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央行传来好消息 银行将定向支持中小企业!

2.2022公募维新!基金业年度盘点:而今“破万”从头越高质量发展正当时

3.股指高开低走,市场风格轮动转换,重点关注涨价类周期品种

4.“三道红线”威力显现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资规模“腰斩”

5.银保监局关于并购用途

央行传来好消息 银行将定向支持中小企业!

银保监会增量资金价值_银保监会对获准实施资本计量

7月份的金融市场似乎不宁静。

不少机构在眼巴巴的看着央行放水的动作。

7月15日,央行的动作来了!

首先,央行面向中小银行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已经是年内的第三次实施,目的是为了给中小企业释放流动性,释放资金1000亿。

同时,央行对1885亿MLF等量续作,然后又面向中小银行释放增量资金2000亿。

我们对于央行开启此次MLF操作,并不感到意味。

自6月24日以来,央行已经连续15个工作日未进行逆回购操作,7月份逆回购到期,共回笼资金5600亿。

在这样一个时期,定向进行中期借贷便利续作,是流动性宽松的需要。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最近一段时间央行的措辞看出端倪。

DR001、DR007分别最低创出新低的0.7%、1%之后,先后回升至 利率 走廊的上沿2.04%、2.51%,这充分说明资金如此便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下面是部分对这一政策的解读:

其一、当前中国经济问题不能够指望流动性宽松来解决。

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核心不在于流动性问题。而在于 转型升级 问题。只有经济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新技术转向,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才会产生实质性利好。

否则的话,就相当于一个病人已经病的不行了,你就是整天给他吃大鱼大肉也无济于事。

同时,后期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理念非常清晰,就是要取消刚兑、去资金池、去通道,就是在经营上解决问题,而非在货币流动性上解决问题。

其二、当前中国的流动性宽松,核心在于结构性宽松。

当前中国流动性比较宽松,但是这种宽松不可能流向 房地产 企业,监管层对于房地产的监管已经从销售端转移至融资端。

截至7月14日,银保监会共开出罚单2137张,对于涉及房地产的信贷违规是监管的重中之重。

其三、央行放水一定要坚持“精准滴灌”不仅要关心流动性充足的问题,更要关的流向问题。

我们不能从源头的考虑问题,还要从流向上解决问题。就比如我们解决房地产问题,我们不光从销售端解决问题,更要从资金端解决问题。而货币政策同样如此,不光从供给侧解决问题,更要从需求侧解决问题。

也就是,让流动性资金流入科技创新型企业才是真谛,不要让他在银行系统形成堰塞湖,从而彻底摒弃“ 理财 空转、票据空转、同业空转、信贷空转”现象。

其四、银行释放流动性资金,若是以货币资本的出现,则无济于事,必须以股权资本的形式出现。

我们拿房地产市场来说,下半年到期的房地产市场的内外债规模在7000亿左右,房地产企业的还债违约风险再次受到预警。

后期,只有限制房地产企业的债券融资,提高房企的股权融资比例,才能“良币淘汰劣币”,使这个市场尽快出清。

2022公募维新!基金业年度盘点:而今“破万”从头越高质量发展正当时

2022年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第24个年头。

这一年里公募行业精彩依然,呈现出了蓬勃发展态势,但与往年相比多了一条新的发展主线——高质量发展。以这一政策定调为起点,公募基金行业在2022年再次扬帆起航,迈出了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这一年里,基金行业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薪酬改革。绩效薪酬递延40%以上、高管等人应将绩效20%以上投资于本公司基金、基金经理应将30%以上绩效投资基金等系列规定,无不指向了要建立一个公平、透明、规范的基金行业;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期盼中落地,公募行业以129只养老目标基金践行普惠金融,成为养老第三支柱的有力建设者;在银行系、券商系、个人系和外资四大势力助推下,公募行业还在2022年迎来了大扩容。

这一年里,公募基金数量突破10000只,全市场管理规模一度达到了创纪录的27.29万亿元。底层资产持续多元化的公募REITs和同业存单基金,是今年最具创新特色的基金产品。在持牌机构突破60家之后,基金投顾在2022年里业态进一步多样化,“三分投七分顾”逐渐成为行业发展共识。

