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

2.2021002听书笔记:当代艺术是如何被美国塑造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

金价查询历史笔记中考语文_金价记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计划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具体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1.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备用资料:

 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领会和掌握本文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讲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能参看注释。

 查阅工具书,试作书面翻释;上课时,抽查上、中、下三类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

 三描述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是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是教学的难点。

 四布置预习,解答下列问题:

 (一)?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二)划分本文段落,概括段意。

 (三)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点?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钩、钓;椎、推;楫、缉、揖)。

 五作背诵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笔记;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和解题。

 解题:核舟记,即用文字记叙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标题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写的内容,是一篇描写具体物象的文章。

 作者魏学(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文章,著有《茅檐集》。

 本文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

 二检查预习。

 (一)正音和正形:

 正音:轩()、糁()、诎()、属()、罔()、黍()、袒()、髯()、为()、髻()、虞()、篆()、啸()、褶()、壬()、弥()。

 (二)教师巡回检查学生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对预习情况加以简要讲评,表扬好的,帮助差的,并且再次强调预习的作用。

 三指导学习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提问: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本文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头,用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述,按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描述。

 (三)提问: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明确: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第3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四)提问: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本文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

 (五)指名学生翻释第1节(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读一句,然后逐字解译,最后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下同)

 教师补充:明:明朝。?有?:后面可以加上数词?一?。奇巧:(手艺)奇妙精巧。曰:在这里是活用,释成?名叫?、?叫做?,不能释成?说?。以:介词,用。径寸:直径一寸。之:结构助词,的。为:,动词,做,在这里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词,没有;罔不:没有不,无不。因:动词,顺着、按照。势(木头的);样子。象:动词,模仿。形:名词,(雕刻物体的)形状。具:动词,备、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成现代汉语是:没有不顺着木料原来的样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状来雕刻,使雕刻出来的艺术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尝:时间副词,曾经。余;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数,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表数量。盖:句首发语词。表示肯定语气,译成?原来是?。云: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必译出。这一节是总叙,先介绍王叔远是一位精于雕刻的手艺人,接着引出他送给作者的核舟,最后点明核舟的主题,注意这一节小层次的安排,有助于背诵。

 (六)指名学生翻译第2节,教师补充。

 开头一句总写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读。奇:零数。黍:古代制尺以一个黍粒的纵长作一分的长度。这一句给人以整体感,并与上节?径寸之木?相照应。接着分四层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层(第2节)先写船仓。者:代词,与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词组。为:,是。之:代词,指仓。这里先写船仓中部的外观。然后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依次分写船窗、船栏、对联。?旁开小窗共八扇?点明窗的位置和数目。以上都写舟外。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开。用一?启?字又引导读者从舟外到舟内。观:集中目力看。

 ?闭之石青糁之?。?闭?与上文的?启?相应。用一?闭?字又从舟内回到舟外,上面写窗,只概括点明它的位置和数目,这里写窗,却细致地介绍了窗上的文字。

 提问:上面两个?之?,意思相同么?

 明确:不相同。前一个?之?代小窗,后一个?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问:窗上的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明确: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摘录下来组成对联,刻在小窗上,不仅与上节?大苏泛赤壁?相应,非常切题,而且也可以启发读者联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时,作者真切地将它们描述出来,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归纳:第2节主要写船仓。作者是按观察顺序依次来写。以写船仓为主。其次序是先写仓,次写篛篷、小窗,再写栏杆,后写对联,其中又以写窗和对联为主。同学们按上述顺序加以理解记忆,有助于背诵(这点也可视具体情况,启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概貌;首尾长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仓:篛篷、小窗、栏杆、对联。

 (七)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回忆第1.2节的层次(不看书),然后教师念一句译文,学生朗读一句原文(反复两到三次),再要学生合上课本,教师译一句译文,学生背诵一句原文。

 四课堂作业。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以、曰、尝、贻、盖、云、有、许、覆之、闭之、糁之。教师巡回检查以后加以补充纠正,要求学生课后誊正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五课外作业:继续背诵第1、2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习课第3、4节。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一)检查《文言词语积累本》誊正情况,并加以讲评。

