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债是否受战争的影响? 需要知识渊博的人来回答呀!呵呵..

2.在清朝,最为中国耻辱的一个条约是什么

3.金币(古代的一种货币或现代的收藏品)详细资料大全

4.为什么经济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5.法币价值

6.1983年,一飞行员驾机叛逃宝岛,被赏1.2亿,最后是何下场?

国债是否受战争的影响? 需要知识渊博的人来回答呀!呵呵..

金价1937美元_金价突破1765美元

近代中国债券市场的价格,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动,而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动。这种变动集中反映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处于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是近代中国最大交易所,因此,上海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动成为研究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依据。本文试通过对这一时期相关历史资料的分析,揭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

一、近代中国债券市价变动的基本状况

近代中国债券的发行始于1894年,当时的清王朝为了弥补国库的空虚,开始效仿西方的公债制度发行公债。清王朝发行的主要公债一共有三笔:息借商款、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估计实收白银不足5000万两。这些公债基本上未进入流通,因此,也就无所谓价格的变动。辛亥革命以后,公债发行逐渐增多,交易的要求越来越强,1918年2 月北平证券交易所成立。从1914年至1927年,以北京为中心、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为承销主体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但是,伴随国民党政府机构向上海的转移,以北京为中心的证券市场开始衰落,1929年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债券发行与交易市场基本形成。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98%是政府公债,价格的变动也以政府债券为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命运未知,债券的发行和交易走向衰落。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公债在民国十年(1921年)整理案未实行前,无连续资料可供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1922—1937年这一时期的债券价格变动。

我们首先分析1922年到1929年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

1922年债券市况以整理六厘公债及整理金融公债最为活跃,全部债市从1月至7月均呈跌势,由于信交风潮的影响,证券市场极为消沉。 7月以后,政府通过了关税余款变通拨付办法,使担保基金有了保障,债市开始逐渐上涨。尽管中间由于直奉战争等原因,债市有所回落,但总趋势是上涨的,只有九六债券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趋跌。

1923年年初由于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有不愿保管基金的传说,债市恐慌而引起价格下落,安氏澄清事实后,正值银根宽松,债市回涨且形坚挺。此后,由于4月份金融债券抽签延期和7月的政局变动,再加上11月秋收,银根趋紧,只有金融债券补行抽签价格上涨,其他均呈跌势。

进入1924年,债市普遍上涨。然而,由于8月间银根收紧, 九六公债基金无着,引起债券市场风波,加之政局动荡、水灾旱灾同起,债市一落千丈。直至10月战事结束、商业凋敝、银根平松,债市才开始好转。

1925年,债市在前4个月涨势极盛,直到5月间,茶茧交易需用资金,债市上涨趋势略缓,加之发生,沪市于6月中罢市达25 日之久。10月,浙军抵达上海,奉军退却,11月,整理金融公债、整理六厘公债两债相继抽签,人心稍见平稳, 债市才逐渐回升。 从总体上看,1925年债市除中间略有起落外,大致趋涨。

1926年债市状况比较平稳,还本付息均能按期举行,债券价格没有大的波动。由于公债利息优厚,购买公债成为良好的投资形式。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公债发行以来价格较为稳定的时期。

1927年债市急转直下,整理六厘公债1月间价格还在80元以上,到8月便跌至36元;

七年长期公债价格1月间在70元左右,到8月则跌至33元,其价格低落是近年来所仅见。8月以后政局逐渐稳定, 市场上盛传本年度整理各项债券利息均有可能按时支付,因此,年底债市开始上涨。

1928年债市极为兴旺。卷烟库券、军需公债、善后八厘公债、金融短期公债、金融

长期公债都于年内发行,而债市不曾因为新债的增加而受到影响。虽然5月间由于济南惨案,债市曾一度下落, 但全年趋势大致都在上涨中。

1929年,尽管时局变动,债市总体来看偏于向下,但无剧烈变动。(注:有关上述时期债券市场价格变动的情况,详见孔敏主编:《南开经济指数资源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68—470页: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年版。)

接下来分析1930年—1936年债券价格的变动情况。

1930年9月,债券价格开始上升。随着政局的变动,从1931年4月至1932年2月债市又持续下跌,高低相差45元。1932年5月至1933年1 月债券价格上下波动,但是起伏不大。1933年1月以后债市开始上升, 高低相差也在45元左右。由于经济不景气,工商业呆滞,利润收入不如证券投机,因此公债投机之风炽烈,交盛,日间买卖票额常超出3000万元。1931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达27800万元。1932年因为沪战停市数月,交易总额稍减。1933年每月平均成交额超出票面26500万元,而1934 年头5个月每月平均票额竟在32400万元以上,但其中大部分交易是买空卖空,交割比例很低。1936年1月,伴随经济形势的恶化, 税收收入的减少,担保基金亏空日多,债市价格下跌。1936年3月又一次整理内债,截止到12月底,在这一时期价格变动不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1937年价格开始上升。

从1930年至1937年的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图也可看出上述价格变动趋势。

附图{f70d02}

图1 裁兵公债每月高低市价(注:该图所根据的1930 年数字见《经济统计季刊》

1932年3月,第1卷,第1期:1932—1934年6月数字,见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 第14 号;1934年7月—1936年2月数字,见中国银行总行管理处经济研究室:《中外商业金融汇报》1935年1—12期,1936年1期,有关内债上海市价表。)

