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5石油树脂的使用方法

2.磷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3.为什么说“中国科学家邹承鲁最早合成胰岛素,但是由于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没能获得诺贝尔奖”

C5石油树脂的使用方法

工业甘油多少钱一吨_重庆工业合成甘油价格多少

JP98-68085[日本专利公开]/日本:Nippon Ruspart K.K(Homi, Atsushi)-1998.3.10-7页.-96/226681(1996.8.28);IPC C23C22/00

该底漆含有漆料[主要由环氧树脂、20~200份锌粉和0.05~0.5 份(以漆料为10份计)可热膨胀的粉末组成]以及0.2~2.5份(以100份锌粉为基准计)环氧型硅烷偶联剂。例如,将由Epo Tohto VD.01193份、Dicyanex 200(双氰胺)4份和 Omicure 943份构成的漆料10份,与F1000(锌粉)200份、SH6040(二硅烷偶联剂)2份、P17(可热膨胀的粉末)2.5份和 Disparlon6900-20X(防沉剂)15份混合,用二甲苯/乙基溶纤剂/异丙醇稀释,得到一种底漆。经脱脂处理过的钢螺钉用该底漆浸涂,干燥,170℃烘烤,得到的涂漆钢螺钉在与盐溶液接触200h(喷雾,JIS Z-2371)后的锈蚀<0.1%.

98-32 含二价金属离子的防腐蚀耐磨有机硅水性涂料及其在船体上的应用

W098-18855[国际专利申请.英]/美国:Blue.River.International,L.L.C.等(Gedeon,Anthony A.等)-1998.5.7.-26页.-US29468(1996.10.25);IPC C08K3/10

该水性涂料含有倍半硅氧烷低聚物(如甲基三甲氧基硅烷)母体或与少量其他可共聚硅烷三醇在非水溶剂中的混合物,以及二价金属离子(如Ca2)在单甲基硅醇(r-缩水甘油氧基硅醇和苯基硅醇)部分缩合产物的水-醇酸性溶剂体系中的溶液。例如,将含0.12mmol氧化钙、5g冰醋酸和235的水溶液(pH2.8)缓慢加入400g含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的50%异丙醇溶液中,得到pH约3.4的混合物。将其涂覆于铝板上,80℃固化30min,进行1000h的盐雾试验,底材未腐蚀。

98-33 对油性表面附着性好的防腐蚀涂料组合物

JP98-120975〔日本专利公开〕/日本:Nissan Motor Co.,Ltd.(Torii,Nobuyoshi等).-1998.5.12.-6页.-96/297883(1996.10.23);IPC C09D163/02

题述组合物含有由双酚A和/或双酚F衍生的液态环氧树脂、蜡、增塑剂、活性稀释剂和环氧树脂用的潜固化剂,由其形成的涂膜经400h盐雾试验不锈蚀,剪切强度≥11Mpa。一种组合物含有Epikote 828 100份、双氰胺8份、1:1磷酸三甲苯酯-丁基缩水甘油基醚100份、Hiwax NL-100 5份、F-351 10份和碳酸钙10份。

98-34 用乙烯基硅烷防止金属板腐蚀的方法

WO98-19798[国际专利申请,英]/美国: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等(Van Ooij,Wim J.等).-1998.5.14.-22页.-US743864(1996.11.5);IPC B05D7/00

题述方法操作如下:从涂漆钢板、铝板和铝合金板中选取一种金属板,把含有≥1种可水解的乙烯基硅烷的溶液涂覆到金属板上。该乙烯基硅烷一端为乙烯基,另一端为Si(OH)(OR1)(OR2)基(R1、R2=H、烷基、乙酰基)。可把涂料(如聚酯或聚氨酯粉末涂料)或其它聚合物直接涂覆在乙烯基硅烷涂膜的上面。

98-35 用多聚膦酸型附着性防腐蚀涂料涂装金属的方法

EP846733[欧洲专利公开,德]/德国:Daimler-Benz A.-G.(Negele,Ute等).-1998.6.10.-5页.-DE19650478(1996.12.5);IPC C09D5/08

