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生产国的石油政策与法规是什么?

2.俄罗斯油价下跌,和物价上涨有关系吗?

3.石油价格下降是如何影响卢布汇率的?美国是如何操纵的?

4. 俄罗斯经贸概况及油气安全战略

石油生产国的石油政策与法规是什么?

俄罗斯如何控制油价的_俄罗斯油价为什么便宜

OPEC的油气政策 这个由石油生产国组成的石油卡特尔,从它诞生之日起到今天,一直受到世界的重视。尽管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OPEC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下降了,但是,OPEC成员国的油气探明总储量居世界首位,其强大的石油生产与供给能力,尤其是它实行的石油发展战略及石油政策,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OPEC在调整和实施其石油政策的过程中,协调行动、巩固团结,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国际石油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OPEC的石油政策主要从对产量控制和油价控制展开。

OPEC通过对组织联合产量的控制和各国生产配额的分配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1982年开始,OPEC采用配额制度来实现产量控制。配额制度是将产量额度在所有的成员之间分配,以协调削减石油产量。

OPEC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油价政策。

生效日期会议地点变动(万桶)日产量上限(万桶)1998年2月利雅得—27.30*1998年4月利雅得-1.35525.951998年7月阿姆斯特丹/维也纳-1.25524.691999年4月海牙/维也纳-1.71622.972000年4月维也纳+1.71624.692000年7月维也纳+0.70825.402000年10月维也纳+0.80026.202000年11月维也纳+0.50026.702001年2月维也纳-1.50025.202001年4月维也纳-1.00024.202001年9月电话会议-1.00023.202002年1月开罗-1.50021.702003年1月维也纳+1.30023.002003年2月维也纳+1.50024.502003年6月维也纳+0.90025.402003年11月维也纳-0.90024.502004年4月阿尔及尔-1.00023.502004年7月贝鲁特+2.00025.502004年8月贝鲁特+0.50026.002004年11月维也纳+1.00027.002005年3月伊斯法罕+0.50027.502005年7月维也纳+0.50028.00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石油产量政策历来变动一览*OPEC 10国产量基准,利雅得减产的依据。

在成立的最初10年,针对国际油价不断下降的趋势,OPEC为了维护成员国的石油权益,实行了冻结油价的政策,通过有控制地增产、实现油田费用经费化、减少原油销售补贴等手段争取获得更多的石油收入。1961年至1970年9月,原油标价一直稳定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OPEC实行大幅度提高油价的政策。通过实施提价、提税和取消销售回扣的策略,采取“参股制”及国有化方式,以及运用“石油武器”实行禁运和减产等斗争手段,从西方石油公司手中争夺回了石油资源主权和石油标价权,获得了巨额“石油美元”,并在国际石油市场占有了超过一半的销售份额。阿拉伯轻油的官方价格,从1970年9月份之前的每桶1.8美元飙升到1980年4季度的每桶33.33美元,国际市场现货价格上涨到每桶38.63美元。这期间,爆发了1973年和1979—1980年的两次世界性“石油危机”。

20世纪80年代,OPEC针对世界石油消费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以及非OPEC石油产量上升的形势,先是实行限产保价政策,以期阻止油价下滑,继而采取扩大市场份额等政策,以求保证石油收入和维持市场份额。这一时期OPEC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OPEC前一时期过度提高油价政策而带来了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两年,OPEC调整并交替实行“限产保价”或“增产抑价”政策。前者是在油价长期走低情况下,通过限制或减少产量,缩小市场供应量,推动油价转跌回升;后者是通过增加产量,扩大市场投放量,抑制油价的暴涨,以达到稳定市场,增加石油收入,保持市场份额的目的。2000年,OPEC建立了“自动油价平衡机制”,明确提出新的政策目标,即抑制油价波动,力求使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维持在对产油国和消费国均有利的水平上。

OPEC的石油政策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及国际油价影响重大。OPEC的石油政策从最初的以争取恢复自身权益为宗旨,到推崇建立公正、合理、有利于各方的油价水平,保证持续、有效的石油供应,从而稳定世界石油市场的政策目标。这对于世界石油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新的飞跃。近年来,OPEC能源政策的调整围绕上面提到的新的目标进行。1999年,OPEC秋季部长会议提出要以库存量而不是以价格来决定产量的油价政策。2000年3月,OPEC进一步调整其政策,建立了油价“自动平衡机制”,确定了22~28 美元的油价浮动范围作为其增减原油产量,以保证国际市场石油供应和稳定的油价政策。2001年,OPEC再次作出调整研究,建立新的、能够反映市场真实供需情况的原油定价基准,除调整油价政策外,各成员国也在修订其能源发展战略,包括适度开放由国家垄断的石油天然气部门,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和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外国石油公司参与本国石油开采等。委内瑞拉的能源战略重视加强同南美洲国家的能源合作,争取在建立统一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实现包括能源在内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推动拉美地区经济的尽快恢复与发展。

