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冲基金大鳄索罗斯近期有什么投资动向?

2.紫金矿业如何起家的?

3.中国经济发展的数据

4.对当前世界能源、资源形势的基本判断

5.2016年5月国家监管私募基金、债券基金对股市有影响吗?

6.亚洲证券交易所在哪里?

7.经济衰退的典型趋势

8.未来5年,有没有取代房子的最好投资?

对冲基金大鳄索罗斯近期有什么投资动向?

国际金价2024年走势图_国际金价2030

对冲基金大鳄索罗斯近期与香港房地产开发商以及地产代理秘密见面,计划成立房地产投资基金,伺机投资中国内地以及香港的优质地产项目。

“近年来,外资投资中国房地产行业限制很多,举步维艰,替内房企业融资是其开拓中国市场的新途径。”海通证券中国业务部副总裁郭家耀对记者表示,在借贷利率受控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基金运作与楼价高低不存在直接联系。目前收益率较稳定的商业地产是房地产投资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

索罗斯旗下对冲基金公司Soros Fund Management(下称SFM)的香港分支SFM HK Management,今年初时就开始筹划成立房地产基金,目前基金客户包括多名内地与香港的富豪,希望可以在中国及香港买卖物业,可能替内房企业融资赚取高息或入股。

放贷赚取高息?

房地产投资基金作为高利率资金融资的方式之一,成为资本市场争抢的大蛋糕,外资投资基金也大举进入。

“受政府对房地产行业保护及外汇管制等政策影响,目前,外资基金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真正影响非常有限,外资想要大规模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太可能。”海通国际房地产行业分析师侯凌中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小房企目前资金链非常紧张,在市场波动中,外资房地产投资基金更容易谈出好价钱和项目。

侯凌中说,由于传统的外资房地产投资基金以投资实物为主,本土项目管理和投资者缺位仍然是其需要面对的问题。外资的私募基金一般不会参与管理,即便是绝对控股,它们也会把项目管理权交给一线的房地产企业。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开发商的原始想法是为自己融资,而不是致力于基金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开发商收到项目资金后,有可能将好的项目留给自己,不好的项目放到基金里,这样必定造成投资者信心缺失。

“传统的外资房地产投资基金以投资实物为主,但这些基金在中国的表现并不好。索罗斯基金可能会以通过放贷赚取高息的方式来运作,是对投资实物所产生问题的规避。”中原地产研究部联席董事黄良升对本报记者透露。

黄良升表示,商业地产是众投资者争抢的焦点,外资要想抢到好项目阻力更大。比如,新加坡丰树集团自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拳脚一直放得不大,今年在内地和香港最大的投资,是7月份以188亿港元收购太古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九龙塘大型购物商场“又一城”。此外,此基金并无更多项目去向投资者谱写出动人的故事。

基金经理与内地富豪相熟

相比其他房地产投资基金,索罗斯香港基金SFM HK Management的管理层背景,无疑为其在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路上扫清了许多障碍。

SFM HK Management由美林交易部前董事总经理蔡笃昀掌舵,董事包括由美国调来驻港的海归高层戴霁昕,据说都与内地富豪及基金业界非常熟悉。

今年7月,索罗斯突然关闭其255亿美元,即近二千亿港元的基金,退还了投资者近10亿美元,宣称目的是专注于家族业务,不但避开美国当局的监管,更成功避开9月开始的全球股灾。

因此,索罗斯也赢得了内地和香港的富豪,以及内地保险业和投资基金的信心,有意寻求索罗斯合作。有潜在投资者表示,因为明年的大环境不容乐观,手上资产必定会严重缩水。如果将部分资金投向对冲基金,有机会在逆市中赚钱。

“以索罗斯之前的投资履历,投资者对他充满信心,融资绝不会成为这一房地产投资基金的问题。”郭家耀认为,通过替内房企业融资赚取高息或入股的盈利模式,让SFM成为简单的债权人。楼价升跌,项目利润与贷款利息不存在直接联系,因此在内地房企出现融资难的状况下,这是一个非常好盈利项目。预计索罗斯会通过分散投资,定期评估投资回报率及项目风险等方式,去减轻房地产企业高债务比率带来的风险。

海通国际策略师黄薰辉则对上述项目提出质疑,“相信信贷问题和资金跨境流动会成为此项目的主要障碍。”他指出,在大笔资金无法自由进出中国内地的情况下,索罗斯可能会通过购买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企业的公司债去解决资金跨境流动的难题。

索罗斯抄底入境炒楼 放贷房企赚取高息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紫金矿业如何起家的?

陈景河和紫金矿业的故事完全可以浓缩为一句话:“不可思议”——作为国内最大的黄金生产商,紫金矿业在过去的15年中几乎每一年都实现利润翻番。从1993年公司创建到2007年,它的销售收入从592万元猛增到140亿元,增长2362倍;净利润从55.4万元猛增到38亿元,增长6859倍。

不过,对于陈景河如何做到这一点,人们存在尖锐分歧。他是趁人之危的资产掠夺者,还是他发现了采金业的炼丹术,能变废为宝,把国有的垃圾变成大把的现金?

从厦门搭乘长途巴士,沿武夷山脉向西奔驰,在崇山迤逦的高速公路上行驶3个小时,你就会遇到一个名叫紫金山的金矿,站在已经风化的矿坑边缘向下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一层层“梯田”组成的露天大坑,这个深两百多米的大坑有 1公里宽、1.5公里长。数十台铲车像甲壳虫一样在斜坡上环绕着爬上爬下,在爆破之后,机械铲把含有金子的石块运送到一辆辆巨型装卸车中。通过这种规模宏大的露天开采,紫金山1138米的海拔已经降低了300多米。当地一位政府官员自豪地说,假以时日,“移山填海”的神话或能实现。

作为国内目前最大的单体露天金矿,紫金山金矿今年上半年产金8.1吨,预计全年产金超过17吨。在紫金矿业,它的地位显赫无比——它大概每年为该公司贡献将近三分之一的黄金产量。

然而,十多年前,紫金山金矿在当时只被评价为一个中小型矿床。从-1995年,国家地质部对紫金山金铜矿进行历时11年的地质勘查后,国家经贸委黄金管理局批准紫金山金矿的表内工业储量仅为5.45吨,平均品位是3.24克/吨。作为一个开采价值并不高的贫矿,紫金山金矿几乎被国家地质部、中国黄金协会判了死刑。