在题述工艺中,金属用由带膦酸基数个/分子的聚合物和玻璃化温度>100℃的聚合物和/或相对分子质量低的膦酸和/或羧酸(C原子数≤30)构成的混合物涂覆。卷钢钢板用聚(乙烯基膦酸)(相对分子质量12000)的5%水溶液底涂,200℃烘烤10min,再用常规涂料组合物喷涂,得到的涂层具有良好的干、湿附着性和耐盐雾腐蚀性。

98-36 耐热水性、耐腐蚀性和耐化学品性均优异的涂有树脂的金属

JP98-202786[日本专利公开]/日本:Nippon Kokokan Co.,Ltd.(Kitakawa,Takao等).-1998.8.4.-7页.-97/8132(1997.1.21);IPC B32B15/08

金属底材用聚(醚-酯-酮)(PEEK)、聚)(苯硫醚)和/或聚(醚-砜)组合物(含有10%~15%无机填料)涂覆,再用类似聚合物基料的无填料组合物罩涂。例如,经铬酸盐处理过的钢板用含玻璃算是片粉填料的PEEK涂覆,再用不含填料的PEEK涂覆,制得的试样具有良好的涂层附着性、耐热水性和耐酸性。

98-37 适用于金属的液体橡胶防腐蚀涂料、用其涂覆的工件及其硫化

WO98-22225 (国际专利申请,英〕/美国: MMR Technologies(Rappoport,Leonid).-1998.5.28.-30页;-US754216(1996.11.20);IPC B05D3/02

一种混合物含有环氧化液体橡胶、胺固化剂和硫磺。将其涂覆于金属表面,固化,得到的涂膜耐久性好,对金属的防腐蚀作用极强。通过将闭环结构打开,胺固化剂可活化和溶解硫磺,从而缩短固化时间,并使橡胶分子相互连接在—起,形成连续的分子膜。活化后的硫磺也可与橡胶分子连接在一起,并通过化学键的作用使聚合物膜锚固于金属底材表面。这种配方最好加进两种类型的促进剂(由于它们的协同作用可使固化时间缩短至不到1h)。配方中加入氧化铝微粉可提高固化期间的加热均匀性,从而形成更均匀的涂膜。将氧化钙与胺和氧化铝一起加入,可完全吸收固化期间所产生的酸性气体。加入相对分子质量高的丁腈橡胶可提高涂膜的抗冲击性、低温柔韧性和附着性。

98-38 醉基锈转化透明涂料

CNll97824A[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中国: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十二研究所(王澍等).-1998.11.4.-97104156.3(1997.4.28);IPC C09D129/14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钢铁铸件表面的涂料组合物。它是由聚乙烯醇缩丁醛、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磷酸以及成膜助剂、增塑剂、流平剂、促进剂、乙醇和丙酮组成的。本发明是集磷化、覆膜为—体的单组分透明涂料,具有附着力强、柔韧性好、耐油、防腐蚀性能好,施工时毒性小等特点。可用于柴油、汽油发动机等机械设备的钢铁铸锻件的长期保护,也可作为船舶、桥梁、机械、管道及化工:设备的底漆。

98-39 钢材的涂装方法及所用防腐蚀涂料

JP98-137683〔日本专利公开〕/日本:Nippon Steel Corp.(Daitoku,Kazumi).-1998. 5.26.-13页.-96/265379(1996.9.13):IPC B05D7/14

该方法是在涂覆有富锌底漆的钢材表面用含树脂(如环氧树脂)、带碱性基团的矿渣和/或碱性化合物粉末(pH 8~13,如偏硼酸钡)的组合物涂覆。

98-40 铬酸盐防腐处理液及由其处理的金属板

JP98-176280[日本专利利公开]/日本:Nippon Steel Corp.(Yamazaki, Atsushi 等).-1998.6.30.-7页.-96/336145(1996.12.16);IPC C23C22/28

