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罗斯干预汇率失败对中国有何启示

2.全球氢能四种典型发展模式及启示

3.日本核泄漏对中国核能投资有什么启示

4.出货接货既怕慢又怕站购饺子皮的物流启示

5.西方经济金融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俄罗斯干预汇率失败对中国有何启示

油价波动的启示语句_油价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事实上,外汇市场干预是很多央行面对汇率大幅波动的本能选择,在过去的几年中,俄罗斯央行就曾经大幅度干预卢布的汇率,俄罗斯的故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卢布的国际地位,俄罗斯是全球第九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也排名全球前列,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石油产业是其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石油出口也是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全球外汇市场上,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在2013年的统计,卢布的交易量排名全球第十二位,占全球交易份额的1.6%,同期人民币的交易量全球占比为2.2%,排名第九。从主要外汇对交易来看,美元兑卢布的交易量在2013年排名全球第十。从这些指标来看,卢布是全球重要的交易货币之一。

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从2013年年中的高点5300亿美元,下降至2015年9月的3600亿美元,其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央行在外汇市场的干预行为。与此同时,卢布兑美元的汇率从2013年的1美元兑31卢布贬值至1美元兑66卢布,贬值幅度超过一倍。但从效果来看,俄罗斯的外汇市场干预最多只是延缓了卢布的贬值,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趋势。

从俄罗斯央行公布的干预记录可以看出,尽管市场在2014年年底由于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开始关注卢布贬值的问题,但事实上俄罗斯央行的干预举动从2013年已经开始,2013年全年,俄罗斯央行在市场上至少动用了250亿美元来捍卫卢布汇率,同期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从年中高点的5300亿美元下滑至年底的5000亿美元,两者的变动幅度相当。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当年也几乎在30-33之间的区间窄幅震荡,某种程度上表明俄罗斯央行的干预举动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随后伴随着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冲突严重,美国和欧盟也开始逐步卷入,这导致了市场对于俄罗斯政局动荡的担忧,卢布也在2014年3月左右出现10%的贬值,至1美元兑换36卢布,同期,俄罗斯央行的干预力度开始加大,2014年1月和2月,俄罗斯央行分别动用了70亿美元和60亿美元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到了3月份的干预力度明显加大,当月就动用了220亿美元,此后卢布出现了一定的升值,并在年中回到了1美元兑换34美元的水平。从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由于汇率相对稳定,俄罗斯央行没有对市场进行干预。

然而,市场上仍然暗流涌动,从2014年年中开始,油价从100美元的高位开始下滑,到了9月突然穿断崖式的下跌,到12月底,油价在半年内跌幅将近50%,这成为了卢布真正噩梦的开始,到2014年12月底,卢布兑美元大幅贬值至1美元兑60卢布的水平,期间俄罗斯的经济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全年经济增长率从2013年的1.3%下行至2014年的0.6%,伴随经济下滑和货币贬值的,是通胀的不断上升,到2014年年底,俄罗斯的通胀率已经超过两位数,几乎是年初的一倍。

面对卢布的贬值,俄罗斯央行在2014年10月份再次动用了2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市场进行干预。到了11月份,俄罗斯央行的干预力度明显减小,当月仅动用了不到8亿美元进行市场干预,但卢布贬值趋势不减,到了12月,卢布从48一线跳升至60的水平,在1个月内的贬值幅度超过20%。2014年12月,俄罗斯央行动用了110亿美元。

同时,俄罗斯央行通过大幅度加息来提高做空卢布的成本,2014年11月,俄罗斯央行从关键利率从8%上调至9.5%,这样的一个大幅度的升息也让市场开始担忧俄罗斯经济的前景。与此同时,俄罗斯央行的声明也透露出“将允许卢布汇率自由浮动,不会无限度干预外汇市场”的意味。2014年12月,俄罗斯央行两次加息,将关键利率从9.5%的水平大幅上调至17%。而这时候,市场的分析人士都很清楚,俄罗斯经济在短期内难以恢复,超高的利率尽管可以打击做空力量,但对整体经济的侵蚀也将是长期的。

到了2015年1月份,俄罗斯央行最后一次使用了20亿美元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此后再无行动,有意思的是,卢布汇率将近1美元兑70卢布的高点逐步值至年中的1美元兑50卢布的水平左右,但伴随油价的的进一步下跌,俄罗斯经济陷入衰退。从6月开始,卢布再度出现贬值,并一路下跌至9月份的66卢布兑一美元的水平。

在2014年当年,俄罗斯动用了700亿美元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但俄罗斯过度依赖能源的经济结构,导致了其经济基本面快速的恶化。尽管市场已经习惯于卢布汇率的大幅波动,但留给俄罗斯的却是经济衰退和通胀高企。

在卢布汇率大波动的几年中,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损失,由于汇率波动较大,以及这些企业对汇率管理的忽视,导致了企业销售产品就亏损的窘境。大量企业因此被迫停止在俄罗斯市场的销售。

