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货原油知识:原油价格影响因素有哪些

2.原油价格走势的波动周期及特点?

3.炒原油要看哪些技术指标

4.原油的同位素研究

5.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现货原油知识:原油价格影响因素有哪些

原油价格因素有哪些_原油价格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

2、宏观经济(政策法规,通货膨胀,货币汇价:主要是美元,利率等)

3、国际政治因素(地区争端,战争)

4、相关市场的联动性(黄金,外汇(主要是美元),股票)

5、投机活动和国际游资 ,

6、心理因素(交易者对市场的信心程度)

通常认为都是以上因素 还有一种观点 是老师傅说的 相当精辟 ;真正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东西记住只有一个:资金。 资金是否进入了原油市场或者资金是否从原油市场抽离。资金可以分类为:供求的资金、炒作资金、避险资金。 1、供求资金,就是需求,市场上的正常需求。2、 炒作资金,一旦价格超过了供求关系,偏离了正常价值。或者一个超常波动的出现都是供求资金的进出造成的。

原油价格走势的波动周期及特点?

与短期原油市场扑朔迷离的价格波动相比,市场可能更为关心原油价格的中期走势。原油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能源,其价格在中期内的持续波动可能将对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影响。从经济体中的供给方面看,油价的上涨将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上升与产出的减少,进而导致经济衰退;从经济体中的需求方面看,油价的持续上涨将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社会总需求减少,在工资刚性的约束下,劳动力需求也会减少,经济将受到较大影响。美国经济学家汉密尔顿(JamesD.Hamilton)对原油价格变化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研究表明,油价的过度波动会扰乱家庭与企业的支出项目,从而对经济增长形成负面影响。

考虑到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作为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其一方面反映了经济总体性、全局性的发展趋势,是经济中各方面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会对经济中各个具体的方面形成重要的影响和约束。国际原油市场作为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跃程度必然也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和约束。在经济进入上升周期时,原油需求逐步增加,消费不断扩大,原油价格将会逐步攀升;当经济进入衰退周期时,需求萎靡消费减缓,原油价格也会出现回落。因此,尽管一方面油价的波动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另一方面经济周期的循环却也会对原油市场形成约束,影响油价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周期循环与原油价格调整的规律解析

我们可以将全球经济自1983年起至今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五个经济周期,其中包括四个较为完整的周期:1983—1988年左右、1989—1996年左右、1997—1999年左右、2000—2007年左右。在每一个周期中,全球经济由前一个周期中的高峰开始滑落,在触底之后又逐步恢复,由衰退走向繁荣。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五个周期中。

由图5可以看出,在前四个完整的周期中,原油价格的变化与经济周期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每一轮经济的复苏与增长都带动原油价格的上涨,而每一轮经济的衰退又导致油价的下跌。在当前所处的经济周期,这一关系更为明显: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深陷衰退,进入下行周期,原油价格也急剧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由2007年末的93.9美元,桶跌至2008年底的41.8美元/桶,跌幅达55.5%。

此外,全球原油消费大国个体的经济周期对原油价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以美国为例,2003年以来,伴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纽约商品交易所WTI原油期货价格也持续震荡走高。在增长周期中的几次经济快速上升阶段,原油价格也随之急速上涨。2007—2008年美国经济结束增长周期,进入下行周期。虽然受市场预期等短期因素的影响,原油价格一度冲高至145美元/桶,但在经历了短期的震荡之后,原油价格最终受到经济周期的约束,开始急速下跌。2008年底WTI原油期货价格跌至58.7美元/桶,跌幅达59.5%。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企稳,美国经济逐渐走出衰退,原油价格也随之回暖。2009年第3季度美国GDP季环比年率为2.8%,接近危机前经济增长水平,原油价格也回复至70—80美元/桶区间,与2007年第2、3季度基本持平。

(三)复苏周期的来临与原油市场的中期走向

在经历了2007—2008年的下行周期之后,2009年全球经济恶化趋势减缓,并逐渐走出衰退泥潭。2010年初以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震荡,但整体来看全球经济的复苏趋势仍未扭转。根据IMF的预测,全球经济将在经历了2009年1.06%的收缩之后进入复苏周期,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3.10%、4.19%、4.56%和4.54%。在经济复苏周期,全球经济将逐步回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市场需求逐步上扬,投资增加,生产扩大,原油的开采和提炼也将大幅增长。从中期看,伴随着经济由复苏走向繁荣,国际原油价格也将再攀新高,国际原油价格140美元/桶的关口也许会再次突破。