题述铬酸盐处理液含有(A)含≥20%水分散热塑性弹性体的水分散性混合树脂,用量在5~150g/L之间;(B)水溶性铬化合物,用量(按CrO3计)在5~60g/L之间,Cr(VI )/〔Cr(VI)+Cr(Ⅲ)〕之比在0.2~0.8之间;(C)Si02,用量在A/SiO2之比1~5之间:(D)无机酸,用量在A/D之比0.5~5之间。经表面处理的金属板在铬酸盐液膜中含有Cr 5~300mg/m2。例如,在镀锌钢板的一面涂覆含有60g/L丙烯酸-苯乙烯-丁二烯橡胶、15g/L(以Cr计)Cr03、30g/L Si02和30g/L H3P04的铬酸盐处理液,于80℃下干燥。该膜含有Cr 50mg/m2,煮沸30min后Cr的洗出量<5%,在JIS Z 2371盐雾试验中不形成白锈,并显示了优异的对三聚氰胺-醇酸树脂徐膜的附着性。

98-41 防空泡腐蚀涂料

CNll99073A〔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中国:化学工业部海洋涂料研究所(于良民等).-1998.11.18.-97105861.X(1997.5.11);IPC C09D163/10

一种防空泡腐蚀涂料,包括底胶和面层组合物2部分,其特征是底胶由环氧当量为180~240的环氧树脂、端环氧基聚氨酯、填充料、助剂和固化剂所组成,它们的质量分数分别是45~55、7.5~20、6.5~26、0.5~2.5和15~22.5,固化剂中预先混入了占总质量2%~10%的催化剂。本发明的涂料其底胶对其材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其面层具有良好的抗空泡腐蚀和耐腐蚀及抗水解能力,并且造价底,施工工艺简单。

98-42 防腐涂料组合物和防腐处理方法

CN1203056A[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日本:日本涂料株式会社(金井洋等).-1998.12.9.-98114727.5(1998.5.14);IPC C09D5/08

本发明提供了—种廉价、无铬的防腐蚀涂料组合物和防腐蚀处理方法,其防腐蚀性优于普通含铬的防腐蚀涂抖组合物。在总量为1L的基于水性树脂和水的组分中,本发明的防腐蚀涂料组合物含有0.2~50g的含硫代羰基的化合物和0.1~5g的磷酸根离子,或另外含有10~500g的水可分散的二氧化硅。本发明的防腐蚀处理方法包括所述防腐蚀涂料组合物涂覆用锌包覆的钢板或未包覆的钢板。

98-43 防腐防粘涂料

CN2200388A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中国: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戚国祥等).-1998.12.2.-97107522.0(1997.5.26);IPC C09D123/34

本发明公开了—种防腐防粘涂料,它的组成为(质量比):氯磺化聚乙烯80%~98%、石墨1.5%~20%、二硫化钼0.5%~2%。本涂料成本低,涂覆工艺简单,使用方便,在金属管道内壁使用本涂料,其表面均匀,无粉尘粘滞、无腐蚀,特别适用于输送含水分、粉尘、腐过性气体的金属管道及设备的防腐、防粘。

98-44 防锈液

CNl200386A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中国:阙仕修(阙仕修).-1998.12.2.-97108922.1(1997.5.27);IPC C09D5/08

本发明为水溶性防锈液,主要用于黑色金属制品、机械零部件的防锈,其配方为:苯甲酯钠8%~10%、亚硝酸钠8%~10%、尿素4%~6%、淀粉2%~2.5%、烧碱0.4%~0.45%,其余为水。本防锈液安全,组分简单,成本低且防锈期长,黑色金属制品、机械零部件涂覆此防锈液后并用防水材料封装起来,可以保持4a以上不生锈。

98-45 含油表面用防腐蚀涂料组合物

JP98-183383[日本专利公开]/日本:Nissan Motor C0.,Ltd.(Torii,Shinkichi等)-1998.7.14.-6页.-96/355895(1996.12.25);IPCC23F11/00

