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价值规律是什么?

2.什么是价值运动规律?

3.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及表达方式如何?

4.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5.剖析价值与价格及价值规律.

6.金融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7.价值规律运动的主要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价值规律是什么?

资金的价值运动_资金价值运动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运动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举例:

一个水壶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5小时,一个水桶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5小时,按照价值规律,如果要进行交换的话,是三个水壶换取一个水桶。

而如果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水壶所需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那么价值就会下降。

扩展资料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即商品二因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或叫抽象劳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货币使商品循环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经历两个阶段或两次形态变化: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W—G(W指商品、G指货币),即卖;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G—W,即买。

货币具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资料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要熟读的基本政治理论--教育--人民网

什么是价值运动规律?

人类的一切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与文化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价值的运动,都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价值不断转化、不断循环、不断增值的过程。

从哲学高度看,劳动是主体、客体和意义的内涵集成体。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指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

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商品生产体系中,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马克思给我们下了这样的定义:“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

劳动作用

人类的一切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与文化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价值的运动,都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价值不断转化、不断循环、不断增值的过程。这种价值运动具体表现为: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与新使用价值的循环回路,所有复杂形式的价值运动最终都可以分解为若干个这样的循环回路。

资金时间价值产生的原因及表达方式如何?

a.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1.货币增值;2.承担风险;3.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资金的运动规律就是资金的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市场利息率是其表达方式。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价值体现,现在的货币用于支配现在的商品,将来的货币用于支配将来的商品,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又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产品,所以现在物品的效用要高于未来物品的效用。所以现在货币的价值自然高于未来货币的价值。市场利息率是对平均经济增长和社会资源稀缺性的反映,也是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标准。

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G—W—G G—W—G′ (G'=G+m),公式中,G—W—G表示的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扩展资料:

公式流通内容

1、流通目的:资本流通公式G—W—G中,货币所有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将商品重新换回货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再次获得货币,即交换价值本身。

2、流通内容:资本流通公式G—W—G的两端都是货币,货币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般等价物,都是社会财富的代表。而货币所有者拿出货币购买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换取同等数量的货币,而是为了通过交换过程获取更多的货币,在于价值的增值。

剖析价值与价格及价值规律.

(一)商品价格的涵义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是与商品经济紧密联系的一个经济范畴。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劳动是以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一个商品的价值必须由另一个商品来表现,并且只能在同另外一个商品相交换时才能实现。

最初的商品交换表现为一种商品同另一个不同商品的易手,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量得到表现。我们把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称作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简单价值形式到扩大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价值形式。此时,货币便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稳固地独占了交换价值的形式地位。从此,物物交换形式商品与货币相交换形式所取代。商品通过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因此,价格体现了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关系,是商品和货币交换比例的指数。

由此可见,商品价格的产生是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交换的扩大,货币的出现为条件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商品价格是商品的货币表现,由于受价值规律支配和其它因素影响,从某一次具体交换看,商品价格和它的价值往往是相脱离的;但从较长时间和整个社会的趋势上看,商品价格仍然符合其价值。

因此,价格和价值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者的关系可概括为: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还必须明确,价值决定价格,价格表现价值在不同社会形态里情况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自发地起调节作用,价格更多地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受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外,还要受国家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进行宏观调控的约束。

(三)价格运动规律与价值运动规律

价格运动规律是指价格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表现价值,实现价值并围绕价值而变动的规律。也就是价格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表现自己、实现自己并围绕价值而变动的规律。

价值运动规律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依照价值规律运动的要求,商品必须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进行。

价格运动规律与价值运动规律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价值规律对价格运动的内在支配。由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并为价值所规定,价值规律对价格运动有一种内在的必然要求和强制,这种要求和强制就迫使价格运动受到价值规律制约(使价格趋向于价值),而价值规律就成为价格运动规律内在的支配力量。另一方面表现在价值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价格运动来表现。价值本身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本身不能自己表现自己,只有通过它的表现形式--价格来表现自己。价格规律的作用同样要通过它的表现形式的变化,即通过价格运动来表现。

摘自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金融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金融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运动具有一定规律性,由于资金余缺调剂的需要,资金总是从多余的地区和部门流向短缺的地区和部门。

金融市场的资金运动起因于社会资金的供求关系,最基本的金融工具和货币资金的形成,是由银行取得(购入)企业借据而向企业发放贷款而形成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作为中间人,既代表了贷者的集中,又代表了借者的集中,对存款者是债务人,对借款者是债权人,因而,它所进行的融资是间接融资。当银行创造出大量派生存款之后,为其他信用工具的创造和流通建立了前提。当各种金融工具涌现,多种投融资形式的形成,金融工具的流通轨迹就变得错综复杂,它可以像货币一样多次媒介货币资金运动,资金的交易不只是一次就完成,金融市场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金融工具会脱离最初的交易场所反复地运动,这种运动,大多是借助于直接融资工具如股票、债券的多次流通而实现的。这种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交易,无需借助于中间人,或者只需中介者集中撮合即可。另外,借助于中介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形成金融流通市场,表现在支票、汇票、本票的流通及贷款证券化的流通。因而,在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卖出者可以转化为买入者,金融工具的买人者可以转化为卖出者。再加上新的交易伙伴的不断涌人,推动着金融工具流通转让;与此同时,资金相应地作逆向的流动,使金融市场纷繁复杂起来。金融市场的范围有多大?有人认为仅指银行之外的资金交易和融通,不包括银行所进行的融资活动。其实,当银行走向市场化之后,以银行所推动的金融产品交易,同样是作为商品的交易,即使是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资金交易也仅是有计划的商品交易。因而,将银行这一大块资金交易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显然是不适当的。