壬寅虎年五行属金,肃杀之气贯穿到了全年的权益、债券、汇率等领域,热门赛道的明星基金经理纷纷跌落神坛,“固收+”折戟,债基出现罕见暴跌。但如尼所言“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公募行业在2022年发起了三波底部自购潮,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纷纷出手,拿出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真金白银。

高规格定调“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围绕积极培育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全面强化专业能力建设、着力打造行业良好发展生态、不断提升监管转型效能等工作提出了16条意见,为加快构建基金行业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出了“良方”。

《意见》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切实提高公募基金行业服务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的能力,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高增长与可持续的关系,切实做到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同提升、共进步。

经过多年高速蓬勃发展,公募基金作为资管行业“排头兵”,已成为大众理财的重要选择,更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站在了新的发展阶段,基金行业要立足“国之大者”,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能力,切实做到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同提升,共进步。公募基金将从“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两大路径发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转型。

“高质量发展”定调之后,公募行业一系列变革,次第落子。

薪酬体系改革落地

2022年基金行业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薪酬改革。6月10日,中基协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下称《指引》),鼓励基金管理公司用股权、期权、限制性股权、分红权等与公司长期发展、持有人长期利益相绑定的多样化激励约束措施。绩效薪酬的递延支付期限、递延支付额度应与基金份额持有人长期利益、业务风险情况保持一致,递延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

概括而言,本轮薪酬体系改革主要有五方面亮点:一是明确了基金行业薪酬基本原则:以持有人利益优先与基金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二是强调既要能有效激励行业人才,也要有利于防范风险和提高合规水平,未规定行业最高薪酬;三是督促降低短期考核,对基金公司高管、业务部门负责人、基金经理、子公司负责人,核心人员等要求:绩效薪酬递延40%以上;四是督促基金公司建立严格问责机制;五是高管、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将绩效20%以上投资于本公司基金,基金经理应将30%以上绩效投资基金。

《指引》出台剑指“薪酬过高、增长过快”等报酬分化现状,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薪酬体制,在制度上将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进一步绑定,提升基金投资者的长期投资获得感。新规之下,基金公司将在基金持有人利益、公司利益、员工利益、股东利益等各方利益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

历时三十余载,个人养老金制度终于落地。

11月初,人力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五大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同日证监会也发布了《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11月18日,证监会公布了最新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共40家基金公司旗下129只养老目标基金产品纳入配置,规模共计890.59亿元,以适配“养老”属性、助力个人养老。

公募基金是普惠金融理念的重要践行者,也是养老第三支柱的有力建设者。从制度层面来说,补齐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短板,构建功能更加完备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于个人而言,增加一份养老积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养老保险需求,让更多人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和质量。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1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在未来5年至10年时间,我国将有8万亿元至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庞大的养老金规模,有望为股市带来更多稳定的增量资金,进而促进资本市场与公募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此外从海外实践来看,个人养老金能够缓解公共养老金支出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并可集中广大民众的长期稳定资金,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健康发展。

四派系助力公募大扩容

12月中旬,财信证券提交公募基金公司设立申请。继今年7月提交设立公募基金申请后,开源证券于11月收到证监会反馈意见。截至目前券商系公募机构数量超过了60家,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基金公司,既拥有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鹏华基金、银华基金等头部公募,也有创金合信基金、华商基金、长城基金、安信基金等中小型公募。

据晨星此前发布的《中国公募基金管理人发展分析报告(1998-2022)》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券商系公募合计管理规模达14.24万亿元,占公募基金规模的55%,较2017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

今年11月,苏州银行持有56%股份的苏新基金获准设立,银行系公募基金时隔6年后再添新军。包括苏新基金在内,截至目前银行系公募数量达到15家,是公募行业的中坚力量。早在2002年至2006年前后,国有大行设立公募基金公司,如招商银行旗下的招商基金、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基金、中国银行旗下的中银基金、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瑞信基金等。在这之后,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入局,分别成立了浦银安盛基金、民生加银基金等公募。大约从2013年开始,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城商行发力,分别成立了鑫元基金、上银基金、永赢基金等公募。