二、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收益率与债券价格波动

中国近代证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是政府债券,因此,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为主要标的物的债券市场不同,影响中国近代债券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政府的债信程度及债券的收益率。

1.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特点

近代中国政府债券的发行是效仿西方的产物,多数都指定担保品,而资本主义国家则很少指定担保品。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债券认识不足,国家债信不十分可靠,只有提供担保品保证准时偿付才能取信于民,使债券得以顺利发行。在近代中国,公债与国库券差别不大,只不过国库券期限略短,每月摊还本息,而公债则定期抽签还本。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公债与国库券的差别较大:公债期限较长,通常至少在三、四十年左右,而且是在期限内任意偿还,库券只是临时借款。此外,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无常,证券市场稳定性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差,价格变动大,因此,债券常为投机标的物。

2.债信程度及收益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既然政府债券是近代中国债券市场交易的主要标的物,所以,政府的债信程度自然成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债券价格的主要因素。政府债信主要取决于担保基金是否稳固以及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担保基金巩固,偿债有确实财源,价格稳定且趋涨;担保基金无着则债市下跌,价格动荡。例如,北洋政府时期整理案内各债,由于基金稳固,各债稳定且趋涨,自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一年,政府虽然连年发行新债,但债券自从整理以后,逐年抽签还本付息,信用渐佳,购买者渐增。邮政储金、养老金、学校基金以及个人置产均视公债为良好投资方式,由此债市呈上涨趋势。政府所发新债也能在5—6折以上出售。“九六公债”因担保基金无着落而跌落,因传闻基金有着落而上升,因国民党不予承认而下降,其陡涨陡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担保有无。基金保管是否确定,(注:如北平政府所发公债,整理案后,基金委托总税务司保管,其还本付息大权尽属总税务司。)也往往引起债券行市的变动。如安格联去职就引起价格下跌。另外,国民军定都南京后,政府对于各项内债,尚未有确切保障的表示,因此人心疑虑,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国民党政府所发各债担保基金也由于公共保管、收支公开、信用较好而导致债市较为稳定。影响债信的其它原因,如市场容量的大小,还本抽签日期等,也会引起价格的波动。

表1 1928年—1937年债券价格收益比较

收益指数每年12%=100为基础 价格指数1937.7月末=100为基础

年份

指数 收益% 高 低

1928 69.6 17.3 …… ……

1929 81.0 14.8 …… ……

1930 68.0 17.7 …… ……

1931 62.2 19.3 107 55

1932 49.1 24.4 77.7 49.5

1933 71.4 16.8 92.9 58.7

1934 96.8 12.4 109.8 80.1

1935 92.4 130 110.4 86.1

1936 103.9 11.6 106.6 97.1

1937(6月) 137.4 8.7 116 104

资料来源:〔美〕阿瑟·思·杨格:《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债券收益率是吸引各界(主要是银行业)经销债券的主要因素,因而,也是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又一关键因素。从北洋政府时期到国民党政府时期,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北洋政府时期发行6.12亿元,国民党政府从1927年到1936年期间发行了26亿元(根据千家驹先生计算)。这些公债之所以能成功地筹集,主要是由于债券价格低廉,能带来高额收益。在金城银行收益、开支和净利表(1917—1927)中,有价证券损益一栏内显示证券收益平均占利润总额的11.9%,有时高达20.61 %。(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1927年,在军事政治不稳定的情况下,上海银行界肯于认购债券,是因为政府给予了极优厚的条件,虽然当时还没有贴现(注:持票人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兑取现金,银行按市价利息率以及票据的信誉程度规定某一贴现率,然后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将余额支付给持票人的资金融通行为。)的承诺。1928年春,为了使政府债券能够更为顺利的发行,国民党政府采取了给上海银行家以公债贴现的办法,由此一个相当活跃的债券交易市场便建立起来,高额收益率使银行界乐于承销这些债券。如表1所示,财政部从1927 年至1931年间所发行的公债平均利息率是8.6%。 因为公债出售时的高贴现率,所以它的实际收益率是比较高的,杨格的一项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32年债券的平均收益率大约是15%—24%, 1933年为16.8 %,1934年为12.4%,1935为13.0%,1936年11.6%,1937年6月为8.7%。

政府发行债券,名为十足发行或九八发行,实际上是按远低于票面的价格发行,使承购银行有厚利可图,并可利用这种债券买卖业务在市场上进行投机。金城银行自创立到抗战前20年中购买公债和国库券,始终是资金运用的一大流向。它自己也公开承认:“近代中国有价证券,以中央政府发行之公债、库券,担保最为确定……市场流通性也最大,故本行对于此种债券之投资,商、储两部历年均达相当之数。先就商业部而言,最近三年来(1934—1936),此项投资与本行抵押、信用两项放款总额比较,约等其1/6。”事实上,加上储蓄部的公债、国库券,这三年就分别达到27.15%,24.735%和26.28%(除了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外,金城银行比任何银行都大), 抗战前夕更达到 42.81%,比1927年增加了7.71倍, 它购存的统一公债票面额占政府公债发行总额的2.88%。在金城银行账上,民国七年短期公债(1918—1919)和整理金融公债(1920—1922),按照它们的利息、折扣、还本付息年限次数及当时记帐价格平均计算(前者每百元78.05元,后者64.42元),前者年息为19%,后者高达23.5%。金城银行专设丰大号从事公债投机,所获暴利就更难以计算了。(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 惺妨稀罚?虾H嗣癯霭嫔?983年版,第12、13页。)公债不仅成为证券市场的热闹货,而且也成为借贷的筹码,引起银行信用的扩大。银行持有公债愈多,公债能否还本付息与银行的关系就愈大,银行与政府在经济上的依赖关系愈深。