然而,技术出身的陈景河对这个官方数据显然不太相信。凭着多年来在紫金山从事矿床勘查积累的丰富经验,陈景河运用新的工艺路线和评价技术进行了大量的补勘增储,他随之断定在现有市场价格和矿山技术条件下,紫金山金矿可利用的金矿储量达200吨以上,达到超大型规模。另外,根据他此前提出的“上金下铜”的大胆推断,这里还发现了储量超过250万吨的铜矿。

这次重新发现让紫金矿业开始了飞跃式的发展历程,价值上百亿元的金和铜源源不断被开采出来。据中国黄金协会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矿产金总量为178.556吨,其中紫金矿业就占去了8.55%,位居全国第一;全国黄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40.362亿元,其中紫金矿业就占去了22.39%。

紫金矿业之所以能在业内做到效益第一的原因正是处处从细节着手,精打细算以降低成本。目前,紫金山第1、2、3矿区采选矿石品位平均在0.6g/吨、0.5g/吨、0.3g/吨左右,如此低的品位,一般黄金公司视为鸡肋,但在陈景河眼里,却是座不折不扣的“富矿”。

陈景河从低品位金矿“淘金”的本钱是他的超常规开采技术。在国内,金矿常规的开采流程是,购买大型的研磨机器,把矿石磨成粉末,逐步分离出汞金和金精粉,再进行冶炼。但陈景河在反复考量之后,选择了在南方并不常用的堆浸工艺:把大量经过研磨的矿石堆拢在一起,用化学溶液把矿石中的金子稀释出来。

紫金山金矿的技术秘诀被源源不绝地应用到陈景河后来收购其他金矿的开采当中。目前,国内黄金企业综合成本在80元/g以上,紫金矿业的黄金综合成本一直控制在60元/g以下——成本如此低廉,是紫金矿业高利润的法宝之一。

高速扩张

1982年,陈景河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当年,福州大学地质系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上杭县一家矿业公司。上杭县是一个距厦门200公里的闽西小县。1993年,当地政府获准开发紫金山金矿,陈景河被邀请来担任新组建的上杭县矿产公司总经理。这家当时仅靠300万元起家的县级国有小企业就是后来紫金矿业的雏形。当时中国的矿业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落后,被看作“夕阳产业”。

紫金矿业副董事长蓝福生说,陈景河当时之所以敢于接手,是因为他能找到低成本开发的手段,而且,他坚信,紫金山金矿真实储量被严重低估了。

当时,国际黄金价格跌到了每盎司300美元的低谷,但按照陈景河的观点,黄金的大规模复苏不仅无法阻挡,而且风头正劲。紫金矿业日后的发展证明他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在塔吉克斯坦一处废旧的金冶炼基地,高炉旁是一副转型时期前苏联的旧工厂景象。矿区随处可见被遗弃的轨道车厢,锈迹斑斑的轮子的一半被埋没在灰尘之中,洞口的通风设备已经损坏。这就是塔吉克斯坦最大黄金生产企业——泽拉夫尚金矿核心生产区域的破败景象。

不过,陈景河的出现,给这个深陷破产泥沼的老型矿山带来了希望。2007年10月,紫金矿业获得了独家购买泽拉夫尚金矿的大部分股份的权利。今年1月,陈景河完成了这笔交易,以支付8000万美元并承担债务为代价,获得了该工厂100%的控制权。

北京博泰国际能源公司总经理盛锦曾去过塔吉克斯坦的那个金矿,在她的印象里,当地气候恶劣,夏天的气温通常热浪炙人,草地上沙尘飞扬,“我们派了7个专家在泽拉夫尚金矿考察了三个月,迟迟不敢拍板,可紫金过来之后很快就签订了合同。”盛锦说。

专业出身的陈景河收购项目的速度之快令人惊讶。他通晓自己的金矿能把多少矿石转变为成品金,并对此感到自豪。目前,经过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改造之后,泽拉夫尚金矿这家已经濒临倒闭的国有矿山迅速盈利,估计2008年利润超过了1亿元。

熟悉紫金矿业的中国矿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益康说,陈景河经营方式的关键是独特的评价眼光。“他擅长收购那些低品位的矿山,而且运用经济地质理论评估矿山,往往能发现常人难以看到的开采价值。”

不断的收购,使得紫金矿业到2007年年底,成为一个年产矿产金60吨、储量 618亿吨的庞然大物,产量比排名第二的中国黄金高出17吨,成为不折不扣的“中国黄金第一股”,目前,紫金矿业来自金矿业务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均占到六成以上。除黄金外,紫金矿业还拓展了铜、锌等其他有色金属领域,是国内第五大铜精矿生产商及七大锌生产商之一。

可是,要约访陈景河是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在矿业资本异常活跃的福建,这个生于福建南部山区的客家人知名度并不高,但他可能是某类稀有品种的最后一个存活者,他几乎具备所有作为一个黄金采掘业狩猎者的优点——低调、性格强悍,擅长进攻,而且手段高明。

自去年以来,陈景河高调出席了一系列国际签约仪式,目的是完成紫金矿业从模糊的第三世界矿业集团向羽翼丰满的国际矿业公司的转型。去年7月,他与俄罗斯签订了一个合同,收购该国一家大型铅锌矿业公司的股份;几个月后,他还与蒙古国一个矿业公司达成协议,收购该公司位于中央省一个大型金矿70%的股权。总部位于香港的道亨证券分析师袁咏怡说,在众多的收购中,光消化最近在中亚和蒙古国的金矿项目,将使紫金每年增加10亿元利润,并且助推它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

目前,紫金矿业的战略版图已突破亚欧,扩展到了南美洲和非洲。在陈景河位于厦门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张全新的非洲地质矿产分布图。在国内和中亚拥有二十几处大型金矿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那里。

能走多远?

