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美贸易差额的研究和分析

2.美联储加息对原油什么影响?

3.美元做为世界货币,对美国来说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说美国经济霸权需要靠美元体系来维持?

4.中美贸易不平衡分析

中美贸易差额的研究和分析

中美油价换算_中美油价税率对比表

中美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实现中美双边贸易相对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促进货物、服务和投资的自由贸易。没有双边的自由贸易,就不可能实现双边贸易持续的相对平衡

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陈东琪

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贸易不平衡成为一种常态,各国能够做的只能是控制不平衡程度,实现相对平衡。目前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较高,基本特征是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逆差。在全球产业链和分工体系的快速变革中,虽然过时的国际货物贸易统计体系放大了中美货物贸易的不平衡程度,但仍然存在较严重的不平衡。实现中美双边贸易相对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促进货物、服务和投资的自由贸易。没有双边的自由贸易,就不可能实现双边贸易持续的相对平衡。

一、从全球化看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

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从来就不是绝对平衡的,即使经济全球化对各国贸易流量分布有某种均衡效应,也不可能形成各国同时满意的绝对平衡格局,国际贸易不平衡是一种常态。从1985年到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增长5.8倍,各年逆差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总额从756.5亿美元增加到3600亿美元。这说明,全球化并没有停止国际贸易的不平衡趋势。

全球化既使货物贸易流量快速增长,也使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随着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在产业发展中,依赖土地、地矿和能源的农业和工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依赖知识、技能和其他劳动服务的比重逐渐提高。随着全球产业链和产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流动由单向(发达国家的过剩资本流入到发展中国家)向双向(资本既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又从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变化。在这种形势下,衡量各国之间的贸易是否平衡不能沿袭传统的贸易思维,不能只看货物贸易流量的变化,还要看服务和资本贸易流量的变化。

中国“入世”以来,中美之间的总体贸易格局一直表现为“交互逆差”或“交互顺差”。就是说,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既不是单纯的顺差,也不是单纯的逆差,而是既有顺差又有逆差。在货物贸易方面,中国是顺差,美国是逆差;在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方面,美国是顺差,中国是逆差。

去年,美国对华的货物贸易逆差按美方口径为2325亿美元。在这个数字中,实际上有大约60%是由美国公司或其他第三国(地区)企业在中国加工出口的产品,这是在中国的美国资本获取利润的载体。如果将这部分剔除掉,那么美国对华货物贸易的实际逆差就只有1000多亿美元。如果将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考虑进来,近几年美国对华的“总体贸易逆差”实际上明显低于美国媒体宣传的数字。

随着“入世”过渡期结束,今年以来中国不仅扩大了工农业等实体性产业的市场开放,外商在这些领域的股权投资门槛大幅度降低,而且也加快了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公用事业(3757.711,-136.89,-3.51%)和其他服务领域的市场开放,比如允许外商以QFII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增加包括吸收人民币存款在内的银行业务,允许外商投资交通设施和公用事业等等。预计今年美国对华的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的顺差将会显著增加,从而美国对华的“总体贸易逆差”也会明显减少。

二、中国贸易快速增长:谁是贡献者?谁是受益者?

中国近30年对外货物贸易增长经历了从逆差到顺差的周期性变化。从18年到1988年的11年有408.5亿美元贸易逆差。这个阶段快速进行进口替代,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换取价格高昂的制造技术和设备。随着进口替代带来生产能力的提高,技术进步加快,进出口贸易结构逐步改善,贸易体制改革增加外贸活力,要素生产率提高,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迫选择出口导向战略,促使进出口贸易出现了由逆差向顺差的转换。

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引擎。近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8%,占世界贸易比重从3.6%提高到7.7%。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给世界市场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使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获得了类似于上个世纪60年代“高增长、低通胀”的成就。把工厂搬到中国的美国公司,利用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紧缺和巨大的需求市场,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中国以宝贵的和环境为代价在全球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只是赚了一点加工费和劳务费,挣了一点辛苦钱。

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融入世界市场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实现了出口货物贸易快速增长,而且也使进口货物贸易保持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的货物进口额从2435.5亿美元增加到7916.1亿美元,5年增加2.25倍,年均递增27%;中国的货物进口额占世界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从3.35%提高到6.81%。在这个基础上,今年头4个月的进口增长速度仍然接近20%。可见,中国不仅为世界创造了价廉物美的供给市场,也为世界创造了容量巨大的需求市场,为美国和其他贸易伙伴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中国既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而中国的贸易伙伴是更大的受益者。

但应当客观地看到,在劳动力供给处于高峰时期,中国这个巨大的进口市场需要有强劲的出口市场来支持。如果外部力量对其出口市场过分限制和打压,就有可能打破中国进口高速增长的惯性。其结果,既会损害中国的利益,也会损害中国贸易伙伴的利益。

三、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是多个原因造成的

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占全球货物贸易逆差的比重从8.83%提高到28.33%,而同期德国和日本的货物贸易顺差占全球比重从56.52%提高到76.75%。实际上,欧洲和中国以外的亚洲经济体是美国和世界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

