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含油砂矿带

2.人类历史上最亏的买卖有哪些?

3.为什么在河南有那么多飞地?

4.有关青海彩陶的资料

5.青海湖上的房子是干啥的

主要含油砂矿带

五六十年代青海石油价格_青海油田老照片

柴达木盆地的地表油砂,包括沥青、油苗等含油显示,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部坳陷区(柴西)和北缘断块带(柴北缘)。盆地油砂(包括油苗及沥青)的地质调查工作最早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伴随着盆地油气勘探工作展开的。早期的油砂勘查工作是以寻找地下油气藏为目的,注重地表含油显示的表征,调查内容包括含油范围、含油层段及岩性、油气源分析,以此指导油气勘探目标的选择。这期间作过调查的地表构造(带)主要有柴西油砂山、干柴沟,柴北缘的冷湖、路乐河等等。到六七十年代,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加深,对盆地油气聚集规律认识也逐步提高,地表油砂的调查工作也失去了其对盆地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也就再也未进行过相关的调查及研究工作。

(一)柴西油砂区

2004年,选择柴达木盆地内一定出露规模及开价值的油砂出露区(点),做了油砂地质概查及详查工作。这些油砂矿(点)有柴西地区的油砂山、干柴沟等。

1.油砂山油砂

(1)油砂山出露油砂的地质特征。油砂山(地表)构造位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管辖区花土沟基地以东12km,在区带划分上属西部坳陷区茫崖凹陷分区,狮子沟—油砂山二级构造带,油砂山构造油砂山高点。油砂山油田即位于该构造上。该区自然条件恶劣,为高寒地区,干燥寒冷,空气稀薄。

油砂山(地表)构造顶部平缓,北翼缓(3°~25°),南翼陡(30°~75°),甚至直立倒转,为北西—南东向不对称半箱状背斜构造,轴线方向105°~113°,构造东高西低,长轴约8.15km,短轴约1.6km。构造被一系列正断层及少数逆断层切割,形成局部的断垒、断堑及台阶式下滑形态。由于断层发育,油砂全部暴露。在地貌上,油砂山露头的西部和南部边界均为由大套油砂组成的陡崖(几米至几十米高),东部发育横切背斜的南北、南西向的深大冲沟,北部没入垂直高度达百米的第三系上、中新统地层中。油砂山油砂露头南北宽约0.75km,东西长约1.2km,分布范围近1km2。

露头实测地质剖面统计结果显示,油砂山露头中厚度大于0.4m的油砂层有30层、总厚度70.14m,油砂最大单层厚度超过9m,还有近20层单层厚度小于0.4m的油砂夹层,夹层总厚度4m,油砂层剥比一般在1.8~4之间。油砂层出露厚度见表5-17。

表5-17 油砂山露头油砂层厚度分类统计表

为控制油砂山油砂规模,在野外露头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实施了浅钻工程。共完钻7口浅井,钻孔深度在120~145m之间,间距300~400m。浅钻结果显示,油砂山井下与露头油砂层相互连通,层位对比基本一致。

浅钻成果还揭示,油砂区北部浅钻顶部(地表下几米左右)砂层含油,其所对应的露头岩层含油显示较弱(甚至无显示),在露头地质调查时作为非油砂层未被划入油砂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口浅井所钻层位为上部层位,运移至此的原油以轻质为主,重质组分甚少(至没有),轻质原油易于挥发,则地表岩层中难以见到油气显示。七个钻孔中,Yzk08、Yzk 09、Yzk 10三个钻孔位于油砂山构造的核心部位,主要钻遇了中下部的油砂层,因此油砂层所占比例较高;其余四个钻孔都位于油砂分布区的边缘部位,也是因为所钻层位较高,偏向构造翼部,岩层的含油性变差,油砂层所占比例较低(见表5-18)。通过浅井钻探,扩大了油砂的分布范围,油砂的分布面积向北部扩大。结合钻探成果,重新计算油砂山油砂分布面积为1.62km2。

表5-18 油砂山浅钻油砂厚度统计表

通过对露头和浅钻资料分析,油砂山含油砂地层为上第三系三角洲及滨湖相沉积,油砂以薄层状分布其中。含油砂地层倾角变化不大,成层性整体完整,但层内透镜体及岩层的分叉现象普遍。油砂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中砂岩及(含粒)粗砂岩。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细砂岩和中砂岩含油性较好。露头观察(含砾)粗砂岩含油最好,但经化验分析得出的含油率却较低。油砂的孔隙度为18.8%~34%,平均为25.5%,渗透率约为120MD。