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是市场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央行尽管手握大量的外汇储备,但干预汇率并非长久之计,同时按下葫芦浮起瓢,汇率看似稳定,但对经济可能造成很多的扭曲效应,因此根本上来说,中国仍然需要通过加速改革,改善整体经济基本面的状况,并提振市场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取过多的行政性手段来避免人民币贬值,事实上只能改变市场的短期方向,并不能改变市场的预期。此外,中国企业也需要改变“不愿意管理汇率风险”的习惯,否则最终的重担将全部落在央行身上。

全球氢能四种典型发展模式及启示

文/熊华文 符冠云,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环境保护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四种典型模式,即以德国为代表的“深度减碳重要工具”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制高点”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模式和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出口创汇新增长点”模式。我国在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参考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明确“初心”与“使命”、目标与路径,以推进能源革命为出发点,构建“大氢能”应用场景,统筹推进氢能产业技术与市场、供应与需求的协调发展。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 具有来源广泛、适应大范围储能、用途广泛、能量密度大等多种优势。随着氢能产业的兴起, 全球迎来“氢能 社会 ” 发展热潮,欧盟、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经济体和国家均出台相关政策,将发展氢能产业提升到国家(地区)战略高度,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全球氢能产业市场格局进一步扩大。对我国而言,加快发展氢能产业,也有现实而迫切的意义。具体来看, 发展氢能产业是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是促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超前布局先导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2019年是我国氢能发展的创新之年,“理想照进现实”特点明显— 战略共识基本成形, 探索 的步伐正在加快, 先进理念、技术、模式层出不穷。超过30个地方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实施方案/ 行动,相关的“氢能产业园”“氢能小镇”“氢谷”项目涉及总投资额多达数千亿元,氢燃料电池 汽车 规划推广数量超过10万辆,加氢站建设规划超过500座。我国在加快发展氢能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广泛参考借鉴国际经验。我们认为,对于国际经验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政策、措施和行动的简单总结及归纳层面,而应该深入分析各国发展氢能背后的初衷、动机、利益格局等内容。在充分了解各国禀赋、产业基础、现实需要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找到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模式与政策措施之间的逻辑关系。换言之,不止要看“做了什么”,更要研究“为什么做”“做了有什么好处”等深层次问题。

从不同国家发展氢能产业的出发点、侧重点、着力点等方面看, 全球各国实践大致可总结为四大类型,本文称之为四种典型模式,即把氢能作为深度脱碳的重要工具的德国模式(法国、英国、荷兰等国做法类似);把氢能作为新兴产业制高点的日本模式(韩国做法类似);把氢能作为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的美国模式( 加拿大做法类似) 以及把氢能作为出口创汇新增长点的澳大利亚模式( 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做法类似)。

德国模式:推动深度脱碳,促进能源转型

德国能源转型近年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首先,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稳步提升,维护电力系统稳定性成为其头等挑战。2019年德国部分地区出现了电力供应中断事故,暴露出其储能和调度能力不足的短板。其次,为提升电力系统供应能力,德国增加了天然气发电,但由此需要从俄罗斯等国家进口更多天然气,导致能源对外依存度提升。最后, 能源转型使带来能源价格走高,能源转型面临越来越多的争议。与能源转型陷入困境一脉相承的问题是碳减排进展不如预期。德国已经提出了2030年比1990年减排55%的中期目标和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然而自2015年以来碳排放量不降反升,2018年在暖冬的帮助下才实现了“转跌”。传统减排路径边际效益递减,急需开辟新途径,挖掘更多减碳潜力。

发展氢能可助力大规模消纳可再生能源,并实现“难以减排领域”的深度脱碳。电解水制氢技术发展迅速,规模提高、响应能力增强、成本下降,使其有望成为大规模消纳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手段。在区域电力冗余时,通过电解水制氢将多余电力转化为氢气并储存起来,从而减少“弃风能”“弃光能”“弃水能”等现象,降低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对于电力系统的冲击。与此同时,氢能具有高能量密度(质量密度)、电化学活性和还原剂属性, 能够在各种应用领域扮演“万金油”角色,对“难以减排领域”的化石能源进行规模化替代,实现深度脱碳目标。

围绕深度脱碳和促进能源转型,德国创新提出了电力多元化转换(Power-to-X)理念,致力于 探索 氢能的综合应用。具体而言,在氢气生产端,利用可再生电力能源电解水制取低碳氢燃料,从而构建规模化绿色氢气供应体系。在氢气应用端,将绿色氢气用于天然气掺氢、分布式燃料电池发电或供热、氢能炼钢、化工、氢燃料电池 汽车 等多个领域。现阶段,德国与荷兰等国正在开展深度合作,重点推广天然气管道掺氢,构建氢气天然气混合燃气(HCNG) 供应网络。其中,依托西门子等公司在燃气轮机方面的技术优势, 已开展了若干天然气掺氢发电、供热等示范项目。截至2019年年底,德国已有在建和运行的“P to G”(可再生能源制氢 天然气管道掺氢)示范项目50个,总装机容量超过55MW。此外,蒂森克虏伯集团已开展氢能炼钢示范项目,预计到2022年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日本模式:保障能源安全,巩固产业基础