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女士和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教授,对美国贸易逆差的解释比较符合现实。巴尔舍夫斯基女士指出,美国逆差“是多个原因造成的,并不仅仅由汇率决定”,“美国人消费欲望过于旺盛”,没有储蓄的习惯。罗奇教授也说:“美国贸易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失衡”,“进口飙升更多是美国所处在的国内消费过剩特殊时期的产物”。他们一致认为,美国人的过度消费和储蓄不足造成了过度进口和贸易逆差。

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原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相对于外因,内因起主导作用。这个内因,除了“过度消费引起过度进口”以外,还与“美国的市场不够开放和出口不足”有关。

第一,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和全球市场格局的变化,美国没有主动调整过时的贸易战略和政策,而推行“出口保护主义”和“市场限制主义”,限制能源、高端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出口,甚至对中国继续取一些违背WTO精神的歧视性措施和禁售。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让那些政策弹性较大的国家如德国可以获得更多的对华出口,美国对华出口的一部分被德国等国家获得,这种“国家卖方竞争”无疑会对美国产生“挤出效应”,减少美国的出口机会。

第二,面对全球化浪潮,美国“害怕与贫穷国家竞争”,“提高准入标准进而提高外国企业的成本,以削弱外国企业的竞争力”。比如,在能源、航空、农业和先进制造等领域,美国对外国特别是中国资本的限制有增无减。这样做的结果是可出口商品减少,使得美国在全球出口总规模中的相对比重降低。

第三,美联储在较长时期内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以低利率方式创造过剩的美元流动性,从而人为地造成美国资产升值和“财富效应”。在利率很低的情况下,理性的美国人当然愿意大量刷卡消费;在财政债券融资利率很低的情况下,财政部会不加节制地发行公债以满足五角大楼的支出需要。在美国国内中低端产业出现空心化的背景下,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美国消费品和公共投资品需求无限制扩大,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要靠进口来满足。

第四,美国用超额发行的美元纸币大量购买并囤积石油和其他稀缺程度较高的物资,加剧了内外需失衡。近几年,美国和全球市场存在一个重要的循环:美国石油储备增加-全球石油涨价-美国囤积更多的石油……石油储备不断增加和油价上升,必然花费越来越多的美元,使美国进口额显著增加。

第五,无节制的对外战争和全球扩张使得美国的公共开支不断膨胀。2004财年联邦财政赤字达到历史最高纪录的4130亿美元,去年仍然高达2482亿美元。公共开支膨胀必然造成公共品需求膨胀,在国内一般公共品供给增长一定的条件下,只有靠进口来填补供求缺口,从而扩大对外贸易赤字。

在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时,中美双方都应当取客观而又理性的态度,应当更多重视像巴尔舍夫斯基女士和罗奇教授这样的务实人士的看法,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双赢的良好效果,并继续推动中美贸易健康快速增长。

四、解决中美贸易问题,美国和中国能够做什么?

美国如果把双边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简单地推给对方,不重视自己的内因,不重视控制本国的过度消费和过度进口的欲望,不努力扩大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增加出口,不仅对对方不公平,而且也会使贸易不平衡问题更加严重。因此,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最好途径是双方共同致力于消除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在双边市场共同促进自由贸易。

美国方面应该控制过度进口,实现自由出口。控制过度进口的首要措施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削减美元在全球的供应量和流动性;提高国民储蓄率,逐步扭转投资和储蓄失衡的格局,限制高负债下过度的私人消费;紧缩联邦开支,特别是通过改变全球扩张战略紧缩美国在全球的军费开支,国会应当停止不断放宽债务发行限额标准的做法,严格限制国债发行,减少在高负债下过度的公共消费。只要家庭赤字和赤字控制住了,促使家庭和均做到收支基本平衡,不断改善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就可以为解决贸易赤字问题提供基本保障。

为了扩大出口,美国需要调整与全球化和WTO规则不够和谐的贸易政策和体制,修改已经不合时宜的国内贸易法案,扩大产业和技术市场的对外开放。在中低端制造业和一般加工业不断向外转移的背景下,美国的优势产业越来越缩小在“产业宝塔”的尖端位置上,比如高端信息技术工业、现代军事工业、航天航空和铁路交通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环境保护以及金融和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等。如果美国全面开放这些产业和市场,并实现出口贸易的自由化,可望为解决美国贸易问题做出直接贡献。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在理论上可以缓解中美贸易问题,但实际效果甚微。从2005年7月21日到今年5月25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8%,但这期间中国对美顺差或美国对华逆差并没有减少,这说明汇率人民币升值和顺差减少并没有明显相对的关系。正如罗奇所说,汇率调整不可能解决中美和全球的贸易失衡问题,“汇率绝非当前全球失衡的‘灵丹妙药’”。