长期以来,紫金矿业一直是上市公司和家族企业的奇妙混合体。它拥有一个大型矿业公司所必须的专业团队——董事长陈景河、副董事长罗映南、刘晓初和蓝福生4名执行董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均来自福州大学,其中,刘晓初是资本运作高手,罗映南擅长管理,蓝福生则擅长矿产。

但真正控制紫金矿业的人并不是他们,以陈发树、柯希平和胡月生三个家族为代表的福建上杭县本地民营资本如果联起手来,将拥有这家公司的绝对控股权。目前,他们三个家族一共持有紫金矿业36.1%的股份,这个比例超过紫金矿业目前的第一大股东——闽西兴杭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尽管这几个家族的联系极其紧密,但他们是如何通过资本纽带控制这家声名显赫的矿业公司的,一直鲜为人知。

也许正因为如此,作为职业经理人的陈景河显得小心谨慎,以至于他甚至不告诉你下一站他将飞向哪里——对于陈景河而言,眼前的任务可称得上是一个艰难的平衡,时至今日,他的许多购买行为被同行称为恶意收购,并夹杂着许多不太光彩的行为,比如对云南麻栗坡钨矿的收购,因为涉及受贿和当地群众械斗,至今仍被资本市场质疑。

但陈景河却并不为此感到内疚。他在业绩发布会上对投资者代表说,他只关注股东价值和利润。事实上,尽管紫金矿业成为社会上和资本市场的矛头指向,但陈景河完全有本钱在行业中摆出与众不同甚至是超然非凡的姿态,因为,正是凭借着大胆的并购、娴熟的管理、圆滑的公关,他将紫金矿业置于国内黄金采掘业令人艳羡的地位。

最近一段时间,每当陈景河向境外投资者吹嘘紫金近些年来的业绩,总会提到公司的一个新目标——到2020年,使紫金矿业的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从而跻身于全球矿业顶级玩家之列。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就向这个已经拥有618吨可采储量的黄金生产企业提出了一个难题:到哪儿去找足够多的可开采储量?

目前,包括中国黄金集团在内的中国四大黄金生产企业一直在疯狂找矿,并已经展开了对储量仅为数吨左右的地方小金矿的收购。要知道,前些年金价低迷的时候这类矿山很不被看好。

而放眼国外,在金价达到历史高位后,全球最大的三家黄金开采商——位于加拿大的巴力克(Barrick Gold)、南非的安格鲁阿山帝(AngloGold Ashanti)、美国的纽蒙特(Newmont Mining)——正在加大力度搜寻有生产价值的矿土。

矿业巨头的大肆扩张,让许多金矿的收购代价越来越大。刘益康说,紫金矿业今后几年的增长可能会放缓,其依据是黄金价格中长期来看不容乐观,而紫金矿业国际化在短期内也难以取得巨大突破。

目前,紫金矿业在伊朗SariGunay金矿、菲律宾Lepanto项目、巴布亚新几内亚神秘谷金银矿和瓦菲戈尔普金铜矿项目均是已经终止或者前景不明朗,这均降低了资本市场对公司未来的预期。

而在7月底,紫金矿业在对亚洲最大金矿——甘肃文县阳山金矿采矿权的争夺中,也遭遇出局,原来呼声不高的中国黄金集团出人意料地胜出。目前,在国内黄金企业的储量排行榜上,拥有660 吨储量的中国黄金(600489.SH)暂时性领先,这种结果,也许让冒着酷暑奔波数千里参与竞标的陈景河感到失落无比。

中国经济发展的数据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资源约束的数据分析

前些年能源消费总量有所下降的中国,从2003年开始不得不应对突然而至的能源供应紧张。发电量以接近GDP增速2倍的速度增长,但全国还是有21个省份出现不同程度的限电。200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仍然紧张,限电仍然伴随全年。

国内矿产资源已无法支撑飞速发展的经济。铁矿石进口量增长了30%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引起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扬。国内电解铝生产所需原料50%以上依赖进口,由于国际氧化铝价格受中国需求拉动上涨,单纯依靠进口原料的电解铝生产企业开始亏损。

这两个在2003年出现的看似突然的经济现象,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瓶颈。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弱化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研究资源约束与环境承载力问题,找到摆脱环境、能源约束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未来“十一五”期间中国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数据预测

在未来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在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仍然要面临严峻的重大挑战。

专栏23 “人口三大高峰”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首要挑战

(一)人口:2030年达到最高峰为14.76亿人

中国基数庞大的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21.06‰和14.39‰降至为1998年的16.03‰和9.53‰,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首次低于10‰,但由于基数过于庞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在1200万左右。据国家统计局按中方案(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9)预测,2005年全国总人口为13.20亿人,2015年为14.08亿人,2030年达到最高峰为14.76亿人,2033年全国总人口达到人口高峰值14.8亿,而后将开始不断下降。庞大的人口总量压力在21世纪上半叶仍将长期持续存在。

进入21世纪我国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称为最突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之一。按国际通用标准,65岁以上老年人口2000年将达到8900万人,2005年达到1亿人,2015年达到1.3亿人,2040年达到2.9亿人。200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2015年将达到9.35%,2040年将达到总人口的1/5。若按中国实际老年抚养人口即男60、女55岁以上人口,1995年为1.58亿人,2005年约2亿人,2015年达到2.65亿人,2040年4.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30%。如何为数亿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的老年社会保障,保证已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和即将进入退休队伍人员的新增养老金支付,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长期任务之一,其挑战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专栏24 中国资源消耗结构及资源代价比较

(二)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能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6种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资源大国之一,但是主要农业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大大低于人口比重,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占世界总量比重十分低下,只有水电和煤炭资源比重较高,具有一定的优势。进入“十五”以来,我国人口仍持续增长,人均主要资源占有量进一步下降。我国人均收入从低水平向中等水平迈进,各类人均资源消费量不可遏制地迅速扩张,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更加尖锐,工业化和城市化将明显加速进行,经历资源密集化、能源密集化过程。而目前资源利用又不够合理,浪费和破坏现象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保护的力度不够,直接加剧了资源的供需矛盾。

水问题将成为未来的“十一五”时期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的资源瓶颈,突出表现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洪涝灾害三大问题。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北方地区和城市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目前全国年总缺水量为36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但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农业综合用水效率仅为0.3-0.4。水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严重并引发地面下沉和海水入侵。水环境的不断破坏严重威胁了人民生命健康,水体水质的恶化也加剧了缺水危机。旱涝灾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1998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07亿元,占当年GDP的3.8%。

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粮食生产压力将加大。2000年,人均耕地降至1.5亩,2005年人均耕地将降为1.45亩,如果不考虑进口,按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算,则需要生产粮食5400亿公斤,比“九五”期间的最高产量还高出400亿公斤。

专栏25 中国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煤炭等低质能源生产大量过剩,许多煤矿城市已进入衰退期,但是那时开发成本高,包括外部不经济成本,如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油、气、热力等洁净、高效、优质能源严重不足,且需求量将大幅度增长,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指出,我国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首次降至4840万吨。公报说,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另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数据,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保证2010年需求的只有24种,能保证2020年需求的只有6种。

(三)环境: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成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剧;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重,恶性循环。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达到367万平方公里,增加了2.16倍,约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面积,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专栏26 环保总局曝光全国十大污染城市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的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长期以来,受人口增长、气候干旱和鼠虫灾害的影响,特别是超载过牧的滥垦乱挖,使江河水系源头和上中游地区的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加剧,有些地方已无草可用,无牧可放。

