许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严重。详细

·董秀成:应对油价高涨——以变应变 ·关于国际油价上涨的若干思考

·理顺油价的关键一步 ·为什么这几年油价涨得那么高?

关键词之七:准备金率

就在国家统计局12日上午宣布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8.5%后,中国人民银行下午随即宣布,决定自2008年5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自去年起第14次,也是今年起第4次宣布上调准备金率。上调后,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6.5%的历史高位。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流动性压力不减的背景下,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落实从紧货币政策的体现。

央行12日也指出,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今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超出预期,这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一定程度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中国社科院金融专家彭兴韵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彭兴韵认为,虽然4月份的贷款数据还没有对外公布,但无疑信贷增长压力将超过一季度,央行此举是防患于未然。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一季度我国南方出现罕见的冰雪冻雨天气,为抗击巨灾及重建的投资支出与贷款增大。此外从近年投资增长变化趋势看,二季度投资增幅和信贷投放都会有所增加,预计今年二季度这个趋势仍将存在。详细

关键词之八:抗灾

面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全国史无前例的赈灾方式和赈灾工作,对处在经济转型中、目前还面临着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挑战的中国经济而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开始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关注和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

虽然,目前很难就地震灾害对经济影响做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判断和预测,但是,根据以往海内外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及其管理经验来看,社会各界的参与救灾行为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影响有5个方面。

首先,政府的财政拨款和重建计划,对受灾地区灾后的经济发展方向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政府的支持不是一个短期暂时的策略,也不会把目标仅仅放在解决当务之急的生存需求上,而是会结合灾后重建推进受灾地区产业转型,加强农村教育,完善社会保障等。

第二,这次民间捐款的规模之大,可能有益于虚拟经济部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缓解。由于大量的资金从高收入层流向灾区的低收入层,由储蓄和投机行为为主的金融资产转变成实际生活所需要的实物资产,它替代了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的行政机制,降低了由此产生的社会协调成本。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缓解由成本推动型造成的物价上涨问题。

第三,企业慷慨解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企业资助形式如果能和灾区未来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企业目前的这种社会责任感未来会给各个部门(包括企业自己)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详细

·关于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财政思考 ·震灾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基本面

·金融机构要做好灾后重建服务工作 ·城乡住房灾后重建的财政解决方案

·尽快建设灾区生活必需品应急市场的建议 ·探索巨灾债券分散巨灾风险 关键词之九:粮食安全

近年来,国内外粮食生产和消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粮价总体持续上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重新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粮食本质和特点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大,需求的价格弹性小,因而导致生产多了就要出现“卖粮难”,谷贱伤农;生产少了价格就要过分上涨,消费者难以承受。另外,粮食供求既受商品价值规律的支配,又受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的影响,往往后者起着稳定价格的重要作用。

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粮食是国民经济战略物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必需商品,涉及千家万户,具有“放大”效应——每户多买一点就会出现供应紧张,如果不正确引导,就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出现通货膨胀,都与粮食供求出现问题有关。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国家应扶持粮食生产,仅靠市场调节难以解决粮食供需矛盾。详细

·目前粮价上涨无碍粮食安全 ·粮价上涨、粮食安全与通货膨胀之关系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粮油价格基本稳定 ·中国粮食安全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之十:房价

年前,广州万科地产率先降价,引来其他城市许多地产公司降价或优惠促销。春节之后,记者发现手机上各种推销房屋的短信突然多起来了。

前几天,北京市统计局宣布了今年1―2月北京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累积为116.8%,其中,2月份116.5%,涨幅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春天的北京,一年一度的房地产交易会又准备悄然拉开帷幕。组织者感到担心的是,一向坚挺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出现松动,会不会让消费者持币等待,会不会使房地产交易出现有价无市的状态?