日本能源安全形势严峻,急需优化能源进口格局和渠道。日本的能源结构高度倚重石油和天然气,二者占能源消费比重高达2/3,因为国内能源比较匮乏,95%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都需要进口。能源地缘政治局势日趋复杂,断供风险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再加上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都会给日本能源安全甚至经济安全带来冲击。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后,日本核电发展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如果实现本土“弃核”,意味着能源对外依赖程度还要提升。因此,日本迫切需要在当前能源消费格局中开辟新的“阵地”,寻找能源安全的缓冲区和减压阀,摆脱其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发展氢能可提升能源安全水平、分化能源供应中断及价格波动风险。日本未来消费的氢能虽然仍需要从海外进口, 但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与中东、北非等传统油气来源地区形成了空间分离,进而分化了地缘政治风险。同时,石油和天然气在价格上有较高的关联度,两者仍然属于“一个篮子里的鸡蛋”。而氢能来源广泛,价格与油气的关联度不高,增加氢能进口和消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化油气价格同向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此外,氢能还能够提升本国的能源安全水平。日本是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能源供应中断情况经常发生。氢燃料电池 汽车 、家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组件等设备在充满氢气或其他燃料的情况下,可维持一个家庭1 2天的正常能源供应。氢能终端设备的普及,还可以为日本减灾工作作出贡献。

日本氢能基本战略聚焦于车用和家用领域的应用,是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必然延伸。日本在技术、材料、设备等方面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尤其是已基本打通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经过多年耕耘,日本已在氢能领域打造出一批“冠军”,如东丽公司的碳纤维、川崎重工的液氢储运技术和装备等。据统计,日本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拥有的优先权专利占全球的50%以上,并在多个关键技术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专利技术既是日本的“保护网”,也是其他国家的“天花板”。推广氢燃料电池 汽车 和家用燃料电池设备,一方面,可将过往的投入在市场上变现、获取现金流,另一方面,还能及时获取信息反馈,完善技术和设备,由此形成了“技术促产业、产业促市场、市场促技术”的良性循环和正向反馈。

美国模式:储备战略技术,缓推实际应用

美国氢能发展经历“ 两起两落”,但将氢能视为重要战略技术储备的工作思路一直没有改变。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将氢能视为实现能源独立的重要技术路线,密集开展了若干行动和项目, 但热度随着石油危机影响的消退而降温。2000年前后氢能迎来了第二个发展浪潮。2002年美国能源部(DOE)发布了《国家氢能路线图》,构建了氢能中长期愿景,启动了一批大型科研和示范项目,但后因页岩气革命和金融危机的冲击,路线图被搁置,不过联邦对氢能相关的研发支持延续至今。

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能源部每年为氢能和燃料电池提供的支持资金从约1亿美元到2.8亿美元不等,根据2019年年底参议院、众议院通过的财政拨款法案,2020年支持资金为1.5 亿美元。总体来看,在近50年的时间里,尽管有起伏,但联邦将氢能视为重要战略技术储备的工作思路一直没有改变,持续鼓励 科技 研发使得美国能够保持在全球氢能技术的第一梯队。

页岩气革命是美国氢能发展战略被搁置的最主要原因。凭借具有经济、清洁、低碳优势的页岩气,美国已逐步实现能源独立和转型,而页岩气和氢能在应用端存在较多重合,对氢能形成了巨大的挤出效应。加州燃料电池合作伙伴组织(CaFCP)的数据显示,美国的氢燃料电池 汽车 市场已陷入停滞状态,在2019年甚至出现了12%的下滑,发展势头已被日韩、中国赶超。

澳大利亚模式:拓宽出口渠道,推动氢气贸易

澳大利亚一直是全球最主要的出口国,同时出口也是其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根据澳大利亚联邦矿产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出口直接贡献了该国GDP增长的1/3 以上。但传统的“三大件”(煤炭、液化天然气、铁矿石)出口已现颓势。在煤炭方面,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在全球煤炭贸易中占比超过1/3, 主要目标市场集中在东北亚地区,然而近几年中、日、韩相继开展减煤控煤行动,煤炭出口前景暗淡。在铁矿石方面,中国买走了60%以上的澳大利亚出口铁矿石,而中国钢铁产量进入峰值平台、电炉钢比重提升,这都将拉低其对铁矿石的需求;在液化天然气(LNG)方面,尽管市场需求增长潜力仍然可观,但由于国际油价暴跌,LNG出口创汇能力也被大幅削弱。据世界天然气网站分析, 未来五年内澳大利亚LNG出口收入将持续收缩。