二、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重大举措

数据显示,以往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有两个显著的共同特征:第一是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以能源消费为例,1995年美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的4.9%,商业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1/4(25.2%),人均能源消费量为7.9吨石油当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是平的5.36倍;第二是环境的高污染排放。1995年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24%,人均排放量为20.8吨,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倍。美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每年生产2.75亿吨有毒垃圾。第三是对生活水平的高消费。目前美国平均每个家庭拥有1.9辆汽车,1992年美国人均食品消费支出高达4273美元,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1000公斤,食物消费是一种过度食物消费类型。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生活高消费构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的西方工业化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赶超发达国家,中国只能是愈追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愈大。中国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建立一个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以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率和人口承载力。

2004年以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用3年左右时间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这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缓解资源瓶颈制约,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在此背景下,地方也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十一五”规划中以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契机,破解地区发展难题。

三、未来“十一五”期间所面临的有利条件

展望未来几年的发展情况,在应对诸多挑战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极其难得的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生态赤字的历史性机遇,各地在“十一五”计划编制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大规模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幅度压缩高能耗、多污染传统产业的有利时机。

当前不仅社会总需求不足,而且经济传统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产品占世界总量比重大,例如1997年我国水泥产量已占世界总量的33.9%,相当于美国水泥产量的5.4倍,煤产量占世界总量的28.8%,钢产量占15.5%,已出现大量过剩。而从近几年来看,能源消费量出现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的138948万吨标准煤,下降至1999年122000万吨,减少12.2%,其中煤炭减少21.1%;二是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原煤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1995年的74.6%下降至1999年的67.1%;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由75.3%下降为68.2%。而高附加价值、市场需求旺盛的高新技术产品供给不足;相当多的企业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份额日益萎缩、长期亏损严重,又不能退出生产领域,而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大量缺乏资金、缺乏人才,又不能进入垄断性行业,受到多种发展的人为限制;大量非熟练或低技能的劳动力日益过剩,需要下岗分流,同时又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因而必须对国民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大力调整传统产业,这也是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大量工业污染的根本性举措之一。

专栏27 中国能源消耗浪费严重 节能压力加大

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字,“十五”初期全国大于25度陡坡耕地9100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且其中只有不足18%改造成了梯田。这些坡耕地多分布在长江、黄河中上游主河道和支流水系岸边,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仅贵州、四川、重庆就有6亿吨泥沙流入长江,陕西省陕北丘陵沟壑区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达8亿吨,加剧了大江大河下游的洪灾隐患。过去迫于粮食自给压力,陡坡退耕是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可以借助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大规模实现“一退三还”,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2000年新开工的西部“十大工程”中,中西部退耕还林(草)河生态建设及种苗工程,计划退耕515万亩,人工种林种草8万亩。

(二)全球化是中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性机遇。

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只有劳动力资源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农业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矿产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专利资源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和竞争劣势。由于实行出口导向战略,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呈上升趋势,1994年为3.56,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但是在进口方面一直实行保护主义政策,自我限制农业密集型产品、矿产密集型产品进口,其显示比较比较系数不足1.0,没有充分发挥利用资源密集和资本密集比较优势,而资源匮乏的日本却有效地利用了进口比较优势,农业密集型产品和矿产密集型产品显示比较优势系数分别为1.95和2.03。1994年日本和美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分别为2.2%和4.7%;日本农业密集产品进口量占世界总量的12.%,成为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美国为9.594%;美国矿产密集产品进口占世界总量的16.27%,成为世界第一大矿产品进口国,日本为第二大矿产品进口国,占世界总量比重为13.13%;而中国农业密集产品进口占世界总量的2.377%,矿产密集产品进口仅占世界总量的1.571%。中国从国际市场获得农业和矿产资源的比重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也远低于中国占世界人口比重。当中国总人口规模由12亿增长到2020年的15亿以上,GDP总量增长4-5倍,贸易总量增长10多倍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像80年代那样完全依赖国内资源供给来支撑巨大经济规模并实现持续高速增长,供养和满足10多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食物需求和资源消耗需求。这就决定我们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内获取更多的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国际市场和国际技术。

(三)技术力量在不断增强,技术进步加速将导致我国物耗和能耗强度持续下降。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技术迅速向全世界扩张的时代,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中国可以在环境保护方面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正如直接采用数字无绳电话系统,跳过传统的有线插入系统,发展中国家有可能跳过污染密集型技术,从一开始就可以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技术,没有必要重走美国和其它工业化国家的老路。

在过去50年中国的能源与污染强度(指单位产值能耗和排污量)经历了迅速增长阶段,之后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技术进步的作用。由于技术进步的的影响,我国农业化肥、农药和矿产品的消耗强度在下降,并且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重化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不断上升,单位产值能耗在下降,单位GDP污染排放强度在下降。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量1977年达到最高峰之后,二十多年来持续减少,1998年的消耗强度仅相当于1977年的1/3,已经低于1953年工业化初期的水平。但是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低收入国家,以1995年单位能源产出GDP来衡量,中国的能源效率仅相当于印度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国的1/4,日本的1/9,这说明,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尚有很大的提高余地。今后国家将继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尤其是限制淘汰工艺、设备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和发展环保产业,将为从源头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能源密集程度较低的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今后我国单位能源强度将以更快的速度下降,总污染排放增长率将进一步减缓,逐渐摆脱传统的能源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结构,有可能寻求一条“清洁生产”的发展途径。

对当前世界能源、资源形势的基本判断

对当前世界能源、资源的供需形势有3个基本估计。第一,当前世界能源、资源总体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同时,由于全球在20世纪90年代忽视了找矿勘查,整个世界都在“吃老本”,使世界能源、资源储量的增速放缓,这意味着虽然除石油外总体上不会出现资源性短缺,但各国政府仍需要经常关注结构性短缺的形势,并将全球能源、资源的地缘政治放在突出位置。对我国而言,一是国内肯定还有大量待发现矿床,二是目前几乎是利用海外资源的最后时机,越往后准入成本越高,竞争越激烈。第二,世界能源、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局部地区供需极不均衡,尤其是在消费量增长幅度远远超过生产量增长幅度的亚太地区,供需不平衡更为加剧,出现“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阶段正是中国拯救世界矿业、需要我们在市场上有更大声音的时候。第三,世界能源、资源市场大体稳定,但由于全球化迅速发展使垄断加剧、运输线路的竞争激烈以及现货市场供应量不稳定等复杂原因,导致市场的结构性波动剧烈,能源、资源的市场价格越来越不由基本的供求关系来决定。随着在生产者联盟与消费者联盟的博弈中前者占尽上风,廉价石油时代有可能趋于终结。为应对这种局面,需要我们加强风险管理。实际上,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短缺,大多数属于结构性短缺,除石油外尚未出现资源性短缺的局面。但是,随着工业化国家继续增加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随着经济正在爬坡的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预计多数战略和关键矿产将在2020~2030年出现资源性短缺的局面,届时我们利用国外资源将面临更加特殊的困难。大体上可以认为,当前是利用国外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的最好时机。

