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阳的特色美食

2.广西玉林市有什么好吃

3.重庆特产有哪些

4.万州的十大名小吃

5.玉林有什么特产

6.武陵镇的人文故事

东阳的特色美食

万州粮油加工产业园_万州大米食用油价格

馒头焐肉

在东阳,馒头焐肉为隆重宴席必用之食。馒头是圆形,底平,面圆凸。凡喜事还要在圆凸面印上“喜喜”“寿”红字。每人一只。熓肉用熟肉切成三角块状,每块三两至半斤,越大越体面,回锅烧至酥嫩。每人两块。吃法:往往用馒头垫夹熓肉吃。

红色杨梅馃

办喜宴,除了熓头熄肉以外,红色杨梅馃也是必不可少的:杨梅馃是以红白糖、芝麻等为馅的糯米团子,外面粘上染红的糯米,上笼蒸透。其表面鲜红如杨梅,其内里藏气,其壁粘柔,其馅香甜。宴后,杨梅馃还用以馈赠亲戚、本家和邻里。

味道点评:东阳特色,这两样是东阳地区在大喜事的时候才会有的嘞,喜庆食品哦,一般吃吃饭是很少上桌的,当然有的酒店也有缩小版给食客们尝尝鲜。

馒头焐肉(酒席头菜):你吃过焐肉后,你才明白啥叫大口吃肉,农家猪肉切成拳头大的的肉块,加上笋,焐炖上一天,咬一口肥而不腻,满口留香!再加个馒头,绝配!

特色杨梅(酒席尾菜):大红的颜色,一看就喜庆,里面包满芝麻豆沙红糖混合的馅料,香,甜,糯!

择子豆腐

取择子磨成细粉浸于水中沉淀过滤数次,去涩味。调浆后倒人沸水锅中,调成糊状,盛出凉透成咖啡色嫩糕。吃时划成菱形小块,加食糖、米醋、冷开水,清凉可口,驱暑化湿。择子豆腐加点糖和醋,味道好极了。

味道点评:吃的是家长的味道,清凉、吃进嘴里滑滑的,很好吃。 自己家里做做方便,夏季的街上也有现成的卖 。我喜欢自己到菜场去买,每次回去,总要去买个好几次。

麻糍

俗语:“冬至吃麻糍。”制法:糯米蒸熟春烂成面团。一种做法,撒米粉在面团上并将其压扁至1公分厚,切成方块,在两片之间夹以红糖即可。还有一种制法,把春烂的糯米团趁热摘成小团,浸糖水、或粘以炒芝麻和白糖。

味道点评:俗语:“冬至吃麻糍。”制法:糯米蒸熟春烂成面团。一种做法,撒米粉在面团上并将其压扁至 1公分厚,切成方块,在两片之间夹以红糖即可。还有一种制法,把春烂的糯米团趁热摘成小团,浸糖水、或粘以炒芝麻和白糖。

糯米肠

农家大多用作过年时的食品。制法:将猪肠洗净,把糯米和清水灌人肠中,用文火煮熟后即可食用。若将其切片烤制或油炸,香味俱佳。

味道点评:过年才有的吃哦,祭祖也要用的嘞,切片用油煎成两面金黄,又香又脆,好吃!现在很多饭店里还在煎的时候打个蛋一起剪哦,那就更香了!

童膘鸡蛋

用鲜鸡蛋数十只,洗净外壳,放人铁锅中.再取童尿(即男性儿童小便)若干,倒人锅中,将蛋淹没。铁锅一般置于一庭院用砖块临时架起的野灶,烧柴加热待尿沸

良久,待鸡蛋壳裂开,即成。民间以为这种煮蛋大补元气,每年春天都要煮食,食量为一岁一只。但只供大人吃,儿童不宜。

味道点评:闻着臭,吃着香!有人上瘾有人恶心。

糖饧

糖饧是我市的传统小吃。在民间有句俗语“七月半,糖饧顿”,说的是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大家不生火做饭,都以糖饧为主食。现在则立夏一过,糖饧就开始上市。

味道点评:小时候总记得偷偷拿家里的稻谷去叫卖的人手中换糖饧,这就是属于东阳地区特有的童年记忆。

糖饧带着清香,清甜,夏天吃清热解暑。

麦角

一般都用萝卜丝作馅,麦角的大小一般都和家里大碗尺寸相当,做法也简单,一块面皮加上馅料,把面皮合上,拿一个大碗在转圈切掉,刚好转成半个碗的形状,然后放锅里烤熟就可以了。

味道点评:东阳特色早餐、下午茶!

东阳沃面

各个东阳菜馆都有的一道菜

东阳土鸡煲

鲜鸡去羽毛、肚杂。置于瓦钵或砂锅中,加酱油、黄酒、生姜若干,坐瓦钵于铁锅中,钵底垫碎瓦二三片,上覆铁锅密封,蒸二三十分钟,香气外溢即可。

味道点评:东阳土鸡煲是一道营养价值很高的菜肴。味道鲜美,鸡肉酥而烂。这个在杭州也很容易吃到了,只要找家东阳餐馆就行了。重点在东阳土鸡,经过炜炖后,上面泛满土鸡才有的黄黄的油,香味不是一般的饲料鸡能比的。

索粉索面

又称米粉丝、米线、粉干。制法:用大米经过水浸、磨浆、蒸馃、捣春、榨丝、晾晒等工序而成。成品乳白晶莹、细若葱根,烧制方使,柔韧可口。

味道点评:索粉:系选用高直链淀粉稻米作原料,用传统加工工艺精制而成的东阳特产。具有烧煮不糊,食用方便,风味独特,价廉物美的优点,适宜用烧煮、炒粉、拌粉等方法制成多种风味小吃。