但来自北京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市区房地产的价格信息,似乎不能印证这种说法。记者来到北京朝阳公园南门一处由天鸿地产开发的写字楼盘探听,发现这个楼盘虽然每平方米达到2万元,但早已销售一空。沿着东四环向北,几乎到了五环边上,一处由日本公司同国内合资投资的民宅楼盘交易并不清淡,前来寻价的人络绎不绝,一问价格,每平方米1.8万元。销售人员态度坚决,价格绝对没有优惠。详细

对于我国现在的经济走势该怎么进行调控

通货膨胀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与现阶段我们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的迫切要求相背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依然未除,全球流动性继续泛滥,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和主要货币的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的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的矛盾和结构性的矛盾叠加在一起,宏观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复杂的形势提出了严峻的思考,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正确地判断形势。

6月1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香港经济导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论坛上,来自国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著名专家和学者,围绕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可持续繁荣为主题,对我国当前的内外经济环境、短期经济波动,尤其是未来如何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负利率不利于宏观经济正常运行

2011年前四个月C PI上涨率是5.1%,其中新涨价的因素达到2.3个百分点。按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计算,2011年全年翘尾的因素是2.67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从5月份开始,即使不再有新涨价的因素加入,全年C PI上涨率还会达到近5%。从现在的情况看,6月份因为翘尾因素最高,有可能达到高峰期。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还在高位水平,原油的价格仍然维持在100美元/桶,粮食价格高企。国内因为气候异常,粮食涨价的预期也比较强,近来猪肉、鸡蛋价格两位数增长,水电、天然气的涨价压力也不少,最近日化产品也涨价。总之,今年到现在为止,物价上涨的压力不小。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新一轮通胀主要是输入型的,这一说法值得研究。所谓新一轮通胀大致是从2010年7月份算起,因为那个月CPI超过3%。我认为,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是2007年以来和2009年加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度造成的,集中表现为货币太多、流动性过分充裕。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全球油价、粮价、资源价格的上升对中国消费物价的影响预计在30—40%之间,这就说明中国新一轮的通胀主要不是输入型的,而且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这几年这么大幅度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我国多年来粗放扩张、需求过旺,推高了原油、铁矿石、铜、植物油价格上涨有关系。拉丁美洲有一位银行家说,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中国的能源需求共同导致了全球的通胀。

再看货币,从2003年到2010年人民币贷款规模七年增长了32万亿元。M 2在2004年—2010年六年增长了1.85倍,M 1也是同样,也是年均增速接近19%,以上M 2和M 1年均增速均超过了年G D P增速和C PI的上涨率,造成了流动性的过分充裕。因此从2010年7月份开始,C PI的上涨率一直在3%以上,这是通货膨胀释放和抬头的根源所在,是2007、2008年通胀的继续发展。

面对通胀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重视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实际是政府对居民的一种征税,降低居民的实际收入,而且通货膨胀使得低收入者受损最大,而中国每一次出现通货膨胀首当其冲的是食品的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大大加大低收入者群体的负担。因此通货膨胀必然带来收入差距的扩大,与现阶段我们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的迫切要求相背离,正因为这样通货膨胀如果不能够加以治理或者是任其恶性发展,必然是民怨加重,甚至危及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二是要调整负利率政策。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多数时段都是实行负利率政策,2010年2月份起到现在已经16个月一直是负利率,而且现在还看不到终结点。负利率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负利率同样等于向普通的老百姓征税,中低收入者是负利率的最大受害者。为什么政府会热衷于维持负利率?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负利率使资金的成本低,有利于经济的粗放扩张,有利于短期G D P的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往往造成负利率,而负利率又带来对资金的需求过旺,不利于通胀的治理。因此,如果真的是要把治理通胀和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要改变负利率的政策,尽快使实际利率转为正值。

三是要保农业、保粮食。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历次的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都是食品价格上涨带动的。这次也不例外,比如2010年C PI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2011年1到4月份,CPI价格上涨5.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从一月到四月每个月都在两位数以上,所以稳定物价首先是要稳定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价格,保障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应。目前国内种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回报率太低,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农业进行高补贴,我想中国也要逐步增加对种粮从事农业的补贴,财政支出用于“三农”的部分还需要大幅度增加。

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常务副院长林兆木:现在就应该预防通货紧缩

“十二五”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确定了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在现有的结构、体制和利益格局之下,实施“十二五”规划最大的难点也在于贯彻这个主题和主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解决三个重大的问题。

第一,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第二,对投资和消费重大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第三,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力度。