适用于汽车标准钢板的题述组合物含双酚A和/或双酚F型环氧树脂、消泡剂、增塑剂、活性稀释剂和潜固化剂。其涂层在盐雾试验400h后不会生锈。例如,一种组合物含Epikote828 100 份、双氰胺8份、缩水甘油丁醚100份、Flowlen AC326F (乙烯-丙烯酸聚合物)3份、核-壳型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10份和CaCO3 10份。其涂层对含油表面的附着性好,且固化后不起泡。

磷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磷酸是制取各种工业和农业用磷制品的基础原料,目前国内外磷酸的生产工艺主要有“热法”和“湿法”两种。二者相比较,湿法磷酸的工艺特点是产品成本相对较低,但是质量较差,且对磷矿的品位和杂质含量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国际上制备工业磷酸主要采用湿法,我国湿法磷酸主要用于生产农业用化肥。热法磷酸的工艺特点是产品质量好,但价格较贵,而且属高能耗技术,电力能源在热法磷酸总的制造链中权重达60%。随着能源短缺日趋严重,电价节节攀升,热法磷酸的价格也随之上涨,造成以其为原料的磷化工产品逐渐丧失市场竞争能力。在这种形势下,磷酸工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以期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 热法磷酸采用两步燃烧水合技术 热法磷酸工艺即以电热法生产的黄磷为原料,经过燃烧水合而制成含量85%的磷酸。对于热法磷酸生产中热能的回收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进行过试验研究,但未取得很大的进展,更未实现工业化生产。80年代后期,德国有较大规模的该类装置投入运行。近年我国云南省也有一套规模较小的装置投入试运行。 带有热能回收装置的热法磷酸生产工艺通常采用两步法,即磷的燃烧和P2O5的水合分别在两个设备内进行。其中,P2O5水合设备与传统的水化塔相似;燃磷设备内设置换热管,以回收磷的燃烧热并副产蒸汽。燃磷设备的技术关键在于如何既防止换热管被高温P2O5气体腐蚀,又能提供良好的传热条件。各国专利技术都是通过控制工艺条件,使换热管表面形成一层特殊的磷化物来加以保护。原德国赫司特集团对其一步法7万t/a H3PO4装置进行了改造,即在原燃烧水化塔前面增设一个塔,专供燃磷使用,原有的燃烧水化塔则改为单纯的水化塔,两塔的顶部以管道相连接,把燃磷塔产生的含磷气体导入水化塔进行水化。磷燃烧塔内钢管表面没有任何防腐衬里,而是通过控制工艺条件,来防止钢管被腐蚀。 我国云南省化工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合作,对热法磷酸的热能回收利用进行了研究。他们采用两步法,即磷的燃烧和P2O5的水化分别在两个塔内进行。实际上燃磷塔也是热能回收装置,相当于一台余热锅炉,回收的热能用来生产0.8MPa的蒸汽。其中热能回收装置采用膜式换热器结构,以提高热能的回收效率并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空间。该工艺已于2001年通过云南省科技厅验收鉴定,首套1.5万t/a热法磷酸装置的热能回收工业化装置于2006年在重庆川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投入运行。 大型湿法磷酸进入工业级磷酸行业 湿法磷酸工艺即由磷矿石经过无机酸(主要是硫酸或盐酸)分解,先制得肥料用粗磷酸,再经各种步骤净化除杂,最后浓缩制成纯度与热法工艺相当的工业级磷酸。