非OPEC产油国的石油政策 以俄罗斯为例。油气行业是俄罗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此类资源、确保其再生产水平、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在对外资源合作中维护国家利益是俄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作为最重要的非OPEC产油国,俄罗斯非常重视本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

(1)制定行业长期发展规划。

2003年5月俄政府通过《至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详细分析了能源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明确了该领域今后20年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基本框架。为不断寻找新的矿脉、避免国家可探明资源储量的枯竭,2004年俄政府通过《2005—2020年国家矿物资源勘探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纲要》,规定了37种主要矿藏的开采量与再生量的比例关系。为加大对大陆架资源的研究开发,2004年俄政府通过《至2020年俄罗斯大陆架石油天然气资源研究开发战略》,确定了大陆架油气资源开采的阶段性目标。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修改税法,建立促进油气行业发展的税收体制。首先,合并税种,简化税收办法。从 2002年1月起,取消了矿区使用费、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留成和原油开采消费税,代之以征收“开采统一税”。其次,取消不合理优惠,弥补税收漏洞。2004年1月,俄罗斯政府撤销了境内的最后三个离岸区设置,杜绝了石油巨头们利用其逃税避税这一漏洞,也避免了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再次,增强税收公平性,促进行业均衡发展。为鼓励对地质条件恶劣、效益低下的油田进行开发,俄罗斯政府拟将现行简单化一刀切的石油开采税改为级差开采税——根据油田质量和开采效益确定不同的税率。

制定新的《矿产资源法》,完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俄罗斯现行《矿产资源法》出台于1992年,诸多条款已不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个别条款过于空洞,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也导致了严重的官员腐败。为扭转这种现象,俄罗斯主管部门正在重新制定《矿产资源法草案》,对包括油气在内的地矿资源勘探、开采和使用等相关问题做出详细规定,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该法有望于2006年最终通过。届时,它将成为规范俄油气行业发展的重要法律之一。

(3)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部门体系。

要实施国家对油气工业的有效监控,必须建立健全政府管理部门。

从行政分工看,为减少开采许可证发放的混乱无序现象,正在重新制定的《矿产资源法草案》将明确规定地矿资源归联邦所有,开采许可证也将由中央政府独家发放。从部门设置看,俄工业能源部及其下属的联邦能源局、自然资源部及其下属的联邦地矿利用局和自然资源利用监督署、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及其下属的联邦海关署、财政部及其下属的联邦税收署等部门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油气行业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和监督。从人员安排看,总统的亲信将被安置在油气企业中任要职。

(4)加强对进出口运输环节的管理。

俄罗斯政府牢牢控制着油气产品运输渠道,不允许私有油气公司建设和拥有自己的管道系统。目前,国家控股的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分别在油气产品的管道和铁路运输中具有绝对垄断地位。2003年10月,俄罗斯交通部起草了旨在放开交通运输业的《至2025年俄罗斯交通发展战略》,其中惟独未涉及管道运输改革,也未谈及油气运输领域吸引私人投资的问题。

(5)在国家控制的前提下广开资金来源。

首先,通过《产品分割协议》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项目均是以这种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国际油气巨头,包括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日本三井公司和三菱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均参与了上述项目的实施。其次,鼓励油气公司发行欧洲债券,增强其投融资能力。目前,俄罗斯许多大型石油公司已在欧美股票市场上市,企业资本化程度和资本运作透明度明显提高。再次,允许外国公司收购俄罗斯公司股票。2004年9月,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就以19.8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俄罗斯最大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中的国家股(占该公司总股本的7.59%)。

(6)实现油气出口多元化,大打能源外交牌。

执政后,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出发,强调油气出口多元化,并灵活运用能源牌,巧妙地实现了国家利益最大化。

为实现油气出口多元化,俄罗斯试图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拓展油气运输渠道。向东,利用中日石油管道出口之争,在两强之间游刃有余,并最终选择了对己最为有利的通向太平洋港口的管道走向。向南,为了抗衡美国倡议的跨里海天然气管道、阻挡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进入欧洲,更为了开拓东南欧的巨大市场,于2003年建成了穿越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的“蓝流”天然气管道。向西,为了减少对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等非友好国家的过境依赖,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穿越波罗的海海底至德国的北欧天然气管道。向北,几家大型石油公司已提议建设至摩尔曼斯克的石油管道,以开拓北美市场。

对于传统势力范围——独联体其他国家,俄罗斯更是利用油气出口,打一批,拉一批,加大对地区政策走向的控制。

俄罗斯油价下跌,和物价上涨有关系吗?