“十二五”前期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最主要的问题是抑制通货膨胀。从过去我们实施五年规划的实践经验来看,经济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有曲折起伏的。“十二五”时期可能也是如此。“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以及能源、粮食供求和价格的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国内来看,“十二五”前期主要是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同时也可能会因为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导致在2013年或以后,出现经济速度的下滑以及经济紧缩。有人可能不理解,现在不是通胀吗,怎么会通缩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是转化的。1994年、1995年,当时主要任务是应对通货膨胀,1997、1998年之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出现产能严重过剩,导致通货紧缩。

“十二五”时期,还是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危险。根据国际上许多机构预测,今年下半年国际油价会在110—220美元/桶之间震荡。从中长期来看,2015年以前国际油价可能会继续走高,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石油开发项目延误,2011年到2013年期间,石油产能的增量可能出现下降。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强劲,全球石油需求将会继续增加,由于美元的长期贬值趋势,也会继续推高国际石油价格。从国内的因素来看,成本推动是“十二五”时期通货膨胀的一个显著特点,包括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和融资成本的上升。

这几个因素中,我觉得比较复杂的一是输入型通货膨胀,我们不掌握主动权;二是各种成本要素的推动,多年的欠债,现在到了偿还期,同时食品、能源等需求弹性较少,因为工资、粮食价格都会加入所有商品的成本,所以“十二五”时期抑制通胀尤其要防止工资投入价、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上游产品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互相推动、轮番上涨的形势。

关于产能过剩问题。主要由这些年的高投资引起的。上个世纪90年代,投资率平均为37 .8%,2003—2010年,连续八年上升到40%以上,去年达到了历史顶点48.6%。最终消费率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是60%,2007年到2010年持续下降,降到了50%以下。2010年降到了47.4%。其中居民消费率90年代平均是45.6%,2005年-2010年连续六年降到40%以下,去年降到了33.8%这样一个历史的低点。投资和消费严重的失衡,将是导致未来产能过剩和可能引起经济下滑的因素。

关于金融不良贷款问题,最主要的是金融领域可能会出现“潮水效应”。根据日本学者对本国经济的研究发现,不良贷款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看不出来,一旦经济下滑、水落石出就看出来了。大银行因大到不能倒,但中小银行首当其冲。我国居民贷款比例非常小,不太可能发生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我们要看到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贷给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因为这种贷款项目是长期的,短时间不良贷款只要能够付息,不良贷款从银行的五级不良贷款中反映不出来,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个问题很难说。

我认为,要解决投资消费等存在的问题,关键是适当降低投资率、适当降低经济增长率,从去年G D P年均增长10.3%开始,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期经济增长率在7%—8%之间,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乃武:2011年将存在温和通胀

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包括三点。

第一,流动性过剩。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占款。巨大的外汇占款大大增加了国内货币的流动性,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第二,成本的过快上涨。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是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人工成本、土地价格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明显。

第三,输入型价格的上涨。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大关,金属矿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都达到10%左右。西方国家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再加上世界经济持续缓慢复苏和大宗商品存在供需缺口,都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通胀的高点将出现在第二季度,之后将在略有下降的基础上趋于稳定,全年将呈现“前高后稳”的态势。但也存在以下几个不确定性:

第一,2011年物价上涨仍有较大的过剩的流动性基础,流动性回收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存在着不确定性。首先,长期的高速货币发行导致目前累积的流动性存量较大。其次,2010年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导致2011年的信贷规模惯性较大,贷款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再次,热钱的流入和贸易顺差的持续高位运行将使外汇占款比重依然较大,从而将部分抵消掉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最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也将倒逼中央银行增大货币发行。

第二,2011年我国农产品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上涨。首先,部分粮食主产区出现大面积灾害。其次,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和美元贬值压力将会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从而就会给我国农产品价格带来较强的输入型价格上涨的压力。再次,2011年我国“民工荒”现象加剧,农民工工资将进一步上涨,由此将会推动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最后,2011年我国继续上调稻谷和小麦等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格,但是会进一步推动已经持续上涨的粮食价格。