四、国际原油市场价格走势对我国的启示

自1997年我国原油定价与国际接轨以来,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之间仅为一种单向价格影响机制:国内油价被动接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进口大幅增长,国际原油市场的剧烈波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逐步提升。一方面,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增加我国外汇支出,影响贸易盈余,同时还会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推动物价指数升高。另一方面,国际油价的大幅下降有可能对我国石油行业形成较大冲击,前期大量购买原油的企业可能会因为价格下降而遭受巨额的账面损失,而石油开采企业也会因为国际油价对国内油价的影响而盈利受损,并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其他部门,给国民经济运行造成较大风险。因此,我国应根据国际原油市场的长、中、短期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采取措施预防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可能形成的各种冲击,维护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从长期看,可耗竭资源模型对国际原油市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国石油开发企业应不断壮大实力,坚持“走出去”,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努力避免在未来原油紧缺睛况出现后受制于人。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寻找适宜的石油替代品,减轻未来能源瓶颈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在未来全球能源竞争中取得主动优势。

从中期看,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改变了全球经济的运行周期。在经历了持续的衰退之后,全球经济渐进复苏,但危机的持续影响尚未结束,主权债务、银行资产等各种风险仍未消除。受经济周期因素影响,原油价格处于一种中期调整阶段,难以实现有力的价格突破。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阶段,消化金融危机前后国际原油市场剧烈震荡对国内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抓住机会、预先布局,为未来经济周期转变、原油价格出现明显趋势做好准备。

从短期看,考虑到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的影响,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国内外油价联动机制,逐步改变被动接受国外油价变动的影响,在国际原油市场上维护我国的利益诉求。此外,我国也应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国内期货市场建设,借鉴国际原油期货市场的有益经验,推出各种原油期货品种,形成合理的原油价格形成机制,避免油价的剧烈波动。

炒原油要看哪些技术指标

需要知道的技术指标:

趋向指标:石油MACD指标、DMI指标、DMA指标、TRX指标趋向指标又叫DMI指标、DMI指标或动向指标,是一种中长期技术分析方法。DMI指标是通过分析原油价格在涨跌过程中买卖双方力量均衡点的变化情况,即多空双方的力量的变化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发生由均衡到失衡的循环过程,从而提供对趋势判断依据的一种技术指标。

能量指标:石油投资BRAR指标、CR指标、VR指标 所谓CR指标指的就是能量指标,CR指标又叫中间意愿指标,它和AR、BR指标又很多相似之处,但更有自己独特的研判功能,是分析多空双方力量对比、把握买卖时机的一种中长期技术分析工具。基本原理CR指标同AR、BR指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计算公式和研判法则等,但它与AR、BR指标最大不同的地方在于理论的出发点有不同之处。

量价指标:石油投资OBV指标、ASI指标、EMV指标、WVAD指标量价指标是指证券市场技术分析中分析成交量与成交价格关系的一大类指标。

强弱指标:石油投资RSI指标、W%R指标CYR指标是最近13个交易日市场所交易成本的升降幅度,成本上升越快走势越强,成本下降越快走势越弱。

停损指标:石油投资SAR指标抛物线指标(SAR)也称为停损点转向指标,这种指标与移动平均线的原理颇为相似,属于价格与时间并重的分析工具。由于组成SAR的点以弧形的方式移动,故称“抛物转向”。

超买超卖指标:石油投资KDJ指标、CCI指标、ROC指标超买超卖线又叫超买超卖指标,和ADR、ADL一样是专门研究原油指数走势的中长期技术分析工具。从腾落指标可从上涨下跌家数的累积值,作出一条与股价线相比较的曲线,但这种比较只有四组排列组合,而且四组中,指数与腾落指数同升跌无特殊之意义,只有指数与腾落指数相皆者的现象才值得讨论,所以实际运用上常有无处施力之感,于是产生一种加大ADL线的振幅的分析方法便产生了─OBOS。