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考虑,澳大利亚急需找准新兴市场需求,拓宽出口渠道。2019年11月,澳大利亚发布了《国家氢能战略》,确定了15展目标、57项联合行动,力争到2030年成为全球氢能产业的主要参与者。打造全球氢气供应基地是澳大利亚发展氢能的重要战略目标。澳大利亚正积极推动与日、韩等国的氢气贸易,签订氢气供应协议,同时与相关企业开展联合技术创新,完善氢能供应链,扩大供应能力、降低成本。

如澳大利亚与氢能供应链技术研究协会(HySTRA,由川崎、岩谷、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和壳牌石油日本分公司组成)合作组成联合技术研究组,开展褐煤制氢、氢气长距离输送、液氢储运等一系列试点项目。2019年年底川崎重工首艘液氢运输船下水,补齐了澳大利亚和日本氢气供应链最后一块拼图。这种“贸易 技术创新”一体化模式调动了各参与方的积极性,澳方可实现本国氢气的规模化开发,川崎等企业能够获得成本更低的氢气,技术研发团队获得了宝贵的试验田。

值得一提的是, 澳大利亚提出的低碳氢能,既包括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也包括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 制氢( 碳捕捉) 与储运技术。虽然化石能源制氢备受争议,但正是在煤炭出口增长乏力背景下的现实选择。

对我国的启示:明确氢能“协同互补”定位,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

每个国家发展氢能产业都有其“初心”和“使命”。德国模式将氢能视为手段,即发展氢能是为了破解能源转型和深度脱碳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日本模式将氢能视为目的, 即发展氢能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和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迎合技术在市场变现中的强烈诉求;美国模式将氢能视为备选,即氢能只是众多能源解决方案中的一种,氢能发展与否,取决于其技术进步、成本下降等因素;澳大利亚模式将氢能视为产品,即乘着全球刮起的“氢风”,积极扩展出口产品结构,获取更多收益。

从上述对全球氢能发展四种典型模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各国发展氢能产业均有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均考虑了各自的禀赋、产业基础、现实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大多遵循了战略上积极、战术上稳健,坚守发展初衷、不盲从、不冒进的推进策略。当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国发展氢能产业的“初心”与“使命”、目标与路径等问题。参考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本文提出我国氢能产业战略定位及发展导向等方面的三点建议。

一是明确产业定位,发挥氢能在现代能源系统中的载体和媒介作用。 国家《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已将氢气纳入能源统计,明确了氢能的能源属性,氢能即将成为能源系统的新成员,其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能源革命的总体要求。需要认清的是,我国拥有多个与氢能存在替代关系的能源解决方案,因此氢能并非我国的必选项,而是备选项和优选项。因此,应从我国能源系统的核心问题出发,找准切入点,选择融入能源系统的合适路径。应利用氢能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其在可再生能源消纳、增强能源系统灵活性与智能性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与既有的各种能源品种互动,最终促进能源革命战略的深入实施。

二是提升认识视角,逐步构建绿色低碳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2018年以来出现的各地区扎堆造车情况,既源于对氢燃料电池 汽车 发展前景认知过于乐观,又源于对氢能认识的局限。事实上,我国的氢能技术储备不足、产业根基不牢固,地区间差异非常明显,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具备将技术装备推向市场变现的能力和条件。而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格局之下,我国已经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愿景,“难以减排领域”的深度脱碳将成为未来我国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因此,应统筹经济效益、节能减碳和产业发展等因素,利用氢能具有的“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灵活智慧的能源载体、绿色低碳的工业原料”三重特点,逐步构建在交通、储能、工业、建筑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三是加强统筹协调,推动技术与市场、供应与需求“齐步走”。 氢能和燃料电池集尖端材料、先进工艺、精密制造于一身,兼具高附加值和高门槛属性。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氢能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远未达到大规模商业化的临界点,对价值创造功能不可预期过高。再加上目前产业利润集中在国外企业的事实,我国更应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安全至上、技术自主、协调推进”为原则,不盲目追求市场扩张,避免强行通过补贴手段刺激下游需求,进而把大量补贴资金输送至国外公司。各地在谋划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应遵循“需求导向”原则,“自下而上”布局生产、储运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供应链各环节协同发展,避免某环节“单兵突进”。

日本核泄漏对中国核能投资有什么启示

问:对于收藏领域的个人投资,谈谈体会

答:如果现在投入这个行业,基本是没钱嫌的,因为现在是通账期,容易估高,而且这行业需要极专业的眼光,长期的投入。实际上只有极少的藏品是有增值空间的,能保值就不错了。

问:金融危机后给中国的酒店建设提建议,结合七天连锁,如家,迪拜七星级酒店

答:由于中国房地产价格的虚高,我认为现在的酒店行业没有投资价值,目前最有价值的工作就是以加盟为主,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中国的酒店在任何地方都是太多了。