索面(索面) 一种用手工拉成晾干的素面,鲜软可口。索面又细又匀、颜色白净。另外口感也非常好,是一般面条不可比美的。

千祥羊肉

千祥羊肉指用本地放养的山羊作为原料,一般取七、八公斤的幼山羊宰杀,开盖加香料煮熟,凉后切片蘸东阳土酱油吃。过去一般在农历8月中秋至来年“五一”节期间上市供应,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千祥已全年有羊肉供应。主要餐家是“荣德羊味馆”,有一个著名的羊系列,可称是名副其实的全羊宴。

“千祥羊肉” 为千祥的特色产品,具有鲜、香、白、美等特点,肉质比普通羊肉结实,吃起来没有普通羊肉的膻味,脂肪少、瘦肉多、肉质鲜嫩多汁,食用时一般不会塞牙缝。以肉质细嫩、口感独特享誉东阳内外,古有“吃了肉儿,白了胎儿”的美誉,深受顾客青睐。

东阳千祥一带形成独特的羊肉制作工艺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工艺家族代代相传,至今仍是各商家的商业机密,外人无法知晓。近些年千祥羊肉更是声名远播。如今,东阳市内举办宴席,千祥羊肉已成不可获缺的一道名菜。金华、兰溪、永康、磐安、义乌,甚至杭州、上海的食客都纷纷慕名而来品尝千祥羊肉。客人在羊味馆里吃饱喝足后,一般还都会带上几斤羊肉甚至整只羊回家。经营户平日里每天可以卖二三十只羊,节日时成为馈赠佳品,每天能卖出二三百只羊,价格也从平时的每公斤46元涨到每公斤70元。

味道点评:千祥是东阳市的一个镇。千祥羊肉指用当地放养的山羊作为原料,一般取七八公斤的幼山羊宰杀,开盖加香料煮熟,尔后切片蘸东阳土酱油吃。肉质比普通羊肉结实,吃起来没有普通羊肉的膻味。由于肉质细嫩,食用时一般不会塞牙缝。

有了千祥羊肉后,东阳人家家里的羊肉永远只有白切。

猪头肉

味道点评:每户农家过年的时候都要烧一整个猪头,祭祖要用的哦,

猪头先烧一个白天,在焖一个晚上到天亮,第二天早上肉就糯了,不用任何配料,切片就吃。

玉米饼(六谷饼)

味道点评:传统做法的玉米饼,在平锅里烤出来,有一点点脆,很香,吃的时候油炸一下。

蛋花酒

味道点评:很补的,东阳地区女人做月子时都用这个补哦,一般饭店冬天都可以这么做,暖胃暖身活血。

玉米羹(六谷羹)

味道点评:用玉米粉熬制,多吃粗粮,有益健康!

上卢馄饨加白切羊肉

味道点评:肉大皮薄好吃。

东阳火腿

味道点评:金华火腿最好的火腿出自哪里? 东阳!千万不要被金华人骗了,你要是到东阳来品尝一下正宗的东阳火腿就知道那些所谓金华火腿有多么难吃了,我们这边火腿可是正宗农家猪做的,绝对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猪也是农户一年养到头的猪、

烤豆腐

点评:特色小吃,现在早已声名远扬海外,东阳烤豆付是餐馆必点的一道菜。

以前烤豆腐多用于祭祀仪典,因“烤” 与“靠”谐音,赠以邻里,以示互相依靠。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风味独特的美食小吃。

蘸点辣椒酱或者醋,很美味的,东阳餐馆特色菜。

梅干菜扣肉

味道点评:东阳以前很苦,但是有读书做官的风尚。

梅干菜是东阳特产,就是晒干的咸菜。

梅干菜炒肉:东阳人吃的最多的一个菜。

上卢馄饨:以上卢菜场的为佳。

南马肉饼:南马镇上车站旁的肉饼小摊味道超好。

六石的麦角:在六石镇上。

土鸡煲:很多饭店都有,不过要吃真宗的还是要去农家用黑陶罐放入大铁锅下垫三片瓦上扣铁锅干烧法做的最为经典。

黄鳝腊肉煲:这个在端午的时候最好吃。

东阳烤豆腐,大蒜炒熏豆干。

手工面:这个要去自己的外婆家或爬到东岘峰顶上去吃。

东阳沃面:以前开在振兴路15号的味道很好。

东阳拉面:以西街的宵东面馆和振兴路的老东门面馆为代表。

炒粉干:更加不要多说了,特别是腊肉炒的。

千祥羊肉:小山羊制作。味道超鲜 。

六石和怀鲁的红羊肉:表皮在制作的过程中用羊血擦遍,所以整体呈现红色,味道也是一绝。

素面:清水煮透,然后就用酱油和葱花调味,以前是送礼的好东西。

黄田畈牛肉:比那些张飞牛肉好吃几倍。

金华火腿:金华火腿出东阳,东阳火腿出上蒋。

童尿蛋:东阳人一定都吃过吧。男生们还记得吗?小时候一泡可以得一块糖。

切切糖:现在叫冻米糖,小时候最好的零食了。不过味道还是以前的真啊!