银行界成为债券的最大持有者,他们的交易活动对证券市场有很大的影响。银行家们凭着自己持有债券的能力操控市场价格,并从中谋利。因此,债券价格时常波动很大,公债买卖成为银行界流动资金的最大用途。

3.政府出售债券的债务收入。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出售债券的收益大约是50%—60%。例如,经济学家朱契认为,1927年到1931年间政府的收入只是公债发行的53.5%;千家驹先生认为是50.9%;而杨格则认为,1927年—1937年公债收入总量为普通票面价值的64%,后来他认为这一数字显然估计太高而进行了修正,修正值大约是1/2—2/3之间。总之,政府售出这些债券的代价是高昂的,其结果是使国家财政得以统一,银行业得以迅速扩张,并成为高额利润受益最大的行业。

三、国内市场的变动与债券价格波动

一般说来,如果商业振兴,商品交易活跃,投资于商业较容易获利。商业流转及信用需要增加资金,人们则倾向于投资商业,而卖出债券,这时债市价格必然下跌。如果商业不振,市场呆滞,有资者不敢投资于商业,商业周转及信用需要资金程度下降,资金流向债券市场,则债市价格必然上涨。1922年—1936年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动也显示了这一规律。

从金融市场看,由于债券的拥有者主要是金融界,那么,银根松,市场资金宽裕,利率下降,资金会相继投资于债券市场,债市价格必然趋涨。如果银根紧,市场需要资金,利率就会上调,持券者必然售出债券,以资周转,由此债市趋于跌落。各发行银行的纸币发行,其中一部分用债券作为准备,因此金融市场在银根紧迫时,就会出售公债作为现金准备,商业部门在银根紧时,用债券向银行抵押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也售出债券,债市价格也因此趋跌。另外,市场利率的高低,金价的高低,对市场价格也都有影响。市场利率高于债券利率,人们趋于存款生息,债价必落,反之亦然。金价的高低主要是影响关税的收入,由此影响债券价格。金价高有利于进口,而近代中国的关税收入,主要是以进口税为主,因此会影响到担保基金的收入。故自1930年实行关税征金后,这一影响逐渐减少。

从市场投机情况看,近代中国证券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与投机的关系很大。从1931—1934年债券交割比例看,1931年是12.4%,1932年为12.8%,1933年为3.6%,1934年为5.7%,五年平均约为11.1%。这表明人们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债券不是为了利息收入,而是为了追求买卖中的差价,由此可以看出投机交易量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从近代债券价格的变动看,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是证券收益率,任何投资者都愿意选择稳定性较强,风险较小的投资机会。当投资风险提高时,投资者要求的收益补偿提高,投资者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随收益的提高而提高,而风险越高投机性也就越强。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这一变化。 投机盛行的客观原因之一是债券流动筹码不足。 从1934年看,财政部直辖的债券余额约为98100万元,按价七折为68700万元。根据中国银行经济调查室统计,1932年上海银行工会28家银行所购置的有价债券为23900万元,其中虽然包含外债,但内债居大部分, 到1934年可能增加一些,估计这时28家银行掌握的内债可能在26000 万元左右。上海银行工会会员以外的银行和钱庄所购置的内债如果也按此数估算,银行届所持债券大约为52000万元。由此可见, 不在银行界之手的债 挥?2700万元。假设国内商店、公司、 学校团体投资内债以资生息或充当保证金的数额为5000万元,洋商购置数为1500万元,那么,在证券市场上流动的债券筹码仅有6000—7000万元。债券流动筹码之少可见一斑。(注: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

在其他国家证券市场,由投机引起的价格变动,也是常见的。以美国证券投机为例,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家庭妇女、课余时间的大学生和火车上的乘务员都在炒股票,而公司股票每天都可能上升10%。人们尽可能从银行贷款炒股。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10月,股市突然崩盘,到年底,股价下降了1/3,到1932年,只有最高价位的1/6。 当时著名的美国钢铁公司股价从1929 年最高点的261美元降到1932年的21美元,声誉差的公司股票变得一文不值, 由此宣告了资本主义世界性大危机的开始。在市场经济早期,出现过1719—1720年以英国南海公司通过炒作股票进行金融而得名的“南海气泡事件”和法国以约翰·劳利用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炒作而得名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由此看来,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投机也是大量存在的。因此,投机本身对证券市场的作用,也有正反两方面。投机活动有助于发现价格,实现市场的均衡,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由此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当投资活动和投机活动结合起来时,实现良好互动,对经济的影响将是积极的。(注:吴敬琏:《构筑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而单纯的投机则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因此,限制投机 κ钦と?芾聿棵诺娜挝裰?弧?nbsp;

表2 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债券成交交割数目

1.成交额(单位:元)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月 151250000 74555000 123285000 433780000

2月 128955000 停市 157480000 186135000

3月 187520000 停市 217455000 295999700

4月 160750000① 停市 196130000 403473000

5月 411250000 58035000 240070000 267080000

6月 368380000 98175000 315385000

7月 339395000 79310000 275810000

8月 500535000 80045000 217470000

9月 52315000 188230000

10月 133245000 80120000 297510000

11月 205000000 171495000 437025000

12月 151000000 207650000 516835000

全年 3341400000 901710000 3182685000

全年每月平均 278300000 75100000 265400000 324000000

2.交割额(单位:元)