问:面对油价上涨我国出台的政策说说看法

答:永远不要期望垄断会有便宜果子吃,从长期来看,石油价格可能会继续走低,由于对国企的补贴会越来越少,油价不会与国际同步下调。

问:对于世博经济对中国产业影响说说看法,结合新民营经济

答:这种经济越少越好,实际上是一次劳民伤财的政治秀,钱更多的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你应该明白的),市场经济最大的作用是微调,对民营企业来说,这种机遇可能是猛赚一笔,但随后的高物价、高工资对营业企业发展并不利。稳定的经济环境对民营企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现在实体经济空心化就是高投资型经济导致的,民营企业本来核心竞争力就少,有机会赚了钱,就有可能走进钱赚钱的畸途中(如房产倒卖)。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

问:李宁出了哪些问题,请为他指出方向

答:李宁品牌的主要问题如下:

1、产品不好,质量一般,款式一般,价格不便宜。用户如果感觉相对其它品牌没有优势,为什么要买它呢?

2、产品定位有问题,体育品牌现在非常多,但李宁定位明显跟不上国际品牌 ,在国内又不能一枝独秀,走了中间路线,容易被人忽略,不是说你投多少钱广告就能提升用户心中的地位,主次弄错了,产品的核心竟争力是产品本身!

3、扩张太快,李宁的消费群就那么大,你增加的店面并不能增加消费群体,有什么用呢?

解决办法:

回到产品本身做文章,新推出有正确定位的特色产品系列,彰显自己鲜明的特点。做不一样的产品。吸引新一代消费群体回归。

找顶级有个性的代言人,不要在赛事上浪费钱。

多做校园宣传,特别是大学生。

不要做劣质产品,体育品牌只能往高端走,跟国际名牌抢市场

扩大产品线,如户外产品(冲锋衣、防寒服等)、高科技衣服、鞋等等

换帅,发展遇到了瓶颈,必须高人上坐。

出货接货既怕慢又怕站购饺子皮的物流启示

物流是所有生意人都不得不考虑的事情,一条顺畅、廉价的物流链条将给杭州经济带来更多的额外。从去年至今,燃油、人工等直接运输成本的增加日渐困扰着企业的物流支出。

不少企业甚至餐馆店家都开始寻找快捷路径,合理调配运力和控制进货数量,从而力求消化物流要素带来的涨价压力。如何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已经成为一道企业经营的关键命题。

 一家饺子馆的物流管理

 三年前,胡小艾在南肖埠开了家饺子馆,如今生意还算火爆。不少周围的小区住户常来光顾小店,有些老顾客一气儿能吃半斤饺子。胡经理说,“别看现在生意还不错,开业这一段时间,让我头疼的就是每天怎么进货,很多利润被物流吃掉了。”

 刚开始卖出一客10个烤饺,定价为5元钱,直接成本为饺子馅、饺子皮、佐料和燃料,每个饺子成本大约2角钱。虽然存在价差空间,可是胡经理的小店老赚不了钱,原因在于每天都有大量剩余原料,这些购的原料不能隔天使用,算上人工、水电、房租等经营成本,饺子的成本都接近4角钱了。

 胡经理很有感慨,如果一天卖出1000只饺子,同时多余500个饺子的原料,相当于亏损了100元左右,每个饺子的物流成本时有1角钱,加上前年年初粮食涨价,因此利润越来越薄。

 关键在于控制数量,准确供货。其实做饺子的数量挺难掌握。做少了吧,有的时候人家来买没有,也等不及现做,眼看着要到手的钱飞走了;做多了吧,就要剩下。

 从理论上说,一般有两种供应方式:每天定量供应,一般早上10点开始,晚上9点结束,这样可能会损失客流量;根据以往的经验作预测,面粉每天的用量比较大,因为不管包什么馅儿都得用面粉呀,所以这部分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固定。

 后来胡经理又开了两家连锁店,原料供货就更需统筹安排了。饺子馅的原料要根据头天用量进行每日预测,然后根据原料清单进行购。一日购两次,下午会根据上午的消耗进行补货,晚上购第二天的需求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饺子馆的物流管理同样容不得差错。胡经理咨询了一些物流专家,这是波动的需求和有限的生产能力之间的冲突。在大企业里,他们通常会提高生产柔性去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可是对于经营规模有限的小店来说,要做到这点太难。所以有些人建议想办法调整顾客的需求以配合有限的生产能力,用物流专业名词说,叫作平衡物流。比如用餐高峰期大概在每天12:00—13:00和19:00—20:00这两个时段,胡经理就选择在11:00—11:45和18:00—18:45推出9折优惠,吸引了部分对价格比较敏感的顾客,有效分散了需求。

 如果碰到需求波动比较大的情况,也就是说某一种饺子的需求量非常大的时候,比如客户要的馅儿没有了,胡经理就要求店员推销牛肉馅儿或者羊肉馅儿,同时改进店面环境,安上空调,提供杂志报纸,使顾客在店里的等待时间平均从5分钟延长到10分钟。