压力支撑指标:石油投资MIKE指标、布林线指标压力支撑指标(SSL)属于成交量型指标。它通过累计历史交易在各档价位的成交手数,然后以紫色横柱线显示出来,以此来推算目前股价的压力和支撑。紫色横柱线越长,提示该价位区堆积的成交量越大,原油价格运行到此处所受到的压力或支撑也越大。

原油的同位素研究

原油是由烃源岩中的生油物质干酪根经过复杂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演化而成的。原油的各种有机化学组分的同位素组成与干酪根的原始值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差别的程度取决于油气成藏的条件与过程。了解影响原油的各种有机化学组分的同位素组成的控制因素及变化规律,对于厘定原油的成因类型,开展油源的对比,指导油气地质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1.原油同位素与形成环境

一般认为,石油是由海相或陆相盆地沉积物中的动植物残体逐渐演化而形成的,海相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与陆相不同:海相石油的碳同位素组成重(δ13C=-23‰~-19‰),而陆相石油轻(δ13C=-27‰~-24‰)。从生油角度看,湖相沉积是陆相生油的主要环境,可分为以下亚环境:淡水—微咸水湖相沉积、半咸化—咸化湖相沉积和淡水相沉积。海相沉积中的生油岩主要由碳酸盐岩和泥岩组成,与生油关系密切的亚相有潟湖相、台地相、斜坡相、盆地相以及陆、海混源的三角洲相。

Freeman等(1990)认为,不同沉积环境决定了有机质的性质,不同的有机质具有不同的碳同位素组成,通过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标志分子的生油特征及判别它们是否是同源,比全油碳同位素更能反映出成油母质的性质及所处的沉积环境。原油的δ13C值与生油母岩的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并受各种后期的或次生作用的影响:热蚀变可使剩余石油富δ13C(其δ13C值约增高l‰~2‰);细菌降解作用也可导致石油富集13C。

对陆相沉积环境而言,淡水—微咸水湖相正构烷烃系列的δ13C值分布在-32%~-34‰之间,轻烃单体系列的δ13C值分布在-30‰~-34‰之间,主要分布区间为-31.58‰~-32.9l‰;半咸水—咸水湖相正构烷烃δ13C值一般分布在-28‰~-30‰之间;淡水相正构烷烃的δ13C值都高于-29‰,一般在-25‰~-27‰之间,总的趋势是,所有湖相原油的单体系列的δ13C值一般随碳数的增高而变低。而对海相沉积环境而言,新元古界和古古生界的海相沉积正构烷烃的δ13C值一般为-35‰左右;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海相沉积正构烷烃的δ13C值分布在-30‰~-33‰之间。混源油单体烃的δ13C值相差较大: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海相、海陆交互相油源的δ13C值从低碳数的-30到高碳数的-40,而煤成油和湖相油的混合物,其单体烷烃δ13C值从低碳数的-24‰到高碳数的-32‰。

张文正等(1990)在研究塔里木盆地凝析油单体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后指出,奥陶系凝析油单体烷烃的δ13C值大多在-29‰~-3l‰之间,同结构而碳数不同及不同结构的烷烃分子之间无明显的碳同位素分馏;石炭系凝析油轻烃单体的δ13C值分布在-28‰~-30‰之间,不同结构和不同碳数烷烃分子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碳同位素分馏,三叠系凝析油轻烃单体分子的碳同位素组成十分接近,其δ13C值主要分布在-28.5‰~-30.05‰之间,其正构烷、环烷和芳烷的碳同位素组成极相似。此外,海相凝析油的单体烷烃的δ13C值分布同样可以反映其生油母质在沉积环境上的差异。下古生界海相原油的单体烷烃的δ13C值为-35‰左右,而凝析油则大约为-32‰;上古生界海相原油约为-31‰,凝析油约为-28‰;混合油正构烷烃的δ13C值为-30‰~-40‰,混合凝析油则为-27‰~-35‰。总体上凝析油的单体烷烃的δ13C值较原油约高3‰。