1月 20245000 11885000 6640000 11135000

2月 13240000 停市 6075000 19140000

3月 13430000 停市 7790000 10640000

4月 23505000 停市 5485000 14205000

5月 31345000 10705000 11025000 8225000

6月 53545000 14350000 10750000

7月 43270000 10335000 10510000

8月 52140000 8810000 15280000

9月 56415000 8585000 8140000

10月 46030000 9890000 9790000

11月 24175000 19275000 15730000

12月 21015000 21365000 8705000

全年 416255000 115220000 25920000

3.交割对成交比例

1月 13.3% 16.0% 5.4% 2.5%

2月 17.2% 停市 3.9% 10.2%

3月 12.0% 停市 3.6% 3.5%

4月 14.6% 停市 2.9% 3.5%

5月 5.8% 18.5% 4.6% 3.7%

6月 13.0% 14.5% 3.4%

7月 2.7% 18.1% 3.8%

8月 15.4% 11.0% 7.0%

9月 11.3% 10.6% 4.3%

10月 19.7% 12.4% 3.3%

11月 11.7% 11.4% 3.6%

12月 18.2% 10.5% 1.7%

全年 12.4% 12.8% 3.6% 5.7%

资源来源: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第31卷第14号。

注①:原表数字有两个,其中一个为540120000, 因两数差别较大,因此将其中一个保留在这里。

四、其它非经济因素与债券价格波动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使农民流离失所,工商业不振,由此影响到金融业,进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如1924年湘、直、豫大水,苏浙大旱,1934年各省旱灾,1935年大水,都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

2.势。政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官员的变动,如:1923年2月总税务司安格联辞职引起1922 年整理案项下各债券价格的波动。1927年安格联免职,引起债券价格大跌。1933年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去职,引起证券市场价格大的变动。因为政府官员的变动直接关系到政府对债券保管基金的态度,及维持证券信用的态度。二是战争的影响。由于战争,人心不稳,人们要提取现金以便迁移。金融业也需提取现金以保证提存的需要,由此抛出债券,市价变动成为必然。如1920年的直皖战争、1922年的直奉战争、1924年江浙之争、1931年9 月19日日本武装入侵东北,1932年日本进攻上海,无一不引起证券市场的动荡。

参考文献

[1]孔敏.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杨荫溥.中国金融论.黎明书局,1931.

[3]于英杰.近代中国内债之观察.东方杂志,31卷第14号.

[4]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室.金城银行史料.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5]吴敬琏.构筑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在清朝,最为中国耻辱的一个条约是什么

最耻辱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因为《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是发生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清政府和各位列强签定的最丧权辱国的条约,像割地赔款这些都是老生长谈了,之前的多个不平等条约中都有。但是《辛丑条约》中其他条款,“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而且还拆除了大沽炮台。

也就是说,在我中国的土地上有了外国的军队,这就说明我们已经不是一个主权的国家,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我们看到外国人在这里横行霸道,欺压中国人我们还不能反抗,因为那时的清政府已经完全服从于帝国的意志,帮助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镇压中国人。所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国家主权,说明我们已经不是一个有主权的国家,我们是被别人殖民了。所以《辛丑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扩展资料:

辛丑条约的赔款是按照当时中国人的人口计算,一人一两白银,一共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而这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一共分39年偿还清,年息四厘,这就意味着清政府连本带息一共要赔偿9.82多亿两,而且还有各省的地方赔款0.2亿两,因此清政府一共需要赔偿白银10亿两以上,这笔巨款是清政府收入的十二倍之余。

然而到1904年的时候,白银价钱下跌,于是列强就强迫清政府改为金货债务,并且将之前已经赔偿过的赔款也折算金价,这就让清政府多出了800万两白银。而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的赔款一直是以法郎支付,但是随着一战过后法郎贬值,于是这三国又提出换成美元支付,而在英美日的威逼下,中国无奈同意了这一无理的要求,因此中国又多出了1.68亿两。

而之后因为中国对德宣战,于是对德国的赔款也就此告终,1917年中国对奥匈帝国宣战,也随之停止了对奥匈帝国的赔款。随之而来的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政府就趁机断了对俄国的赔偿。1937年中国也停止了对日本的赔偿,而此时中国已经支付了5736万两。当1938年的时候日寇侵华严重的时候,中国停止了对外支付庚子赔款,英美为了让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于是就停止了庚子赔款。庚子赔款一共支付了6.64亿,扣除美英退款之后,中国实际支付了5.76多亿两。