中国方面应该从内外两方面取措施。对内主要是:逐步调整国民财富分配的政策和制度,特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工资和农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改善消费与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关系,逐步改变工资增长慢于利润增长、税收增长和GDP增长的现实状况,给中低收入者减税,逐步降低国民储蓄率,促使全社会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对外主要是:适当扩大进口,合理控制出口,促使人民币汇率水平渐进提高以实现其合理均衡。扩大进口的重点是增加购,增加有利于缓解国内能源供求矛盾、改进经济结构、促进自主创新的和技术产品的进口。合理控制出口的重点是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继续较大幅度降低高能耗、高污染和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强其出口资质管理,严格限制出口扩张势头。今年以来,为了实现“减顺差”目标,中国多次派购团到美国直接购商品和技术设备,增加即期进口;对农、林、畜牧、渔、煤炭开等81个行业实现鼓励技术引进的政策,扩大长期进口;对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降低出口退税率或提高关税税率,限制过度出口。从煤炭进出口贸易最新变化情况来看,这些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随着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未来中国高端商品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金融、保险和信息等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节能环保产业的拓展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而美国在这些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搭上中国这辆“快车”,增加美国的对华出口。但要达此目的,美国应当更加开放对华出口市场,清除对华出口贸易的所有歧视性条款.特别是解除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等方面的限制。

中美建交以来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现在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则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按照美方的统计,2003年中国向美国出口达1632.5亿美元;按照中方的统计,这一数据也达924.7亿美元,而2004年前9个月便为885.1亿美元。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3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为1241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总额的25%左右;据中方统计,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也占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总额的2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近年来基本维持不变。

中美贸易不平衡状况将长期存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国储蓄率的差异。一般来说,如果一国的储蓄大于投资,则表现为该国净出口为正或贸易顺差;如果一国的储蓄小于投资,则表现为该国的净出口为负或贸易逆差。中国国内的高储蓄率导致较高的贸易顺差;而美国之所以存在大量的贸易逆差主要是其储蓄率偏低,以及因庞大的军费开支、的减税、低利率政策所导致的高涨的国内投资缺口。

二、收入水平差异而导致的两国消费需求的不对称性。一般来说,人们的消费选择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会随之逐渐升级和转换。在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的绝大多数支出都集中在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上,此时的恩格尔系数非常高;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时,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还可以购买高端产品来提高水平。显然,无论人们的收入水平高低,生活必需品都是必须购买的。中国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而且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这就导致了美国必然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属于高档产品,由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对美国生产的高端产品的需求也就非常低。这种因为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性是造成两国贸易不平衡的长期因素。

三、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限制。中美两国经济互补,美国的比较优势在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设备与产品,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对华技术出口控制趋于严厉,美国公司对华技术出口申请获准率下降,抑制了美国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进一步加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四、国际分工格局的重组。中国劳动力素质好,工资低廉,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工业发达经济体纷纷将工厂迁移到中国生产,依旧利用原来的贸易渠道销往美国,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实际上,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是整个东亚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即东亚各国对中国的产业转移也将东亚各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因此,这种由东亚经济结构转换而产生的中美贸易差额短时期内是不可能消失的。

五、原产地规则的差异。由于原产地规则的差异导致许多产品被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增加了中国的顺差数字。著名经济研究机构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说过,从1994年至2003年中,中国的出口从1210亿美元发展到3654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公司或合资公司贡献了出口增长的65%。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使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统计方法不能客观地反映国家间的贸易关系,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所谓贸易顺差或逆差来判断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大小。

六、美国出口统计的不精确。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由于出口统计的不精确,每年约有10%的出口商品没有向商务部报告,而商务部对进口的审计工作做得很好,致使统计的外贸逆差过高。以Microsoft公司为例,其向全世界销售了近千亿美元软件产品,但它不是按照传统的货物商品的出口方式,在美国生产光盘,贴上标签后在世界各地销售,而是在销售地生产,将销售收入送回国内或在互联网上发售产品,以电子方式收取货款。这些销售收入则不计入传统国际收支中的出口所得。

可见,中美贸易不平衡是两国经济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美国贸易战略造成的;从理性的经济学角度来考虑,中美贸易不平衡不是大问题。但为什么中美贸易不平衡又确实是长期以来造成双方政治经济摩擦的主要原因呢?

一、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贸易顺差越大,对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作用越大,解决失业和危机问题的作用越大;贸易逆差越大,往往伴随着出现的是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从这一基本理论出发,美国决策者非常关注双边贸易差额问题,中国作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必然首当其冲。

二、从美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统计,1990—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的20%功归于出口的增加,而且通常认为,美国每出现1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就相当于损失2000个就业机会。按照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2003年对中国逆差达1348亿美元,相当于损失27.4万个就业机会,因而美国将失业等国内问题归罪于中国的贸易逆差就相当自然了。

三、美国具有全球最强的政治经济能力和谈判能力,以贸易逆差为借口引起中美贸易摩擦是美国实现"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美国通过巨额贸易逆差,不但成功地实施了其全球化战略,获取全球利益,而且将全球经济的波动紧密地与美国拴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难以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美国的"经济霸权"与"政治霸权"得以相互促进,短期内其他国家难以有有效的抵制对策。......

美联储加息对原油什么影响?