 (二)指名学生背诵第1、2节,并加以讲评。

 二学习新课。

 第2节写的核舟的中部,主要是写物,第3节则是写人。

 (一)指名学生翻译第3节。教师补充。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姿态和活动。?船头坐三人鲁直居左?。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而:连词,连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关系。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人。这里先总记人数,后分记三人姓名。在分记中,对于东坡,着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鲜明地突出这一主要人物,照应?大苏泛赤壁?一句,紧扣核舟主题;对黄、佛,却只点明他们的位置,行文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下面分两组描述三个雕象。

 先写苏、黄。?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语:?所?和它后面的助词?语?组成名词性词组,直译成现代汉语是:好象在说话似的。这里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述,以?手卷?为界,先写苏、黄上半身。具体写法是先总后分:先总写苏、黄的动态,后分写时,则先苏后黄。写苏、黄共阅手卷的状态时,极其传神,把两人共同欣赏书画的兴味,情投意合的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雕刻艺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写活了。从?东坡现右足?起,转为写两人的下半身,写法正好与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现?与?隐?正好相对,?微侧?补述?坐?的姿态。两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见刻工技艺之高,作者描绘之细。

 次写佛印,?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绝:极。类:象。作者先写外形,次写神态,后写次势。写佛印的?矫首昂视?与前面苏、黄的共阅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对照,足见艺人的匠心独运;写神情不属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这种区别,又是由他们各自的教养与身分决定的。这说明雕刻艺人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观察很细致,很深刻。?珠可历历数?,细致至极,写尽刻工的奇巧。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雕像,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总述,后分述。

 板书:船头:苏、黄、共阅手卷,佛印欣赏江景。

 (二)指名学生翻译第4节,教师补充。

 第4节写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舟尾横卧一楫若听茶声然?。横卧:平放,说明不用?楫?;与首段?泛?字相应。居,站。若状;像样子,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呼:喊出高而响亮的声音。?啸呼?可以译为?大声呼叫?。抚:摸着。其:指示代词,那人,若然:像似的、像样子,然:句尾助词,这一节的描述,用词造句,很有分寸,居右者?仰面?啸呼?,以动为主;居左者俯首?听茶声?,以静为主。一动一静,绘声绘形,极写核舟的奇巧。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体现了作者揣摩体会细腻入微。

 这一切写船尾,作者先写船桨,便于描述两个舟子的位置。他们以横卧的(楫)为界,一个居右,一个居左。居右者在啸呼,显得活泼,居左者在烹茶,显得很沉静。

 板书:船尾:舟子二个,居右者啸呼,居左者烹茶。

 三课堂作业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髯绝类属诎衡。

 教师补充纠正后,要学生誉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四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3、4节(做法同前,在此从略)。

 五课外作业:继续背诵第3、4节。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课文第5、6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归纳本文古今词义的异同和一些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1)检查《文言词语积累本》誉正情况。

 (2)指名学生背诵第3、4节并加以讲评。

 二讲读新课。

 (一)指名学生翻译第5节,教师补充。

 第5节写船背上所刻的题名。?船背?二字,点明观察和描述的部位。其:指示代词,那个。船者:船底。交代船底较平,才可以题名篆刻,照应?罔不因势象形?。则:顺承连词,就。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其上:其,代词。指代船的底部,?其?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

 船底本来没有东面可以雕刻。现在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雕刻艺人能充分利用桃核的空间,构思精巧,又一次与首节相应,接着记题名内容。文曰:文字是。甫:也写作?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虞山叔远甫?译成现代汉语是:虞山人姓王名毅字叔远。

 这里交代核舟制作的时间、雕刻者的籍贯和姓名,以补足首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的叙述。下边记题名的笔画和颜色。若:像。其:代词,指代?文?。笔画像蚊足一样细,其小可知;而一钩一画又都清清楚楚,又可以见出它的?奇巧?。接着再写篆章的内容和颜色,篆:,汉字的一种书体,有小篆和大篆之分。

 初平山人:雕刻者的别号,古代文人往往喜欢用某某山人、某某居士之类作别号,题名的笔画细若蚊足,篆章势必也是这样,所以作者略去不写,而图章习惯用红色印泥,所以要提?其色丹?。其:代词,指代篆章?文?。

 第5节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先写题名,交代制作年月和雕刻者的籍贯、姓名,后写篆章,补述雕刻者的别号。

 以上四节是本文的第二段,是分叙,由船仓、船头、船尾到船底,层层写来,井然有序,而在一般的描述中,又细写船头三个人的形象,重点很突出;同时,文章处处照应第一节,紧扣?奇巧?二字行文。