糖饧:小时候在夏天的时候就有人做起来用米换,东阳有着七月半糖饧麻糍当一顿的说法。

藕饼:莲藕切成丝加生粉做成饼状,然后上油锅煎出来的。

山粉羹:豆腐切小块,加雪菜肉末等用番薯粉熬出来的羹。小时候也是主食之一。

榛子豆腐:夏天最好的冷饮。

猪脚炖黄豆:读书的时候是改善伙食的最好的菜了。蒸饭的时候一起蒸,取饭的时候整个食堂都是香味了。

糖梗:现在都是吃甘蔗了,不过最怀念的还是自己家里种的这个糖根了。有红皮和青皮之分。

番薯片:制作工艺不详,比现在的薯片更健康,小时候的好零食。

广西玉林市有什么好吃

风味十足,来玉林千万别错过了! 玉林白散:承载了吉祥,喜庆。

 

每逢过大年,如果你到玉林人家中做客,好客的玉林人必定会拿出玉林一样独特的食品招呼宾客。它圆圆鼓鼓象筛子倒扣,上面往往伴以各种各样的阳刻书法,字的内容通常是“福、禄、寿、喜”。

食用之前,主人用手在上面一压,这个精美的艺术品倾刻间散开,往嘴里一咬香、甜、酥、脆,回味无穷。这道特产食品就是玉林人称之为“白散”的大米花。

 “吃白散,是祈祷新年吉祥。”玉林人对和谐、吉祥的中国传统“和”、“合”观念根深蒂固,这圆圆的白散不正是象征着“合家团圆”吗?鼓起的形状配上吉祥字样,是在恭祝大家新的一年里“福多、禄多、寿长、喜悦”。

 百年延续

  玉林白散始于何年何人,州志没有记载民间也了无传说。但据祖父辈的老玉林讲,他们小时候,他们的爷爷都已经在继承着前人的传统风俗了,这样粗略算来已超过一百多个春秋了。难得的是现在的玉林人家,每逢春节家家户户保留以白散供奉穑人、招呼宾客的习俗情有独钟。才使“脆弱”的玉林白散能够跨越三个世纪,以一种实物的形式继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流传。

 独特工艺

制作白散的工艺很特殊,对主要材料糯米有很多讲究,对糯米的蒸煮也有严格的要求。接下来才是在雕刻考究,选用上好铁力木或格木的“白散模”里“拷贝”白散。

作成饼状的白散拿到太阳底下晒一个多月才能干透,然后是选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给干爽的白散在糖汁里“过”糖,再次在太阳下晒上十多天,用食用朱砂把白散面上的字描红。

待到腊月底时,才把干透封存好的半成品白散拿出来,以花生油锅炸开。成形的白散--大米花的直径足足有三十公分大。

从选米到油炸,成十道工序都很讲究,每一道工序不到位都有可能让油炸时,出现破碎、不成型、拱不起或炸不开。

家庭自产

玉林白散有个特点,虽说玉林人的家庭家家户户都吃白散。但商品经济搞了二十多年,白散的厂家没一个?难道玉林人的商业意识这么薄弱?

非也,玉林白散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食用的季节性,家家户户只在春节期间食用。一年长长就只有正月里的二三十天有白散,这年一过完,白散也就随之消失。其二,代代相传的白散都是以家庭自产自“消”的形式,或是几户联合一起“生产”。

1.白散印(注意看印子上的字)

2.旧时用禾杆烧大锅糯米饭

3.制作白散

4.将白散压放在“篓”上。晒干!

5.成功制作的白散

6.晒干的白散。清晰的字体。民间吉祥古文!、

需过糖,味道会更佳

7.用大量的花生油油炸,很有技巧的随时按住,炸开的米花容易跑散,一定要随时用筷条按住

8.完整的白散,圆满制作成功

茶泡

茶泡,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生活中用来泡茶喝的原料。

长期以来在玉林人的生活习俗中,有一种喝茶的方式与众不同。玉林人在敬给来访的宾客的茶中,习惯放上一片白如雪,美如玉的“茶泡”,使清香的茶水增添了几分瓜果的自然芳香。而茶泡精美的图案,细致的手工工艺,无不令品尝者在喝茶时多了一份视觉享受。

玉林人制作茶泡用的材料以冬瓜居多,有时也用木瓜,用什么料是由制做的茶泡内容而定的。茶泡的制作工序非常讲究,从选料到堑花,从过糖到点彩;经过能工巧匠们十几道工序的精心泡制,一个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冬瓜,最终变成了可口美观的玉林茶泡。

由于玉林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玉林茶泡渐渐退出了我们的视线。日前,文化部门已把玉林茶泡列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

1.几十种工具

2.用冬瓜雕刻出来的吉祥字体

3.茶泡

牛巴

“玉林牛巴”是玉林传统风味名吃,它是用黄牛臀部肉(俗称打棒肉)为主料,肉质细而有嚼劲,吃后满口生香,堪称地方一绝。《清异录》载:牛巴“赤明香,世传邝士良家脯也。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世莫及”。

玉林“牛巴”的来历传说

传说南宋开庆年间,一个姓邝的盐贩子,在运盐途中牛累死了。他舍不得将牛丢弃,便把宰割好的牛肉腌起来,晒成牛肉干。回家以后,他把咸牛肉 放到大锅里煮。又辅以八角、桂皮等佐料焖烧。牛肉出锅后异香扑鼻,满室清香,左邻右舍闻香而至。主人便热情地请乡邻共同品尝,席间众人无不称道肉香味美。 因牛肉形似牛粪,有人戏称为“牛巴”,“牛巴”一名由此得。由于“牛巴”的味道香美,“牛巴”逐渐成了一种人见人爱的风味美食。