美元作为国际原油价格的计价货币,美元对原油价格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货币,如欧元、日元等。货币汇率的变化原则也会影响原油价格走势。理论上,当美元指数走弱时,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从欧元或日元角度来看,就显得便宜,需求量就会上升;反之,美元升值时,以欧元或日元计价的原油价格就偏贵,原油的需求量就会下降。

从统计数据来看,WTI轻质原油价格与美元指数存在很强的负相关性,月度统计数据显示,WTI轻质原油价格与美元指数相关系数为负0.82。比较关注这种负相关性形成的机制是怎样的?是因为美元贬值,引起全球原油的需求上升,进而价格上涨?还是原油美元价格的上涨会让美元贬值?

分析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原油的产出国和消费国在美元汇率的波动中受到的影响来分析,当然这个分析肯定不是全面的,毕竟原油作为大宗商品不仅仅受全球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体系庞大的金融市场如原油期货交易等等也会反作用于原油的现货价格。

国际原油交易是以美元计价,而各国消费者用本国的货币购买原油产品。原油的产出国出售石油取得美元,而用其他货币从世界另外国家购买商品和服务。对于 OPEC成员国来讲,这种情形更为严重,美元贬值的影响在国与国之间差别很大。国际原油公司以美元出售他们的原油产品,用当地的货币来支付工资、、税收和其他各种费用。美元贬值时,相对于美元升值的国家可以买到便宜的原油,而和美元挂钩的国家则不能从原油进口中获益。

理论上,美元贬值对原油生产国的影响是:降低这些国家的购买力并推高了国内通胀水平,相对美元升值国家对原油的需求则会上升。另一个微观观察是,美元的贬值会让美国的汽油需求量大幅增加,因为很多去欧洲旅游度的人会选择留在国内。由于欧洲国家极重的原油税率,粗略来看,欧洲国家不能从原油价格的下跌中获益多少。

原油主要用于运输、工业、居家以及商业,以及发电,美国用于运输的原油消费占到了72%,而中国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汽车市场,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大规模替代性燃料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的原油需求量将不断上升,原油价格的涨跌对中美的影响显著。

总的来讲,美元贬值会从三个方面会促成原油价格的上涨:

一是美元贬值会让原油生产国或者输出国的购买力下降。原油价格以美元标价,原油生产国出售原油获得美元,再用美元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购买世界另外国家的商品,由于美元贬值,原油生产国的购买力下降,从这个角度来看,生产国为弥补购买力受损有提价的需求;

二是美元贬值会使的一些石油购买国家如欧洲、日本的购买力上升,因为用欧元、日元计价的原油价格变得相对便宜;而美元贬值对美国以及其他和美元汇率绑定国家的原油购买力没有影响,所以从全球市场上来看,美元贬值,会提振全球原油的需求;

三是美元贬值本身对应的就是全球经济的向好,特别是过去10年新兴市场的高速发展,对原油的需求处于旺盛状态,原油价格有上涨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原油美元价格的上涨,石油输出国拥有更多的美元,购买其他国家的商品或服务时,需要换成欧元、日元等其他国家货币,这对其他国家货币也是一种提振,会进一步促成美元的贬值。这种状态不会一直延续下去的关键,是其他因素会首先阻止美元的贬值,如美国为抑制通胀而连续加息从而拉开和其他货币的息差,吸引货币回流,美元走强,或者全球爆发某种危机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从而选择美元或美元资产进行避险。这种情况的发生会打断原油价格上涨和美元贬值的趋势。

其他触发油价暴涨暴跌的因素:回顾自上世纪70年代欧佩克成立以来世界石油市场的各个阶段,大幅度的石油价格拐点往往由于战争、天气或者政治所触发,这也是导致油价扑朔迷离难以预测的重要原因。

导致石油价格上涨的第一个突发性因素是战争。对比70年代末的两伊战争和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后者短期内导致了油价的暴涨,但随后欧佩克大幅度增产弥补了伊拉克遭经济制裁后石油市场上出现的每天300万桶的缺口,这说明欧佩克对国际油价具有的举足轻重作用。

第二个因素是供需矛盾的加剧。2003-2004年油价走高的根本因素是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经济全面增长。尽管同时伊拉克局势、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的罢工,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产油国备用产能的下降对油价上涨都有影响,但这在长时间的油价上行通道上只体现为短期的脉冲,最主要原因仍是石油供应从过去近10年的整体供大于求向供不应求的转变。而2001年“9.11”后导致航空、运输和旅游业的低迷导致的油价下跌从反面正面了经济基本面对油价的影响力。

最后,成本因素不容忽视,中期的时间尺度上,全球油气上游成本加上适当的利润率就是油价的支撑线,但从更长期尺度看,新的油田开将越来越困难,成本将逐渐攀升,这从成本端决定了油价将长期看涨。

美元做为世界货币,对美国来说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说美国经济霸权需要靠美元体系来维持?

美元做为世界货币,对美国来说货币可以为经济服务,成为最大债务国还可以发行债券为经济服务.这次经济危机美国发行债券中国买单.

维持美元体系对与美国维持经济霸权有非常重要作用,目前来说可以缓解美国经济下滑,他国为美国经济危机买单!

本国货币为世界货币对本国来说在世界上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为本国经济服务!