百度百科——辛丑条约

金币(古代的一种货币或现代的收藏品)详细资料大全

金币多为圆形盘状,价格昂贵,现在属于名贵收藏品。在古代为一种货币,进行买卖。人类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金币是很多国家的官方货币。在现代一般为私有的收藏品,是一种纪念价值相当高的纪念物。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金币 外文名 :gold;?gold coin; 形状 :圆形或盘状 特点 :价值昂贵 现代作用 :名贵收藏品 古代作用 :货币 套用 :进行买卖 简介,分类,著名,价值收藏,收藏意义,保存,12oz价值,常识, 简介 金币质量的标准单位:盎司 分类 分类: 流通性金币 用黄金做的金币,具有流通性,有投资价值,也称为投资型金币,例如国内常见的美国鹰扬金币、加拿大枫叶金币、澳洲鸿运金币等。 纪念性金币 纪念性金币也是黄金钱币的一种,通常是为了特定目的或某一事件而印制、发行的有纪念性质的金币。 著名 在黄金市场上交易量最多的金币有:南非的克鲁格金币,英国的大不列颠金银币,加拿大的枫叶金币,美国的鹰扬金币,墨西哥的金彼索。我国的熊猫金币在国际上也较为抢手。 美国的金币种类也很繁多,主要有双鹰币,币背有自由女神头像。成色为90%,币重33.436克。美国的金币拍价十分活跃,1979年曾创金币拍卖最高价。一枚1787年铸造的金币,价值72.5万美元。 墨西哥的金彼索币始于1905年的货币改革,早期的金彼索是1905-1931铸造的,后期的金彼索铸于1943和1953年。由于 *** 经常用旧版铸新币,所以某金币真正的铸年代很难确定。金币直径37毫米,成色99.9%,币重41.66克。币面有鹰的图案,背面有灰格党胜利的标志。 金币 英国皇家金币铸发较早,1817年国王乔治三世即有金币发行。1937-1957年没有铸发金币。在此之前铸发共11个型号的金币,大多以每届国王为标志。1957年后又重铸纯金币共12种类型,币面有皇后伊莉莎白二世头像的金币 。 南非的克鲁格金币,已有百年的铸造历史。成色为22K或91.62%,币重1.09盎司,含金1盎司。该金币首次发行是在1867年,数量有限,1870年开始出口,该币表面有南非前总统Krugerrand的头像。 加拿大的枫叶金叶,于1979年铸发,面值50美元,当时约有1百万枚。成色99.9%,直径为3厘米,厚为2.8毫米。表面有枫叶标志,反面为伊莉莎白女王头像。 奥地利的克罗纳金币,重33.87克,直径37毫米,成色98.02%,在国际上也非常畅销;哥伦比亚5比索金币,面上有西蒙、玻雷瓦尔的头像和工人像。5比索金币重7.98克,成色91.67%,在国际金币收藏界也享有声誉。 价值收藏 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来鉴定一枚金币的价值;比如它的稀有性,制造的年代,制造的条件,制造出统一样式的数量来决定,甚至连一枚古金币上的细菌也不放过。 收藏金币绝不仅仅是收藏同一时代 *** 发行的金币,更多的是收藏古代人曾经发行过的官方流通金币,往往收藏家们十分看重那些具有历史重大意义的金币,因为这类金币对于考古学家们来说,是很值得拥有的。 每个国家都会有很多金制古币的收藏市场,收藏家们也需要注意假冒伪劣的金币。金币的保养精制硬币的抗氧化性顺序为金,镍、银、黄铜、紫铜。镍的抗氧化能力超过银,紫铜最容易氧化。铂,钯,铝镁合金因为不是精制硬币主流,不需排序。自然界的金元素与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其他气体不发生化学反应,因为金币的纯度不是太纯,其中含有少量的银以及其它的金属成分,所以金币的表面也常常会出现微量的氧化物,主要是空气中的硫元素与金币中的银化合,生成微量硫化物。金属氧化和材质有关,和保管关系也很大,比如1000年以前的黄金饰品,有的金光灿灿,有的也发污了,所以对于钱币装帧方式和保管的讨论,是有意义的。 贵金属币只要品相好,氧化对其价值影响不应该太大,所以精制币氧化并不可怕,因为精制币的收藏价值不仅 体现在漂亮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版别上,即精制币和普制都氧化以后,是否还能区分出是两个不同的版别,指望用包装的不同来区别版别是缺少钱币收藏基本知识的。铜镍合金精制币币边没有倒角,这个区别和氧化无关。该合金本身氧化速度慢,即便氧化了,从币面也能看到明显区别,我的沈阳版和平年精制币全部都氧化了,呈灰色,但基本不影响价值的。钢芯镀镍精制币正常保存,我估计100年内不会出现明显氧化,所以不用讨论氧化问题。 黄铜合金从01年才开始在普通纪念币上使用,由于普制币的工艺比较好,喷砂和抛光都有,使得精制和普制的币面区别不太大,如果氧化了,币面的区别会更小,币边的区别分两种情况,一是生肖有字母“J”的区别,二是其他品种都没有区别,包括奥运纪念币。紫铜合金币的普制币都没有喷砂,和精制币有明显的视觉差别,但氧化以后,区别会变小,币边没有区别。影响精制币收藏价值的因素很多,对于收藏者来说,一定要全面、系统收藏,缺少哪个品种都不完整。 收藏意义 中国金币总公司开展的面向中学生普及金币知识系列活动,不仅有利于从中学生开始普及全民的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的基础知识,弘扬中国金币优秀的货币文化,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也是从根本上预防与解决民众避免遭受购买假货受损的好办法。给老师与学生讲课,让学生参观中国贵金属纪念币展室,与熠熠生辉的金银币作亲密接触,远远比书本传授方式形象的多。记忆的最好方法就是形象,有形有像才能记得深刻,而且也容易记得多。因此,华夏女子中学的师生通过讲课与参观了解了不少关于贵金属的相关知识,从而从学生时代掌握和了解收藏钱币的意识和方法。 金币 保存 尽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表面,因为手上有汗渍会污染到金币表面,最好用密封的塑胶把金币密封起来,这样观赏起来也比较方便,也起到不让空气中的尘埃污染到金币的表面。尽量不要碰撞,因为相互碰撞容易留下痕迹。 金币 如果金币弄脏了,要放在温皂水中略微的清洗,然后用清水冲干后用软布轻轻擦干它,最后放置在干燥通风处;尽量不要用碱性很强的水冲洗,也不要用刷子刷。碱性的将容易给金币表面造成腐蚀。 要在金币储藏的地方放置变色矽胶,它主要起到吸取潮气的作用;在干燥时,矽胶为蓝色,吸取到潮气后就会变为红色。最好还是放到具有防腐防潮的保险柜里。 12oz价值