 板书:船者:题名和篆章,文字内容、字迹笔画、颜色。

 (二)指名学生翻译第6节。教师补充。

 这一节是全文的总结。先总结人。通:共、总。一:满、全、整个。为:动词,雕刻。接着总结窗户。再总结物件。最后总结雕刻的字数。从?为?之后,数词全放在名词后面,省去量词,做补语,表示数字的强调。与现代汉语词序不同,译成现代汉语要补出量词。以上统计,足见人和物很多。下边却写核舟之长。而:转折连词,可是。其:代词,指代核舟。曾:副词,作竟讲,表示意想不到的语气。

 核舟?不盈寸?,上面竟刻了这么多的东西。作者以数目之多对比体积之小,更见雕刻艺人的?奇巧?。接着交代核舟的原料。盖:句首发语词,原来是。者:直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代修狭的桃核。之:代词,指代核舟,可以不译出。这里点明核舟之?核?,与第2节开头相呼应。

 作者作了上面的总结,末尾以赞叹收束全文。亦:也。灵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的意思。?灵怪?与音节的?奇巧?相呼应。以上是第三段,总计核舟上的人、物、字等,以赞叹作结,再次突出艺人技艺的高超。

 板书:总计: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题名、篆文三十四字。

 三指名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水平,以及雕刻艺人卓越的技巧,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四指名学生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五课堂作业

 1.做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三。

 [参考答案]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一部分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如?人、窗、手?等。但是不少词,现代的意思与古代的意思已经不相同了,如?1?句中的?曰?,现在说?叫做?。?2?句中的?贻?,现在说?赠、送?。?3?句中的?髯?,现在说?胡子?、?胡须?。?4?句中的?夷?,现在说?平?。

 2.做课文后面?思考练习?四。

 [参考答案]

 词序是指词在句中的先后次序。古今汉语句子中的次序大体相同。

 如?1?,词序是相同的(不过,在数词?一?后面要加上相应的量词?幅?);?2?,词序也相同(数词?一?后面也应当加上量词?支?);?3?词序也是相同的。?4?中,?通计一舟?的词序相同(在数词?一?后面要加上量词?只?或?条?),但?为人五?、?为窗八?的词序却不同,现代汉语要说成?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子?,名词和数词的位置要倒过来,并在数词后面加上相应的量词。

 六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5、6节(做法同前,在此从略)

 七课外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第二段。

 2.自选一件制作精巧的工艺品,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然后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概貌:首尾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仓:篛篷、小窗、栏杆、对联

 核舟船头:苏、黄共阅手卷,佛印欣赏江景,

 大苏泛赤壁船尾:舟子二人,居右者啸呼,居左者烹茶,

 船背:题名和篆章,文字内容,字迹笔画、颜色,

 总计: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题名、篆文三十四字。

2021002听书笔记:当代艺术是如何被美国塑造的?

如果说现代艺术,是流派主义太多,让人搞不清哪个是哪个的话,当代艺术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判断一件作品是不是艺术,连这个边界都消解了。所以我们去看当代艺术,很容易产生一种“我上我也行”的感觉。

1962年,耶鲁大学的艺术史学家库布勒教授定义说:“所有人造的东西,都是艺术品。”

艺术的边界在哪里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什么不是艺术品呢?

这个问题,曾经让杜尚着迷了好一阵子。他往美术展上送了个小便池,并为自己的恶作剧大为得意。

但是没想到的是,艺术界竟然把这个小便池当个宝贝供了起来。杜尚后来垂头丧气地说:作为一种挑衅,我往他们脸上扔了块抹布,他们却对它大加赞赏。你说说这情何以堪。

杜尚

泉 Fountain

1917

然而,别说抹布了,就是大便也抵挡不住艺术界前进的步伐。

1961年,意大利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为了恶搞当代艺术,把自己的大便装在90个罐头里,每个净重30克,定价37美元。

为什么要定价37美元呢?因为当时一盎司黄金是35美元,折算下来30克黄金差不多就是37美元。当时曼佐尼说,罐头的价格要随金价波动。到了2016年,其中一个罐头在米兰卖了27.5万欧元,差不多是30克黄金的500倍!