美元贬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元贬值将直接促成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给全球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历史经验表明,原油价格和黄金(218.75,-0.73,-0.33%,吧)价格均与美元汇率逆向而动。由于美元仍然是国际石油交易中的垄断性计价货币,美元贬值导致了产油国的石油收入下降,这种情况下,产油国一方面在油价攀升的同时依然限产保价,从而进一步抬高石油价格;另一方面为推进投资多元化,抛售美元资产而置换其他资产,从而加剧了美元贬值。黄金历来是人们对抗通货膨胀和国际储备货币贬值的强有力工具。黄金价格飙升时期,往往是通胀压力加剧,或者美元大幅贬值时期。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会带动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比如,石油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各国开发生物燃料的热潮,随着玉米(1760,16.00,0.92%,吧)等作物被用于生产乙醇,玉米的价格不断提高,导致了靠以玉米为饲料的牲畜价格提高。大量耕地被用于种植玉米,使得种植其他农产物的耕地面积减少,于是推动了全球粮食价格的上涨。

美元贬值和汇率波动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外汇交易、汇率形成、债券发行、金融资产定价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美元持续贬值、波动频繁,首先会直接导致外汇市场交易增加和各种货币之间汇率关系的频繁调整,加剧了外汇市场的动荡;其次,美元贬值会造成美元计价资产与其他币种计价资产相对价值的变化,投资者将因此对不同币种计价资产价值和收益率进行重估,并相应地调整金融资产投资组合,从而导致金融投机交易增加和资金的无序流动,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再次,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取的降低利率和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法使得全球市场上原本已经泛滥成灾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加,投机资本规模不减反增,全球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继续增加。

美元贬值对发达的经济体国家出口贸易有不利影响,可能触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比如说,美元贬值意味着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欧元国家的商品出口竞争力将受到影响。欧洲两家主要航空航天制造集团,达索航空公司和EADS也因为美元贬值使得其以欧元结算的生产成本上升,以美元售出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宣布将把旗下部分流水线迁至以美元为主要货币的地区进行生产,以削减劳资开支,缓解因欧元对美元升值带来的成本增长压力,从而改变美元不断贬值带来的不利境地。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也不无担心地认为,如果不取措施解决美元贬值引起的汇率问题,可能引发“经济战”。特别是对美国国内市场依赖比较大的企业将面临沉重的打击,日本丰田汽车的股价在美元持续贬值的预期下曾跌到了14个月以来的最低价位。

美元贬值将给新兴经济体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首先,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损失就是外汇储备缩水。由于长期对美国贸易顺差,新兴经济体积累了大量的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外汇储备。美元贬值就意味着它们财富的“蒸发”。其次,美元贬值也意味着新兴经济体长期依赖出口发展经济的模式不再可行。由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经济体都彼此联系在一起而无法“脱钩”。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美国消费需求的降低会使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减少、增长放缓。再次,美元贬值将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向新兴经济体寻找投资洼地。大量的外资流入将推动新兴经济体国内资产价格的飙升,滋生经济泡沫。而当美国经济复苏,美元不断走强的时候,资金又会大量从新兴经济体撤出流入美国;由于新兴经济体缺少完善的金融监管系统,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较弱,当大量资金撤出时,便会导致经济泡沫破灭,引发金融危机。

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美元贬值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宏观调控的难度。尽管从2005年7月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累积幅度超过了10%。但是,由于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的汇率又主要是取盯住美元的政策,所以相对于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而言,人民币则出现了贬值。包括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承担美元贬值带来的一些后果。近期人民币加快了升值步伐,美元贬值毫无疑问成了“重要的推手”。

其次,美联储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对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形成掣肘。一旦美国GDP骤然减速或者房地产市场加速下滑,那么美联储可能连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这将造成大量短期资本流出美国,而中国正是这些资本的理想目的地。而中国当前处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涨的状况,理想的政策是提高人民币存利率。而一旦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利率,就会造成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息差进一步缩小或倒挂的局面,引来更多的资本流入。中美息差的缩小或倒挂也会给人民币汇率造成升值压力。

美元贬值将对中国的出口构成严峻的考验。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加大,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将逐渐显露。此外,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特别是从2007年7月起降低了很多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直接压缩了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最近两年,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加,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在本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2008年的出口前景不容乐观。考虑到2007年前三个季度中,净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率约为40%。如果出口萎缩,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严重的影响。

从美国政策调整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来看,历史上,发达国家加息往往会造成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回流,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形成负面冲击。但是这一现象不会发生在目前的中国,当前大量“热钱”流入中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套取中美息差,而是冲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高收益率而来。因此中美息差的缩小或扩大并不会显著影响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格局。另一方面,如果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大幅升值,由此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可能会推高中国资产价格,加剧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股票市场价格上涨主要是内源性而非外生性的,流入中国的外资也大多是股权性的对冲基金,而非外债。因此无论是美元降息还是美元贬值都不会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的内在周期。但这一切均是以中国仍然坚持严格的资本管制为前提的,如果贸然开放资本账户,使得投机资本可以自由进出,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国内资本市场上将立刻“草木皆兵”。