目前主要的净化方法有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结晶法、溶剂沉淀法和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具有所得产品纯度高、生产工艺和设备相对简单、能耗低、原料消耗少、生产能力大、分离效果好、回收率高、环境污染少、生产过程易于实现自动化与连续化,而且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优点,因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溶剂萃取法已成为国外净化湿法磷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许多发达国家已正式采用溶剂萃取法生产工业级和食品级磷酸。 由于我国磷矿资源绝大部分是高杂质含量的中、低品位磷矿,给湿法磷酸净化带来困难。10多年来,我国许多科研单位开展了湿法磷酸净化的研究工作,但迄今尚未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究其原因主要是萃取剂价格昂贵、回收困难,造成生产成本过高。四川大学和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湿法磷酸净化技术,该工艺包括预处理、脱硫、过滤分离、萃取、深脱硫、洗涤、反萃和浓缩等过程,工艺特点有:①在预处理阶段设置一个脱硫脱氟缓冲槽,在萃取槽和洗涤槽中间设置一个精脱硫除铁槽;②萃取、洗涤和反萃过程均在旋转振动筛板塔中进行;③在洗涤塔与反萃塔之间设置一个降乳化槽。该工艺磷酸净化率为70%~80%,磷的总得率99%,溶剂消耗量6kg/t。 窑法磷酸正式投入工业化运行 窑法磷酸工艺即在回转窑中用煤气加热低品位磷矿石粉,进行还原氧化反应,由循环酸吸收转窑窑气制备工业磷酸。我国窑法磷酸从1988年开始试验研究,2005年3月湖北三新磷酸有限公司先后对含磷25%、20%、18%、15%、12%、9%等品级的磷矿进行了小试和中试,取得了成功,磷的还原率达到90%。在此基础上,该公司又建成了1万t/a的工业磷酸CDK装置。 窑法磷酸新工艺的主要特点是:它可以使用高杂质含量的中低品位磷矿,生产出优质的高浓度磷酸;当磷矿中SiO2含量较高时,P2O5含量可低至17%;制得的磷酸质量和浓度可以达到或接近热法磷酸。另外,该工艺由于充分利用生产过程的化学反应热,显著降低了生产能耗。而且该工艺可以采用煤为燃料,使产品成本相对低廉。据估算,窑法磷酸产品成本介于热法和湿法磷酸之间。与湿法磷酸相比,它不受磷矿品位和杂质含量的限制,也不受硫资源的限制;与热法相比,它大大降低生产能耗,而且能够避免采用昂贵的电能。因此,该工艺十分符合我国的磷资源特点,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盐酸法制磷酸新工艺走出实验室 一直以来制约磷矿产业发展的瓶颈——中低品位矿利用技术难题终于被破解。武汉市化工研究院承担的湖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盐酸分解中低品位磷矿制造工业磷酸新工艺(简称“盐酸法”)中试装置,于2006年8月底一次性试车成功,生产出的肥料级磷酸和工业级磷酸,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这意味着经过多年努力,“盐酸法”终于走出实验室,向工业化生产迈出一大步。 “盐酸法”可直接利用中低品位磷矿制造工业磷酸,不需要选矿,能节约大量电能、燃煤和硫资源。该法适用于任何品位的磷矿石,P2O5的总回收率可达93%以上。 建议现有热法磷酸工艺采用两步法,以回收热能,降低生产成本。湿法磷酸的精制技术需进一步提高,降低工业级湿法商品磷酸及磷酸盐的生产成本,并以精制湿法磷酸替代部分热法磷酸,特别是食品级磷酸。 生产的方法很多的,要看生产条件,当地环境和现阶段的时市场供求