 胡经理做了三年的水饺生意,从最初每个饺子分摊大约1角钱的物流成本,到去年的5分钱,而今年成本就更低了。由于做饺子的时间长了,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相对固定下来,每个饺子的物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大约在2分钱左右,主要就是购人工、运输车辆的支出。

 提高出货效率就能省钱

 上周五,杭州奥普电器有限公司把700只光暖彩色浴霸运到上海市场,这些供应春节市场的浴霸在当地售价为每只350元,其中的物流成本平均为5元钱,占售价的1.4%,主要包括运输保险费、汽油和人工费用等直接成本。

 奥普电器副总经理孙立军说,这个百分比是比较稳定的,不论在四川、北京还是新疆,运价提升后,总的售价也有相应提升。从全国各地市场计算,每只物流成本在5-7元之间。

 通常情况下,商品成本中约有8成以上是流通成本,而流通成本中又有80%是物流成本,物流占商品成本的64%以上。商品从开始生产到最终用户所需时间,加工仅需5%,而其余95%均用于物流环节。

 从5年前起,企业开始引进物流管理,从自身合理调配,至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兴起,奥普电器的平均物流成本从10元降至5元钱。考虑到物流成本主要由库存费用、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三部分组成,而运输保险费、油价等支出逐年上涨,企业省钱只能从库存和管理上腾出空间。

 “以前起码要两天以上,光找车就要一天时间,而现在一两个小时就搞定了”,杭州共速达物流公司行政高级主管王存良说,以前从杭州去厦门一趟,一辆5吨车固定费用达3300元,现在只要1500元,省了一大半,原因在于调度和管理水平提高了。

 举个明显的例子,奥普公司把700只电器运送到上海市场,杭州当地的仓储费用大约为每天1000元,如果产品下午下线不需耽搁就能直接上路,即使油价和人工支出涨价500元,企业还是节约了500元的物流成本。由此可见,利润的源泉更集中在降低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方面。

 由于周围有康桥等物流基地,包括奥普电器在内,位于九堡镇、祥符桥的企业原材料、产品进出的速度明显加快。要知道,现在从传化物流基地出发,运送一车5.5吨的进口棉布到南京,从托运方下单子到货物运抵目的地,总共不到32个小时,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值得关注的是,杭州物流发展的定位和目标是“把杭州建设成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和浙江省的综合物流中心”,确定了发展都市配送型物流、产业基地型物流、行业分拨型物流三大重点领域和五大重点区域(下沙、江南、临平、江东和康桥区域)、若干物流功能区、若干物流中心三个层次的空间布局结构。

 声音:

 高效的物流,关键是要在服务表现和总成本开支之间形成一种均衡力。这种均衡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即使一个小小的饺子馆也不例外。——鸿燕饺子馆胡经理

 降低物流成本最主要、最基本的措施是选择合理运输途径,合理配置体系,减少中间环节不必要的费用,其次是整合各种有效,发挥企业自身优势,而更高层次的成本节约则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掌握行业信息动态,实施起来还是有难度的。——金桥物流副总经理刘显

 权威:

 物流价格还有下降空间,目前首要问题是过于分散,全国有200多万家运输公司,管理着500万至600万辆货车。算上延误、审批以及和无数小公司打交道所需的行政开支,跨国公司大约要把在中国的20%运营成本投入到和物流有关的事项中,而在发达国家,平均大约只有10%。——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区副总裁荣格

 名词解释:

 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

西方经济金融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

内容提要: 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经济金融制裁,至今仍在继续。俄经济形势出现急剧恶化:经济衰退、资本外逃、外汇储备骤减、投资环境恶化、通货膨胀飙升等。本文旨在研究西方经济金融制裁对俄罗斯经济产生的影响,但由于没有发现反事实,并且很难找到有效的比较,所以本文使用合成控制法来构造反事实(或合成俄罗斯)以预测没有受到西方经济金融制裁影响的俄罗斯经济。因此,真实俄罗斯和合成俄罗斯的人均GDP轨迹的差异可归因于西方经济金融制裁的影响。研究发现,自2014年以来的一系列的西方制裁确实使俄罗斯走上了一条较低的增长道路,而且累积的影响越来越大。

关键词: 经济金融制裁;俄罗斯;合成控制法

“经济金融制裁”是指制裁国切断与目标国间的经济金融往来,影响目标国的政治和经济稳定,来达到迫使目标国接受制裁国政治条件的目的。与军事制裁相比,经济金融制裁具有低成本、高效用等特点,所以经济金融制裁逐渐成为大国博弈间的新方式。2014年3月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经济金融制裁并延续至今。尽管俄罗斯称,俄经济在长期制裁下情况一切正常,但制裁的影响和作用不容小觑(李健民,2019)2014-2017年经济金融制裁对俄罗斯造成的损失高达2800亿美元,GDP丧失增长率2.4%(Juan.C Zarate,2015)。在2016年以后,俄罗斯的GDP总量只及中国的广东省。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2014年欧盟国家对俄罗斯的出口与2013年相比平均下降了14%,其中马耳他(-78%)、塞浦路斯(-42%)和比利时(-27%)对俄的出口的下降比率最高。同样在2014年,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均下调了对俄罗斯的信用评级:标准普尔BBB-,惠誉BAA2,穆迪BAA2。2015年欧盟理事会、时任美国总统均宣布延长和扩大对俄制裁,此后美欧对俄制裁在逐步施压、不断加码,故了解和研究经济金融制裁的效果变得尤为重要。