12oz金币板块是新中国金银币的一个历史板块,仅发行22个品种,即1984年~1995年的12oz熊猫金币(共10款)和1988年~1999年的12oz生肖金币(共12款)。 熊猫金币 新中国金银币早期以出口创汇为主,所以在发行数量、规格品种上尽可能吸引国外客户:"12oz金币直径为70毫米,其直径比5oz金币大,比20oz和1公斤金币小,在观赏性上有其独特之处。但制作12oz金币要特制胚饼,且发行数量很少,所以在金银币从出口创汇转内销为主后,中国的大金币主流规格里就没有了12oz金币的踪影。" 而12oz熊猫金币的"大家庭"中,自1984年到1995年陆续发行了共10款12oz熊猫金币。除1986、1987、1988和1990版外,其余年份的12oz熊猫金币皆为顶级珍品。 据悉,该套12oz熊猫金币的币边值得研究:1984版12oz金猫为光边,但因为发行量少,其币边有手工所敲编号。1986、1987、1988、1990和1991版由于名义发行量相对较大,因此这几款12oz金猫为无编号全齿边。1992版12oz金猫发行量仅99枚,但居然也为全齿边,没有手工所敲编号。1992年12oz金猫和1992版5oz金为新中国仅有的2款不敲编号的99枚发行量金币。1993、1994和19 95年12oz金猫均在全齿边上留出超过10毫米的光边齿槽用来手工敲号。即普通出品的1993年12oz熊猫金币在币边上应该是有编号的。而本次上拍的这枚1993年12oz样币),为全齿边(不间断直丝齿)。根当前情况所知为孤品。 常识 面额 :国家发行的现代金银币均为法定货币,但其面额只是法定货币象征性的符号,并不是与黄金或者白银等值的面值,面值和实际价格脱钩。现代金银币由于所用金银料随国际价格而浮动,因此,金银币的价格是黄金白银的国际浮动价加上加工费和利润升水计算。 升水 :金银币在销售时,其本金本银部分是按照金价为准确定的,而加工费和利润部分成为升水,包括所有铸造成本、储运成本、宣传推广费用、对冲成本、营运成本和适当利润。 成色 :金无足赤,黄金没有绝对的足金,总有些其他成分。用成色表示黄金的纯度,一为百分比,一为K标法。金银币一般用百分比。 发行量:各种纪念性金银币,无论是套是枚,都有固定的发行数量,公布的发行数量是限定的,不能随意变更。而非纪念性金银币发行量不限,一般是以年终统计的销售量为发行量并予以公布。 盎司 :国际通用的金银币重量名称,一盎司为28.35克。 金衡盎司:重量单位。整体缩写为oz .tr(英)、oz.t(美)。常见于金银等贵金属的计量中。 1盎司=31.1035克 “盎司”是国际上通用的黄金计量单位。 一盎司约相当于我国旧度量衡(16两为一斤)的一两 旧时银行按旧衡制收进的黄金,都要按1两(旧制)等于1.0047盎司折合入库,就是说,旧制1两比1盎司略多一点。今天实行的新度量衡制,1盎司就等于31.1039克,也就是等于公斤制的0.622两。 常衡盎司:重量单位。整体缩写为oz.av。 1盎司=28.350克 1盎司=16打兰(dram) 16盎司=1磅(pound) 药衡盎司:重量单位,整体缩写为ap oz。 1盎司=31.1030克