正宗玉林牛巴,色似咖啡,油亮,香味浓郁,咸甜适口,韧而不坚,越嚼越有味。为下酒美肴,馈赠亲朋挚友的佳品。玉林人举办筵席以及逢年过节,多喜以 牛巴与油炸花生米拼作冷盘。夏秋季节,各摊档的凉拌粉,常以牛巴搭配。牛巴的制作以精选新鲜牛肉(黄牛后腿肉最好,前腿肉次之)为主料,拌入甘草、甘松、 丁香、八角、小茴、归身、陈皮、草果、沙姜粉、胡椒粉、蒜蓉、葱蓉、白糖、柠檬、上好米酒各适量经制作而成加工。

玉林牛巴的制作历史悠 久,但初期制作规模小,销售量少。30年代至40年代,西街吴常昌的牛巴最负盛名,曾装罐头,销往柳州、桂林、贵阳、昆明、重庆等地。解放后,随着商品经 济的发展,制作牛巴的数量增加,懂得制作工艺的人也比以前多。牛巴已成为饭店、酒楼、熟食摊档必备之食品。

在玉林,人们喜欢用“牛巴”来招待客人,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极其尊重。结婚等喜庆日子,当地人更以聚餐共品“玉林牛巴”为最高享受。

玉林“牛巴”的制作方法

玉林“牛巴”制作不易,主要体现在:一选料讲究,做“牛巴”最好选用黄牛臀肉(当地人称“打棒肉”),因为只有这个部位的牛肉最富 有弹性和韧性,做出的“牛巴”才兼备爽口味厚且耐嚼。而时下很少人养黄牛,故很难买到黄牛肉。其次是配料的繁多。八角、桂皮、桂花、丁香、草果、花椒、桔 皮、沙姜、茅根、蒜白和冬菇一样也不可少。

做“牛巴”前可先把牛肉制成片,腌晒待用,并把配料用花生油爆香。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煸炒,把牛肉片和配料放进锅里煸炒,煸炒的过程,武火和文火的运用要恰当。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往往能把握好火候,“牛巴”的色、味全在此显功夫。

正由于制作“牛巴”的不易,现在人们已经很难吃到民间传说的“牛巴”。记忆中“牛巴”的味道和现实中“牛巴”的味道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差距。

牛腩粉

玉林牛腩粉,用独家秘方熬制而成。只有在本土才能吃到正宗的牛腩粉,好比桂林米粉用漓江水熬制一样的道理。

牛腩粉为最正宗的玉林风味小吃, 玉林著名的传统风味食品。因以调制好的熟牛腩做佐料而得名。起于民间。至今已遍及南宁、梧州等。主料细米粉,配料肉蛋、牛巴、全为玉林特色,浇上一勺老火煲制的牛腩粉,鲜美爽口,唇齿留香。玉林牛腩粉为玉林增添了美食文化色彩,也为玉桂走廊增添了那美丽的花毯

制作:

选用白牛腩、肋骨肉、牛板筋、牛舌置清水中漂浸半小时,漂去血污后,移置锅中,以文火煮半小时,捞起,切成小块,把切好小块牛腩再洗一次,晾干,入调料煲20分钟起锅。把姜块、葱头、蒜头放到热油锅中煎香,洒酒少许,随即把牛腩小块倒入,与调料同炒,把香料袋置其中,加如高汤以文火煮3到4个小时即可

选用上好白粘米制作的细米粉;待锅中水沸才投入,边煮边搅动,待煮到粉条轻拉即断时,捞起,经清水浸洗、捞起、晾干待用;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烫热,捞置碗中,加进原料、调汁、牛腩

制作工序为:

1、将牛腩洗净血污,放入锅中煮30分钟,捞起切成小块放入调料腌制。

2、将葱头、姜块、蒜头放入油锅中炒香。

3、下牛腩块并将香袋(装有蒜头、沙姜、鱼尾、桂皮、川椒、小茴、八角、甘草、草果、陈皮、虫蜕、胡椒粉、丁香等配料的的纱布袋)置于其中,放入牛骨汤。

4、焖3~4小时,再将原汤倒入煮沸,,并加入味精等。

食用时,将已煮好的米粉在沸水中加热,捞起滤干水放入碗中,加上牛腩及原汁。其特色鲜美、滑嫩、消渣、甘香、爽口。

肉蛋

“千州万州郁林州,甘香酥脆满嘴油,肉蛋落地跳三跳,牛巴甘香味道优。”

肉丸,玉林人称肉蛋。玉林肉丸洁白、嫩滑、松脆、无渣、味鲜美,富弹性,从高处扔下,可弹起10—20厘米。肉丸汤、炒肉丸是筵席的佳肴。民国时期,玉林的酒楼、饭店多有肉丸出售。30年代至40年代,城区专丸的摊档有十多个。

解放后,传统肉丸的制作工艺,得到继承和推广。70年代至80年代,除几家大酒楼有肉丸制作高手外,许多熟食摊和企业单位的厨师也能制作。有少数肉丸名家,靠此发家致富,80年代后期,城区各大菜市,每天都有专丸的摊档二三十个。

肉丸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一般选用黄牛肉,后腿肉为佳,也可用精瘦肉代替。把选好的牛肉剔筋去膜,切成厚片,捶成肉浆。置肉片于平滑的青石板上,用木槌(荔枝木槌为好)边捶边翻动。用力均匀,快慢适度,过快则其热不散,易成腐渣,食之无味。肉浆以用手抓起放下,肉不粘手为度。把肉浆移置大瓦钵,加进视水、盐、胡椒粉、味精适量,制作者叉开五指,插入肉浆中,顺同一方向不断搅拌,以使肉浆的微孔增加,形成网状结构,使水分与调料均匀;然后把整团肉浆掀起,在钵中摔打,连续十几次,以把肉浆拉开,能自动收缩为度,以增加肉蛋的脆度。先把锅中水烧至温度50度之后,左手抓肉团,稍用力一抓,让肉团条从拇指与食指合成圈中冒出,右手持汤匙迅速一勺,即得拇指大小的肉丸,落入锅中。把锅水加温至微沸,待肉丸浮起,捞放容器中。