(2)油砂山油砂的烃组分特征。已有的中外油砂(沥青砂)分析结果无一例外地呈现出饱和烃分布不规整、缺失碳数相对较低的正构烷烃、有一些异构烷烃和环烷烃的特点,这是生物—氧化作用的必然结果,而油砂山地区的油砂的烃组分则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通过对油砂山油砂样品所作的饱和烃GC分析结果显示,油砂山油砂油中的直链烷烃分布规整,主要分布于nC15~nC33之间,而nC33以后的组成很少,nC14以前的烃类因挥发和生物氧化改造也含量极低(图5-32A)。碳数为25的直链烷烃(nC25)色谱峰最高,显示出较轻质的烃类组分占有很大比例。在其色谱峰之间还分布有不少支链烷烃,油砂油富含环烷烃,单环一五环都有分布。萜烷含量最高的是五环三烷类,双萜和四环萜含量相当丰富(图5-32B)。C29甾烷比C27、C28甾烷的含量高得多,三者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图5-32C)。此外,利用m/z 177单离子检测法观察到25—降藿烷同系物。

油砂山油砂的芳烃含量较低。经GC/MS分析共检测出萘系列、联苯系列、菲系列、芴系列等多种类型的芳香化合物,其中三环各系列含量较高,萘系列化合物较少,杂环芳香化合物占有相当比例。在图5-32D列举了二甲基菲和乙基菲的检测谱图。

图5-32 油砂山油砂烃组分分析结果

油砂山油砂油的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很高,约占一半,而胶质、沥青质含量低,不足38%,烃类与非烃质量比值近1.7,芳烃与饱和烃质量比值0.26。这种化学组成的露头油砂较为少见,通常油砂沥青的饱和烃组分都低于30%(除个别外),绝大部分不到25%,而胶质、沥青质含量明显较高,一般大于50%。油砂山油砂的元素组成除氢含量稍高外,与其它油砂并无多大差异,但其n H/nC摩尔比明显较高,高达1.87,甚至与常规原油大致相当,亦反映出其饱和烃或链烃结构占有很大比例,因所有组分中只有饱和烃类的n H/nC最高。

经测定,油砂山油砂的密度(20℃)为0.935g/cm3左右,粘度(24℃)约0.81Pa·s,按常规原油、重油、沥青连续系列的物理参数划分标准,仍处在普通重油的范围,尚未达到沥青的范畴,这在已揭示的出露油砂矿中是绝无仅有的。

总之,油砂山油砂的这些特征表明其油质较好、轻质组分较多。

(3)油砂山油砂成因分析。柴达木盆地油砂山的形成是由于长期的地质构造作用过程中,油砂储层被抬高而暴露于地表。油砂的烃类组成呈较明显的生物氧化降解特征,检测出的25—降藿烷同系物已被证明是生物降解沥青或原油的一个重要化学组成。经对比研究,其甲基菲(C1菲)、二甲基菲和乙基菲(C2菲)、三甲基菲(C3菲)及取代基总碳数为4的取代菲(C4菲)的分布显示有轻度的生物降解、氧化作用,这与饱和烃分布特征是一致的。此外,芳烃组分中萘系列含量低也与生物氧化降解有关。从上述烃类的组成与分布可看出,柴达木盆地油砂山出露的油砂的氧化降解程度较低,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油砂的深度氧化降解、烃类含量极低且分布不规整、胶质和沥青质等重组分占绝大部分的特征差异较远,这是由于油砂山所处的气候干燥、微生物活动性差的特殊地理、地质环境造成的。

(4)油砂油量计算与评价。利用体积法进行了油砂山油砂油量的计算,各油砂层厚度和含油率均取其平均值,计算出油砂油量342.07×104t(表5-19)。上部的油砂层(表中16层以后)因遭受风化剥蚀,残存含油面积较小。其中,量超过10万t的油砂层共11层,主要分布在中下层,占总储量的77.91%;厚度为0.4~1m(包括小于0.4m)的油砂层油砂油量占总量的23%;厚度大于1m的油砂层油砂油量占总量的74%;厚度大于2m的油砂层虽然只占总油砂层的26%,但其量却占总地质量的61.4%。

表5-19 油砂山主要油砂层油砂油量计算表

2.干柴沟油砂

干柴沟构造位于茫崖坳陷西北端、阿尔金山南麓,是阿尔金斜坡亚一级构造单元中咸水泉断鼻带的一个构造。构造的西北缘直抵阿尔金逆冲走滑断裂带,东南端倾没于英雄岭生油凹陷,东北端与西南端分别以宽缓向斜与咸水泉、狮子沟构造相毗邻。总体构造形态同基底鼻状隆起相一致,西北抬升、东南下倾,构造线南东向展布。干柴沟鼻状构造是其主体构造,地表油气显示(包括油砂、油气苗)均出露在干柴沟鼻状构造内。

干柴沟鼻状构造是一总体向东南倾伏、核部平缓、肩部发育次级高点的复杂背斜。轴部在地表出露长度大于20km,宽度近1km(最宽处3km),地层为渐新世-中新世沉积,核部出露下第三系上、下干柴沟组,两翼为上第三系上、下油砂山组及狮子沟组。

油砂出露于鼻状构造轴部的上下第三系地层中,沿轴部断续分布,地面出露油砂数十余处,散布在约7km2范围内,主要分布于背斜核部 地层之中,两翼局部地段零星可见。油砂出露区进一步可分为油砂主要为北西部I高点和中部Ⅱ高点。