第三,受发达国家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及2011年全球经济超预期反弹等因素的影响,包括石油、农产品和基础原材料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进一步升高,从而会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总的来说,由于我国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基本上是良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基调已回归稳健,因此,2011年会发生温和的通货膨胀,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预测,2011年全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6%,2012年为3.3%。

对于如何治理通货膨胀,这里提出六点对策建议:

第一,2011年全年尤其是上半年应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着力回收过剩的流动性,积极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M 2全年增速超过16%的预期目标;动态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力争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控制在7万亿元之内;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进程,2011年升值幅度可达到3.5%。

第二,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宏观管理。从治理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各种后遗症出发,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为防止经济泡沫的蔓延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同时,货币管理与信贷监管应延伸到银行的表外业务和民间融资活动。

第三,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微观管理。一方面,应当对涨价敏感的低收入人群进行利益补偿,建立特殊人群价格补贴机制;另一方面,加快市场秩序的治理,防止各种游资利用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恐慌心理进行投机活动。

第四,加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管理。一是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加大进口力度,以平抑本国短缺商品的价格;二是可以适度进行人民币升值,以对冲国际价格的上涨;三是强化对国际游资的管理。

第五,加大供给管理的力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大支农力度,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

第六,强化政府对货币政策和投资政策的管理。一是改变货币政策“政出多门”的状况;二是约束和防止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带来的信贷倒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中国经济尚不存在滞胀风险

2007年至今,中国经济运行态势表现出四个阶段的变化,由2007年的高位偏快,转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的大幅下滑,随后转向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恢复性大幅回升,又进一步转向新一轮合理的适度增长区间。进入2011年之后,中国经济向适度增长区间的平稳回落过程。

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走势可能会呈现以下六大特点:

1.从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看,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将在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运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到2009年,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轮周期,2010年又进入了新一轮即第11轮经济周期。如果宏观调控把握得好,第11轮经济周期有可能延续第9、10轮周期的长度,走出一个十年左右的“中程”周期。这样,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就可能运行在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

2 .从基年经济增长率的位势看,起点较高,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继续加速上升的空间不大,宏观调控的侧重点是使经济走稳,主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0.3%,位势较高,继续加速上升的空间不大。宏观调控的侧重点是使经济走稳,防止借“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盲目大干快上,防止借领导班子换届之机大搞“政绩工程”,防止整个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平稳运行。为此,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宏观调控首先要使经济增长率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的恢复性大幅回升,向适度增长区间平稳回落。这一正常、平稳的回落过程并非是中国经济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滞胀状态。

3.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看,2011年重在稳定物价总水平“稳物价”与“稳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今年内的物价走势,由于2010年物价走势是前低后高,再加上翘尾因素的影响,今年可能会是前高后低,经过努力,实现4%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是有一定把握的。但是,还要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今、明两年看,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经济增长态势。不排除今、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可能会出现偏快问题。这主要是考虑到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再加上“十二五”规划开局,各地大干快上的热情很高。因此,当前“稳物价”与“稳增长”的任务是相辅相成的。二是农业自然灾害因素。我国已连续7年粮食增产。今年,如果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严重的话,将会影响到粮食丰收,会助推物价上涨。三是国际因素。如国际上原油价格、原材料价格、农产品价格走高的话,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加大。

除以上三个不确定性因素外,我们还要关注和警惕工资上涨与物价上涨的螺旋式攀升问题。

4.从宏观调控的政策组合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

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对宏观调控两大主要政策的取向和搭配进行了调整,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则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之所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与前两年有所不同的是,随着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积极财政政策的规模和重点要有所调整,力度有所微调。

5.从潜在经济增长率看,“十二五”时期,在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背景下,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中线可把握在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主要表现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使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矿产资源、土地、水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受到各种成本上升的影响,受到国内消费需求狭窄的限制,受到国际上经济、金融等风险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时期,适度经济增长区间的上限可下调2个百分点,即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可把握在8%—10%,潜在经济增长率中线可把握为9%。

6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动力源。“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发生两大历史性变化:一是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将由“中低收入组”进入“中高收入组”;二是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将超过50%。这将为“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重要动力