4.1.1 当前世界能源、资源总体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

目前世界能源、资源储量丰富。大多数重要能源、资源的储量静态保障年限,按照2003年的消费量衡量,基本上均在50年以上。其中,保障程度在100年以上的矿种有煤炭、铁矿石、铝土矿、铬铁矿、钾盐,50~100年的有天然气(67年)、铀、镍,小于50年的只有石油(41年)和铜(47年)。因此,从储量角度看,世界能源、资源仍能维持全球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受科技进步的推进,世界主要能源、资源的储量仍然在增长。更深、更边远、海域、更复杂和非传统类型的资源不断被探明,更低品位、更难选冶的矿床不断被开发利用。例如,到2003年的20年世界累计产出原油670多亿吨,但是由于勘探和开发技术进步和不断投入,2003年剩余可采储量反而增加了580亿吨,也就是说20年间共探明了1250亿吨。同时,全球仍有大量能源、资源待发现、待探明、待圈定。以保障程度最小的石油和铜为例,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统计,全世界陆地铜资源量为16亿吨,现探明铜储量仅只占其资源量的38%。除西欧和北美外,其他地区地质矿产工作程度仍相对较低,包括资源大国南非、澳大利亚等,待发现潜力很大。据目前认识水平,世界常规石油、天然气的待探明储量或通过技术进步成为可采储量的分别为1500亿吨和180万亿立方米。此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全球重油、沥青、油砂等可采储量约4000亿吨,是常规原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的2.7倍;煤层气的储量可能与常规天然气相当;据估计,主要储存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至少是地球上全部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总和的2倍以上。

但是,世界资源储量增长幅度在放缓。除找矿难度增加这一原因外,关键原因是,由于冷战后原苏联向西方国家增加供应,20世纪90年代能源、资源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幅度很大。同时,受全球地质工作由资源向环境转移呼声的影响,全球忽视了找矿,再加上1997年的金价下跌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对能源和资源公司的负面影响,导致世界能源、资源的储量增长幅度在放缓。例如,铁矿石、铀、钾盐、煤炭等几种保障年限较长的矿产,几十年间基本上全球没有投入勘查(为数不多的一些投入主要围绕现营矿山周边),全球在“吃老本”。

更令人遗憾的是,世界能源、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由于复杂的长达数十亿年的地质作用的结果,大多数矿种的已探明储量大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中东地区6国占了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的63.3%,委内瑞拉占6.8%,俄罗斯占6.0%,我国仅占2.1%。俄罗斯是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的26.7%,中东地区占40.8%,其中伊朗和卡塔尔分别占15.2%和14.7%。煤炭储量前10的国家占总量的90.0%以上。在目前探明可采储量中,铁矿以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质量最佳。铜矿主要分布于美洲的安第斯—落基山脉和中亚—俄罗斯地区。近年来,蒙古境内新发现的奥尤陶勒盖铜矿(1600万吨)和俄罗斯的乌多坎铜矿(2000万吨)均未开发利用。铝土矿储量71.0%分布在几内亚、巴西、澳大利亚和牙买加。越南的铝土矿资源潜力很大,探明储量近80亿吨,多为优质红土型三水铝土矿,开发利用前景好。钾盐储量更是高度集中,近75.0%的储量分布在加拿大和俄罗斯。泰国、老挝也具有丰富的钾盐资源,与我国互补性很好。铬铁矿主要分布在南部非洲和原苏联国家。镍主要分布于古巴、加拿大、俄罗斯等国。锰矿储量中,南非和乌克兰占世界的80.0%以上。

总体上我们认为,除石油外,世界范围内在中期不会出现资源性短缺,但市场的结构性短缺将有可能是经常会发生的,需要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同时,还可以认定,当前几乎是利用国外能源、资源的最好机会,如果再犹豫不决,将会丧失好时机,或者出现资源性短缺而竞争更加激烈,或准入成本大幅度提高难以承受。

4.1.2 世界能源、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局部地区供需不均衡

世界能源、资源产量继续增长。1993~2003年,世界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5%。油价上升推动一些资源丰富的主要产油国产量迅速增加。1993~2003年天然气世界产量年均增长2.3%,远高于同期石油生产增长率。1995年来世界铁矿石产量一直稳定在10.0亿吨左右,2002年首次突破11.0亿吨,2003年为11.2亿吨。近年来全球铜产量也在持续增长。

但是,未来世界能源、资源产能的继续增长将面临诸多障碍,可以认为多数矿产目前的生产能力已接近极限。特别是目前全球能源、资源的生产成本总体上有所增加;大多数能源、资源的剩余(闲置)产能大幅度减少,连大量以前已关闭的矿山又重新开发,增加产量的调控空间已经不大,如欧佩克的剩余生产能力,一直作为世界石油市场供应安全性的一个指标,目前已比5年前下降70.0%;并且由于周期性作用影响,近期发现的不少矿床的开发利用尚有待时日。

在产量增长的同时,世界能源、资源的消费量以更大速度增长。2003年世界原油产量为36.97亿吨,消费量为36.37亿吨。1993~2003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6%,10年间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2.3%,煤炭0.9%。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大多数能源、资源的消费量增长缓慢,但仍在增长;主要新增需求量集中在正在爬坡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其中亚太发展中国家增长幅度最大,在亚太地区,中国的需求量增长幅度又是最高的。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量持续上升,且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在6.0%以上。

尽管如此,世界能源、资源供需仍能保持基本平衡。1993~2003年,世界原油产量和消费量年均增长率都在1.5%左右,石油产量基本能够满足消费量的增长。2003年世界天然气产量为26185亿立方米,消费量为25910亿立方米,基本维持平衡。但是同时总体上仍然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世界能源供需有从基本平衡向供应趋紧变化的趋势;二是出现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变化的趋势。