同是11月,路博迈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的公募业务资格获批;泰达宏利基金股权转让暨5%以上股东、实际控制人变更的申请核准通过,成为宏利金融有限公司100%控股公司,是继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后的第四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此外,2022年还有两家个人系公募诞生,分别是泉果基金和汇百川基金。

基金数量突破万只

尽管今年A股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公募基金规模和数量依然在创造新高度。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市场公募基金数量合计10010只,突破万只“大关”。截至今年8月底,154家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27.29万亿元,产品数量达到10262只。

从1998年蹒跚起步到基金数量突破万只,24年间“从0到10000”这一大步,无不展示着“资管排头兵”的蓬勃发展态势。纵观历年发展历程,我国基金产品从1998年底的5只增长至2003年的100只用了5年时间,从100只增长至2012年6月底的1000只用了近9年时间,从1000只再到今年的10000只,则用了10年时间。

不过从产品结构来看,当前基金产品同质化现象依然较为严重,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仍较小,上万只基金中约有1000只为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市场结构仍需不断优化。随着公募基金行业不断强化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营销理念,行业“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有所改变。

从目前情况来看新基金发行速度远高于清盘速度,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市场基金的数量仍会持续增加。在这一趋势下,投资者愿意申购的依然是能创造长期业绩的基金,这在全市场中是少数的。而短期业绩好但长期业绩跟不上的基金,就很难经得住市场考验。这意味着,优化基金产品结构需要对以下问题做出解答:基金市场究竟需要多少基金产品?在已超万只的存量基金中,有多少是能真正满足需求的有效产品?有多少是无谓的浪费?公募基金市场未来将会如何出清?

公募REITs与同业存单基金齐舞

2022年新发基金有所降温,但依然不乏创新和爆款产品。

在2021年首批试点基础上,公募REITs于2022年加速扩容,年内成立的产品有13只。截至2022年末全市场公募REITs数量达到了24只,底层资产从最初的高速路、产业园扩展到了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等领域。

2022年公募REITs引来券商、保险、信托、私募等投资者参与其中,配售比例不断走低,其中不乏发行规模破百亿元的产品。华夏基金华润有巢REIT网下发售累计吸引资金721.55亿元,拟认购总数量298.53亿份,为初始网下发售份额1.4亿份的213.24倍,刷新当时公募REITs的网下询价纪录。

另外,在稳健收益投资诉求下,同业存单基金成为2022年出爆款最多的创新产品。截至12月20日全市场同业存单基金数量为43只,其中有37只成立于2022年。37只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为58.26亿份,中位数为55.08亿份,有12只基金发行份额超80亿份,华夏、广发、工银瑞信、嘉实、汇添富、招商等公募旗下产品发行规模均达到100亿份。

明星基金经理走下神坛

始于2019年的结构化行情,让公募基金实现了新一轮蓬勃发展,并走出了一批赛道风格鲜明的明星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着规模大几百亿的大基金,并受到了广大基民热情追捧。但在大消费、科技新能源等赛道遭遇杀估值的2022年,他们“船大难掉头”,从神坛上走了下来。

根据Wind数据,截至12月20日,以初始基金为统计口径,全市场规模在百亿元以上、成立于2022年之前的权益基金大约有90只,管理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大多是耳熟能详的“顶流”明星,且有着医药、白酒、半导体、新能源等赛道标签。今年以来90只基金平均收益率为-20.56%,10只基金亏损幅度超过30%,最大亏损幅度逼近40%。

股市中没有“常胜”将军,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也。基金经理的业绩并不完全代表经理的真实能力。因此,基金公司应避免利用过去的亮丽业绩打造基金经理能力超群的“人设”,以防被均值回归的力量反噬,进而损害公司及个人的长期信誉;基金投资者应避免因受到某位基金经理一时亮丽业绩的吸引而自动沦为其“铁粉”,盲目投资。