为什么说“中国科学家邹承鲁最早合成胰岛素,但是由于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没能获得诺贝尔奖”

今年是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44周年。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距离最近的一次。它和“两弹一星”研究一样,也是中国人在科学领域的面子———不但证明了

中国人是聪明的,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还证明了中国在科研领域可以和西方发达国家相竞争,甚至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40年来,围绕这项工作,已经出现过数以千计的各种形式的报道。但是,在这个为期六七年的研究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被探究得最少的可能是1960年前后的“大兵团作战”。

以科学家为中心

人工合成胰岛素课题于1958年12月底正式启动。由于工作非常艰难、工作量非常大,而自己既缺乏有机合成经验,人手又不够,所以刚一开始,课题的首倡者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就先后请求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教研室合作。有机所不肯加入,而北京大学很快就同意了。经过几轮磋商,1959年3月,生化所和北大化学系签定了合作协议。刚刚于1958年由生化所协助建立的复旦大学生物系生化教研室也想参加胰岛素合成工作。生化所不太愿意,只同意让它参与做一点天然胰岛素的制备工作,没把它列为正式的协作单位。

北京大学的相关工作由有机教研室主任邢其毅教授、研究组组长张滂教授领导。他们和陆德培等4位青年教师、季爱雪等4位研究生一道,带领有机专业的十多名应届毕业生以毕业论文的方式开展合成研究。而生化所则建立了由邹承鲁、钮经义、曹天钦、沈昭文等人分别负责的5个研究小组,他们各带了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分头探路———因探路成功而一直延续下来了的只有由邹承鲁负责的天然胰岛素拆、合小组和由钮经义负责的胰岛素肽链有机合成小组。

经过一年的探索,到1959年底时,他们虽然未能像早期计划的那样完成胰岛素工作,但也已获得拆、合天然胰岛素等几项重要的成果。这不但基本解决了合成工作大的路径问题,还给一些领导干部造成了该研究只剩了“堆肽”技术活的印象。

北京大学开展群众运动

就在这时,“倾”运动迎面扑了过来。就像“”运动导致了胰岛素人工合成课题的提出一样,1959年的“倾”运动也影响了胰岛素工作的研究方式。作为直接的导火索,它给胰岛素工作带来了一种富有时代特点的科研方式———“大兵团作战”。

很多年以来,北京大学一直处于时代的漩涡中心,这一次,又率先响应了上级的号召,最早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1959年底,在新调来的系党总支书记的领导下,化学系的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展开了猛烈的批判,批判他们信心不足、固步自封、按部就班、有名利思想、走白专道路、奉行“爬行主义”、小团体主义和本位主义,在科学研究方面搞神秘论,把科研工作进行得“沉沉闷闷”、“冷冷清清”,等等。

批判结果之一是胰岛素合成工作的领导班子被彻底改组:原来的***中,张滂被开除出胰岛素合成队伍,留下来的邢其毅也因为“对合成胰岛素不积极”而不再对这项工作具备发言权。改由1958年才毕业留校的一位青年教师负责业务工作;1960年4月时,又有十多位同学提前3个月毕业,作为“会战组”党支部委员加入了领导班子;新来的系党总支书记直接领导他们。在这些缺乏科研经验的新班子的指挥下,北大化学系及少量生物系“革命师生”共约300人“参加了这场科研大战”,一大批“连氨基酸符号还不认识”的青年教员和三、四、五年级学生成了胰岛素研究的“尖兵”,成了“科研的主力军”。他们“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不懂就学,遇到困难就学毛主席著作”。

在这些人看来,合成多肽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把两段多肽倒到一起,就叫合成了一个新的多肽———也没问是否发生了反应,具体产物是什么东西。”邢其毅等“老”科学家和原来那些比较“右”的青年教师当然不太认同那些做法,但他们不敢说,只能根据组长、小组长等人的指示执行属于自己的工作。于是,北京大学的进展奇快,“仅用两个星期就完成了4、7、5、5四个肽段”;再花两个星期,到1960年2月17日,就“用两种方法同时合成了胰岛素A链上的12肽”;随后,于“4月22日合成了A链”。

受北大化学系群众运动的激发,1960年1月下旬,“在整风倾的基础上”,生化所也开始大量抽调工作人员支援原有的两个研究小组。经过几次“苦战十昼夜”,他们也在4月20日前“合成了B链30肽”。

复旦大学加入竞争

正当北大化学系和生化所的科研“竞赛”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复旦大学生物系横空杀了进来。1960年1月30日,在上海市委、上海市科委和复旦大学党委的支持下,复旦大学生物系某党支部委员组织了六七十位师生(其中2/3是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另起炉灶,单独筹划胰岛素人工合成工作。3月25日,“为了迎接市工业会议的召开”,他们“进一步大搞群众运动”,组织了120名师生——包括复旦大学生物系生化专业四个年级所有的大约80名学生——“边干边学”,热火朝天、不分昼夜地进行胰岛素合成。其方法和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学生所做的类似,都不对中间产物作分离和鉴定,只是拼命往后赶。当时的生物系生化教研室主任沈仁权副教授比较内行,但她被搁到了一边,对这项工作没有发言权。于是,复旦大学所报出来的进度也非常快,“在4月22日完成了B链30肽”。