图14-1 须家河组全油碳同位素对比

原油的碳同位素海相原油较陆相原油富13C,我国一般以δ13C=-29.5‰作为海相油和陆相油界限,而典型的煤成油的碳同位素组成一般较重。根据须家河组全油碳同位素对比柱状图(图14-1)可知,不同构造区原油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都重于-29.5‰,个别样品相对较轻,但基本重于-30‰,说明这些油主要为煤系中的泥岩产物。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不易成油,而易成气,少量凝析油或原油应主要为混合型有机质产出,特别是由一些较深水的暗色泥岩所生成,因此表现的全油同位素与典型煤成油不同,据文献报道吐哈盆地典型煤成油碳同位素重达-24‰~-26‰(PDB)。

根据油气生成模式,由于碳同位素的分馏作用,生成的油气与源岩有很好的相关性。虽然沉积物的沉积环境等对于干酪根的碳同位素值有影响,但是对于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影响最大的还是干酪根的类型即有机质的原始成分,不同类型有机质碳同位素不同,这就奠定了用同位素来进行油气源对比的基础。我国的煤成油比一般陆相原油的碳同位素重,全油碳同位素值变化在-24.5‰~-28.44‰之间,平均-26.34‰。陈建平等认为我国西北地区典型侏罗纪煤成油碳同位素值一般在-27‰~-25‰之间,平均在-26‰左右。

2.油源同位素对比

油/油、油/烃源岩对比研究在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过这种对比研究,可以查明含油气盆地中石油和天然气与生油层之间的成因联系、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距离以及油气的次生变化,为寻找新的含油层位以及对石油储量评价提供可靠的信息。油/油、油/烃源岩对比研究的3个主要对象是源岩中不溶的干酪根、可溶的沥青和聚集在圈闭中的石油、凝析油和天然气。

H.M.Chung等(1994)研究了海相原油621件样品的碳同位素组成,并对不同时代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研究结果,他们把海相原油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渐新世和渐新世前的海相页岩油(其δ13C值为-32‰~-28‰)、不同时代的三角洲相油(其δ13C值为-28‰~-23.5‰,S含量≤0.5%,姥鲛烷(pristane)/植烷(phytane)即Pr/Ph≥1.2)、中生代碳酸盐岩相油(其δ13C值为-28‰~-23.5‰,S含量>0.5%,Pr/Ph<1.2)和中新世海相页岩油(其δ13C值大于-23.5‰)。

张文正等(1995)在对鄂尔多斯盆地进行油/烃源岩和油/油对比后指出,源岩显微组分构成的不同是造成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存在差别的内在因素。赵孟军等(1995)利用原油中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将塔里木盆地原油、凝析油划分出不同类型,并探讨了成因,他们认为,原油碳同位素对母质的继承性是用单体碳同位素划分原油类型的基础;细菌作用是造成下古生界原油中单体组分碳同位素数据曲线呈锯齿状分布的主要原因。张文正等(1990)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不同时代凝析油的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的特征,并进行了油/油对比和成因分类,他们认为塔里木盆地存在煤成油、油型油与混合成因油3种类型,其中油型油又可按母岩的时代划分为奥陶系(寒武系)、石炭系和三叠系3种不同的类型;煤成油的烃源岩为侏罗系煤系层,因不同嗜甲烷细菌捕获甲烷的效率差异可形成不同烃类单体化合物,这些单体都不同程度地富集13C。

油源同位素对比有以下方法:

(1)油(气)源岩中总烃δ13C的油源对比

自全烃碳同位素被用来进行油源对比以来,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研究,发现油气源具有

δ13C干酪根>δ13CA(源岩)>δ13C油的关系。因此他们认为只要δ13C干酪根-δ13CA=0~1.5和δ13CA-δ13C油=0~1.5就可以认为油(气)源间有成因联系。利用原油δ13C和源岩δ13CA值相近来进行油气源对比研究已经广泛应用。江继刚(2003)等在江汉盆地还用全油δ13C和干酪根δ13C值相近且δ13C油<δ13C干酪根来确定油源关系。

图14-2 油源对比的δ13C值(据Welte,1975)

石油、沥青和干酪根的碳同位素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性质特殊的对比参数。它的重要性在于将石油和可能生油岩中的干酪根和沥青直接联系起来。当原始有机质和热演化条件相同时,油与源岩之间的碳同位素组成是可比的。在干酪根热演化过程中,由于热分解使产物中碳同位素较残余物中碳同位素轻。同源沥青中的碳同位素一般要比干酪根中轻,但δ13C值的差不会大于2‰~3‰。而由干酪根形成的石油δ13C值与沥青相同或稍轻。这个差异也不会大于2‰。图14-2是油源对比图。

