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中国的民航市场对外国开放这么多。基本上大一点的国际航线全部都被国外的公司占了。。

2.被集装箱改变的世界

3.深夜食堂,讲述你和石油行业的故事?

4.不懂德州,就不算懂美国

5.聚焦布伦特原油期货之:ICE洲际交易所

为什么中国的民航市场对外国开放这么多。基本上大一点的国际航线全部都被国外的公司占了。。

休斯顿2020年油价_休斯顿最新新闻

楼主说的我并不完全认同,如果你能举出一些例子也可以,但我估计你并不能举出来。首先我不明白你说的大一点的国际航线是什么意思,航线怎么能用大小来衡量呢?我这里猜测你说的是重要性,比如北京-伦敦,上海-纽约这样的航线。但是如果你观察这点大城市之间的航线,全部有中国航空公司参与。亚洲地区就肯定了,我们来看看欧美。国航在飞的欧美航线:北京-伦敦希斯罗 伦敦盖特维克 巴黎 法兰克福 莫斯科 罗马 米兰 慕尼黑 马德里 日内瓦 杜塞尔多夫 斯德哥尔摩 纽约肯尼迪 旧金山 洛杉矶 休斯顿 温哥华; 上海-巴黎 法兰克福 米兰。东航欧美:上海-伦敦希斯罗 巴黎 莫斯科 法兰克福 罗马 纽约肯尼迪 洛杉矶 旧金山 檀香山 温哥华。南航欧美:广州-伦敦希斯罗,巴黎 阿姆斯特丹 莫斯科 洛杉矶 温哥华; 北京-阿姆斯特丹。海航在飞欧美:北京-莫斯科 圣彼得堡 布鲁塞尔 柏林 西雅图 多伦多 芝加哥。

北上广欧美航线无中方航空运营(外航独占航线):芬兰航空(北京、上海-赫尔辛基),瑞士航空(北京、上海-苏黎世),汉莎航空(上海-慕尼黑),荷兰皇家航空(上海-阿姆斯特丹),北欧航空(北京、上海-哥本哈根),波兰航空(北京-华沙),俄罗斯洲际航空(北京-多莫杰多沃),阿塞拜疆航空(北京-巴库),加拿大航空(上海-多伦多),美国联合航空(北京、上海-纽瓦克,上海-芝加哥),美国航空(上海-芝加哥),达美航空(北京、上海-底特律,上海-西雅图),夏威夷航空(北京-檀香山),墨西哥航空(上海-提华纳)

可以看到,上述城市,除了个别(如芝加哥,阿姆斯特丹,多伦多)之外,都不是如巴黎伦敦纽约一样的国际大都会。这些属于次级航空市场,市场大小有限,因此有了外航,国内航空再开就没有必要了。

三大航欧美航线,国航是最强大的,覆盖面和航班量都要比东南航多。东航可以说相对比较薄弱,从上面外航独占航线也能看出来,上海比北京多。但是东航这几年也在迅速扩张,弥补空缺。南航因为广州所在地理位置,欧美航线相对较少,但是重要城市也都有覆盖。

另外一楼说的连号班机 不是很专业。术语叫代码共享,也就是两个航空公司,用一个公司的飞机和机组,共同经营一条航线。举例子比较易懂。北京-底特律这条航线,由达美航空运营,航班号DL188,但是同时挂有南航的航班号CZ1020 和东航的航班号MU8887,因为达美航空和东航,南航在此航线有合作,这样相当于三家航空公司都可以销售这条航线,从而会吸引更多的客流,但是最终承担运输任务的是达美航空的飞机和机组。这样达美航空在这条航线上的受益就会按比例分给东航南航,当然如果亏损,也要三家公司共同承担。这种代码共享的合作方式,让航空公司可以在不用自己飞机开通一条航线的同时 扩大自己的航线网。这种合作在航空公司间广泛存在,一般是同联盟航空公司之间相互合作。全球有三大航空联盟(星空联盟 Star Alliance, 天合联盟 Sky Team 和 寰宇一家 One World) 东航 南航和达美航空同属于天合联盟 所以他们之间存在广泛的代码共享合作。这样,东南航的航线网络,可以通过和达美航空等天合联盟成员代码共享的航线大范围延伸。