北西部I高点:位于构造核部西部,层位E3。因靠近物源区,发育冲积扇冲积,油砂岩性为砾岩(少部分细砂岩),呈浸染状,含油性较差,分布面积4.3Km2,油砂总厚度10~20m,单层厚度0.2~10m。

中部Ⅱ高点:位于构造核部中部,层位 。油砂岩性为细砂岩,含油性较差,分布面积2.8K m2,油砂总厚度5~10m,单层厚度0.2~4m,平面上呈椭圆形,长轴平行于构造轴线。在构造轴部的南东端也见有零星油砂出露,油砂单层厚度0.1~4m。

根据含油性进一步划分为油砂、油斑、油迹三个级别,具体特征为:

油砂:褐灰色,油味刺鼻,砂岩全部被原油饱和浸润,分布面积较为广泛,单层厚度大于0.2m;

油斑:棕褐色,略显油味,局部浸染,多呈斑点状,浸染部位通常是岩石粗粒结构部分或各种缝隙;

油迹:棕色,灰色,不显油味,局部轻微浸染,呈暗色斑点状分布。

宏观上看,干柴沟的油砂层顺构造层展布,在背斜核部油砂产状较陡(60°~70°),在构造两翼产状较缓(20°左右)。油砂岩性为细砂岩的油砂颜色较浅,呈浅灰褐色。在干柴沟构造开挖探槽一条,深度达lm,探槽底部的油砂新鲜面呈浅灰褐色,油砂油味浓,但含油率不高。分析干柴沟油砂的成因,是由于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干柴沟构造西北端抬升,致使早期形成的原生油藏被破坏,现今地表见大量油砂出露;东南端抬升较弱,仅在柴深2井东见油气沿断层、节理溢出,形成较大范围的油气显示区,该处背斜两翼也有零星油气显示。

3.开特米里克构造

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区茫崖凹陷亚区油泉子背斜带中的一个构造,由开南和开北两条相向而倾的逆断层控制的背冲构造。该构造地表高处为零星露头,低洼处被沙丘覆盖。据前人资料介绍,该点油砂出露较好,也有一定规模。目前该构造地表大部已被流沙覆盖。此次野外调查仅在露头发现有充填的地蜡,宽0.1~0.5cm,延伸几米至数十米。

4.红沟子构造

红沟子构造位于阿尔金山南麓,构造主体为一向阿尔金山抬升,向南东方向倾伏,被断层切割的鼻状构造,轴向近东西向至NW 向,构造北部为小梁山凹陷,南部为沟南凹陷,油砂出露于构造的核部,岩性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在构造核部,油味较浓,岩层面及裂隙面均有油迹,个别处甚至可见原油。红沟子油苗其成因是浅部油藏原油沿断层向上运移至地表而形成。

5.油泉子构造

油泉子构造位于柴西中部,西邻咸水泉、北邻南翼山、南为英雄岭凹陷,构造北翼陡(30°~80°),南翼缓(10°~25°)。目前青海油田分公司仍在该构造进行浅油藏开发。油泉子构造地表大部分已被沙丘覆盖,仅在有露头分布的构造北翼见有油砂,岩性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通过露头观察,在岩层面和裂隙面还有油浸现象(油迹),节理及断层中还见有地蜡。敲开岩层,岩石新鲜面未见油迹。油砂成因与红沟子相同,也是由浅部油藏原油沿断层向上运移浸染地表而形成。

(二)柴北缘油砂区

1.红山油砂

红山油砂出露于红山构造带内的红山背斜轴部。红山构造带行政区划隶属于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镇,位于大柴旦以东70km,东距德令哈140km,甘青公路从附近通过。地理海拔较高,一般在3 500~4 500m,以山地为主,山势陡峭,气候干燥寒冷少雨多风、冬长夏短、温差大。

红山构造带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是鱼卡、红山断陷亚区的一个二级构造带,处在各山系相汇拢的狭长地带,受挤压严重,断裂极为发育。红山背斜是该构造带的主体部分,地表出露中新生代地层,地层倾角较大,部分地层近直立。

红山背斜轴部出露红水沟组(J3),由核部(包括部分核部)向两翼依次出露犬牙沟组(K)、路乐河组(E1+2)、干柴沟组—油砂山组(E-N)。

油砂出露于背斜的核部的犬牙沟组下部的砂岩中。据前人资料介绍,红山背斜油苗特征为:①地面第四系浮土有强烈的原油味(地面温度-9℃);②挖开浮土30~50cm后,下部呈松散油浸黄灰色细砂岩,具强烈的轻质原油刺鼻味;③经爆破1.5~2.0m深度后,其“油砂”用手挤压滴油,油珠颜色呈深**(地面温度-9℃);④爆破面K黄灰色油浸砂岩底部与J3深灰色泥岩层接触之间发育一层黑褐色沥青层,厚5~10cm具强烈的原油味;⑤露头油砂点火能够燃烧。

至2004年8月,青海石油管理局及个体勘探公司已在红山钻探浅井5口(其中青海石油管理局2口),其中一口日产20~22方油水液(可提取油一方),另有一口浅井产气。本次概查,我们沿横切构造轴线方向测制剖面一条、定油砂地质观察点12个,取样6个,观察探槽两条(长度200m),圈定地面含油面积0.24km2。