在总体基本平衡的同时局部地区供需极不均衡。以亚太地区最为突出,2003年亚太地区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占全球的4.2%,而产量占10.2%,消费量却占28.8%,反映亚太地区处于高强度开采和消费,可谓“小马拉大车”,资源基础严重不足。由于世界能源、资源产量增长接近极限,消费持续增长,虽然总体上仍处于平衡状态,但这种平衡是一种“亚”平衡。一有风吹草动,这种平衡将被打破。例如,据分析,如果智利铜产量削减50万吨,世界铜价格将增长50.0%左右。

总体看,未来竞争将加剧,尤其是对产能的竞争,对市场的竞争。

4.1.3 世界能源、资源市场大体稳定,但结构性波动剧烈

世界能源、资源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但结构性波动剧烈。主要原因,一是局部地区供需不均衡;二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垄断加剧;三是运输线路的竞争日益加剧;四是在生产者联盟与消费者联盟的博弈中,前者占了上风,特别是大多数矿山的产能是按照长期供货合同来生产的,现货市场上的量很少,而中国及其他国家进口的胃口太大,现货市场不可能满足,加剧了市场的“亚”稳定性。

2003年全球石油贸易量为22.60亿吨,为产量的61.1%;其中美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5.61亿吨,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1/4,欧洲石油净进口量占22.0%,日本占11.6%。中东仍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地,2003年出口石油9.40亿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1.4%,其次为原苏联、西非、中南美和北非地区。受运送条件限制,世界天然气国际贸易量不到产量的1/4。2003年贸易量为6237.10亿立方米,其中管道贸易占72.9%。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出口欧洲,加拿大天然气全部出口美国。

石油价格增长幅度快,廉价石油时代趋于终结。石油价格并不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国际油价经过1973~1983年的高涨期后,由于北海和墨西哥湾油田的发现,非欧佩克产量大幅提高,欧佩克对世界石油生产的控制力下降。20世纪末,国际石油需求稳步上升,再次形成了石油供应方的寡头垄断格局,世界石油市场重新出现由供应方控制价格的局面。欧佩克已重新成为确定国际油价的主要支配力量。其他石油出口大国和国际石油公司与欧佩克密切合作,共同推高油价。

美国对伊战争和单方面反恐行动,直接引起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能力受到挤压。伊拉克、伊朗的石油生产能力受到破坏和限制,整个中东地区的石油投资风险增加,导致中东的石油供应补充能力明显降低,引发石油市场的多次震荡。由于需求持续上升,而供应方又有意维持高价态势,加上伊拉克战争等非市场因素,使突发性事件对石油供需平衡的作用日益凸显。由于突发因素的不可预见性,为对冲基金炒作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创造了条件。各种套利基金进入油市进行投机加剧了油价的波动。美元的贬值对油价走高也起了重大作用。

世界矿产资源国际化趋势加快,垄断程度提高,促使价格攀升。垄断程度提高促使价格上升。铁矿石价格大幅度增长,并未反映真正供求关系。2005年进口铁矿石价格比2004年增长了71.5%,从巴西、澳大利亚到我国的铁矿石运费近两年分别上涨了190.0%和160.0%,对未来中国铁矿石进口快速增长具有重大影响。目前高价位有一部分是属于恢复性上涨,另一方面是我们内部存在的机制性和体制性障碍造成的,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之间的不协调、国内与国外不协调、企业之间不协调以及部门之间不协调,导致我们作为“上帝”却未能享受到“上帝”待遇。铜、镍、铬铁矿等其他矿产的价格仍有巨大上涨空间。这也是“亚”平衡市场的必然结果。

2016年5月国家监管私募基金、债券基金对股市有影响吗?

中国基金业协会4月15日正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明确私募基金两类募集机构主体,募集机构需承担合格投资者的甄别和认定责任,引入资金账户监督机构,保证资金原路返还。办法2016年7月15日正式生效,从发布到实施的3个月过渡期内,募集机构须当尽快完成相关行为整改和内部制度建设。

三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撤销资格

中国基金业协会4月15日通报,已决定对中金赛富、中金信安和中投金汇作出撤销管理人登记的纪律处分,对有关责任人员公开谴责,加入黑名单。此外,之前已收到纪律处分事先告知书的私募机构华兴泰达,经约谈后申请注销管理人登记。

证监会对多家基金公司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证监会通报近期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年度专项检查情况。拟对宝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暂停公募基金产品注册申请3个月的行政监管措施;拟对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3家基金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并暂停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备案3个月的行政监管举措;拟对黑龙江省容维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采取责令改正并暂停新增客户3个月的行政监管举措。

============================

一、宏观、数据

1、统计局: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15.85万亿,同比增长6.7%。国泰君安任泽平称,实体生产等数据与货币信贷等数据相互佐证,经济回升力度较强,预计持续到二季度末三季度初。维持经济中短期W型,长期L型判断。

2、央行: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6.59万亿,同比多增1.93万亿;人民币贷款增加4.61万亿,同比多增9301亿。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44.75万亿,同比增长13.4%;M2余额144.62万亿,同比增长13.4%。

3、招商银行:首季度社融爆发式增长,主要由于稳增长措施带来基建、房地产需求。不过,目前的信贷高增长与去杠杆去产能目标不符,且企业杠杆率已近极限,因此不排除央行有对银行信贷政策收紧的风险,信贷高增较难持续。

4、财政部:3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11亿,同比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788亿,同比增长20.1%。证券交易印花税356亿,同比下降15.7%。

5、统计局: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比1-2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85843亿,同比名义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14亿,同比名义增长10.5%。

6、央行行长周小川:债转股是一项新政策,有些内容细节还在讨论。债转股主要针对杠杆率比较高的公司,并不针对特定规模或产权结构的某一类企业。大型企业借贷比较多,杠杆率自然也比较高。这个政策可以帮助他们降低杠杆率。

7、央行:3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环比减少1447.61亿元,至23.84万亿元,降幅继续收窄。周五,进行350亿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持平于2.25%。当日有200亿逆回购到期。本周净投放700亿,上周净回笼2750亿。

8、上证报:央行近日召开会议进一步对建立全国性的票据交易所进行论证。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是否强制推行电子票据上。央行牵头的票据交易所的性质、接入机构、操作流程设计也在讨论中。票据交易所设在上海的可能性极大。

9、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制度是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监管制度。下一步保监会将发布一系列相关制度,并公布首批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名单。

10、央行:3月,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4万亿;货币市场成交量共计62.1万亿,同比增长104.2%;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成交11.3万亿,日均成交4930.8亿,同比增长105.3%。