在美元贬值的外力下,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改变中国经济内外失衡有积极作用。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很强,中美贸易顺差的局面一时很难逆转,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存在。这需要两国高层不断加强谈判磋商。同时,尽管错过了人民币升值的最佳时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能停下来。中国应该不断完善金融系统,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中美贸易不平衡分析

中美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实现中美双边贸易相对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促进货物、服务和投资的自由贸易。没有双边的自由贸易,就不可能实现双边贸易持续的相对平衡

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陈东琪

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贸易不平衡成为一种常态,各国能够做的只能是控制不平衡程度,实现相对平衡。目前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较高,基本特征是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逆差。在全球产业链和分工体系的快速变革中,虽然过时的国际货物贸易统计体系放大了中美货物贸易的不平衡程度,但仍然存在较严重的不平衡。实现中美双边贸易相对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促进货物、服务和投资的自由贸易。没有双边的自由贸易,就不可能实现双边贸易持续的相对平衡。

一、从全球化看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

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从来就不是绝对平衡的,即使经济全球化对各国贸易流量分布有某种均衡效应,也不可能形成各国同时满意的绝对平衡格局,国际贸易不平衡是一种常态。从1985年到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货物进出口贸易增长5.8倍,各年逆差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总额从756.5亿美元增加到3600亿美元。这说明,全球化并没有停止国际贸易的不平衡趋势。

全球化既使货物贸易流量快速增长,也使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随着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在产业发展中,依赖土地、地矿和能源的农业和工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依赖知识、技能和其他劳动服务的比重逐渐提高。随着全球产业链和产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流动由单向(发达国家的过剩资本流入到发展中国家)向双向(资本既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又从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变化。在这种形势下,衡量各国之间的贸易是否平衡不能沿袭传统的贸易思维,不能只看货物贸易流量的变化,还要看服务和资本贸易流量的变化。

中国“入世”以来,中美之间的总体贸易格局一直表现为“交互逆差”或“交互顺差”。就是说,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既不是单纯的顺差,也不是单纯的逆差,而是既有顺差又有逆差。在货物贸易方面,中国是顺差,美国是逆差;在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方面,美国是顺差,中国是逆差。

去年,美国对华的货物贸易逆差按美方口径为2325亿美元。在这个数字中,实际上有大约60%是由美国公司或其他第三国(地区)企业在中国加工出口的产品,这是在中国的美国资本获取利润的载体。如果将这部分剔除掉,那么美国对华货物贸易的实际逆差就只有1000多亿美元。如果将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考虑进来,近几年美国对华的“总体贸易逆差”实际上明显低于美国媒体宣传的数字。

随着“入世”过渡期结束,今年以来中国不仅扩大了工农业等实体性产业的市场开放,外商在这些领域的股权投资门槛大幅度降低,而且也加快了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公用事业(3757.711,-136.89,-3.51%)和其他服务领域的市场开放,比如允许外商以QFII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增加包括吸收人民币存款在内的银行业务,允许外商投资交通设施和公用事业等等。预计今年美国对华的服务和资本投资贸易的顺差将会显著增加,从而美国对华的“总体贸易逆差”也会明显减少。

二、中国贸易快速增长:谁是贡献者?谁是受益者?

中国近30年对外货物贸易增长经历了从逆差到顺差的周期性变化。从18年到1988年的11年有408.5亿美元贸易逆差。这个阶段快速进行进口替代,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换取价格高昂的制造技术和设备。随着进口替代带来生产能力的提高,技术进步加快,进出口贸易结构逐步改善,贸易体制改革增加外贸活力,要素生产率提高,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迫选择出口导向战略,促使进出口贸易出现了由逆差向顺差的转换。

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引擎。近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8%,占世界贸易比重从3.6%提高到7.7%。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给世界市场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使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获得了类似于上个世纪60年代“高增长、低通胀”的成就。把工厂搬到中国的美国公司,利用廉价的土地、劳动力、紧缺和巨大的需求市场,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中国以宝贵的和环境为代价在全球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只是赚了一点加工费和劳务费,挣了一点辛苦钱。

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融入世界市场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实现了出口货物贸易快速增长,而且也使进口货物贸易保持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从2001年到2006年,中国的货物进口额从2435.5亿美元增加到7916.1亿美元,5年增加2.25倍,年均递增27%;中国的货物进口额占世界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从3.35%提高到6.81%。在这个基础上,今年头4个月的进口增长速度仍然接近20%。可见,中国不仅为世界创造了价廉物美的供给市场,也为世界创造了容量巨大的需求市场,为美国和其他贸易伙伴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中国既是贡献者,也是受益者,而中国的贸易伙伴是更大的受益者。

但应当客观地看到,在劳动力供给处于高峰时期,中国这个巨大的进口市场需要有强劲的出口市场来支持。如果外部力量对其出口市场过分限制和打压,就有可能打破中国进口高速增长的惯性。其结果,既会损害中国的利益,也会损害中国贸易伙伴的利益。

三、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是多个原因造成的

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占全球货物贸易逆差的比重从8.83%提高到28.33%,而同期德国和日本的货物贸易顺差占全球比重从56.52%提高到76.75%。实际上,欧洲和中国以外的亚洲经济体是美国和世界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