“固收+”折戟债基暴跌

2022年市场出现了罕见的股债市场双向波动,主打“稳健收益”的“固收+”基金(以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为主)遭遇滑铁卢。根据Wind数据,截至12月20日近1600只固收+基金中有近1100只年内录得负收益,亏损比例接近70%。其中最高亏损幅度超过45%,亏损幅度超过10%的基金数量则超过70只。

“固收+”变“固收-”,主要在于组合的权益类资产配比过高(个别基金权益比例达到了50%),在股市全面回调行情下难以独善其身。但也有“固收+”通过较低的权益仓位和灵活操作实现正收益。今年9月监管部门对固收+产品进行窗口指导,明确了权益资产投资比例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基金的名义进行新产品申报和宣传,符合二级债基与权益资产比例在10%-30%范围内的持有期偏债混合型新基金,才能称为“固收+”。

此外,在美联储大幅加息等因素下,11月来债市持续回调引发债基出现罕见大跌。以11月14日为例,根据Wind数据,3000多只纯债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中有近2400只单日收益为负,占比达近80%,多只纯债基金单日净值跌幅逼近1%。从业内分析来看,债市下跌虽与资金情绪共振、银行表内、银行理财等方面操作因素相关,但主要原因在于利率变动。

基金自购规模创历史新高

虽然2022年市场行情一波三折,但公募基金自掏腰包,拿出了史上最大的真金白银。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自购净申购规模超64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创下历史新高水平。

公募基金先后于今年1月、3月和10月的市场调整之际,发起三波自购潮。

1月开春之际,市场接连阴跌,南方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工银瑞信基金、瑞远基金等一批公募积极出手自购,金额在5000万元至2亿元不等。3月中旬到4月期间,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宝盈基金等公募出手自购。南方基金2022年以来自购旗下权益基金的资金超2.5亿元,易方达当时运用固有资金2亿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基金及FOF产品。10月中旬,广发基金、华夏基金、嘉实基金等公司出手自购,不少公司投资旗下权益基金的金额在1亿元以上。

2022年的公募自购还有基金经理参与其中。3月时,2021年“双料冠军”崔宸龙出资150万元申购管理的三只基金产品;丘栋荣申购中庚价值品质基金不低于1500万元;宝盈基金的基金经理张仲维出资100万元申购旗下两只基金;6月时,基金经理林乐峰出资100万元自购南方宝嘉混合基金;随后,基金经理邓彬彬出资200万元自购鹏扬产业智选一年持有混合,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出资100万元跟投。

基金投顾三年迎“蜕变”

从2019年首批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落地以来,基金投顾于2022年迎来了发展三周年。包括银华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光大证券、平安证券、兴业证券等年内上线基金投顾业务的机构在内,截至2022年基金投顾持牌机构突破60家,形成基金公司、券商、银行、基金独立销售机构“四方逐鹿”,业态趋于丰富多样化。

“三分投七分顾”逐渐成为行业发展共识。具体看,市场对基金投顾的关注已从最初的规模和用户数延展到了用户持有时长、复投、留存等指标上来。同时,投顾机构也开始吸引更多大V加盟,广泛吸收民间力量,更加关注线上与线下模式融合以及金融科技的运用。

实践方面,中欧财富在2022年进行了投顾策略和投顾服务升级,推送投资决策、背后逻辑等陪伴内容,为客户提供匹配当前市场的买入方案。华夏财富确立了“懂投资·更懂你”的买方投顾理念,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陪伴服务,其中针对特定偏好投资者举办了“懂读书”“懂养生”“懂生活”“懂艺术”等多元化系列活动。

短短三年间基金投顾业务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规模、机构管理人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都稳步向前推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财富管理转型加速和公募基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可兼顾“投”的专业性和“顾”投后陪伴的基金投顾业务,或将成为财富管理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股指高开低走,市场风格轮动转换,重点关注涨价类周期品种