二、房产

1、统计局:1-3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7677亿,同比名义增长6.2%;商品房销售面积24299万平,同比增长33.1%;商品房销售额18524亿,同比增长54.1%。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3516万平,环比减少415万平。

2、易居研究院:3月份库存降低和市场交易异常火爆有关系。而后续市场交易可能没有如此火爆,所以去库存效果可能会略有差异。部分热点城市类似南京、苏州、合肥、郑州等城市依然需要积极补库存。

3、财政部:受部分地区商品房销售回暖以及上年基数较低等影响,3月,房地产营业税1917亿,同比增长32%;契税1012亿,同比增长15.4%;土地增值税1127亿,同比增长19.9%。

4、住建部:今年5月1日起阶段性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凡缴存比例高于12%的一律予以规范调整,该政策暂按两年执行。生产经营困难企业除可以降低缴存比例外,还可以申请暂缓缴存住房公积金。

三、市场

1、发改委、财政部:从今年起逐步有序消化国家储备棉库存,将储备规模调整至合理水平。细化规定显示,轮出总量不超过200万吨。原则上每日挂牌销售数量不超过3万吨,优先安排进口棉轮出。

2、国务院:印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方案的通知。2020年前,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到2030年,着力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3、经济参考报: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基本结束,已于近期送至相关主管部门审议,预计将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公布。前沿新材料领域,将重点发展石墨烯、3D打印、超导、智能仿生等4大类14个分类材料。

4、国务院:原则同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具体政策。

5、住建部:正在进行第二批“海绵城市”国家试点的筛选,申报城市在经过初选入围和竞争性评审之后即可评为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青岛、湛江等多个城市递交材料申报。与此同时,超20省市启动数千海绵城市项目。

6、工信部:发布《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5.0》,呼吁尽快启动虚拟现实标准化工作研究,建立标准体系。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15.4亿,预计2016年达56.6亿,2020年超过550亿。

7、京华时报:中国食品工业已连续5年换挡降速,2016年将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2015年,全行业累计完成主营收入11.35万亿,同比增长4.6%,增速较上年降低3.4个百分点,首次低于中国工业经济6.1%的增速。

8、央行:近日发文要求,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下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的0.7倍;取消信用卡滞纳金,由发卡机构和持卡人协定违约金;ATM提现日限额由2000元提高至1万元。明年1月1日起实施。

9、新华社:我国5G技术研发试验将于2016到2018年进行,今年工作重点是进行单点等关键技术方案的验证试验。今年1月,由国内外企业参加的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正式启动,将有力推动5G标准形成和完善。

10、上证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强制国家标准制定工作14日正式启动。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对电视盒子的监管将越来越规范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行业健康发展。

11、中证报:酒类行业的消费税征收方式有望在今年内调整完成,中国酒协与国务院研究中心已就调整方案上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等多个部委参考。此次调整的思路是将征收环节从以往的生产或进口环节,转为向批发或零售环节。

12、21世纪:4月15日,中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和中债-中国绿色债券精选指数试发布。这两个指数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与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合作编制,为国内首批发布的绿色债券指数。

13、新三板:4月15日合计挂牌6583家公司,当日新增19家,成交金额7.72亿,其中做市转让4.82亿,协议转让2.9亿。

14、北京商报:自商事制度改革、新企业登记门槛放宽以来,创业企业发展迅速。2016年一季度,新登记各类企业同比增长25.9%,平均每天新登记1.17万户,其中,小微企业开业率达71.4%,八成企业开业即实现创收。

四、股市

1、上证综指收报3078.12点,下跌0.14%,成交额2241.4亿。深成指收报10733.点,下跌0.35%,成交额3613.2亿。创业板收报2309.68点,下跌0.63%,成交额1008.9亿。两市合计成交5854亿元。钛白粉、集成电路、电子发票、乳业等板块涨幅居前。

2、香港恒生指数跌0.1%,报21316.47点。日经225指数跌0.4%,报16848.03点。

3、民生管清友:房地产不是万灵药,基建也只是短效药,只有强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才能带来真正的反转。目前股市还在舞台上,但不知音乐何时会停,二季度的基本面或许在5月就透支了,所以速战速决是最理性的选择。

4、北京晨报:截至目前,A股多达260家上市公司在去年参与证券投资,其中多数公司为主业不佳。有250家公司披露了投资金额,总计约354亿,分别投向了1384只投资标的。业内分析,今年上市公司“炒股”有扩容趋势。

5、证监会:截至4月14日,受理首发企业766家,其中,已过会113家,未过会653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622家,中止审查企业31家。

6、基金业协会:正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2016年7月15日正式生效。明确三个重要问题,私募基金两类募集机构主体;募集机构承担合格投资者的甄别和认定责任;引入资金账户监督机构。

7、两市融资余额:截至4月14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5154.61亿,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2.87亿;深交所融资余额报3796.79亿,增加15.66亿;两市合计8951.4亿,增加28.53亿。

五、国际

1、路透调查:美联储今年将加息两次,下次最有可能是在6月,但这种可能性已消退,因有迹象显示今年经济开局不利,通胀仍较疲弱,而且全球经济不振。

2、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涨6.4%,十六连涨,报635点。

六、外汇

1、在岸人民币兑美元16:30收盘,跌0.01%,收盘价报6.4816。

2、NDF:3月报6.5093,6个月报6.5528,1年报6.13,2年报6.886。

七、美股

标普500指数收跌2点,跌幅0.10%,报2080点。

道指收跌32点,跌幅0.16%,报17897点。

纳指收跌7点,跌幅0.16%,报4938点。

能源与科技股领跌。

八、欧股

德国DAX 30指数收跌0.42%,报10051点。

法国CAC 40指数收跌0.36%,报4495点。

英国富时100指数收跌0.34%,报6343点。

汽车板块领跌。

九、黄金

纽约商品交易所6月黄金期货价格收涨8.10美元,涨幅0.7%,收于每盎司1234.60美元。

全周金价下跌0.8%,因本周美元汇率上涨。

十、石油

WTI 5月原油期货收跌1.14美元,跌幅2.8%,报40.36美元/桶。

布伦特6月原油期货收跌0.74美元,跌幅1.7%,报43.10美元/桶。

亚洲证券交易所在哪里?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台湾证券交易所。

1、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19日在上海黄浦路15号浦江饭店成立。1993年1月27日在上海浦东新区奠基建造上海证券大厦;上海证券大厦竣工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搬迁至新址浦东南路528号,上海证券大厦内营运。

2、深圳证券交易所位于深圳罗湖区,地王大厦斜对面。成立于1990年12月1日,于1991年7月3日正式营业,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由中国证监会直接监督管理。