目前已引进绞肉机绞肉,取代最费力气的手工把猪、牛肉捶成肉浆这道工序,三分钟就可把1.5公斤牛肉绞成肉浆,工效比用木棰打提高20倍,但制就的肉丸脆度下降。用绞肉机把牛肉绞一二次,绞成粗肉浆后,再用木槌打,既提高工效,又可保持肉丸脆度。

地豆饼

凉粽

‘凉粽’,它便是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风土记》中的‘角黍’,是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或白糖,玉林人称之为‘三角粽’或‘凉粽’。

工艺:

制作香糯凉粽时,首先把粒大、纯净的香糯米泡于清水中,加入适量的浓碱水,搅匀后浸泡10小时,捞出再清漂2次,盛于竹箕中,沥干,以竹叶包扎成三角形或长条形小粽子,捆好,放到锅里煮三四个钟头即可。凉后剥去竹叶,凉粽晶莹透亮,呈金**,香气浓郁。把香糯凉粽切成小块,盛入碗内,撒上蜜糖,香甜可口,且甜而不腻,具有软、滑、韧、爽等特点。

生料粉

重庆特产有哪些

1、白市驿板鸭

每一只鸭子经腌渍、烘烤等多道工序,精制作而成,腊香可口、余味无穷,系高蛋白、低脂肪、饮酒佐餐之佳品。素以色、香、味、型俱佳而闻名于世。

而且可大补虚劳、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咳自惊、消螺蛳积、清热健脾、虚弱浮肿。

2、羊角豆干

武隆有句习语:羊角有三宝,豆干、老醋、猪腰枣。多次卤制的豆干,可以用香飘万里来形容。

当时的羊角豆干,是乌江岸边纤夫的口粮,当时的羊角,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豆干,然后由妇女用提篮盛着,到乌江边叫卖。

由于羊角豆干物美价廉,深受过往客商的喜欢,因此,做豆干买卖成了当地人谋生的主要手段。

3、灯影牛肉

灯影牛肉是从最开始的五香牛肉片衍生而来的,因为厚肉硬,吃时难嚼,且易塞牙,后来改进之后变成现在这样,牛肉又大又薄,烘烤过后还变得酥香可口。

灯影也是指这种肉片的薄,薄到可以透过灯光,如同皮影戏的幕布一样,透过灯影来进行表演。

4、城口老腊肉

城口“老腊肉”沿袭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民间加工秘方,经特殊的传统工艺精心熏制而成,其肉质精良、香味纯正、营养丰富,是城口具有代表性的土特产之一。

腊肉不管是切片加蒜苗及各种菜炒之;或再重新加入清水煮后切片食用,或加入土豆或莲藕等炖料煲汤食用;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若是想偷懒,切丁和米饭一起直接蒸煮食用,你要是吃上一口,绝对会被这浓郁、醇香的鲜美所惊叹,这美味,一辈子也无法忘怀的。

5、涪陵榨菜

产自重庆涪陵,是用青菜头腌制,配以辣椒和香料等。在涪陵满山遍野到处可见到一种奇特的绿色或紫红色叶的蔬菜植物,当地人称之为“包包菜”、“疙瘩菜”或“青菜块”。

吃起来酸脆爽口,吃面或者吃饭的时候都是一道很好下饭的菜,虽不是主菜,但是属于那种可以给很多菜系加分的配菜,吃上一片榨菜,让习惯浓油重辣的口中也可以多上许多不一样的清爽。

百度百科-白市驿板鸭

百度百科-羊角豆干

百度百科-灯影牛肉

百度百科-城口老腊肉

百度百科-涪陵榨菜

万州的十大名小吃

万州的十大名小吃有扁担糕、蒸蒸糕、炒米糖开水、折折蛋、鸳鸯面、卤鸭脚板、五香牛肉、格格 、锅巴洋芋、烤鱼。

1、扁担糕:用糯米面做成的甜小吃,于抹油的平底锅上煎烤,至表面呈**糕皮脆而内里酥软。卖糕人用一根扁担,一头挂烤炉,一头担糕团,沿街叫卖。行走时用一小木捧不停敲打楠竹扁担,发出有节奏的“梆、梆”声。故称扁担糕。

2、蒸蒸糕:先将大米用水泡涨后磨成水面,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卖时将米面盛入有许多圆柱形状的锅内,盖上盖子,用火煎熟,其味香、甜、皮脆,口感极好。

3、炒米糖开水:米食,酥脆清爽,纯甜适口。由小贩挑担走街串巷叫卖,因用开水将炒米糖冲泡而成,故名。做法就是用特制的压力锅将生糯米炒熟,然后用开水冲泡,加白糖即可。

4、折折蛋:是将鸡蛋煎好并在锅内用锅铲压碎,再将煎好的鸡嗉子粑粑放入锅内混炒,起时加入葱花、胡椒面后食用,它比单独吃煎鸡蛋的味道更好更鲜。

5、鸳鸯面:是小面和包面各一两混合煮熟,再加上几坨红烧肉做梢子而成。这种面主要是以满足一部分人既想吃小面又想吃包面的心态而做的。故而被善于编言子的万州人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鸳鸯面。

6、卤鸭脚板:把氽水的鸭脚板打去浮沫,捞出放在红卤中旺火继续煮,煮到鸭脚板可以啃烂后捞出,擦上麻油装盘,即可食用,也可做下酒菜,边闲话边吃。刚出锅的鸭脚板,色泽金黄、味鲜香浓,飘散着咸香。