楼主最后一个错误的地方是国外不给中国飞入资质。这个是没有依据的。国家之间一般会存在航权谈判,但是一般都是对等性的,比如说中美,结果一般是 比如说 未来五年我们两国每周之间的航班量要增加280班次,那么一般是中方航空公司获得140班次的配额,美国获得另一半。但是这些年中美航线的情况就是,中方运营一直不理想,而美国赚了不少钱。因此美国航空公司踊跃开通中国航线,中方因为经营不善亏损或是低利润,不太愿意扩张北美。这就是造成部分欧美航线看似被外航占领一样。

当然中国航空公司近几年意识到这个问题,不断强化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引入新型飞机,提高服务质量,在欧美的竞争力已经显著提升。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我们开放的结果,因为外航飞进来,抢了我们的蛋糕,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落后,刺激我们去改善。这是好事。

不知道说了这么多 楼主的疑惑有没有解决

被集装箱改变的世界

(1)

1956年四月二十六日,美国新泽西州的纽沃克港,在一百多名嘉宾的注目下,起重机把五十八个集装箱(也叫货柜)依次装载到名叫Ideal-X 的货轮上。这艘货轮,隶属卡车司机出身的企业家Malcom McLean. 一个货柜的装载不到七分钟完成,几个小时后,轮船驶离港口,五天后抵达南部的休斯顿港。集装箱引领的世界革命悄然开始了.

集装箱普及之前,大部分货物都是零散地用人工从船上装货,卸货。即使更多的叉车和机械装置引进,码头工人的日常生活仍然是艰辛和危险的。五十年代初纽约的统计数字显示,工人伤残率是建筑工人的三倍,其他普通工种的八倍.

由于装卸速度慢,货船50%的时间都停靠在港口,只有一半时间在海上航行.

集装箱,就是一个标准化尺寸的金属盒子,看似平淡无奇,突然使机械装卸的效率大大提高.

1956年以前,美国一艘中型货轮装卸的费用大约每吨5.83 美元。第一次使用集装箱装卸以后,每吨装卸的费用降到了15.8美分,效率提高了三十多倍,而且时间大大缩短.

由于停靠装卸的时间减少,现在的货船90%的时间都在海上航行.

集装箱也减少了货物的损坏和偷窃,保险费下降了80%以上。而工人数目的减少,也减少了罢工对船运的干扰.

(2)

“集装箱只是一个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运用的交通方式的新演变”, 法国历史学家Rene Borruey 当时评论道.

美国历史学家Donald Fitzgerald 说,“这并不是一场革命,五十年代的集装箱化,只是海运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篇章而已”.

如果从局部看,他们说的无疑是正确的.

但McLean 的洞见,在于他意识到加速船运发展,要解决装卸货物的瓶颈。解决这个瓶颈需要集装箱,但也要配合集装箱运营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建立: 港口,起重机,仓储,卡车,火车和船队的运营.

而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每个环节的标准化.

McLean把自己的集装箱设计专利开放给外界,孜孜不倦地推动行业标准化,十五年后,他拥有了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

当整个生态系统建成后,其后续发展,远远超越所有置身其中的人们的想象,甚至包含推动集装箱的先驱者McLean.

(3)

五十年代末, 哈佛经济学家Benjamin Chinitz 在研究集装箱对纽约地区经济影响的时候,预测这是对纽约地区的工业生产经济的利好。他的主要逻辑是,相对于美国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纽约在海岸边上,往美国南方运货将更便宜.

服装生产,是当时纽约经济的最大的一块。Chinitz 认为不会受运输费用降低的影响.

大多数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和Chinitz 一样,只是看到自己关心的一点一线一面。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也拒绝接受这种可能性:集装箱的普及,大大降低运输费用,将导致一个全面的全球经济大分工。资本会追寻最低价的解决方案,成本高昂者最终会被抛弃.

集装箱的普及,降低了世界任何地方到美国的运费,美国包括纽约在内的大部分的传统工业生产经济,因为价格偏贵,而被摧毁.

4)

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丹麦的马士基,其官方网站显示,2015年从亚洲海运到欧洲的运费是: 一台平板电视,2 美元;一双鞋,11美分;T恤,4 美分;平板电脑,5 美分.