一、文献综述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西方制裁对俄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陶士贵、徐婷婷(2016)和许文鸿(2017)简要梳理和归纳了美欧对俄罗斯实施经济金融制裁的过程,认为西方制裁对俄罗斯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经济金融制裁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首要选择。其中,陶士贵、徐婷婷(2016)还指出中国应警惕西方的经济金融制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措施。马雪(2018)同样认为制裁对俄经济产生不可逆的消极影响,同时未来制裁还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包括制裁的可执行性、正当性,道德困境,美欧对俄制裁发生分歧等。而马鑫、许钊颖(2015)和白联磊(2015)则认为虽然经济金融制裁对俄经济已造成严重打击,但目前对俄金融制裁尚未成功,制裁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俄罗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对乌克兰问题的态度。这一观点与曲文轶(2018a)一致,同时他还认为俄罗斯已取了有效的经济反制措施,并且在逐渐化解西方制裁带来的影响。

对于西方对俄制裁是否有效一直存在着争议。一些学者如Konstantin A. Kholodilin&Aleksei Net?unajev(2019)认为制裁对俄罗斯经济会直接和间接的产生不利影响;另一些学者如曲文轶(2018b)则认为制裁没有改变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问题中的立场,制裁目标遥遥无期,甚至刺激了俄罗斯经济发展和俄罗斯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普京获得更牢固的民意支持。但都没有否认的是制裁确实对俄经济造成了不可逆的严重打击,在制裁与油价下跌的叠加效应下,俄罗斯经历了较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外汇储备暴跌,卢布迅速贬值,国内通货膨胀严重,投资环境恶化,资本大规模外流,能源等领域受到巨大冲击,俄罗斯逐渐被西方世界孤立。

国内关于西方对俄制裁的效果研究很少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其结论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欠缺。故本文通过合成分析法,从实证角度去评价西方对俄制裁是否有效,或者说是否可以将GDP增长损失方面的一些不利影响归因于制裁。本文利用2003-2018年跨国家的面板数据,用Abadie & Gardeazabal(2003)所提出的合成控制法,使用35个在观测时间内未受到西方制裁国家或地区的组合来构成“反事实”的合成俄罗斯,通过比较真实俄罗斯制裁后的人均GDP的变动轨迹与合成俄罗斯的轨迹分析西方制裁对俄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自2014年以来的一系列的西方制裁确实使俄罗斯走上了一条较低的增长道路,而且累积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现实背景:美欧对俄实施制裁和制裁前后俄经济表现

2014年3月,克里米亚公投入俄引发西方国家强烈不满,随即俄罗斯遭受了巨大的外部冲击:一是美国和欧盟联合对俄发起的经济金融制裁。美欧对俄制裁在步调、力度和范围都基本一致:首先是2014年的多轮制裁,在这一时期为了让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做出让步,美欧对俄制裁都较为密集,制裁力度和范围都在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在7月MH17之后。而后2015年-2016年虽然美欧继续延长对俄制裁,但总体上来说在频率上没有2014年密集,且制裁力度和制裁范围也没有上升。2016年底,因“俄通门”爆发,美国2017年开始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虽然欧盟也不断延长对俄的制裁期限,但该时期美欧在对俄制裁问题上开始出现分歧,欧盟对俄发起的制裁在力度和频率上远不如美国,制裁效果也大大降低。

二是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下跌。通过英国BP的数据可以发现,国际原油价格从2014年的每桶一百多美元大跌至2016年的大约每桶四十美元。国际原油价格的骤减又恰逢西方对俄制裁,其真实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俄罗斯作为一个石油产出大国,其原油出口却是以美元定价和结算的,未能掌握石油定价权的俄罗斯的金融市场常常受到油价波动的冲击。同时近些年石油供大于求,但是沙特阿拉伯等一些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仍然不减产,这不能不让人怀疑这背后可能也是美国对俄制裁的手段之一。