为什么经济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在19世纪后半期,主要货币的价值由金价决定,固定汇率制度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国际金融秩序的紊乱,从而使得金本位制度崩溃。在战争之后,英国和美国一起,准备恢复金本位制度。到了1928年,金本位体制建立起来,参与者的数量还超过从前,达到40多个国家。但是,随后的经济大萧条又削弱了国际金融合作的基础,金本位体制很快再一次崩溃。\r\n\r\n金本位制\r\n“19世纪的后25年是在金本位基础上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不断扩展的最好见证,它以各国货币的固定国际汇率将世界上主要国家联系起来,因而可能是一种比以往任何体系都更稳定的体系。[1]”英国是从1821年开始实行金本位的货币制度,德国在1871年采用了金本位、荷兰是在1873年紧随德国之后,瑞士和比利时是在1878年采用的金本位制度。法国虽然朝着金本位制度方向发展,但是它保持着金银复本位制。1879年,美国开始用黄金固定美元的价值,1897年俄罗斯和日本支持采用黄金,而奥匈帝国实际上也是支持金本位制度的。可以看出,作为国际货币体系形式的金本位制度在1900年以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扩展。金本位体系被认为是国际货币安排和国际收支调整的特别体系。\r\n\r\n虽然对金本位体制下自动调节的解释在不同的国家有一些不同,但是原理基本一样。出口国接受外币支付,因为不愿意持有外币,所以,他们就将其转换为黄金,然后再把黄金拿到国内银行转换成国内货币。这样,有国际收支赤字的国家将面临黄金净流出,有国际收支盈余的国家将面临黄金净流入,因为黄金提供了一个基础——所有国内货币在需求上都可以转变为黄金——这将决定每一个国家的货币盈余。调节过程被认为是随之而来的。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外汇汇率上涨超过黄金输出点,从而黄金外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黄金储备减少,导致货币流通量减少,从而通货紧缩,物价下降,价格下降之后提高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使得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当国际收支发生顺差,那么外汇汇率下跌低于黄金输入点,从而黄金流入,导致货币流通量增加,带动物价上涨,从而使得输出减少,输入增加,这样国际收支恢复平衡。\r\n\r\n但是在实践中,调节很少是自发的。国家常常不按照理论上的规则来调节其经济。经常项目的顺差不是依靠贸易来进行调整,而是通过利率机制,通过资本项目来弥补差额。比如,当国际收支逆差所造成的黄金流失和国内货币供应减少时,通过提高市场利率,从而引起套利资本流入该国。当出现黄金流失的时候,英格兰银行通过提高再贴现率,这就使得伦敦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的上升,从而加快国际资本流入。总之,处于贸易顺差的工业化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大力投资,巨额资本转移的效果掩盖了发展中国家的赤字。贸易顺差国家发现不用调节国内经济适应金本位制就能够保持其地位。国际收支的赤字在短期内可以通过提高国内利率加以掩饰。金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之所以能够相对稳定地从英国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进而演化为一种国际货币体系,这是与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相互联系的。英国自18 世纪60 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到19 世纪中期,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以及世界贸易金融中心。从1760 年到1820年,英国的工业生产总值约占世界工业生产的50 % ,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7 %。随着英国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外放贷业务日益活跃。到19 世纪中期,伦敦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镑实际上作为世界货币充当着各国贸易结算的主要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在大多数工业化强国于19 世纪70 年代实行金本位制之前,英国已利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大量黄金流入了本国。更为重要的是,英镑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一种等同于黄金的国际货币,在雄厚实力和自由贸易政策的支持下,英国的对外贸易在当时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地位,而国际贸易的扩大也使英镑的国际信誉逐步建立起来,而在英镑国际化的过程中,伦敦也成为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际金融中心。\r\n\r\n金本位制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它会带来极高的资本流动性,巨大的私人资本流量以及外汇的投机攻击。在战争的压力下,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加上普遍的国内经济和政治危机,金本位制将无法顺利发挥作用。\r\n\r\n经济萧条\r\n工业化以来,经济危机出现过许多次。有学者认为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曾经在1825年爆发过第一次经济危机。美国工业化始于19世纪20年代,较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废除了奴隶制,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于19世纪70年代赶上了英国。从历史角度考察,美国先后分别于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但是只有两次危机是较大的。一次是1857年的经济危机,一次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r\n\r\n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欧洲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俄等国家为争夺霸权互相拼死厮杀,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就连当时头号投资大国英国也欠美国41亿美元的债款。美国已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债权国和国际金融中心,同时,美国也从战前的工业大国之一跃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首位的经济大国。经济的扩张创造出信心和期望心理,结果使美国的股市持续上涨。股市价格平均一年上涨18%,1926年3月到1929年10月间涨了一倍以上。但是这是泡沫经济,终于股市大崩盘。实体经济在1929年的夏季开始走上下坡路。汽车生产从1929年6月开始下挫。农产品价格从1929年到1932年跌50%。崩盘导致人们争相追求流动性,债主急于把借出去的钱收回来,持有股票的人则急于脱手。这个过程中,订单和贷款取消了。通货紧缩散布到脆弱的商品市场与耐用消费品工业。银行开始接二连三的倒闭。破产的银行从1929 年的659 家增至1930 年的1352 家,到1933年情况仍然十分严重,破产加上停业整顿和改组的银行高达4004 家,占银行总数的28.2 %。与此同时,工业企业开工率迅速下降,1932 年制造业的开工率由1929 年的约80 %降到了42 %,其中最严重的行业如炼钢业同期从88. 5 %降到19. 5 %,从而造成经济的大萧条[2]。 \r\n这次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严重的大萧条。1929到1932年间,美国的全国产出下降32%,工业产量的降幅接近一半。失业率从1929年的3.1%上升到1932年的23.6%[1]。1929-1933年大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在这次危机中,大批企业破产倒闭,成千上万的劳动者失业,自由市场体系彻底崩溃。罗斯福为了挽救危机在美国实行新政,开创了混合经济的新时代。

法币价值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1935年11月4日,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各金融机关和民间储藏之白银、银元统由中央银行收兑,同时规定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实行外汇统制政策,法币成为纸币本位制货币。限期收回其他纸币。并且规定一切公私款项必须以法币收付,将市面银圆收归国有,以一法币换银圆一元。法币初期与英镑挂勾,可在指定银行无限兑换。193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谈判后,由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换取美元作为法币发行的外汇储备,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挂钩。 1948年8月19日被金圆券替代。

[编辑本段]背景

二十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之交,中国因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难以维持,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杂乱不堪。在此背景下,南京国民政府实行该货币政策。