2015 年十一月,从深圳运往荷兰的一个四十英尺长的货柜,最便宜时运费仅需三百美元,勉强覆盖人力物力,和通过苏伊士运河的买路钱。这个运费可以换个角度看:如果你想环游世界一年,那么把自己的私人物品放到轮船的集装箱上,可能比本地的储藏仓库还要便宜.

集装箱催生的低廉运费产生了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新协作关系:

如果你在苏格兰抓到鱼,通过集装箱运到中国加工处理后,再把鱼运回来,其成本也低于在苏格兰本地加工处理.

2002年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沿海到内陆的运输费用,是从中国到美国海运运费的三倍.

中国南方从美国进口大豆,比从东北购买大豆还便宜,因为一顿大豆从美国到中国的运费,只有二十美元左右.

受惠于集装箱技术最大的,是八十年代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准时制生产”工业模式 ( Just in time manufacturing) 。丰田把大部分零件的生产,外包给供应商。双方签订长期合同,供应商承诺在很短的时间窗口内把零件迅速运送给丰田.

海运费用的大幅度降低,可以让丰田在全世界寻找最价廉物美的合作伙伴,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库存的囤货.

有分析指出,八十年代中期到现在的三十年,由于集装箱对供应链全球化的推动,全世界非农业产品的囤货减少了一万亿美元。囤货的减少,意味着厂家负担的减轻,这里面节省的资金利息,一年至少八百亿美元.

而这些成本的下降,最终又降低产品价格,惠及世界各地的终端消费者.

今天,全世界集装箱海运的货物中,三分之二是供应链上的零部件和半成品.

(5)

集装箱的另外一个重大影响,在于限制了低技能工人的工资议价能力.

在新的全球大分工的形势下,如果你的技能容易被替代,那么你就实际上在和世界上所有货船所到之处的工人在竞争,在打价格战.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显示,发达国家雇员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1980年的 65%左右,不断下降到2010年的58%.

美国一家民间机构,“经济政策研究院”(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Elise Gould 的数据显示,1979年到2013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人时薪的中位数只上涨了6.1%。而收入排在10% (意思是只有10%的人收入比他们低)的人群,时薪则下降了5.3%.

(6)

从1985年到2012年,全球集装箱的运量,基本上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2014 年,全世界吞吐量最大的十个集装箱港口中,除了新加坡,釜山和迪拜以外,其余七家全在中国。吞吐量最大的上海港,三千五百万TEU (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 二十英尺标准货柜),这个数字是2001年世界第一吞吐量的香港的两倍左右.

但是庞大和迅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极具讽刺意义的,是整个船运业的周期性惨重亏损.

标准化的另一面是缺乏差异化,竞争到白热化时,只有打价格战。行业的先行者,并没有什么优势.

分析公司Drewry 估计,整个船运界,由于价格竞争,2016年将集体亏损五十亿美元.

船运业,降低单位运输成本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建造更大的船。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货船的体积,从六十年代初的 1000 TEU 增加到现在的18000 TEU。运载能力的提高是把双刃剑,经济上升的时候赚得盆满钵满,经济下滑时惨烈的价格战则可能导致部分公司破产.

美国烟草公司R.J Reynolds 曾经投资船运先驱Malcom McLean 的第一个公司Sea Land, 但因亏损严重八十年代全部退出。它的高管在给股东的信中解释,烟草公司的股东,不是那种对“重资产,周期性很强”的行业有兴趣的投资者.

McLean 的第二个公司United States Line (USL),八十年代初石油危机时,订购了十四艘省油但是航速更慢的货船,每艘单价七亿五千万美元。他低估了行业过剩的运力,而1985年油价大跌到14美元一桶后,他的节油货船因为速度慢丧失竞争力. 最终公司无力承担十二亿美元的债务,1986年十一月宣布破产重组. 这在当时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

USL 在世界各地的五十二艘货船,一万多个集装箱最后被债权人收缴,拍卖。McLean 在USL 里的股权资产也被清零.他自己始终没有真正从这个破产中恢复过来,2001年五月去世,享年87岁。

(7)

六十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已有类似集装箱的各种标准化新技术悄悄出现?

它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它的长期发展远远超出了置身其中的所有人的想象?

它是否会让所有缺乏想象力的经济学家蒙羞?

它是否会让投身此技术的大多数人白忙一场,但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使多数人的生活更加丰富,美好?

深夜食堂,讲述你和石油行业的故事?