(2)原油与油砂抽提物的碳同位素特征及油源对比

液态烃碳同位素对母质有很强的继承效应。因此,在油源对比中,碳同位素研究成为有力的手段之一。吐哈盆地不同类型液态烃的碳同位素值相差达5‰~6‰,在无多源复合的情况时极易判别。盆地内艾参1井油砂抽提物与托参1井二叠系湖相原油的碳同位素值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差异在1‰左右,而台北凹陷煤成油的碳同位素值则富集13C达4‰~5‰。显然,艾参1井油砂抽提物应是与托参1井有相似母质来源,即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的有关研究也证实了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油砂脱附气、抽提物的碳同位素和抽提物生物标记物等研究都说明艾参1井油砂烃类来源于湖相烃源岩,这与该区地质背景相吻合,并可将之框定为主要源于二叠系烃源岩(不排除石炭系在该区作为烃源的可能)。吐哈盆地近年油气勘探在上古生界的突破,验证了这一认识。

(3)同位素类型曲线对比法

同位素类型曲线对比是根据原油或抽提物经蒸馏分离所得不同分子类型的馏分,即饱和烃、芳烃、杂原子化合物和沥青质而建立的(Stahl,1978)。原油或抽提物随极性和极化率的增加,显示出13C的规则富集,即饱和烃馏分的同位素成分最轻,而沥青馏分中13C最多。如果沥青馏分和干酪根有成因联系,则沥青质和干酪根的13C/12C比值就非常相似,将原油或抽提物各馏分有规律增加的13C/12C比值外推,就能对已取得的一种原油或一种抽提物进行其干酪根δ13C值的经验估算。

油气组分的碳同位素类型曲线δ13C值的油源对比,是随着人们对碳同位素的影响因素认识的深入,发现用油气与源岩中各对应组分进行油气源对比效果更好,所以提出用碳同位素类型曲线来作油源对比。一般认为,原油中各组分的碳同位素在同位素类型曲线上外推的干酪根δ13C与实测δ13C值相差小于0.5‰,就有好的相关性。现在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已经成为油源对比的常用方法。在勘探实践中,还采取一种更为详细的方法,即在勘探井中可能的烃源岩层位,间隔地采集岩石样品,将可溶有机质再细分为族组分,然后将不同族组分的δ13C值随样品所处的不同深度绘成系列的同位素类型曲线。把原油族组分的同位素类型曲线与之比较,两种曲线形状基本一致的对应层段,就应该是该原油的烃源岩。当然,这种对比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烃源岩与所分析原油的成熟度应基本一致。Stahl(1978)提出利用稳定碳同位素类型曲线进行油源追踪,原油的饱和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δ13C值,随着极性的增强而依次增加,这5种组分的δ13C值延长线应落在生油岩干酪根的δ13C值及其附近,偏离值在0.5×10-3之内,或者碳同位素分布曲线形状相近(图14-3),就可认定它们之间具有亲缘关系。对于油-油对比,石油中的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可将石油分类对比(图14-4)。

图14-3 蒂曼-伯朝拉盆地3个原油的不规则碳同位素曲线

图14-4 原油碳同位素类型曲线(据廖永胜,1982)

(4)单体化合物同位素的油源对比

自CSIC方法诞生以来,国内外学者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把同位素的应用推入到分子级别。Whiticar(1999)用汽油范围分子稳定碳同位素来作油源对比。与常规的油源对比的碳同位素分析方法原理相同,利用单体烃系列的δ13C值进行油源对比研究时,也是将原油内及可能的烃源岩中氯仿抽提有机质的正构烷烃进行在线碳同位素分析,然后将结果回归进行相关性与亲缘分析、判断。

张正文等(1997)用单体烃碳同位素来对塔里木盆地的原油进行分类,并确定它们的来源和成因,而且成功地总结了姥鲛烷和植烷分子的碳同位素特征及分布模式,用于油源对比和油-油混源判别。