分析红山背斜地面油苗的成因,是由于过背斜轴部的逆断层切割下覆J1+2生油层(大小煤沟组),使得J1+2生油层中的油气运移至白垩系砂岩和砂砾岩储集层中,晚期发育的近南北向的正断层将白垩系切割抬升后暴露于浅部,形成地面油气显示。

2.路乐河油砂

路乐河构造是一个大型的背斜构造,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出露地层为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岩性为砂岩、含砾砂岩与泥质粉砂岩、泥岩互层,油砂产出于背斜核部的砂岩和含砾砂岩中,油砂厚度近20m,内夹3层厚1~2m的泥质粉砂岩,油砂含油性较好,敲开新鲜面油味较浓。沿构造轴线方向,油砂分布延伸近2km,但油砂含油性不稳定,厚度也有变化。

3.鱼卡油砂

鱼卡背斜位于盆地北缘,核部被剥蚀并出露地表,油砂产出于核部,见有两层含油较好的主要油砂层,厚度分别为5m 和2m,油砂岩性为灰黑色细砂岩,含油性较好,油砂沿背斜轴线延伸近500m。该背斜上已钻探多口探井,在鱼33井口(废弃)还能见到向外渗出的原油。

4.冷湖油砂

据资料介绍,在冷湖三号、四号及五号构造上都有油砂出露,但通过此次野外调查,仅在冷湖四号见到地面油砂。冷湖四号构造是柴北缘块断带赛昆断陷亚区冷湖构造带上的一个构造,南、北分别与冷湖五号和深75井断鼻相接。已定油砂地质观察点,圈定了油浸砂岩分布范围。冷湖三号地表多被沙丘覆盖,在零星露头上未见油气显示;冷湖五号构造上勘探早期的探井大多已废弃,地表露头较好,但也未见油砂及油浸砂岩。

人类历史上最亏的买卖有哪些?

1867年3月30日,美国从俄罗斯手中花费720万美元购买了一块超过17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差不多一平方公里4.2美元的价格。1912年正式列为为领土之一进行行政改革,1959年列为美国联邦的第49个州:阿拉斯加州。很多去过阿拉斯加的人都会说“那是一片不毛之地,难怪俄罗斯要贱卖”,实际上,阿拉斯加州作为占美国领土1/5的大州,虽然总人口仅73.8万,但各类油气以及鱼类却丰富的很,仅凭渔业收入就能达到家庭年均收入7.4万美元。令俄罗斯感觉痛心的是,1968年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发现了大量石油,2009年探明总储量超过25亿桶,如今每天都在150-160万桶产量。2016年阿拉斯加州就征收了11.17亿美元的石油与天然气财产税,因此,美国绝大多数州都处在财政赤字状态,唯独阿拉斯加州口袋满满。

为什么在河南有那么多飞地?

河南的飞地多,但是成因却各不相同。举个例子说吧。

河南南阳,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却有一件怪事,有个村庄飞到省界之外的湖北省境内,这是怎么回事呢?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面积约2.66万平方千米,也就比北京、天津两市面积之和稍小一点儿。人口超过一千万。这么大面积和人口的地级市,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倒不多见。

南阳东连驻马店、信阳,南抵湖北随州、襄阳、十堰,西边和陕西为邻,北边和三门峡、洛阳、平顶山接壤。南阳位于南阳盆地,土地肥沃,水丰富,农业发达。

在南阳市西南部,伏牛山南麓的豫鄂陕交界之处,有个县叫淅川县,境内有丹水、淅水,古称丹阳。和南阳其他地方的平原地形相比,淅川县属山地地形,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枢纽就在淅川一侧的丹江口水库。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飞”到湖北省境内的村子,叫石槽沟村,归八九公里外的淅川县荆紫关镇管辖。村子坐落在相邻的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境内,是属于河南省级的飞地。

省级的飞地是什么概念?通俗点讲,就是涉及到外省的相关方了。这种飞地即使很小,要想调整,处理起来流程也很复杂,要省一级的出面,向上级申请调整。石槽沟村就是这种情况。

石槽沟村面积约0.8平方千米,耕地三百多亩,人也不多300人左右。虽然地处湖北境内,周围都被湖北的村庄包围,但是石槽沟村的村民开的车牌是豫R的,座机区号是0377(南阳区号)。

村子面积不大,村民出了村打电话就成了长途+漫游了。因此,以前为了省钱,有些村民家里有两部电话,一部湖北的,一部河南的。后来电话费便宜了,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现在手机资费也不高,而且取消漫游费,有些村民就用的是十堰的电话号码。

不但电话用的湖北省的,走的路也是和湖北临时调换的地修的,就连媳妇都是娶的湖北的姑娘,因为这里是山区,河南的姑娘不愿嫁过来。

关于这块飞地的成因,没有相关资料记载。不过有三种流传的说法:一种是陪嫁说,一种是迁徙说,还有一种是剿匪说。

陪嫁说认为,石槽沟村当时是因为湖北嫁闺女给河南人,把这块地当作嫁妆一起送给了河南。这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但是在古代土地私有的情况下,大地主将这块土地作为嫁妆还是有可能的。而且这块土地西面、南面、北面三面环山,北面是条山沟,在当时农业 社会 看来,也不是什么太好的土地。