家中三代石油工程师,测井,钻井,油藏,储运全覆盖。于是从小立志坚决不学石油的我,在高考发挥失常之后也无奈的入了坑。

2013年本科毕业,来美读研。那一年赶上国内中石化招聘改革,没有了每年10月的两大公司双选会,原本可以直接报名回我们单位的不少子女也因为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忽然没了原以为已经到手的工作,无奈只能按劳务派遣解决。就业形势不好,不少同学也选择在国内考研缓解就业压力。暑假在NOV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的office实习了一段时间,好像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当年油价120美元,组里毕业的学长还有机会直接进big company,再不济就去field engineer挣点。当时的我就在想,好好读书,做个PhD,过有品质的生活。

2014年,油价开始下滑,组里的funding有些吃紧,新来的学生不少没了sponser,开ABM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公司的气氛好像开始不轻松。于是申请summer intern也变得不是很顺利,面试了很多家都开始不要国际学生。在接连被rej了之后拿到了国内schlumberger的实习机会,最后一次电面结束的时候跟HR闲聊,她问我说毕业之后有什么打算,我说其实能进Schlumberger做field engineer也不错,她笑了一下说那你不觉得挺亏吗,我说公司和我是双向选择,各有各的qualification吧,玩笑了几句。后来实习结束,final presentation完了吃散伙饭,有幸见到了当时电面的HR,了解到她之前在美国做了4年field engineer然后又调回国内转岗,聊工作聊选择聊未来,虽然有点不明朗,但是好像还能有信心。

2015年,经历了油价在14年下半年的急转直下,research做的也不开心,不准备读博,找工作也极其的tough,在各种悬而未决的日子里度过了非常困难的一段时间。想过gap year,想过回国,想过读书,想过转行,甚至想过实在不行就回家参加招工考试。大环境的一片哀鸿遍野之,只能自我调解,补了很多之前一直想读但是一直没读的书,回顾了从本科到现在学的所有专业知识,环美旅行了5周多,边旅行写CL投网申。大家都觉得我洒脱枉然,闲庭信步,其实内心的焦躁和肿胀只有自己知道。还好,我的运气足够好,在旅行到Maui Island的某个清晨,邮箱里收到了最终的offer letter,base在Houston的一家做R&D的公司,一名MWD软件开发工程师,虽然在这种油价的情况下我没有太多选择的空间,不过一切也还能满意。回到学校打包行李,自己开车500英里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上班的日子过的特别快,转眼半年,同期这半年的油价也跌得特别快,昨天的油价是35美元,大公司开始了裁员大比拼,每天都有人被解雇的消息。前段时间跟几个在油公司的朋友吃饭,聊起公司的午餐已经从免费的变成了5刀3盘,连瓶装水也提供不起了。昨天跟客户call,说到明年他们总公司整体budget已经缩减到80亿了,要知道在今年这可只是一个油田的投资额。高盛的预测,明年油价要到20块,consulting公司的分析说很可能要油价低很长一段时间。

两年时间,经历了行业的最高点也经历了行业的低谷,100美元的差距,苦笑自己也有幸成了历史的参与者。不过对石油行业还是充满希望,生活还会继续,多了未知因素,其实会更有意思不是吗。

不懂德州,就不算懂美国

美国德克萨斯州面积仅次阿拉斯加排全国第二,经济发达程度和加州齐名排全国第二,这里的老百姓特别喜欢枪,美国想禁枪?先过德州这一关在说吧!所以走在路上看到这样的场景,请不要惊慌害怕。

你可能对美国德州没有太多了解,那么至少听过吧,世界最流行扑克游戏,来源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德州在美国的历史地位很特殊,曾有德州议会大楼解说员说:“1845年,我们接受了美利坚加入得克萨斯共和国。”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调侃,1836年这里的民间武装力量从墨西哥分离独立成为德克萨斯共和国,并将墨西哥军队打退,9年后加入了美联邦,成为50个州中唯一一个拥有退出美联邦权利的州,因此德州有个绰号叫lone star state,意思是孤星之州,他们的州旗上确实只有一颗五角星,在德州挂德州州旗(19世纪加入联邦前德克萨斯共和国国旗)的地方比美国国旗还要多,历史上确实闹过独立,但更多只是情绪宣泄并非玩真的,所以德州极其彪悍的民风可谓以古鉴今。