同源同系列烃的碳同位素组成相近,而不同源的同系物烃的碳同位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可以用同系物的同位素来进行油源对比。用系列烃同位素组成及其分布模式在柴达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已经成功地对原油进行了分类并确定了油源。

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在上节国际原油价格形成模型的基础上,下面对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定量模拟分析。

4.3.3.1 不考虑石油进口国开放度的模拟结果

下面分别就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OECD 石油储备和OPEC原油产量的单因素、二因素和三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

情景1 单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即分别考察世界经济(实际GDP)、OPEC原油产量和OECD石油储备量单一因素变化,其余因素不变时,国际原油价格随这些因素变化的情况。表4.7,表4.8,表4.9为模拟结果。

表4.7 世界实际GDP单一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表4.8 OPEC原油产量单一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续表

表4.9 OECD石油储备单一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情景2 二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即分别考察世界实际GDP、OPEC原油产量和OECD石油储备量三者中任意两个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另一个因素不变时,国际原油价格随它们变化的情况。模拟结果见表4.10,表4.11。

表4.10 OPEC原油产量和OECD石油储备二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表4.11 OPEC原油产量和世界实际GDP二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情景3 三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影响。即考察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OECD国家石油储备量和OPEC原油产量3个因素同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时,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情况(表4.12)。

表4.12 三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4.3.3.2 考虑石油进口国开放度的模拟结果

与上面的模拟类似,下面分别就世界经济(实际GDP)、OECD 石油储备、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和OPEC原油产量的单因素、二因素、三因素和四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

情景1 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单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表4.13反映了在世界经济(实际GDP)、OECD石油储备量和OPEC原油产量都不变,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时,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情况。

表4.13 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单一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情景2 二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表4.14反映了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OECD国家石油储备量不变的情况下,OPEC原油产量和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时,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情况。

表4.14 OPEC原油产量和石油进口国开放度二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情景3 三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影响。表4.15反映了OECD国家石油储备量不变,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OPEC原油产量和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同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时,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情况。

表4.15 三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情景4 四因素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OECD国家石油储备量和OPEC原油产量和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四因素同时发生变化时,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化情况。表4.16反映了OPEC削减4%的原油产量,世界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状况、进口国开放度进一步增大和OECD国家动用不同量的石油储备应对OPEC的这种减产时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结果。

表4.16 四因素变化的影响 单位:%

根据本节对国际原油价格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世界实际GDP、OECD 石油储备、OPEC原油产量和石油进口国开放度TRI)的分析可以获得以下几点结论:

1)从单因素作用大小来看,OPEC原油产量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和OECD石油储备量。世界实际GDP、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和OECD石油储备量对国际原油价格有正向影响,OPEC原油产量对国际原油价格有负向影响。

2)各个影响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程度是不对称的。世界实际GDP、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和OECD石油储备量增加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幅度比这些因素同等程度的下降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幅度大;而OPEC原油产量的下降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幅度大于OPEC产量增加同样的量引起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幅度。

3)从单因素看,在不考虑石油进口国开放度情况下,如果世界实际的GDP每年以2%的速度增长,OPEC产量和OECD国家石油储备量不变的话,国际原油价格会以每年约6.18%的速度上涨。OECD石油储备量单方面变化的话,OECD抛出10%的储备,国际原油价格将下降28.7%; OPEC单方面减产4%,国际原油价格将上涨58.8%。考虑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各单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略有下降,且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是显著的。如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增加1%,即世界石油进出口总量之和占世界实际GDP比例增加1%,国际原油价格将上涨5%。

4)从二因素看,两因素的共同作用或减弱或加强了单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如OECD石油储备对OPEC减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例如OPEC减产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OECD只要动用14%的储备基本上就可以消除OPEC 减产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

5)三因素或四因素的情况使问题变得更复杂。三因素或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单因素作用的效果更加不明显。各因素对原油价格弹性大小和各因素本身变动力度及变动方向(增加还是减少)都是影响原油价格最终变化程度的重要原因。例如OPEC减产4%的同时世界实际GDP又以2%的增长率在增长,这时为保持国际原油价格的稳定,OECD需要动用18.2%的储备而不是14%的储备才能消除OPEC产量和世界实际GDP变化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