财经新闻精选

牛年首个交易日就有“日光基”诞生!一季度还有百只基金扎堆发行

节后基金发行热度再起。2月18日,12只基金同时发行,截至记者发稿,据销售渠道消息,拟由杨锐文管理的景顺长城新能源产业股票基金一日结束募集,该基金募集上限为60亿元。此外,鹏华化工ETF的募集金额也超过了20亿元的募集限额,预计将启动比例配售。从近期新基金发行来看,更多增量资金将继续借道基金涌入A股市场。梳理截至2月18日已经发布的基金公告,2月、3月仍将有近百只基金启动发行,主要以权益基金为主,其中不乏一些品牌号召力较强的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

2021年伊始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迎来“开门红”

2021年伊始,外资增持人民币债券迎来“开门红”。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统计,截至2021年1月末,其为境外机构托管的债券规模达30567.75亿元,同比大涨62.09%,较上年末攀升5.96%。“债券通”表现同样喜人,2021年1月共计成交6470笔,涉及交易量5883亿元,日均成交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94亿元。

银保监会:银行保险机构出现声誉风险问题将受罚

银保监会制定《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办法》首次明确了声誉风险管理“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四项重要原则。要求行业机构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公司治理在声誉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旨在通过建立健全中国特色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为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加强公司治理、实现科学稳健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坚强保证。《办法》还要求机构将声誉的防范处置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对引发声誉或预防及处置不当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不良影响的相关人员和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其他职能部门、分支机构等应依法依规进行问责追责。

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外交部回应

“这对中欧双方是个好消息。”华春莹表示,中国欧盟商会最新的一份调查也显示,超过60%以上的欧盟企业都表示他们愿意在中国增加投资,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中欧经贸合作强劲的韧性、旺盛的活力和光明的前景。华春莹指出,中方愿意同欧方继续努力推动投资协定早日批准生效,让中欧双方的企业尽早获益。

发改委:2月18日24时起,分别提高国内汽、柴油价格275元/吨和265元/吨

国家发改委消息,根据近期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自2021年2月18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提高275元和265元。调整后,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见附表。相关价格联动及补贴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

(投资顾问:林旭锐,执业证书号S0260615100004)

二、市场热点聚焦

市场点评:股指高开低走,市场风格轮动转换,重点关注涨价类周期品种

牛年首个交易日各大股指呈现高开低走,三大股指涨跌不一,截止收盘,沪指涨0.55%,报3675.36点,深成指跌1.22%,报15767.44点,创指跌2.74%,报3320.14点。两市共成交1.08万亿元,盘面上观察,有色金属、煤炭选、石油行业、化肥行业等板块涨幅居前,酿酒行业、医疗行业板块跌幅居前。两市涨停132家,跌停8家,北向资金净流入51亿。另受春节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刺激,当日有色、化工、油服等顺周期板块全线上涨,同时,酿酒、医药、食品等基金抱团股高开低走、集体重挫,盘面上市场风格短期出现较大轮动转换,结合短期消息面相对趋于平稳,预计短期大盘将维持强势震荡,延续结构性活跃行情,操作上可适当轻指数、重个股,板块配置上,建议重点关注景气度高的全球定价周期品与中游制造业,推荐有色、化工、机械;横向看估值性价比高的、筹码结构合理的行业,推荐、云游戏;预期充分调整、回归基本面成长的行业,推荐军工、稀土、券商等。另提示要适当回避前期过热高估值板块个股。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

宏观视点:中国央行当日进行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

:春节后首个交易日,央行公告称,春节后现金逐步回笼,当日开展2,000亿元MLF操作(含对当日MLF到期的续做)和200亿元逆回购操作,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上述利率与前次操作持平。据统计,因春节期间到期资金顺延至首个工作日,当日有2,800亿元逆回购到期,单日净回笼2,600亿元。

点评:对于节后首日央行“锁长缩短”的公开市场操作,分析认为央行节前14天逆回购主要是应对春节,到期将不再续做,2月份财政支出较多、税收和发债压力较小,流动性环境较1月相比将有明显改善,预计央行将通过小量操作7天逆回购方式,逐步回笼春节前投放,维持市场紧平衡状态。可见货币政策总体仍于以稳健为主,目前尚不需要担忧货币政策的明显转向,但伴随经济复苏好转,中长期角度需要合理审视货币政策可能会逐渐转向收缩,需要多关注留意货币政策动向,分析认为消息短期对市场负面影响较为有限。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