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女士和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教授,对美国贸易逆差的解释比较符合现实。巴尔舍夫斯基女士指出,美国逆差“是多个原因造成的,并不仅仅由汇率决定”,“美国人消费欲望过于旺盛”,没有储蓄的习惯。罗奇教授也说:“美国贸易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失衡”,“进口飙升更多是美国所处在的国内消费过剩特殊时期的产物”。他们一致认为,美国人的过度消费和储蓄不足造成了过度进口和贸易逆差。

造成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原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相对于外因,内因起主导作用。这个内因,除了“过度消费引起过度进口”以外,还与“美国的市场不够开放和出口不足”有关。

第一,面对全球产业结构和全球市场格局的变化,美国没有主动调整过时的贸易战略和政策,而推行“出口保护主义”和“市场限制主义”,限制能源、高端技术和科技产品的出口,甚至对中国继续取一些违背WTO精神的歧视性措施和禁售。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让那些政策弹性较大的国家如德国可以获得更多的对华出口,美国对华出口的一部分被德国等国家获得,这种“国家卖方竞争”无疑会对美国产生“挤出效应”,减少美国的出口机会。

第二,面对全球化浪潮,美国“害怕与贫穷国家竞争”,“提高准入标准进而提高外国企业的成本,以削弱外国企业的竞争力”。比如,在能源、航空、农业和先进制造等领域,美国对外国特别是中国资本的限制有增无减。这样做的结果是可出口商品减少,使得美国在全球出口总规模中的相对比重降低。

第三,美联储在较长时期内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以低利率方式创造过剩的美元流动性,从而人为地造成美国资产升值和“财富效应”。在利率很低的情况下,理性的美国人当然愿意大量刷卡消费;在财政债券融资利率很低的情况下,财政部会不加节制地发行公债以满足五角大楼的支出需要。在美国国内中低端产业出现空心化的背景下,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美国消费品和公共投资品需求无限制扩大,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要靠进口来满足。

第四,美国用超额发行的美元纸币大量购买并囤积石油和其他稀缺程度较高的物资,加剧了内外需失衡。近几年,美国和全球市场存在一个重要的循环:美国石油储备增加-全球石油涨价-美国囤积更多的石油……石油储备不断增加和油价上升,必然花费越来越多的美元,使美国进口额显著增加。

第五,无节制的对外战争和全球扩张使得美国的公共开支不断膨胀。2004财年联邦财政赤字达到历史最高纪录的4130亿美元,去年仍然高达2482亿美元。公共开支膨胀必然造成公共品需求膨胀,在国内一般公共品供给增长一定的条件下,只有靠进口来填补供求缺口,从而扩大对外贸易赤字。

在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时,中美双方都应当取客观而又理性的态度,应当更多重视像巴尔舍夫斯基女士和罗奇教授这样的务实人士的看法,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双赢的良好效果,并继续推动中美贸易健康快速增长。

四、解决中美贸易问题,美国和中国能够做什么?

美国如果把双边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简单地推给对方,不重视自己的内因,不重视控制本国的过度消费和过度进口的欲望,不努力扩大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增加出口,不仅对对方不公平,而且也会使贸易不平衡问题更加严重。因此,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最好途径是双方共同致力于消除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在双边市场共同促进自由贸易。

美国方面应该控制过度进口,实现自由出口。控制过度进口的首要措施是: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削减美元在全球的供应量和流动性;提高国民储蓄率,逐步扭转投资和储蓄失衡的格局,限制高负债下过度的私人消费;紧缩联邦开支,特别是通过改变全球扩张战略紧缩美国在全球的军费开支,国会应当停止不断放宽债务发行限额标准的做法,严格限制国债发行,减少在高负债下过度的公共消费。只要家庭赤字和赤字控制住了,促使家庭和均做到收支基本平衡,不断改善消费和储蓄的关系,就可以为解决贸易赤字问题提供基本保障。

为了扩大出口,美国需要调整与全球化和WTO规则不够和谐的贸易政策和体制,修改已经不合时宜的国内贸易法案,扩大产业和技术市场的对外开放。在中低端制造业和一般加工业不断向外转移的背景下,美国的优势产业越来越缩小在“产业宝塔”的尖端位置上,比如高端信息技术工业、现代军事工业、航天航空和铁路交通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环境保护以及金融和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等。如果美国全面开放这些产业和市场,并实现出口贸易的自由化,可望为解决美国贸易问题做出直接贡献。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在理论上可以缓解中美贸易问题,但实际效果甚微。从2005年7月21日到今年5月25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8%,但这期间中国对美顺差或美国对华逆差并没有减少,这说明汇率人民币升值和顺差减少并没有明显相对的关系。正如罗奇所说,汇率调整不可能解决中美和全球的贸易失衡问题,“汇率绝非当前全球失衡的‘灵丹妙药’”。