1960年4月19-26日,以稳定基础研究工作为重要主题的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在上海举行。在这个会议上,由中科院生化所、北京大学化学系、复旦大学生物系三个单位所主演的胰岛素合成戏剧达到了高潮:它们先后向学部大会献了礼,分别宣布自己初步合成了人工胰岛素B链、A链以及B、A二链!北大的代表还乘飞机把自己合成的A链带了过来。听到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郭沫若等领导兴奋异常,他们不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还于当天晚上在中苏友好大厦为全体相关人员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只留了拆、合小组的杜雨苍和张友尚在实验室里进行人工胰岛素A链和人工胰岛素B链的全合成工作。和大家一道都在那儿等着,要求他们一出成果,马上敲锣打鼓过去报喜。新华社也已经写好了报道稿———标题为“揭开生命现象的神秘面纱我国对人工合成蛋白质已建功勋”。一切都只等他们的好消息。但直到宴会结束,垂涎欲滴的他们也没有离开实验室。

4天之后,拆、合小组仍没能合成人工胰岛素。这时,复旦大学又爆出喜讯:他们首次得到了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胰岛素!上海市长随即在人民广场宣布了这件大喜事。消息刺激了北京市委,他们给北大发指示,说:咱们搞北京牌的胰岛素;中国那么大,搞两个胰岛素也不算多;可以互相验证。要求北大也进行B链合成,也单独合成胰岛素。于是,北京大学只好于1960年5月1日“又开辟了第二个战场”,成立了新的B链组,大搞B链的合成。

科学院开展“特大兵团作战”

上海市委和北京市委的竞争也给中国科学院党组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了在竞赛中胜过高等教育部,在院党组正、副书记张劲夫、杜润生的亲自督促下,1960年5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党委书记王仲良决定亲自挂帅任总指挥,组织了由有机所党总支书记边伯明任副总指挥,生化所所长王应睐、有机所代所长汪猷、生化所副所长曹天钦任正副参谋长,生化所青年科技工作者李载平任具体指挥,生化所党支部书记王芷涯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指挥部,指挥生物化学所、有机化学所、药物所、细胞生物学所、生理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所进行“特大兵团作战”。在当晚举行的“第一次司令部会议”上,生化所党支部提出,“要以20天时间完成人工全合成”。王仲良要求抢时间,在“半个月内完成全合成”。最初不肯参加这项工作的汪猷接着表态:“既然分院党委决定,我们立即上马……半个月太长,要在一个星期内完成。”就这样,在有关领导“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拿不下来就摘牌子”的敦促下,科学院上海分院开始了风风火火的群众运动。

5月5日,相关研究所共派出344人参加这项工作。他们打破了原有的所、室、组的正常建制,组成了一个混合编队,下属多个“战斗组”,统一安排。战斗组组长一律由青年人担任,原来担任组长的研究员改当组员;生化所一个肽组的组长甚至是一位连多肽都未见过、新近从中国科学院山西分院过去的进修生。他们“采取了一日二班制的办法”,建立了工作流水线。虽然有很多人并不愿意放下自己手头原有的研究转到这项工作中来,但既然党的领导干部在亲自指挥这项工作,他们也普遍表现得很积极。很多人“每天除了几小时的睡眠,其他的时间都在试验台旁度过”;“有人甚至把铺盖搬进实验室”,根本不怕有毒的药品,根本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还有些工作骨干“甚至两天不睡”,以至于领导下决定“必须……安排骨干分子的休息睡眠”。