6)在相同的情况下,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增大会使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单因素(即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增加1%,国际原油价格将上涨5%。多因素情况下,如OPEC减产4%,同时世界实际GDP以2%的增长率增长,OECD只要动用18.2%的储备就可以保持国际原油价格的稳定,但如果此时石油进口国开放度增加了1%,国际原油价格将上涨8.6%。

总的来说,OPEC对国际原油市场有一定的调控能力。但由于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本身存在很大变数,如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的变化就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此外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这些原因限制了OPEC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能力。比如单方面来看(即所有其他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OPEC减产4%,会导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58.8%,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在OPEC减产的同时其他很多因素也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或者加剧或者减弱了OPEC减产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

上述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分析只考虑了OPEC原油产量、OECD国家的石油储备量、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和石油进口国开放度4个主要影响因素。但正如前文指出的,原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很多,不仅包括本节考虑的各种市场因素,还有一些不确定性成分很大的非市场因素,如政治宗教、军事战争、意外事件、金融投机甚至市场心理等。所以本节的模拟结果可以说是在比较理想的环境条件下的结果,很难将本节的结果直接与现实情况相对照。但这并不等于说本节的结果毫无现实意义。实际上同任何商品一样,虽然原油产品价格的形成非常复杂,但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这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一般是暂时的,影响时间较短;从长期来看,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仍主要由市场因素,即由国际石油市场的供需因素所决定。这也就是说,本节的结论,从长期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此外,由于OPEC只提供国际原油需求量与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的剩余部分,其中很多因素超出了OPEC的控制。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原油市场价格的变化更加复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限制了OPEC对国际原油价格作用的发挥。

最后,OPEC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不仅仅通过产量变化来反映,OPEC 作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一支特殊力量,有关它的任何消息可能都会成为油价变化的重要因素(图4.18)。OPEC确实是国际石油市场的一支重要的影响力量,而且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它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它更大的影响力可能来自它对石油市场主体心理的影响。

图4.18 油价波动与OPEC会议

(据 estonChristiansen%20Paper.pdf)

总之,OPEC自1960年成立以来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它将来的发展如何不仅与它们自身有关,如它们制定的石油政策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地解决自身内部利益冲突、能否有效贯彻产量政策等,还与外界很多它们不能控制的不确定因素有关。虽然OPEC面临的问题很多,特别是外在的和将来的不确定因素对OPEC作用的发挥影响很大。但在当今全球石油价格舞台上,除了主要石油消费国和非OPEC国家的生产行为外,石油期货市场上的金融投机商是对OPEC发难的一支重要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正是期货市场上的这些金融投机商在对欧佩克的油价影响力进行发难。如美国“9·11”事件后,在短短的12个交易日,价格就从31.05美元/桶的高点急挫至20.70美元/桶,跌幅达10.35美元/桶;9月25日单日的最大跌幅达3.74美元/桶。在此前后,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大量投机资金利用市场担心“9·11”事件后美国经济会加速下滑的心理预期,恶意炒作导致原油价格大幅度波动。根据路透社的消息,从国际石油期货交易市场看,真正的需求量不足市场总量的1/3,其余都是套利者人为造成的“虚拟石油”,估计石油投机资本已经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因此,期货市场和纯粹的投机商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价格变动的步伐和幅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OPEC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

以往OPEC往往是在国际油价暴涨或暴跌之后,才调整其成员国产量以稳定市场。由于增减产量从作出决定到真正实施,中间需要一段时间;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使OPEC的政策对市场的调节作用经常大打折扣。伊拉克战争爆发等一系列事件虽然给国际石油市场和OPEC带来较大冲击,但该组织以此为契机,开始在政策制定上更多地采取“未雨绸缪,主动出击”的方针。OPEC会议主席、印度尼西亚能源和矿产资源部部长普尔诺莫·尤斯吉安托罗曾经说过,与其在最坏的情况发生后再仓促反应,不如尽早发出信号以取得最好效果。虽然OPEC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作法可能对提高OPEC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有一定帮助,但如果OPEC对石油市场的判断失误有可能加剧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

从上面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OPEC过去和现在在国际石油价格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可以预见将来也将继续发挥作用;但作用大小,能否达到OPEC自己的预期目的,现在还很难预料,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