迁徙说认为,村里主要的两大姓贾、王两家祖先是从县迁徙到河南内乡,后来又迁徙到石槽沟村的。时间大概是清朝道光年间。因为这里当时是归荆紫关镇管辖的,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这种情况在古代是有例可循的,地广人稀的年代,谁开荒就是谁的,只要向官府缴税就可以了。后来划分区划的时候,大都根据原来的户籍地作为判断标准。在福建省某些地区有一些飞地村落,就是因为先辈迁徙而形成。

剿匪说认为,以前在石槽沟村北面有个洪门寺,但是寺庙里的和尚却不务正业,仗着武功高强,山高皇帝远,胡作非为。当时郧县(今十堰郧阳区)官府离这里太远,近百公里山路,又不好走,等官兵赶到,土匪和尚早跑没影了。官府一直拿他们没办法,后来让较近的河南官府代为处理,将那些无法无天的和尚一网打尽。后来湖北干脆就将这块地方给了河南,由荆紫关镇管辖。

传说就是传说,因为没有相关资料记载,或许这将成为永远的迷案。其实这都无所谓,不管归属哪里,只要老百姓过得幸福就好了。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位于北部的范县老县城四面不与河南接壤,是真正意义上飞地,而它与山东的樱桃园镇也融为一起,这里的人们从新县城到老县城也要跨省,非常有趣。

而范县飞地的形成是由于1964年的行政区域重新划分,当时为了泄洪需要,就将范县金堤河以北的区域划归山东,山东和河南在此也是以金堤河为界,但范县县城却在河的北边,因此便形成了飞地。

荆紫关镇是当地有名的古镇,而石槽沟村距离河南边界最近也有两公里,据说石槽沟村原本无人居住,在明初时候从山西过来的两家人在内乡居住后,后又迁徙到石槽沟。至今这里的人们还保留着河南吃面条、听豫剧的风俗习惯,在行政区划也是属于河南,因此也是一个非常奇特的飞地。

这个飞地是这三个飞地中最小的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位于安徽省临泉县张营乡武沟行政村内,供电也是由安徽供给,但在行政区划上却属于河南周口。这块小型飞地的形成是由于15年河南中东部遭遇洪灾,位于河南姜营乡的几户居民迁徙到了附近的张营乡,从而形成了小武沟,如今武沟行政村中得自然村也是分属河南安徽两省管辖。

总之,河南这三个飞地最为典型,但距离河南边界都非常近,在生活习惯上也没有过多的差别。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一起来读河南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还真有这样的地,本来属于这个省或者市的,非要跑到别的省市,就好像长了腿一样,故称飞地。

在今天的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有一个名叫石槽沟村的小地方,若是你去当地,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们定会说,我是河南人。

这要从一段特殊的 历史 说起,几百年前,石槽沟这片土地上并无人居住。有王、贾二姓人家,明初从山西大槐树南迁至河南内乡的师岗,以为 师岗地区处于秦岭余脉伏牛山中,所以当地生活条件也不太好,于是就向外寻求出路,到了与河南相邻的湖北石槽沟这个地方。

几百年来繁衍生息,这个1400亩大小的地方,人口三百人左右。这个地方堪称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周边都是山,进出不易。

解放初期,湖北省洋溪乡工作人员来动员石槽沟村民隶属湖北,但是村民坚持认为他们是河南人,世世代代都是,故而坚决不归于湖北。

虽然这个村子四面都是湖北人,小孩上学、医疗卫生、婚娶,都有诸多的不方便,但是河南人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始终是这些人战胜万难的动力,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根,守护这河南的风俗文化。

石槽沟村

什么是所谓的飞地?它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通常是指那些隶属于某一行政区,但是与本区域不相连的土地。如果某一行政区拥有了一块飞地,没有办法通过自己所属行政区“直接”管理,必须“飞”过去。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份或者地级市,其实都可能有着自己的飞地。流落在外的土地叫做飞地,外部流落在我们这里的也是飞地。至于河南地区的飞地则是比较多,有着十块。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看看有没有你的老家。

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石槽沟村 ,该村仅有一平方公里大小,人口也是不足500人。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中心地带,但是却在行政划分上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浙川县荆紫关镇。

早些时候石槽沟村并没有人住,先是一对王姓与贾姓的夫妻最先移民过来,因为山上有石槽,村里又有沟,所以起名石槽沟村。他们祖辈上是河南人,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风土习俗都和河南很像。尽管长期被湖北包围,甚至是连媳妇都是湖北人,但是底子上还是河南。

濮阳市范县老县城 ,该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全国一大怪,县城设在省界外。”以及“山东省里有个河南县,河南省内有个山东乡,山东乡里有个河南村,河南村里住着山东人”。这是说河南范县的县城以及镇坐落于山东省境内,成为了一块飞地。