7、五香牛肉:以优质鲜牛肉为主料,配以砂糖、川盐、天然香料、精炼植物油等辅料精制而成,具有独特的五香味。

8、格格:装在圆形桶状的竹器里面下面以芋头,洋芋(土豆),红薯为底。上面铺上拌好调料的肥肠、排骨和羊肉。然后一个个重叠起来,蒸熟。

9、锅巴洋芋:洋芋用油煎出金黄的锅巴,拌上调料、香菜和葱花,吃起来面嘟嘟的又脆嘣嘣滴,那种麻辣鲜香,就是万州独有的味道。

10、烤鱼:把鱼剖洗净后平放在铁夹中,放在炉上用木炭烧烤,盛到专用铁盘中,浇上用牛油、红油、白糖、花椒、辣椒等调味品炒出底料,放上西芹、豆芽等爽口菜。口味咸辣。

扩展资料:

万州小吃中最出名的是万州烤鱼,万州烤鱼已是万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发展至今,历经了火烤、植物叶片包裹烤、炭火烤、烤炉烤、电炉烤五个历程。

长江灌溉了两岸土地,哺育了两岸人民。长江之畔的万州,自古以来就以渔猎为生。万州烤鱼不仅历史悠久,还在近代得到传承。

当今的万州烤鱼结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现代烹饪技术,用先腌后烤再炖的独特技法,取传统川菜与重庆火锅的用料精华,用独特配方,调制出麻辣、酱香、泡椒、椒香、尖椒味、耗油味、香辣味、豆豉等几十个不同口味,边吃边以小火持续煨,香味浓郁,辣而不燥,保健营养。

这种独特的烹饪技艺自成体系,风靡全国,逐渐成为万州餐饮界的“金字招牌”。

人民网-历经四十代人传承 万州烤鱼成当地“金字招牌”

玉林有什么特产

广西玉林特产推荐:

1、陆川橘(桔)红,是国家卫生部首批正式公布的药食同源的物品,花果绒毛柔浓可人、气味芳香沁人,是健身延年之佳品。橘红是一种中药材,被称为“南方人参”,民间更有“一片橘红一片金”的说法。陆川县南部地区的土壤含云母成分,适合种植橘红。

2、白散,白散即米花,壮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玉林人俗称“白散”,既取其洁白松散之意。

3、博白雍菜博白雍菜,又叫空心菜或通心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空心、蔓生,是-的特产鲜疏菜,其历史悠久,200多年前已名扬海外。博白雍菜以其鲜、脆、嫩著称,远销区内外,博白雍菜汤清淡可口被誉为“青龙过海”,是人们最喜欢的素食汤菜之一。

紫衣香蒜玉林大蒜头,又称玉林紫衣香蒜,已经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其个头大、粒瓣结实、辛辣多汁、肉脆味香,茎皮颜色多为紫色,亦有白色。被列为广西土特产品,销路广,出口价值高,经济效益好。

玉林八角玉林特产之一八角(其形有八个角,故称之),又称大茴香。八角树为木兰科常绿乔木,整株发散香气,是我国珍贵树种之一。八角树高5米至10米。每年在2月至3月开花8月至9月结果。八角树性喜温暖气候、土层浓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峡谷地土壤。

武陵镇的人文故事

★许旌阳 许逊,又名许真君、许迈(239—374年)河南汝南人,晋时期的道士、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的修炼法术。他二十岁举为孝廉,喜好结伴遍访群山胜地,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得乡人尊敬,直到西晋太康元年(280)四十三岁时,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于推辞,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许逊到了旌阳,去贪鄙,减刑罚,倡仁孝,实行许多利回济民的措施,救灾、治瘟疫,颇得人们爱戴。邻县民众敬之如父母,纷纷前来归附。大熙元年(290)鉴于晋室有大乱,料知国事不可为,毅然辞去县令,周游江湖,寻求一修炼之地而来到武陵。最初住在武陵白鹤寺附近,后觅上木枥观这个仙境圣地,以旧宅作“观”,潜心修道,经过若干年的修炼,于374年,举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终成正果,扬名天下。此后引来不少文人墨客来此朝山,瞻仰道观圣地,因而“人与山附,山因人名”“木枥观”就大名于天下。

★甘 宁 人称锦帆侠,万州武宁县人,东吴著名战将、西陵太守、折冲将军。年轻时好游侠,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甘宁生长于甘宁镇,其“游侠”范围以武陵、瀼渡、新乡、长坪、石宝寨一带为中心活动区域,陆上以家乡甘宁镇一带为主要活动区域。其部如果离临江县城太近,则容易受到官兵的围剿,故其水寨建在武陵至瀼渡一带。甘宁的船只以锦绣装饰,人称“锦帆船”;其人穿戴华丽,官兵称其“锦帆贼”,民众称其“锦帆侠”。

★杨 宗 临江县人(杨姓为临江县豪强大姓)。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吴国派派抚军将军步协率大军进攻永安。原蜀汉(蜀国已于公元263年降魏)巴东太守罗宪坚守永安城,因兵力薄弱,形势危急,即派参军杨宗突围北上,向魏求援,司马昭取“围魏救赵”的战术,不直接救援永安,而趁虚袭击吴军后方西陵,迫使吴军退兵,为实现废魏立晋和结束分裂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吴国大将步阐攻永安城,唐咨西侵至朐忍,被罗宪击退。吴国武陵太守孙恢寇南浦,复立羊渠县,晋安蛮护军杨宗讨之,退走。罗宪因表以杨宗为武陵太守,驻今武陵镇。