德州是美国最大的农业州,所以这里的人民既彪悍,也非常淳朴,可以存在这样的场景,如果你的车抛锚在路边,路过一辆放着音乐的大皮卡,它会缓缓的停在你旁边,德州红脖子会从皮卡上淡定的跳下来,一边怒斥你“中国佬滚回中国”,一边帮你换轮胎。

德州是共和党票仓,这里接近半数人口为欧裔传统保守右派白人,剩下的几乎是拉丁裔,黑人很少。德州的生活节奏很慢,油价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他们热衷于开大皮卡,吃大牛排,没事就BBQ、打猎,这里拥有全美国最多的各种,是德州家庭的标配,没去过德州的人可能认为德州民风彪悍,泛滥很危险?其实,德州是美国治安最好、受教育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强的州之一,德州白右的根据地、乐园,德州民间有两句俗语,1.we never call911, we have guns(我们从不打911,我们有枪)。2.I'm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说明德州人既有战斗民族的血性,又有文明之邦的自制力。出于历史、种族、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德州人对自己州的认同感高于对美联邦的认同感。

既然是白右的故乡,那么自然俊男靓女自然不会少,晒点德州妹子大家看看:

德州夏天长达6个月,所以路上穿热裤的妹子自然是一道风景线,德州民风淳朴热情,女孩性格也热情似火,但由于白右几乎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德州妹子的私生活并不糜烂。

德州有几只著名的NBA球队,如姚明当年所在的休斯顿火箭队,达拉斯小牛队,休斯顿是美国著名的航天航空中心。

所以,德州不仅仅农业强大,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都很发达,如NI、Dell、HP在奥斯丁,TI在达拉斯,以及举世闻名的休斯顿的NASA航天中心,这离不开1969年登月的登月飞船发射与此,所以人类在月球上说的第一个词就是“休斯顿”以至於现在人们常开玩笑说“Houston,we have a problem”(休斯顿,我们遇到麻烦了)。

德州是凶悍的,也是可爱的。德州是发达的,也是传统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会发生人文的突破和坚守,如果你想感受新美国,请去纽约,如果你想寻找老美国,请去德克萨斯。

美国日志:以言必有物的精神,说原汁原味的美国。

喜欢请点关注 @美国日志?

聚焦布伦特原油期货之:ICE洲际交易所

说到布伦特原油期货,报价都是看ICE布伦特油价的。ICE是洲际交易所的英文简称,全称InterContinentalExchange。以下是ICE的简介。

★★ICE提供的交易产品★★

洲际交易所(欧洲)主要交易全世界半数以上的原油和炼油期货,交易的品种有布伦特原油和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

洲际交易所(美国)和洲际交易所(加拿大)上市的品种有农产品、货币、拉塞尔指数等期货和期权。

洲际交易所(美国)交易品种有11号原糖、16号原糖、棉花、可可、拉塞尔指数、外汇和美元指数期货;

洲际交易所(加拿大)主要交易油菜籽期货;

ICE的英国子公司ICEFutures以能源期货产品为主,如北海布仑特原油及西德州中级原油等;

美国子公司theNewYorkBoardofTrade则专营软式原物料及金融期货业务。

洲际交易所同样也提供能源和信用衍生品OTC市场的交易和清算。

★★ICE的重要年度事记★★

美国洲际交易所成立于2000年5月,总部位于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投资者来自7家商品批发商。当年晚些时候,6家天然气及电力公司收购了该公司的股权。

2001年,该公司在伦敦收购了国际石油交易所。

2005年登陆纽交所,完成首次公开发售,是拉塞尔1000和标普500的成分股之一,服务范围超过全世界50个国家,总部设在亚特兰大,而在纽约、伦敦、芝加哥、温尼伯(加拿大)、卡尔加里(加拿大)、休斯顿和新加坡设有分支机构。

2007年1月,ICE收购纽约期货交易所(NYBOT),8月收购温尼伯商品交易所(即现在的加拿大期货交易所)。

2009年,ICE收购清算公司(TCC)。

2010年,ICE与气候交易所合并。

洲际交易所将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列为主要的竞争者,称对手“比我们更大并拥有更大的财源、更广泛的参与群体和更长的经营历史。”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还对洲际交易所提出了版权及商标侵权的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