联合国特别报告员伊德里斯·贾扎伊里(Idriss Jazairy)在2017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粗略估计俄罗斯GDP增长因制裁而下降了1%,三年内造成的损失约为500亿-550亿美元。”另有经济学家评估制裁使俄罗斯损失800亿卢布,2014-2015年制裁使俄罗斯经济放缓1.2%。2019年8月的《俄罗斯经济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制裁使俄经济增长年均下降0.2%(约150亿美元),油价下跌使经济年均下降 0.65%(约487.5亿美元),2014-2018年,俄罗斯GDP年均增幅仅为0.5%,低于预期2%。2014年以后俄罗斯GDP增长率始终低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2015年以后俄罗斯GDP(美元计)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均未超过2%,还不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2013-2018年俄罗斯GDP(美元计)总量在全球排名已从第8位降至第12位。2014年开始总储备(包括黄金)和总储备(不计黄金)大跌,总储备(包括黄金)在2015年达到低谷为3680.43亿美元,总储备(不计黄金)在2016年达到低谷为3175.44亿美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西方制裁前俄罗斯通货膨胀一直稳定保持在个位数,2015年通货膨胀急剧上升突破2位数达到顶峰为15.5344%;2014年油价暴跌引发卢布危机,卢布兑美元迅速贬值了13%。俄罗斯央行迅速取措施防止卢布继续贬值并控制通货膨胀,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卢布兑美元继续下跌,到达 历史 新低,而卢布汇率的波动和高通货膨胀率又直接影响着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之,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俄罗斯面临着经济衰退与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双重考验(程伟,2017)。

三、研究方法及实证分析

本文用合成控制法,将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作为处理组,没有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的确定需先通过合成控制法为解释变量寻找合适的权重,再将没有受到西方制裁的国家进行加权平均(各国家权重为正数且和为1),以此构造合成俄罗斯。若合成俄罗斯与真实俄罗斯在2014年西方对俄制裁的发生之前,解释变量特征相似,则通过比较发生前后真实俄罗斯和合成俄罗斯输出变量之间的差异,就能确定西方制裁对俄产生的效用。

本文筛选出与俄罗斯发展水平相近的35个国家(地区)作为对照组,具体包括: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捷克、爱沙尼亚、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尔、塞浦路斯、马其顿、克罗地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印度、马耳他、沙特阿拉伯、摩洛哥、智利、乌拉圭、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墨西哥、秘鲁、赤道几内亚、博茨瓦纳、毛里求斯。选取人均GDP(2010不变价美元)的对数值为因变量,用于衡量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指标;选取的预测控制变量包括一般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国内总储蓄占GDP的比重(%)、贸易额占GDP的比重(%)、按消费者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年通胀率)、总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限于篇幅,实证过程略,参见原文)

四、结论

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究西方经济金融制裁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效果。 利用世界银行的经济发展数据库,经过合成控制法构造“ 反事实”对象—合成俄罗斯。2014年以来的一系列的西方经济金融制裁确实使俄罗斯走上了一条较低的增长道路,而且累积的影响越来越大。具体而言,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经济金融制裁随即而至,俄罗斯的人均GDP增长也随之出现停滞甚至是倒退的迹象,相比其“反事实”的人均GDP下降了9.344%。该结论在改变处理期和改变制裁对象的“ 安慰剂检验” 后依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2016年以后,虽然西方经济金融制裁的累积影响仍在加深,但是速度明显逐渐变缓,这一定程度上是俄罗斯取的反制裁措施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近几年的经济形势的恶化,与受到美国和其西方盟友的经济金融制裁密不可分。经济金融制裁对一国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会造成重大影响,并且累积的影响会逐年递增;即使是取有效的反制裁措施,在短时间内只是会减缓了制裁对经济影响的加深速度,但并没有消除制裁对经济已经产生的消极影响。

五、启示

一是要高度警惕和重视西方国家对目标国发起的经济金融制裁行为。从对俄制裁来看,经济金融制裁显现出明显的单边主义和权利不对称的霸权主义。由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在经济金融领域上的联系加深,经济金融制裁会对目标国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冲击。即使是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博弈,经济金融制裁已经成为制裁发起国常用的、仅次于小规模战争的经济外交手段,甚至成为准军事手段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补充。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西方国家对目标国发起经济金融制裁所带来的严重冲击和持续影响。经济金融制裁本质上就是一种经济歧视,依据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Gary S.Becker)对歧视行为的分析,在经济金融制裁过程中,拥有较强综合国力一方的相对损失要比综合国力较弱的另一方小得多。从美欧对俄经济金融制裁成效看,尽管俄罗斯进行了反制措施,但制裁对其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国际贸易、国际融资、国际正常清算渠道、汇率水平等都产生了显著的冲击和后续影响,随着制裁的延长,很可能危及到 社会 和政治的稳定。这也表明即使拥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军事实力的经济体,面对经济金融制裁所带来的强外部冲击,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充分的应对之策。

三是目标国要做好应对经济金融制裁的反制裁措施。如果不能规避经济金融制裁,就须正面应对,提前做好预案和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寻求国际 社会 更多经济体的支持,充分动员可以利用的所有经济政治,尽量降低经济金融制裁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尽快走出制裁泥潭。

(参考文献略)

(本文转自: 《世界经济研究》2020年第11期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陶士贵 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