★禹安沱的由来 禹安沱在武陵场上游三四公里处,它北起观音岩脚,南至木枥山麓,东南临长江,西北依斗石盘、长岺岗及青山脚下的老鹰岩、猫鼻梁、鹿子岩、彭家岩等一片山岗,南北长约两公里,东西宽近一公里。它被鸭子塘沟、蛟巴癞沟及凉水井沟三条横着的小溪蜿蜒所隔而形成了黄岺咀、钟咀(“两咀”)和荣家坝、陈家坝(“两坝”)四大板块。

公元前2000多年,大禹治水途径武陵,疲劳之至便在此安稳地睡了一个好觉,后人为纪念他,就将此地命名为禹安沱。后人将这个“安”字引申为百姓安康的意思。

新编《万县志》载道:“相传‘昔大禹治水过此,见众山漂没,唯木枥不动’故为木枥山。”木枥山是禹安沱上的一座小山,原万县多部志书上均有记载。

★武陵八景 武陵场上紫荆街,白鹤展翅飞仙台;前有长江飘玉带,后有群猪奔陡岩。上有金鸡来嬉斗,下有鲤鱼上滩来;仙女乘凉进士洞,茅坝现出狮子来。

注解:

武陵场上紫荆街,指武陵场镇二段(派出所)一条街,长一百多米的街道两旁长满了紫色的荆条藤蔓,春天一到,两旁的荆条藤蔓便开出鲜艳的花朵,姹紫嫣经红,艳丽夺目,芳香沁脾,成为场镇居民休闲最佳去处,紫荆街也因此而得名。

白鹤展翅飞仙台,指原武陵卫生院所在之处,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后来本地的一位官宦出资修建了一座庙,当庙修建好后,刚好飞来一群白鹤驻足庙顶,久久不愿飞走,于是有人们就将此庙取名为白鹤寺。

前有长江飘玉带,指武陵镇前的浩浩长江,一条长江环绕武陵镇,在微风吹动下,波光粼粼,点点闪光,恰似一条银白色的玉带在飘动。

后有群猪奔陡岩,武陵镇后面有一个大岩洞,在岩洞左边的陡岩上,有一堆乱石极似一群小猪在陡峭的岩壁上倒置往下奔跑,形象十分逼真,而更令人称奇是,小猪的奔跑只有在阴雨连绵的季节才能出现。平常日子根本看不出一点形似小猪的迹象。

上有金鸡来嬉斗,指原河坝香炉石外边有一对石头,恰似一对鸡公,在涨水的时候,一对鸡公飘浮在水面上,在波浪的助推下,你来我往,好似一对雄鸡在水中嬉戏、争斗。

下有鲤鱼上滩来,指武陵镇与燕山乡的接壤处,在江中有一处突起的石头,恰似一条鲤鱼,在它的周围形成一处险滩,而水往下奔流,鱼往上争游,故名鲤鱼上滩来。

仙女乘凉进仕洞,指原武陵小学背后有一岩洞,相传有一个穷苦人家的的孩子,家里父母双亡,这个苦命的孩子只有与年老体弱的奶奶相依为命,后来一场大火,将他家仅有的一间房屋也烧毁了,他奶奶为此悲痛欲绝,从此一病不起,不到一个月也撒手而去,这个苦命的孩子就寄居在这个岩洞里,并捡来一些书籍,白天他一边打柴,空时便跑到私塾学校外偷听老师上课,晚上回来洞里自习苦读,终于有一天,这个长大的孩子考上了进士,一天,有一个天上的仙女到人间走访,听到了这个故事,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就到洞里乘凉,一直等到进士回来,后来进士回来了,与仙女成婚,写下了一段爱情佳话。

茅坝现出狮子来,指原老河坝的石坝林,长出很多茅草,宁静的夜晚,月亮高挂,而江的对面有一狮子岩,其形恰似一头雄狮在怒吼,每当夜晚,在皎洁的月光的照映下,雄狮倒影在茅坝的江边,仿佛是从茅草丛中钻出来的一样,威风八面。

★红谷田的由来 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反清浪潮此起彼伏。云南地区出现了由兰朝柱(又名兰大顺)、兰朝鼎(又名兰二顺)组织的反清义军。

同治元年(1862)三月十八日,兰朝鼎(兰二顺)率兵数万由忠县汝溪进军武陵,这天,官府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派马定国(人称马大人)将军驻扎武陵进行抵御。

红谷田是二兰到武陵的必经之地。马大人带领三千余兵马,经白岩嘴、王家湾途中,他骑的马的马蹄不料被一树根卡住,马大人在马背上一使劲,将这株大碗粗的松树拔了起来,马蹄没事了,马大人一行来到谭家冲口(红谷村)石盘,马大人的马见石盘坡陡,害怕打滑,就停着不走了,马大人就下马步行,他下马时,脚一跺,石盘上就踩出有九寸长三寸深的一个脚印,这脚印现在尚存。接着,马大人在一个山包上安营扎寨(后来这里取名为营盘包),他认为这里山高坡陡,居高临下,稳操胜券。接着马大人开始布防,一是派人布暗哨,二是点兵去书房岭设伏,三是派几名军士去王家湾一带侦察敌情。可是这几个军士却不执行军令,不但没去侦察敌情,还擅离职守跑到王家湾庙里打牌到深夜,回营时又谎报军情说二兰率军只有百余兵,没啥可怕。马大人信以为真,不以为然地回帐下喝酒去了。