范县之所以会形成飞地,主要是因为当年黄河泄洪。在建国之前,范县其实是属于山东省。建国之后由于泄洪的需要,就把范县以及其他几个县级地区划给河南,至于原先属于范县的几个城镇则是被“落”了下来,还是归属山东,因此就被包围了起来。

周口市沈丘县留福镇小武沟 ,这块飞地位于安徽省境内。在这里居住的村民,是从位于河南省境内的姜营行政村迁徙过来的。该行政村位于河南与安徽交界地,中间有一条汾泉河,以河上的闸口为界划分的两个省份。虽然是搬迁到了安徽境内,但是还是河南户口。

商丘永城市城厢乡 位于商丘永城市的西部,下辖19个村,其中的15个行政村以及乡镇都位于城关镇。而另外的四个村,则位于城关镇以南地区,因此也就成为了飞地。这是因为城镇规划过程造成的, 历史 渊源并不多。

郑州市上街区 位于荥阳市,归属郑州市管辖,成为郑州市的一座卫星城镇。上街区除了是郑州市的飞地之外,上街区自己还有一块飞地,它位于巩义市小关镇。两块飞地的行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以铝材生产为主。郑州市在两个地区都有铝材企业,上街区的形成是典型的依企而建社区。

郑州市荥阳高山镇杨桥村 和巩义市接壤,该村主要是山陵地区,下面管辖了13个自然村。其中有三个自然村被巩义市包裹,形成的原因是山陵地貌。

洛阳市吉利区 归属于洛阳管辖,但是地理位置却是在黄河北部的孟县境内,与洛阳市隔了一条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天下这腰脊,南北之咽喉"的说法。该地区形成主要是因为黄河数次变道,逐渐的把该区分了出去。

平顶山石龙区 归属于平顶山管辖,本来不属于平顶山,是归属于宝丰县以及鲁山县共同所有。这是因为该地区煤矿丰富,为了更好的发展煤矿产业所以在这里硬生生的画出一个区,直接归属平顶山管辖,因此也就成了平顶山的飞地。

平顶山舞钢市 和石龙区的原因差不多,也是因为这里的矿藏比较丰富。为了发展的需要,把它直接归属平顶山治理,在该地区划立区,后来在17年撤区建市,曾经成为了平顶山的飞地。

河南绝大部分的飞地就都在这里了,之所以会有如此“奇观”的形成,除了像石槽沟桥村这种 历史 原因。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建设的需要,比如说在这里发现了矿藏,但是他的直属行政区太小没有能力管理,就被直接划到更大的行政区管辖。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在建国的初期,我们对于煤炭、钢铁等行业的重视。

在中国的领土上,除了像河南这么多飞地之外,其他地区的飞地也不少。比如 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 本来是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但是他与廊坊之间却夹杂了北京和天津。他们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直辖市的划分,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江苏省无锡市的飞地宜兴 ,本来隶属于无锡市管辖,但是两者中间加了一个常州市的戚墅堰区。这块飞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被太湖隔开了。还有就是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由于洪泽湖的出现,盱眙县被一分为二。想要从陆地过去需要经过安徽省境内,否则只有水路。

山东省济宁市飞地微山县 ,它是归属于山东省济宁市管辖。但是微山县旁边有一个微山湖,就是铁道游击队当中的。因为他的出现,把整个微山县从济宁市“挤”了出去。微山湖的两边一个是济宁市,另一个是枣庄市,微山县归属济宁市却靠近枣庄市。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沱沱河流域 ,它位于青海湖的西部,北部是甘肃省,靠近西藏自治区。 还有新疆克拉玛依市飞地独山子区 ,他的周围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管辖地,而它归属于克拉玛依市治理。

后面这些飞地的形成, 并不是像河南矿区分布不均匀的原因。而是因为自然因素,比如说山川河道等。在国际上面比较典型的飞地,比如说美国在俄罗斯附近的一块飞地阿拉斯加。

飞地,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通俗地讲,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

在 历史 上由于各种原因,在河南很多地方都有“飞地”现象的存在,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个,今天就来盘点一下。

1、郑州市上街区

上街区

上街区位于郑州市辖区西部38公里处,周围与荥阳市接壤,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根据“二五”建设第二个铝工业基地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工业型城区,亚洲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基地,现在的上街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大约15万。

2、洛阳市吉利区

吉利区世纪广场

吉利区位于洛阳东北部黄河北岸,距洛阳主城区19公里,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26.9万人。吉利,古称河阳,1982年因建设洛阳炼油厂(今洛阳石化总厂)而设立,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

3、平顶山市石龙区

石龙区与平顶山市

平顶山石龙区又叫平顶山西区,总面积为37.9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与平顶山主城区隔着宝丰和鲁山。石龙区风景名胜有娘娘山、青草岭,祖师庙岭等。

4、范县老城

1964年,国家为解决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地区水利问题进行区划调整,将范县及所辖金堤以南地区划归河南省,将县城搁置在距县界5公里外的山东莘县境内,区划使金堤河水顺利流入黄河,使豫、鲁两省矛盾缓解,但使范县失区税源中心,范县老县城长期被困山东境内阻碍了县城的发展。

许多人一听说飞地,脑子里肯定第一先想到,飞行的土地?还是会飞的土地?其实都不是,飞地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某一个地方处于A地区,但它又属于B地区管辖,就像凭空出来的一样,因此被人们称为飞地,中国飞地最多的地方,个人认为河南应当算其中之一,因为它与山东、陕西、湖北等省接壤,因此飞地的情况频发,在 历史 上弄出不少笑话,有的地区至今还未做出改变,那么为什么河南,会有那么多的飞地呢?