可以说,金融市场是各类金融机构、金融活动所推动的资金交易的总和,它是一个巨集观的概念,只要是资金交易,就离不开金融市场,它是无所不包的。

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一)军事思想的发展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二)军事思想的来源与发展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实践。

(三)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

(四)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

(五)军事思想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基本规律是

选:C 实践、认识、再实践,回圈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发展

马克思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回圈往复以至无穷,这是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规律。

音乐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请教专业学士

音乐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个问题提的好广了……

对于我国来说,从古琴发展到现在的HIPHOP,R&B等等,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大部分的音乐发展是根据欧美国家而来。

中国的民乐发展现在已经不太好了,大部分的年轻人比较喜欢西洋乐器,南方一点的地区就更偏向于现代乐。对于纯音乐来说,从中国古代的琵琶,古琴,现在已经发展成钢琴曲,交响乐,所以对于中国来说,音乐的发展更趋向于国际化,西洋化。

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1、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2、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3、用地程度和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4、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怎样认识这些规律?

l 新闻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世界各国新闻体制差异很大,都是从各国国情出发,由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也受文化传统影响。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3、传播工具的物理效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无法互相取代。

4、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资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这促进了报纸的多样化发展。不断适应读者需要,这是报纸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条规律。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模仿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l 规律一: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考查点:新闻体制定义、新闻媒介所有制形式、从国家制度看新闻媒介特点

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究竟什么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1、理论和事实、继承和创新的矛盾是科学知识发展内在动力的规律。

2、科学发展直接依赖于科学能力发展的规律

3、科学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科学能力性质的规律

4、科学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科学基础的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同志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这些都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因为:其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理论上说,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物件。但是,具体哪些事物成为现实的认识物件,取决于实践需要;其二,认识来自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认识不是感性直观或“静观”。认识的任务是达到对于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这靠感性直观不能完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其三,一切真知都来自实践,但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还要接受他人的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来自于他人实践,对自己是间接经验,对他人仍是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但这并没有否认从书本或他人那里获得的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其一,发展着的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其二,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经验材料;其三,实践能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包括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其他目的。

(注意区别认识的目的和认识的任务。认识的任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达到理性认识。)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承认实践决定认识的前提下,也承认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认识和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走向成功;另一方面,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主体与认识客体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认识客体是指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物件。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审美关系。主体与客体同时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表现在: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摹写,而是主体对客体的加工再现。主体不仅反映客体的现象,而且通过抽象思维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具有超前性,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做出预测。主体不仅可以反映客体,而且可以用认识做指导改造客体。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络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如面对一个苹果,人们通过眼睛的观察,形成了圆、红、大的认识;通过舌头的品尝,形成了甜的认识;通过手的触控,形成了硬的认识。这些就是感觉。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络的综合反映。例如,“一个又红、又大、又圆、又甜且有一定硬度的苹果”,这就是关于苹果的知觉。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例如,上面说的那个“又红又大、又圆又甜且有一定硬度的苹果”被人吃了,此时,作为物件的苹果已在现实中消失,但这个苹果的整体形象却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而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我们还可以回忆起这个苹果。这个在记忆中的苹果形象,就是这个苹果的表象。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二是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一切科学的定义、定理、定律、理论、观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它是认识的高阶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例如,“苹果是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络,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人们常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让我想一想”等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

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二是抽象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这一飞跃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两者的形式、内容和特点都各不相同,相互区别。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例如,“这朵花是红颜色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讲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时,曾用蜘蛛、蚂蚁和蜜蜂做比喻,既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经验主义,又反对轻视经验的理性主义。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什么理性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呢?

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3)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例如,关于地球的形状。

认识的上升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回圈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回圈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人类通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相对认识绝对、通过有限认识无限,发展着自己的认识成果和客观真理体系;同时又不断创造新的认识工具,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人类的认识系统和实践境界不断迈向新的阶段

价值规律运动的主要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所以,当供不应求时,就会使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扩大;供过于求会使价格下跌,从而使生产缩减。这里价值规律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向。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价值规律就指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相反,则指挥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

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因而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这里,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更有效。

2、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

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3、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第二个作用的结果。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竞争,由于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胜劣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优胜劣汰不会导致我国出现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两极分化局面。

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对于破产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毕竟不是一件好事,会给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带来较大影响。这就需要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努力:作为国家,要依法治国,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作为企业,必须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职工,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