皮耶罗·曼佐尼

艺术家的粪便 Artist's Shit

1961

一个去商店买来的小便池,一个装了大便的罐头,怎么就能成为艺术品,还能获得承认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艺术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一直把艺术当作一门技艺。而今天,人们却把艺术视为表达思想观念的一个手段。只要你成功表达出了一个观念,那有没有技艺就是无所谓的了。

杜尚的小便池,这个“作品”是不是自己做的,连这个都不重要。甚至,你把香蕉粘在墙上,这是艺术。把人家粘在墙上当艺术品的香蕉吃掉了,这也是艺术。你有没有留下一件作品,也都变成了无所谓的东西。

卡特兰

丑角 Comedian

2019

艺术和观念的关系

那你可能要问了,艺术不就是为了表达思想观念的吗?如果不用技艺、不需要作品,就能完成这个任务,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艺术与思想观念的关系,这个问题还挺复杂的。

我们拿德拉克罗瓦的这幅《希阿岛的屠杀》来举个例子。德拉克罗瓦画完这幅画之后,得意地说,我追求的是那种马刀放射出闪闪光芒的效果。

德拉克罗瓦

希阿岛的屠杀The Massacre at Chios

1824

针对他的这句话,德拉克罗瓦的朋友雨果就抱怨上了。他说,可是你根本就没画马刀啊!表现画面中没有的东西,这应该是文字的任务,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工作。雨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家都不要捞过界。语言和造型艺术之间,应该有个界。

我们人类发明了语言,发明了文字这些符号,然后用这些符号去解释外在的世界,去表达内在的自我。可是这些符号,可以全方位无死角地覆盖那个外在的世界吗?可以严丝合缝地匹配我们每个人内在的自我吗?并不能!

总有一些感知,一些情感,并不需要转化成语言和文字之后,才具备打动我们的力量。

就像1999年南方周末的那句脍炙人口的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在我们的大脑还没来得及“因为所以”地盘算一番之前,我们就已经泪流满面了。

为什么我们人类在发明了语言和文字之后,还需要艺术呢?就是因为艺术具有这种越过符号,直接击中我们灵魂的力量。换句话说,艺术最本质、最珍贵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的,因为它超越了语言,超越了文字。

所以不奇怪的是,在现代艺术阶段,前面德拉克罗瓦所追求的那种,用一幅画去表现出文学性,这反而是艺术最要避免的东西。

可是到了当代艺术阶段,艺术家们怎么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打了个颠倒,一心一意拿艺术来表达观念了呢?

我觉得首先第一个原因,来自于美国的艺术评论界。

前面我们在介绍抽象表现主义时也提到过。美国人想要扬名立万的急迫心情,强行与欧洲深厚的艺术历史进行切割,而另造了一套叙事逻辑。

美国人搞出来的第一个艺术流派抽象表现主义,看似是抽象派和表现主义的杂交。但在美国人这里,“抽象”不再指向通神,“表现主义”也不再与康德的知性有关,而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达。这种肆意的切换和改造,被汉娜·阿伦特毫不客气地斥为“假内行”。

更糟糕的是,从评论家格林伯格开始,美国的艺术评论界就定下了一个“先锋性等于平面性”的基调。这个基调,你可以理解成,越平面,东西越少,艺术就越先锋。

那么,当代艺术家们就开始了一个做减法的比赛。空间减掉之后减线条与色块的对立,线条与色块的对立减掉之后减笔触,笔触减掉之后减创作者的情感,创作者情感减掉之后减画框。最后,连挂画的墙壁都被减掉了。

色域抽象、行为艺术、观念艺术、极简主义、贫穷艺术、装置艺术……当代艺术家们挖空了心思,思考还有什么东西能被减掉。

当代艺术现状的第二个原因,则是资本的力量。

二战之后,美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强国和富国。而当时的西欧却穷得饭都吃不上。美国人富归富,一聊文化一聊艺术,就矮欧洲半头。怎么才能洗掉身上暴发户的土腥味儿呢?当然是和当年欧洲贵族一样,收藏艺术品。

比私人收藏规模更大的,则是政府对艺术品的大力资助。罗斯福搞新政的时候,就大把撒钱资助艺术家。罗斯福死后,尤其是在林登·约翰逊任内搞“伟大社会”项目时,联邦政府对当代艺术的资助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了爆炸性的增长。成立于1965年的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在短短十几年内,对艺术的资助金额就从最初的每年180万暴涨到1.31亿美元。