中国方面应该从内外两方面取措施。对内主要是:逐步调整国民财富分配的政策和制度,特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工资和农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改善消费与投资和储蓄之间的关系,逐步改变工资增长慢于利润增长、税收增长和GDP增长的现实状况,给中低收入者减税,逐步降低国民储蓄率,促使全社会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对外主要是:适当扩大进口,合理控制出口,促使人民币汇率水平渐进提高以实现其合理均衡。扩大进口的重点是增加购,增加有利于缓解国内能源供求矛盾、改进经济结构、促进自主创新的和技术产品的进口。合理控制出口的重点是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继续较大幅度降低高能耗、高污染和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强其出口资质管理,严格限制出口扩张势头。今年以来,为了实现“减顺差”目标,中国多次派购团到美国直接购商品和技术设备,增加即期进口;对农、林、畜牧、渔、煤炭开等81个行业实现鼓励技术引进的政策,扩大长期进口;对高能耗、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降低出口退税率或提高关税税率,限制过度出口。从煤炭进出口贸易最新变化情况来看,这些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随着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未来中国高端商品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金融、保险和信息等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节能环保产业的拓展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而美国在这些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搭上中国这辆“快车”,增加美国的对华出口。但要达此目的,美国应当更加开放对华出口市场,清除对华出口贸易的所有歧视性条款.特别是解除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等方面的限制。

中美建交以来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现在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则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按照美方的统计,2003年中国向美国出口达1632.5亿美元;按照中方的统计,这一数据也达924.7亿美元,而2004年前9个月便为885.1亿美元。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3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为1241亿美元,占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总额的25%左右;据中方统计,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也占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总额的2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近年来基本维持不变。

中美贸易不平衡状况将长期存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国储蓄率的差异。一般来说,如果一国的储蓄大于投资,则表现为该国净出口为正或贸易顺差;如果一国的储蓄小于投资,则表现为该国的净出口为负或贸易逆差。中国国内的高储蓄率导致较高的贸易顺差;而美国之所以存在大量的贸易逆差主要是其储蓄率偏低,以及因庞大的军费开支、的减税、低利率政策所导致的高涨的国内投资缺口。

二、收入水平差异而导致的两国消费需求的不对称性。一般来说,人们的消费选择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会随之逐渐升级和转换。在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的绝大多数支出都集中在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上,此时的恩格尔系数非常高;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时,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还可以购买高端产品来提高水平。显然,无论人们的收入水平高低,生活必需品都是必须购买的。中国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而且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这就导致了美国必然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属于高档产品,由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对美国生产的高端产品的需求也就非常低。这种因为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性是造成两国贸易不平衡的长期因素。

三、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限制。中美两国经济互补,美国的比较优势在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设备与产品,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对华技术出口控制趋于严厉,美国公司对华技术出口申请获准率下降,抑制了美国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进一步加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四、国际分工格局的重组。中国劳动力素质好,工资低廉,发达经济体以及新兴工业发达经济体纷纷将工厂迁移到中国生产,依旧利用原来的贸易渠道销往美国,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实际上,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是整个东亚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即东亚各国对中国的产业转移也将东亚各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因此,这种由东亚经济结构转换而产生的中美贸易差额短时期内是不可能消失的。

五、原产地规则的差异。由于原产地规则的差异导致许多产品被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增加了中国的顺差数字。著名经济研究机构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说过,从1994年至2003年中,中国的出口从1210亿美元发展到3654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公司或合资公司贡献了出口增长的65%。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使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统计方法不能客观地反映国家间的贸易关系,因此,不能简单地以所谓贸易顺差或逆差来判断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大小。

六、美国出口统计的不精确。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由于出口统计的不精确,每年约有10%的出口商品没有向商务部报告,而商务部对进口的审计工作做得很好,致使统计的外贸逆差过高。以Microsoft公司为例,其向全世界销售了近千亿美元软件产品,但它不是按照传统的货物商品的出口方式,在美国生产光盘,贴上标签后在世界各地销售,而是在销售地生产,将销售收入送回国内或在互联网上发售产品,以电子方式收取货款。这些销售收入则不计入传统国际收支中的出口所得。

可见,中美贸易不平衡是两国经济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美国贸易战略造成的;从理性的经济学角度来考虑,中美贸易不平衡不是大问题。但为什么中美贸易不平衡又确实是长期以来造成双方政治经济摩擦的主要原因呢?

一、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贸易顺差越大,对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作用越大,解决失业和危机问题的作用越大;贸易逆差越大,往往伴随着出现的是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从这一基本理论出发,美国决策者非常关注双边贸易差额问题,中国作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必然首当其冲。

二、从美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统计,1990—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的20%功归于出口的增加,而且通常认为,美国每出现1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就相当于损失2000个就业机会。按照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2003年对中国逆差达1348亿美元,相当于损失27.4万个就业机会,因而美国将失业等国内问题归罪于中国的贸易逆差就相当自然了。

三、美国具有全球最强的政治经济能力和谈判能力,以贸易逆差为借口引起中美贸易摩擦是美国实现"经济霸权"和"政治霸权"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美国通过巨额贸易逆差,不但成功地实施了其全球化战略,获取全球利益,而且将全球经济的波动紧密地与美国拴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难以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美国的"经济霸权"与"政治霸权"得以相互促进,短期内其他国家难以有有效的抵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