工程机械:1月挖机销量增长%,内销出口开门红

:1月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行业需求保持旺盛。从下游看,地产和基建投资持续增长,小松利用小时数同比提升,内销出口喜迎开门红。

点评:1月挖掘机销售延续旺盛。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统计,2021年1月共销售各类挖掘机19601台,同比增长.2%;其中国内16026台,同比增长106.6%;出口3575台,同比增长63.7%。挖掘机持续增长主要原因:1)、下游投资有韧性,挖掘机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根据komatsu,小松中国挖掘机2021年1月利用小时数达110.5小时,同比增长87.0%,提升至较合理水平。2)、 挖机出口向好,国产品牌竞争力较强。1月挖掘机出口3575台,同比增长63.7%,出口整体向好。3)、地产基建投资持续复苏,人工替代、环保及更换需求,挖掘机较高景气度有望延续,龙头公司市占率将持续提升。

(投资顾问 古志雄 注册投资顾问证书编号:S02606611020066)

新股申购提示

美 迪 凯申购代码787079,申购价格10.19元;

极米科技申购代码787696,申购价格133.73元;

三、重点个股推荐

参见《早盘视点》完整版(按月定制路径:发现-资讯-资讯产品-资讯-早盘视点;单篇定制路径:发现-金牌鉴股-早盘视点)

“三道红线”威力显现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资规模“腰斩”

原标题:“三道红线”威力显现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资规模“腰斩”

每经记者 吴若凡 每经编辑 陈梦妤

政策的威力正在显现。

自三道红线和集中度政策出台后,房企融资供需两端持续收紧。

据克而瑞不完全统计,2021年上半年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额为6090亿元,同比下降34%,环比下降29%,是201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企业融资情况不容乐观,仅有36%的房企融资规模有所增加,规模减少的房企中有约30%企业同比降幅超过50%。

融资规模大幅降低

在各种政策持续收紧下,房企融资规模大幅下降,房贷集中度管理成效初显,银行业房地产同比增速创历史新低。从政策调控的稳定性、连续性来看,下半年融资环境将维持收紧态势。

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中型房企融资规模下降最为明显,直接拦腰一刀。

具体来看,四大规模梯队房企融资量均同比下降。克而瑞数据显示,TOP31~50的房企上半年同比减少53.50%至922亿元,TOP11~30规模的房企融资规模下降幅度为23.48%,降幅最小。

对此,一家TOP15房企的财务总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房企融资规模下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去年末央行对商业银行双限(对公、按揭)造成今年和按揭规模收缩,融资体量下降;二是地产风险频发,有限更加集中头部房企,国央企议价能力提升,平均成本下降;三是今年上半年城投债发行同比去年下降40%,市场流动性充裕,也造成资金成本下行。

上述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有息负债的下降会直接体现在融资规模上。

TOP30~50房企融资规模减少一半主要是因为降杠杆的需要,由于这类企业在踩线之后停止扩张,降负债抓回款就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

整个行业面临三道红线的监管,排名靠前的房企面只要没踩红线,面对压降有息负债的压力不大,就不会对融资造成太多的影响。如果财务相对稳健,负债情况不会出现大规模下降。

相比之下,头部存量比较多的,就不加杠杆了,把存货做起来。

而排在TOP10~30的房企,有加杠杆空间的,可能会多拿一些地,而必须降杠杆的一些企业,今年拿地就会少一点,以此来控制负债规模。

在此背景下,房企会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来调整策略。目前,房企普遍取两条经营策略,一个是以降杠杆为主,另一个是原先杠杆不高,在绿档内的企业则借机冲一把规模,借势扩张。

最典型的是招商蛇口,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招商蛇口新增货值1890亿元,拿地金额同比增长近95%。