夜近子时,突然传来几声炮响,接着喊杀声四起,军营一片大乱。这时,一个声音传来:“马大人,快跑哇,二兰的人杀来了,他们足有几万之众啊……”。

不一会儿,二兰数万兵力直奔红谷田,很快将马大人的驻地团团围了起来,马大人匆忙中挥刀上马,呼地就冲杀出去,怎奈天高夜黑,人慌马乱,马大人骑的马奔入红谷田的水田中,马蹄深陷泥中,奔跑不得,二兰的部队一下认准了他,于是乱箭齐射,马大人身中数箭,急呼:“遭了!老命休矣……”话音未落,兰军刀一挥,马大人的头就滚到了水田之中。刹那间,鲜血染红了水田,到处遍布着清军的尸体,后来人们就将这里取名为“红谷田”(红谷村)。

★鲁班溪与鲁班桥 从武陵场镇北岸第一条小溪叫鲁班溪。长约十多里,溪上架有两座鲁班桥,在茶地界的那座叫上鲁班桥,界子大石林与瓦屋村之间的桥叫下鲁班桥。

早年前,下鲁班桥原是一座小石桥,被大水冲垮后,人们请来石工重新修桥。在动工的时候,工匠们事先烧钱化纸,祭拜天地,岂料这时,忽有一只白鹤由东向西在天空掠过,石工们竟不约而同地欢呼:“鲁班师祖来了,鲁班师祖来了。”

接着,那只白鹤不见了,竟变一张纸从空中落下,正好落在一位掌脉师傅眼前,这位师傅正好也姓鲁,师出木枥观洪道长门下,他年轻好学,天生聪慧,自幼父母双亡,八岁那年,一日讨口叫化经过木枥观时,突遇倾盆大雨,加上又冻又饿,毅然晕倒在木枥观山门前,就这样,他被洪道长收留下来。之后,洪道长又传授他石、木、砖、瓦工匠技艺,很快他就有了成就。传说有一年,木枥观的一个道长患病,须用板凳龙化解,这首创的板凳龙就是他的杰作。

这阵,他亲眼到天空飞落的**纸张,立即展开一看,只见纸上绘着一座石桥图样,外观精美,尺寸完整,立体感强……。他惊喜万分,马上吩咐工匠开工,并夜以继日忘我忙碌,仅半月时间,就将石桥修好。竣工那天,他专门请来吹手锣鼓,又请来鲁班雕像,供奉在桥上,焚香祭拜,并将此桥起名“鲁班桥”。再后来,乡民们又在小溪上游兴建了一座石桥,大家就把这座桥取名为“上鲁班桥”。把这条溪流命名为“鲁班溪”,把鲁班送图的那座桥改为“下鲁班桥”。

多少年过去了,鲁班桥却风依旧,坚不可摧,仍一如既住地为黎明百姓带来福音和出行的方便。

★龙王头水井的传说 龙王头水井和水月寺水井和油坊沱水井是原武陵场人们的主要饮水源。据传很早以前,有一老者早早来到井边取水,可打水的桶总是落不到水中去,似乎有一龙头抵着,老者弃桶而回。龙王头水井便由此得名。

龙王头水井的源头在梁平县蟠龙山上。相传,古时武陵场一商贩外出做生意,来到梁山县(现在的梁平县)的蟠龙桥上,看见一农夫挑着一担谷糠走在桥上,恰巧遇见一钦差大人出巡,鸣锣开道,于是农夫慌忙让道,惊恐中不慎将谷糠泼洒到沟里,谷糠顺水而下,被不远前一漩孔吸入。不几日,商贩做完买卖回到武陵,发现龙王头水井流出的水中居然有谷糠,联想起几天前看到的一幕,便知龙王头水井泉源来自海拔八百米高地的梁平县蟠龙山。

龙王头水井水质甘纯,冬暖夏凉。古时,人们常在夏季取水作凉饮,冬季,井水水面还有阵阵热气溢出。据说龙头井的井水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因此,即便现在,仍有部分居民坚持食用龙王头水井的井水。

武陵场上,与龙王头水井水齐名的还有水月寺水井和油坊沱水井。

水月寺水井在场西头,是全场三大井中水源最近的一口,水质纯净。水月寺井位于一棵大黄桷树下,夏季是人们纳凉的好处所。由于水源充足,常常井水淙淙外流,顺石崖而下,流入深谷。油坊沱水井位于场西头郊外,距场稍远,水质很好,也为当地老百姓的重要生活水源之一。此井水源尤为奇特:水源出口自然分两支,一股流入水井,另一股流入井旁的天然石盆中。

★武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①武陵板凳龙(市级) 起源于北宋,兴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板凳龙,顾名思义,是一种主要用板凳作为道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传统艺术。板凳龙主要有两种玩法,一是一条板凳供三人表演,二是多条板凳供多人表演。板凳龙以其形式独特、节奏明快、灵活多变、形象鲜明的特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②武陵龙舟(区级) 武陵划龙舟的习俗早起清朝同治年间,是一项在武陵流传时间较长的体育运动。划龙舟讲求的是手臂和腰腹力量的结合。全体划手在鼓手的号令下,整齐划一地挥舞手中的划桨用力滑行。武陵龙舟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历年代表万州区参加重庆市的龙舟比赛并获得较好成绩。③武陵浑水粑(区级) 武陵浑水粑是一项传统名小吃。制作时,首先将大米在清水中浸泡一天,再用石磨手工研磨成米浆,再将米浆倒入大铁锅中用旺火烧煮并不停地搅拌,待五成熟后加入食用碱再搅拌,待到搅成糊状后起锅倒入木制模具中冷却定型。最后将冷却成型的米豆腐切成小方块,半阴干后入油锅炸至金黄即成,吃的时候,可根据个人口味加拌不同的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