河南处于中原地带,是古代战争的频发地,因此 历史 上有许多王朝,都把首都建立在河南,当然了河南飞地之所以形成,也是有各种原因存在的,例如下面我们所说的范县,上面也说道,山东、河南二省接壤,是自古以来的邻居,范县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归属于山东的,但从管理上来说,又归河南所管,在这座县城之中,你几乎可以几步就出省。

之所以会形成如今的局面,是因为1948年曾经成立过一个平原省,但仅仅持续三年,便被撤下省的称号,其隶下的县市,又划分回原来的省份,范县一开始属于山东聊城地区,1963年河南、山东边界发洪水,河南为了泄洪开闸放水,却没想到把山东范县、张县等地给淹了,两省人民因此展开争吵,上方为了安抚民众,经过一系列的整改,范县这才成为河南所管。

而在河南的淅川县石槽沟村,也出现一个相似的情况,不过不同的是,范县是近代才有的,而淅川县是自古以来。淅川县的石槽沟村十分贫穷,坐落在大山之中,四面林山密布,交通非常不方便。这个村子仅有74户人家,大部分的女人是湖北人,根据当地的居民所说,此地的由来是一户贾姓人家。

据说这家人原本是河南贾沟村人,因为逃难的缘故,才来到湖北定居,但因为与当地的吴姓家族所不合,导致闹到了公堂上,当地官员无法裁断,便上书给当时的皇帝,但皇帝日理万机,国政繁忙,哪儿功夫处理两家土地纠纷的事情,因此便下令让湖北、河南两地的官员断案,哪一边赢了,石槽沟村就数谁的。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河南飞地多的一点解答,其实严格一点来说,河南的飞地数量,只是属于中等偏上,青海省才是我国飞地面积最大的。

飞地的形成各有各的原因吧,到现在还存在,主要的一点还是所谓的飞地也没有什么重要的或地位,说白了就是属于姥姥不疼爷爷不爱的那种地方。大家都不想要,就只有沿袭之前的就旧的制度了。坦白来说,这样的地方对于当地的老百姓来说是十分的不方便的。从便民的方面来讲,应该尊从属地原则。

河南范县,本来属于山东,后来因为大堤治理问题,把范县划为河南,范县老县城被山东各个村镇包围着,三步说不定就走向山东,里面存有山东移动联通电信营业厅,还有河南营业厅,银行,邮局,快递,车站,学校,等一般都有两个,分为河南,山东,驾照都可以选择为考河南或是山东,河南和山东的概念在这很不清楚,也无所谓,几乎没人会在乎,正常生活,手机经常能收到山东发来的信息,之前户口不严的时候,很多人都有两个户口,一个是河南的,一个是山东户口,都是存在的,现在比较严了,这种事就很少发生了

在河南还有非行政划分出现的"飞地‘’,同样有趣。它发生的沿河两岸,我的家乡有条洪河,沿河以湾取名的村庄比比皆是,如李湾,辜湾,小湾等,顾名思义就是在河湾中的村庄。不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对淮河支流进行截湾取直,结果出现了唯独村庄在河东,全部耕地在河西,离奇现象。种地必须靠摆渡,后来修座桥才方便一些。如有个叫前进的庄子,孤单单地一个大庄子在李桥乡境内,只有耕地在河西的所属砖店乡境内。当然也有一块地在河对岸的村庄更是枚不胜举,如一个叫辜湾的庄子,一块地河取直后留在河的北岸,水大时摆渡不成,收获季节要绕道治河堤走一二十里过桥到家。在沿河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集两镇都不足为奇。

河南应该是飞地面积位居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吧。题主,不要露怯了,你叫我情何以堪呀。望多读读书,不要有这么多奇谈怪论了,好好洗洗,睡一觉吧。

青海省唐古拉镇跟西藏地区接壤,也被称“飞地镇”,这个镇的面积有48000多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的一半,飞地面积位居首位

加格达奇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首府,然而加格达奇却全境处在内蒙古境内,飞地面积1587平方公里,飞地面积位居第二

河北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面积有1300多平方公里。本来是隶属于廊坊市,但是他与廊坊之间却夹杂了北京和天津。芦台经济开发区隶属于河北省唐山市,前身是芦台农场,,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还有河北大学在天津。。。。飞地面积1400多平方公里,飞地面积位居第三,

还有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宁夏。。。。。。。。

有关青海彩陶的资料

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而柳湾则被称作是“彩陶的故乡”,这里是世界上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