可胰岛素人工合成毕竟是基础科学研究,和军事斗争、工农业生产有一定区别。在这里,“一个人卅天的工作等于卅个人一天的工作”并不成立。这么多人忙了7天、15天、20天、一个月,依然没有实现最初的目标。50天后,人工合成的A、B链终于“正式进行会师”,可非常令人遗憾,“总的情况是人A人B(编者注:人工合成胰岛素A链、B链)全合成没有出现活力”。不但如此,在随后的20天内,“合成A链进行三次人A天B(编者注:人工合成胰岛素A链、天然胰岛素B链)测定,结果均无活力”。

王应睐一直心怀整个国家的生化事业,对这种费钱、费力而不讨好的研究方式急在心上,早就想将其停下来。1960年7月底,他终于鼓起勇气向中国科学院党组的领导反映了自己的想法,强调人太多没有好处,专业不对口的在里面起不到什么作用,还是应该减少一点,让队伍精干一点,都是熟悉业务的人,这样进展会更快。张劲夫和杜润生与科学工作者是比较贴心的,发动大兵团作战一段时间后,见效果不明显,就认真考虑了王应睐的建议。

于是,“1960年7月,杜润生同志指示说,大兵团作战,搞长了不行,应精干队伍”。随后,“经过三天大会,总结辩论,生理、实生、药物三个所下马,留下生化、有机两个所”。剩下两所的参与人数也逐渐减少,到年底时,生化所只剩了“精干队伍近20人”,“有机所……只剩下7人”。

在交了上百万元的昂贵学费后,科学院的大兵团作战就这样偃旗息鼓。

1960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系参加胰岛素工作的学生没有正常的暑假,直到10月份他们还在继续工作。终于又合成了三批人工合成A链,自己测试有活力,于是把它们送到生化所。但到那儿之后,它们又失活了!10月下旬,生化所决定派杜雨苍和张友尚过去“学习”。果然不出所料,北京大学所用的测试方法是不规范的!谁也不知道他们“合成”的究竟是什么,惟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不是胰岛素A链!60万元的巨额经费已经用尽,结果又如此不如人意,而且人员伤病还相当严重———其中,有3个学生被严重烧伤;有60多个学生得了肺结核———工作当然无法进行下去了。连总结都没做,北京大学化学系的大兵团作战就这样鸣金收兵。

复旦大学生物系的情况与北京大学的类似,也是因为经费等问题而于1960年下半年停止。

“大兵团作战”阶段所获得的产物,除有机所还留了一点用于继续提纯和分析,后来还陆续整理出了几篇论文外,其他单位七八百位科技工作者和学生轰轰烈烈、辛辛苦苦忙了好几个月,所收获的恐怕就是失败的教训了。

作为那个时代所独有的科研方式,“大兵团作战”本身是很值得关注的。轻视原本就非常少的专家,由领导干部直接指挥不懂行的群众用搞运动方式做研究,这是中国人在科研方式上的独特创造,也确实实践了当时一些领导所设想的“无产阶级的科学道路”。但遗憾的是,在胰岛素工作中,这条研究道路行不通。

脚踏实地终获成功

“大兵团夹击胰岛素”遇挫之后,国家也已进入调整时期。在“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开始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于是,有机所的一些研究人员表示要再次“敲锣打鼓”把这个课题“送还生化所”,而生化所的绝大部分参与者也心灰意懒,希望下马这个课题。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情况也类似。但、王仲良、张龙翔、汪猷等多级***坚决不同意这样做。在他们的要求和命令下,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胰岛素工作分别持续了下来,只是把队伍精干到了总共20多人——北大最少的时候只剩两个人,而中科院方面也只剩了一二十人,他们大部分都为早期的参与者——工作方式也恢复到了以前冷清、缓慢而脚踏实地的状态。

在国家科委的撮合下,1963年底,北京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有机所、生化所又开始重新合作———北京大学化学系主要负责合成胰岛素A链前9肽。又经过两年时间,到1965年9月17日,他们取得了人工胰岛素结晶,终于完成了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换句话说,在研究人员和研究方法都基本恢复到了先前走所谓“资产阶级的科学工作道路”时的状态后,他们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