联邦政府不仅自己掏腰包,还规定只要各州政府建美术馆博物馆,联邦政府就给补贴。这直接引发了各地兴建美术馆的热潮。这么多美术馆建起来之后,就有了大量馆藏需求,也有了更多的画展。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垮台。在此之前,美元以35美元/盎司的价格与黄金绑定,大家对美元很放心。而美元与黄金脱钩后,法币失去了锚定,各国政府甩开膀子印钞票。短短五十年间,美元就超发了84倍。

如此一来,各公司赚了钱后就不肯傻乎乎地存银行了。买画不仅保值,买来的画放在公共博物馆向公众展出,还能提升公司形象,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1971年后,美国各大公司、基金和公共机构对艺术品的需求就产生了爆炸性增长,直接把艺术品价格炒到天上去了。

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垮台对艺术品价格造成多大影响,除了曼佐尼的大便罐头,我们还可以拿达·芬奇来作为参照。

1967年,美国国家艺术馆买这幅《吉内薇拉·班琪》,花了500万美元。而到了2017年,达·芬奇的《救世主》价格高达4.5亿美元,飙升了90倍,几乎与美元通胀的幅度同步。

达·芬奇

吉内薇拉·班琪 Ginevra de' Benci

1474—1478

达·芬奇

救世主Salvator Mundi

1499—1510

政府补贴,公司、基金、公共机构为了防通胀大量购买,这就导致了一个畸型的的头部市场,博物馆、拍卖行、顶级画廊经纪人,比如高古轩,联合媒体和艺术评论家,对这个头部市场实现了高度控盘。

这个头部圈子有多大呢?按照汤姆·沃尔夫的估计,全球也就1万人左右。而得到资本垂青的艺术家只有2000人左右。他们一旦被这1万人的小圈子接纳,身价立即就成百上千倍的暴涨。而那些没有被选中的艺术家的作品,则不幸成了吉芬产品,越便宜越没人要。形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极端分化的局面。

那么,吃艺术这碗饭的人有多少呢?仅仅美国一个国家,自称艺术家的就有120万人。咱们国家,每年参加艺术类高考的孩子,有70万。这样一个艺术市场现状,对这些搞艺术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

NFT能打破现状吗

既然说到资本,我就多扯几句,说说NFT。从2020年开始,NFT概念大热。NFT是借助区块链,在艺术品市场里为数字货币找到了应用场景。

比如说有人创作了一件数字作品,以前这东西不能买卖,因为一下子就能复制几千张一模一样了,但是有了NFT,你花钱买了,就能证明这幅作品是属于你的。

美国一个艺术家,迈克·温克尔曼,业界叫Beeple,他每天画一幅画,这么画了5000幅,打包卖了7000万,广大美术从业者欢呼雀跃。但是,我个人对此却并不乐观。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注意力的分布模式。要想大多数画家有饭吃,那关注力的分布得是个纺锤型的才行。然而,在大功率传播的条件下,互联网的关注力分布一定是极度聚集于头部的,是一个很陡峭的幂律曲线。互联网没有第二名嘛!

所以我觉得,Beeple卖了7000万,对于没成名的画家来说不仅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事。总共就一个肉包子,他啊呜一口就咬掉了一大半,剩下一小半600多万人分。情何以堪呢?

我不看好NFT的第二个原因,是NFT并没有那么强调观赏性,而是强调物权这个概念。一个东西属于你之后,后面就要依靠二级市场的溢价了。

比方说我就是花了38.6个以太坊买下埃菲尔铁塔NFT的那个人,我买下这个之后,赶上行情好,过一个月卖了,确实可能赚钱。但是如果我买了幅真画,它有观赏价值,可以去借展来赚钱。但是NFT这只母鸡却不会下蛋,怎么在二级市场上产生溢价呢?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因为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在由美国人主导的这几十年时间里,艺术品形成了一个高度依赖头部的市场。极少数人暴富了,代价却是绝大多数艺术家维持生计都成问题。NFT是打破现状的一个契机吗?我认为不是。但愿我是错的。

在哈尔斯和维米尔的时代,荷兰的贩夫走卒家里都挂着几个盾、十几个盾的风景画和静物画,这才是艺术家们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还会到来吗?对此我不敢乐观,却充满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