[编辑本段]结局

在抗日战争和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1937年抗日战争前,法币的总发行量不超过14亿元。1937年抗战开始至1941年英美参战前,日本为破坏中国后方经济,在日占区强行以日本发行之货币收兑法币,再加上以走私物资套得法币,送往上海兑取国民政府的外汇。国民政府分别从英国及美国得到超过一千万英镑及五千万美元贷款,但仍不足支持法币汇价。至1940年起,取消无限制外汇买卖。于是法币的价值开始下跌。

对日抗战期间,财政支出增加,法币大量发行。到了战后已发行至5569亿元,比战前增加约四百倍。1946年后,法币的发行量更加大增,由抗战胜利时的5569亿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兆元,三年间增加超过一千倍,造成了民间的恶性通货膨胀。当时曾经有造纸厂以低面额的法币作为造纸的原料而获利。宋子文为行政院长时,试图以金融政策稳定法币,抛售库存黄金购回法币。但因为法币发行量仍在增加而没有得到成果。1948年5月后,由翁文灏出任行政院长,王云五被任为财政部长,开始筹划另一次货币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

[编辑本段]评价

有人认为:由国家银行发行,以国家信用保证的法币,使货币与价格波动的贵重金属脱钩,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进步的金融制度改革;亦是现代国家金融体制下应有的特征。法币发行,统一了国内的货币,而通货发行的控制权落在政府手中,国内白银等硬货币,亦因此集中到政府手上。对于时维持抗战时中国的财政,法币有不可少的功劳。但实施的实际效果是,官办的银行掠夺了民间的财富,使民众的储蓄化为乌有。

1983年,一飞行员驾机叛逃宝岛,被赏1.2亿,最后是何下场?

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着一定了解之后就会发现,虽然说在进入到近代社会之后,中国曾经处于非常落后的地位,而在这一阶段之内,我国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欺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一些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社会也实现了新的飞跃。

然而,在对新中国发展的进程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当中,1983年时,一位大陆地区的飞行员驾机叛逃到了台湾地区,而当时的他也因这种举动,被台湾当局奖励了1.2亿。那么,这位飞行员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又为何会做出叛逃的决定呢?而后来他又有着怎样的下场呢?

这位飞行员就是孙天勤,他出生于1937年。在十九岁的时候,他从陕西省西安师范学院中毕业,而与此同时,他也成为了我国空军第一批从地方学校中选拔的飞行员。从这一点上就能够看出,当时的孙天勤应该是非常优秀的,否则他也不会被空军选中。

在军营训练的过程中,国家为空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毕竟当时的中国在空军方面的实力还不是非常强,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军队力量的话,那么,空军的建设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说在最开始的时候,身体素质出色的孙天勤得到了组织方面的重视,但是,在十年动荡时期当中,他却因家庭原因而受到了牵连。就这样,孙天勤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也开始谋划起了叛逃的事情。

1975年,孙天勤被恢复了飞行员的资格,而后,他也被选入空军试飞团中,开始了新一阶段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孙天勤对机场周围的环境进行了严密的摸索,而由于他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非常不满,所以,他也希望能够逃往台湾地区,开始新的生活。

在此后的日子里,孙天勤对叛逃计划进行了密切的谋划。当时,由于大连机场距离韩国较近,所以,孙天勤也决定在驾机叛逃的时候先飞往韩国,再从韩国飞到台湾。

经过漫长的等待,叛逃计划终于迎来了落实的那天,1983年5月初,孙天勤作为试飞小组的成员被派到大连机场,执行对新型战机的试飞任务,而在那个时候,他也对整个航线中的各个细节进行了仔细的规划。

在8月5日执行试飞任务的过程中,孙天勤准备叛逃,然而,由于他的战机油料不足,最终,这一计划也并未得到落实。但是,孙天勤却并没有因为第一次失败就此放弃叛逃。

在两天之后,孙天勤再次执行任务,而与此同时,他也认为此次的飞行油料足够支撑他飞到韩国,就这样,他先是关闭了与地面联系的应答机,而后又按住了无线电通话的按钮。在切断了与指挥局方面的联系之后,孙天勤便转头飞向了韩国机场。

当时,面对着孙天勤及战机的到来,韩国方面先是发出了空袭警报,而当孙天勤正式落地之后,韩国方面也随即解除警报,并在后来将战机交还给了中国。但是,孙天勤却并没有就此回到中国,而在1983年8月24日时,正式抵达了台湾。

在孙天勤来到台湾的时候,他得到了台湾总局的高度重视,而在1983年9月1日时,台湾当局的参谋总长也为孙天勤颁发了上校官阶奖章与奖金等奖励,据了解,当时的孙天勤获得了七千两的黄金,而以当时的国际金价进行折算的话,他所得到的奖励也足有1.2亿新台币。

在后来的日子里,孙天勤加入到了台湾空军当中,而在1985年时,他也和自己的妻子移民到了加拿大地区。由于孙天勤并不是十分适应国外的生活,所以,后来的他决定从加拿大回到台湾,然而,由于他本身就有过背叛的行为,所以,在回到台湾之后,他也没能得到众人的认可。就这样,一位曾经优秀的飞行员,最终也孤独地度过了晚年。

结语

在对孙天勤的故事进行了解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虽然说在最开始的时候,孙天勤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飞行员,但是,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的生活却并不像自己所幻想的那样顺利。或许在晚年时期,孙天勤也会后悔自己曾经的决定,而如果他能够始终留在中国,并为了祖国的空军事业发展做出努力的话,想必他也会成为人人敬佩的英雄。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哪个年代中,叛徒的下场都是非常不好的,而正因有了他们的例子,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忠于祖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