3、香港最早的证券交易可以追溯至1866年。香港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香港股票经纪协会于1891年成立,1914年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

4、台湾证券交易所在1961年10月23日成立,于1962年2月9日开始运作。交易所位于台北市信义区信义路5段7号3楼(台北101办公大楼3楼)。

扩展资料

早期证券交易主要采取现货交易方式,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交易形式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单一向复合的发展趋势。各国证券交易方式的分类标准出现多元化趋势,既可按单一标准分类,也可兼采多种标准分类,并形成了现货交易、信用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并存的交易形式。

百度百科-证券交易

百度百科-证券交易所

经济衰退的典型趋势

赤字及其必然风险:债务和违约

在许多国家的公共债务水平已经很高(如果不是不可持续的话)的情况下,应对疫情危机的政策意味着财政赤字的大幅增加——相当于GDP的10%或更多。更糟糕的是,许多家庭和公司收入出现下滑,这意味着私人部门的债务水平也将变得不可持续,有可能导致大规模违约和破产。再加上不断飙升的公共债务水平,这一切只会让经济复苏相比10年前大衰退后那段时间更加乏力。

②发达经济体的人口定时炸弹:老龄化问题

疫情危机表明,必须将更多的公共支出分配给卫生系统,而且全民医疗和其他相关公共产品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然而,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面临老龄化危机,未来为此类支出提供资金的话,将使目前没有资金支持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隐性债务进一步扩大。

③日益增长的通货紧缩风险

除了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外,这场危机还造成了商品大量闲置,人员的大规模失业,以及石油和工业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这使得债务紧缩成为可能,增加了资不抵债的风险。

④货币贬值

随着各国央行努力抗击通缩,并防范利率飙升(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债务累积)的风险,货币政策将变得更加非常规和影响深远。在短期内,政府需要将财政赤字货币化,以避免萧条和通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速去全球化和新保护主义带来的永久性负面供应冲击,将使滞胀几乎不可避免。

⑤数字化对经济造成更广泛的干扰

随着数百万人失去工作或工作而收入减少,21世纪经济的收入和财富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为了防范未来的供应链冲击,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将把生产从低成本地区转移到成本更高的国内市场。但这一趋势非但不会帮助国内的工人,反而会加速自动化的步伐,给工资带来下行压力,并进一步助长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仇外情绪。

⑥去全球化

这场疫情正在加速已经在进行中的巴尔干化和分裂化趋势。大多数国家将采取更加保护主义的政策来保护国内企业和工人免受全球经济动荡的影响。疫情过后的世界将以对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和信息流动更严格的限制为标志。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在制药、医疗设备和食品行业,这些行业的政府为了应对危机,正在实施出口限制和其他保护主义措施。

⑦经济疲软导致民粹主义抬头

民粹主义***常常受益于经济疲软、大规模失业和不平等加剧。在经济不安全感加剧的情况下,人们将强烈倾向于把危机归咎于外国。蓝领工人和广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将更容易受到民粹主义言论的影响,尤其是限制移民和贸易的提议。

⑧地缘战略僵局

疫情过后一个更糟糕的情况是,外交上的分裂将为美国与其对手之间的新冷战埋下伏笔。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的临近,我们完全有理由预计,秘密网络战将大幅增加。由于技术是控制未来工业和抗击流行病的关键武器,美国私营科技部门将日益融入国家安全与工业的综合体。

⑨环境破坏

正如疫情危机所显示的那样,环境破坏对经济造成的破坏可能远远大于金融危机

反复出现的流行病与气候变化一样,本质上是人为灾难,源于卫生和卫生标准低下、自然系统被滥用,以及全球化世界日益增强的互联性。在未来几年,流行病和气候变化的许多病态症状将变得更加频繁、严重和代价高昂。

经济学家Nouriel Roubini警告称,这九种风险在疫情袭击前就已经迫在眉睫,现在有可能引发一场完美风暴,将整个全球经济拖入十年的绝望之中。再过10年,当时间进入2030年后,技术和更有能力的政治***可能能够减少、解决或最小化这些问题,从而产生一种更具包容性、合作性和稳定性的国际秩序。但实现任何美好结局的前提都是,我们找到办法度过即将到来的大萧条。

如果全球经济真如Nouriel Roubini预测那样进入长期大萧条!

这对金融市场无疑是一个重大利空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相对谨慎的策略对投资者可能更为合适。近期黄金ETF持仓仍在持续增加,全球最大的黄金ETF——SPDR的持仓上周创下了了2013年5月份以来新高,这暗示中长线投资者仍青睐于增加黄金资产的配置,有望在中长线给金价提供支撑,也可能会使得金价短线的下行空间受到限制。

未来5年,有没有取代房子的最好投资?

未来五年内的最优投资选择——黄金投资

也许很多人会疑问,为什么未来五年内黄金是最优的投资选择呢!比特币、股票、基金、期货等一些列高回报的投资不应该是最优的选择吗?只能说我们只见赚钱笑,不见赔钱哭!

对于上述投资来说,就应了那句话高收入意味着高风险,我们从去年到今年,见证了多少奇迹从美股熔断到比特币疯涨,再到基金一片草原色,这些东西的背后是多少人的辛酸史!

黄金之所以是未来五年内最好的投资,主要原因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各国央行也开始考虑当前情况是否适宜超宽松刺激,另一方面,国际局势开始出现动荡趋势;在东南亚缅甸局势恶化,在中东伊朗与以色列展开博弈,在欧洲方向美俄双方暗流涌动,因此在多方面情况影响下,黄金的避险性提升,黄金在未来未来五年的时间内有着很好的上升前景。

第二,黄金作为硬通货币有着很好的对冲货币贬值的作用,这让我想起了近期的一个投资笑话,大致说的是一个人不会投资,所以不敢投,结果取得了第一名。虽然是有一点讽刺,但也反应现状,而未来的五年,整体的投资环境也许会比近期的情况要更加严峻,所以保值稳定,就成未来投资的一大主旋律,正应了笑话的主题,不亏就是赢。

第三,黄金交易采用的是杠杆交易,获利机会多,以杠杆式买卖黄金,存入小量资金即可进行交易, 现货黄金交易是以保证金交易方式进行投资的产品, 投资者不必进行实物提取, 省去了黄金的运输、保管、检验、鉴定等步骤及成本。 产品交易价格与国际金价实时同步, 投资者可以随时查看市场报价, 并利用杠杆原理进行合约买卖, 既可买涨,也可买跌,价格涨跌皆有获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