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100家典型房企新增债券类融资成本为5.59%,较2020年下降0.48个百分点,其中境外债券融资成本达6.86%,下降0.个百分点,境内债券融资成本4.40%,较2020年下降0.03个百分点。

上半年融资成本下降的原因是,如招商蛇口、保利等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龙头企业发债量较多,其中境外融资成本下降1.66个百分点;同时TOP31~50房企中,远洋、越秀发行了数额较大的境外债,使得该梯队房企境外融资成本下降0.73个百分点。

为何融资规模下降,房企融资成本反而降低了?上述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资金角度来说,与银行合作深入的房企,在有息负债控制的情况下,反而会导致融资成本降低,因为房企资金需求量并不大,原先可能有10%~20%左右的资金增量需求,但在三道红线的管控之下,房企获得增量资金的空间有限。

“设今年A房企的有息负债规模是1000亿元,在不增加规模的前提下,一分钱增量的开发贷都没有,意味着房企需要开发贷的缺口很小,这就导致银行要和头部房企合作,就必须主动降利率,谁的利息少,就和谁家合作。”上述财务负责人表示。

从企业性质来看,6月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较5月相比变化不大,但国有企业的融资规模大幅回升,主要由地方国有企业债券发行增加所致。6月国企融资规模达452.4亿元,较5月环比大幅上升123.1%,占本月总融资规模由5月59.6%上升到78.9%。同时,国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地方国企方面,6月地方国企信用债融资规模上升至334.7亿元,占总融资规模的比例由40.3%上升至58.3%,其中主要是地方性房企发行增加。

在6月的新闻通气会上,银保监会发言人表示,上半年以来,房地产融资已经呈现出“五个持续下降”的特点,房地产增速、房地产集中度、房地产信托规模、理财产品投向房地产非标资产的规模、通过特定目的载体投向房地产领域资金规模均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问题得到改善。

总体而言,监管层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依然保持警惕和收紧态度,对房企来说,加快销售回款,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依然是接下来的核心主题。

牛市来了?如何快速上车,金牌投顾服务免费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戚琦琦

银保监局关于并购用途

用于并购买房。

一是影子银行快速萎缩。近几年开展的清理隐性债务、治理同业乱象、出台资管新规等措施,堵住了信贷资金和理财资金违规充当资本金的路子,对私募股权投资资金的供给也大幅下滑。

二是资本市场改革虽已破局,但见效还有待时日。在经历了2015年股市波动之后,股市增量资金供给不足。随着注册制、再融资新规等政策出台,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开始修复,特别是科创类企业股权融资可得性显著提高。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输血功能整体而言尚有很大改善空间。可见,当前国内权益资金供给的局面仍处于“后门已关、正门初开”阶段。

1、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目前小额公司行业由银保监会负责制定经营规则和监管规则,由省(区、市)人民及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管和风险处置。截至2019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公司法人机构9074家,全行业实收资本9478亿元,余额10043亿元。 《通知》对小额公司行业亟需明确的部分经营规则和监管规则作出规定,有利于遏制监管套利、促进规范监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2、其中明确提到小额公司不得用于以下事项:股票、金融衍生品等投资;房地产市场违规融资;法律法规、银保监会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禁止的其他用途。 银保监会向小贷公司,出手了!又一条违规炒房路将被堵死!实际上,伴随着楼市的回温,严监管也早已启动! 违规输血房地产被罚 银保监会一天开出2张亿元罚单 早前,部分楼市、土地市场成交火爆就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再次升级。而今年8月底和9月初属于首度并密集发布查处大型银行违法违规行为通报,或具有立典型意义。

3、9月4日,银保监会公布了对5家金融机构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决定,处罚金额合计3.2亿元。其中,对2家银行的罚没金额均超1亿元,主要包括房地产违规融资、资金被挪用,虚增等。 8月14日,某银行存在违规发放房地产开发、并购管理严重违规等23项违法违规行为,被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处以罚款1625万元,并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27万元。

4、8月11日,某商业银行存在未按专营部门制规定开展同业业务、同业投资资金违规投放“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个人消费贷后管理未尽职等违法违规事实,被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责令改正,并处罚款共计2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