 14年春天,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村民在挖水渠时发现了一处古代文化遗址,随后,由中国某部巡回医疗队向省文化局转告柳湾出土文物情况,并送来陶器等实物标本,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乐都柳湾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省文化局文物组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调查,并征集了部分造型美观,花纹别致的彩陶罐等文物,其中一件人像彩陶壶引起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关注。省文化局提出书面报告,建议对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批复同意。同年7月中旬,柳湾墓地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据考证,柳湾墓地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墓葬群,地处湟水中游北岸台地,经实地测量,南北450米,东西250米,总面积为112500平方米。通过7年艰苦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考古队在这里共发掘墓葬1730多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仅彩陶文物就有17000多件。这1730座墓葬包容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4种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这4种文化类型延续时间长达1500年之久。墓地全面揭露,初步搞清了这4种文化类型墓葬的分布规律和时间先后顺序,为研究私有制的起源与阶级的起源等有关问题,提供了一批较新、较好的实物例证。

该墓地的绝大部分墓葬在柳湾村北部的第二台地上。其范围东起柳马公路,西至沙沟,北依柳湾坪顶,南濒大峡渠。墓地北高南低,东西两面台地环抱,总面积为11.25万平方米。大部分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其次为带有墓道的土洞墓,平面呈“凸”字形。墓室口插有木棍和木板,借以封门。这种墓葬是我国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土洞墓。墓内多有木棺,形状有两种,一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梯形木棺,一是长方形呈木盒式木棺,即用一根圆木,中间凿成船舱状,形似独木船。其葬法有单身葬,又有两人以上的合葬,最多的达七人之多。

该墓地的合葬墓葬法特殊。其中半山类型的多人合葬墓,多是上下叠压在一起,人与人之间不放置任何隔离,被埋葬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龄悬殊较大,似是两代人埋在一起的。马厂类型的合葬墓,多是并排埋葬,有成年男女合葬,也有成年人与小孩合葬。齐家文化的合葬墓,也多是并排埋葬,但男女葬式与上述的不同:男的多仰面直肢,女的多为侧身或仰身屈肢,似为夫妻合葬墓。

该墓地的墓葬一般都有随葬品,且多寡不一。早期的只有二三件,晚期的多达近百件,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已有贫富之分。其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种生活用具。其中有半山型的彩陶瓮,齐家文化的陶碗、陶盆、陶壶、双耳罐、单耳罐等。这里出土的人面形与裸人形浮塑彩陶壶和葫芦形彩陶罐,造型别具一格,世民少见。

马厂类型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而得名,广泛分布在甘肃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区,距今约4000年。柳湾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马厂类型最丰富、珍贵,其数量之众,造型之美和花纹之繁缛,为其他古文化之冠。出土的陶罐彩绘花纹形式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平行条纹、波折纹、旋涡纹、葫芦形纹、四圆圈纹、六圆圈纹等。一些彩陶符号也别具一格。 陶器是先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彩陶得体地把器形和优美的花纹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不但是制陶工艺发达的标志,更是古代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彩陶表面为桔红色或紫红色,配上黑色线条的几何形花纹或动物形花纹,更加光亮艳丽。彩陶的器形主要有盆、壶、罐、瓮、豆、碗,显得新颖多样。

柳湾墓地发掘马厂类型墓1000余座,占总墓葬60%,由于墓主人生前身份和拥有财产不同,墓室规模和随葬之彩陶数量也各异,一般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小型墓随葬陶器10多件,最多也只30多件,中型墓随葬器则达五六十件左右,70余件以上的可谓大型墓。发掘出的第564号墓,墓室全长约5米,宽和深各3米左右,墓主人为40多岁之男性,这个墓随葬文物颇多,除了石刀、石斧、石凿和一件绿松石装饰品外,仅陶器就有91件之多,这些陶器中,彩陶又占绝对优势。

 2002年5月28日,“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顺利落成,博物馆分上下两层,外形酷似在青海出土的舞蹈彩陶盆。博物馆占地面积5845平方米,建筑面积2222平方米,可供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

柳湾墓地是我国黄河流域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且保存完好的一处原始氏族社会公共墓地。彩陶地因此成为青海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标志。新近建成的彩陶博物馆将展示大量不同文化类型、图案、造型和纹饰的有代表性的彩陶,其中不乏我国远古彩陶艺术中的珍品。

青海湖上的房子是干啥的

那是中国鱼雷试验发射基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海湖是院批准建立的「鱼雷发射试验基地」,后来随着青海湖水位下降,因为不能满足鱼雷潜水深度的要求,在出色完成了历史使命后才光荣退役,已经对外解密,往日神秘的军事禁区如今成为旅游景点。

「鱼雷发射试验基地」位于青海湖的南岸中央。据基地的文字介绍,基地成立于1965年。因基地位于青藏公路151公里处,又被称为151基地。

谁会想到在中国内地高原的青海湖上,竟然是中国海军当年用来实试验鱼雷的地方,因此相信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里的军事秘密不为外人所知。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的鱼雷都是在这里完成试验,然后投产,武装海军舰队。由于水况发生变化,现在这里只留下一个三层小楼,孤立在湖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