求“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资料

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等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而且进口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实质性转变,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单位能耗的GDP产值过低;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贸易方式单一,定价机制僵硬,市场反应缓慢。毫无疑问,国际油价不断飙升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高油价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而且将会加剧通胀压力。但是,目前高油价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

国际油价攀升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外汇开支,加大外汇平衡压力。初步预计,今年平均每桶原油价格估计为每桶38美元左右,与去年28美元的均价相比,每桶上涨达10美元。预计我国全年将进口原油达到1.2亿吨,折合约8.8亿桶。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每桶上涨达10美元将直接导致中国全年购买石油多支出外汇88亿美元。而且,今年我国仅原油这一种产品的进口就将造成超过3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给我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G

2、加大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必然引起与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我国企业成本提高,直接给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工、石化、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在当前供过于求的国际国内市场上,这些产业因油价上升抬高的生产成本不能全部或大部分向下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出去,各行各业的盈利水平就会因此下降甚至导致严重亏损,企业可能收缩生产规模,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会因此下降。

3、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今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我国三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支出,并导致部分消费紧缩或消费转移行为的产生。油价上涨已经成为今年家用轿车销售疲软的主要原因之一。

4、加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升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我国始于去年底的新一轮物价上涨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另一个就是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由于国际油价不断大幅上升的压力,我国已经三次上调成品油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根据2004年5月国际能源署、OECD经济部和IMF经研究部合作研究的报告,如果油价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8个百分点。

5、恶化我国外部经济环境。今年以来的高油价,已经对美日欧等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二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增速出现放缓迹象。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外部需求,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n

但是,高油价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首先,目前的石油价格上涨是各种偶然因素对接而成的结果,不具有长期性特征,油价将回落到一个较适宜的价位。其次,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有助缓解中国石油市场的紧缺现状,缓解油价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第三,目前我国企业的效益比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化部分高油价带来的成本压力。今年前7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保持了39.7%的利润增速。第四,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等所占的比重约70%,石油约占23%,不具主导力量。原油、天然气的比重虽然在升高,对中国经济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影响尚在掌控之中。第五,原油实际交易均价比人们通常印象中的价位要低。一方面,由于部分石油进口合同事先确定了价格;另一方面,大家普遍关注的纽约西德克萨斯原油是油质较好的品种,通常该油价高于欧洲布伦特油价每桶2-3美元,高于欧佩克一揽子油价每桶5-6美元。根据海关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原油进口均价为每桶33.8美元,同比增长13%,成品油进口均价同比增长6.1%,远低于同期纽约和欧洲市场21%的涨幅。

近期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将节能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2003年,我国原油、原煤消耗量分别为世界的7.4%、31%,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世界的4%。我国的能耗非常大,能源利用率很低,节能的潜力巨大。面对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冲击,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开展节约能源活动,应将节约能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

2、加快国内油品定价市场化步伐。目前国内“中准价格”仍由国家制定,且晚于国际市场一个月,从价格机制上看,中国油市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近日燃料油期货交易的推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是,燃料油占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较小,燃料油期货价格尚无法达到整个油品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作用。而其他油品目前市场化程度较低,无法进行期货交易。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原油需求量不断增加,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以中国在亚洲原油市场所占的份额,推出自己的原油相关品种期货,完全有可能形成标志性的地区市场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我国应加快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步伐,改变油价涨多降少的状况,进一步规范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出成熟品种的期货交易。]

3、利用部分国债资金开发利用新能源。开发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当务之急。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只要适当给予政策支持,有望成为替代能源。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尽量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是我国今后能源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考虑由政府利用部分国债资金,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工作。

4、加大中国沿海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目前南海、东海地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大这些地方的勘探力度,可以增加中国石油的自产能力,可以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我国在“搁置争议”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发这些资源;同时,必须保持和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避免恶性石油资源的争夺以及保证海路石油运输的安全。

5、在国际油价高涨时尽可能调回海外份额油。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中石油在苏丹、委内瑞拉、秘鲁和哈萨克斯坦等国都有份额油,已经累计在海外生产原油6000万吨。另外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国石油企业也将触角伸向了海外。在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国内进口成本急剧上升之时,应当尽可能地将我国石油企业生产的份额油调回国内,减少从国际市场上直接进口原油的价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