不是

本次油价下跌实际上是美国打压俄罗斯经济,迫使俄罗斯让步的一个重大举措

俄国现在已经去工业化,成为了一个纯粹的资源输出型国家。俄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3是能源业务;俄国财政收入的40%来自能源行业的贡献

按照俄罗斯财政部公布的信息,只有当国际油价维持在104美元,2015年俄罗斯国家财政才能持平,可现在油价朝着80美元狂奔,而且今后几年可能持续维持在这个低价区域,俄罗斯经济将负增长

毛子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通过持续打压油价,给毛子放血,这才是油价下跌的真正原因

正如上面所说,毛子已经去工业化,大量消费品都依赖进口,以往油价高,可以通过国家补贴的方式平抑物价,但现在不行了,而且老百姓也有恐慌心理,纷纷大抢购

结果就是俄国油价下跌、物价上升,卢布贬值(新闻里说俄罗斯央行已经宣布要出手了)

石油价格下降是如何影响卢布汇率的?美国是如何操纵的?

(一)卢布汇率如何受油价下跌影响。不管是哪种国家货币,卢布也好,还是美元、人民币,都是以国家政府信用背书的法定货币,与贵金属、外汇及其他实物资产脱钩的。法币本身并无天然价值,离开政府信用就是废纸一堆。主权货币被动地发生持续贬值,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法币时代的货币贬值一般指在外汇市场上主权货币相对价值的下降。一般来说这只能是由其发行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国际收支赤字造成。卢布贬值所代表的,也就是俄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赤字:

经常项目包括外贸收支、非贸易往来和无偿转让;

资本项目则包括国际间股票、债券、证券交易与境外存款。

两个项目发生赤字,就是指出现境内的资金向境外净流出,国内市场银根抽紧,经济活动陷入萧条。站在投资者的角度看,国际外汇市场上对卢布需求的急剧减少,抑或俄国国内对美元及其他外汇需求的剧烈扩张,都能带来卢布贬值。

原油价格下跌给俄罗斯金融造成的影响有三:

一、外贸收入减少;

二、海外投资的撤离;

三、税基缩小导致的政府财政状况恶化。

油价低对产油国来说结果都一样:出口同样多的油气,收入却变少了。收入减少,石油出口企业与银行系统结汇所需要的本币就会减少(国际市场对卢布需求减少)。

外资撤离通常会早于外国投资者对石油价格信心整体崩溃而发生。一部分人出于避险目的,加紧抽离已经投入俄境内的资本,将有关项目股份、机器设备等变现,置换为外汇资产,带出境外;另一部分已承诺投资的,也会及时止损,中止合作。通过股票市场持有俄罗斯石油公司、油田服务企业股份的,则会迅速抛售,用这部分卢布的流动资金购买外汇进行跨境撤离(俄国境内对外汇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些金融活动无疑会消耗大量俄央行的外汇储备。

俄罗斯在叶利钦执政的晚期就开始支持国有资本兼并控制石油工业,因此目前国营资本占据该行业相当比例的股权。与此同时,该国对原油开采征收特别收益金(国际惯例),还对出口原油征收一定比例的出口税。油价下跌导致的税收流失,使得政府预算无法落实,为填补缺口,弥补财政所需,俄央行就会被迫用外汇储备购买更多计划外的政府债券。这在帮助政府度过财政危机的同时,当然就消耗掉央行的外汇储备。

其实俄央行自己也承认,在前一阶段为干预卢布暴跌已经动用了不少的外汇储备。在主权货币疲态已经得到地缘政治或重大市场因素背书的前提下,这类主动干预往往是饮鸩止渴,投资者(既包括境外也包括俄境内的)出于获利的天然冲动,会义无反顾地同央行对赌。无论俄央行购回多少卢布,抛出来的外汇都会被市场消化殆尽,直至央行金库告罄。待到俄政府信用破产为止。

(二)美国操纵石油市场有4种手段。

第一,美国政府说服本国石油公司限制开采量。最近5年尽管油价很高,但美国石油巨头的开采量一直保持在一个水平上。

第二,美国的忠实盟友沙特阿拉伯愿意执行美国的战略,没有表现出大量增加石油供给以打压油价的愿望。

第三,纽约期货市场的大量投机倒把行为是石油价格增长的推动力。毫无疑问,在那里定调的是美国人,每天大量的期货交易推动着油价上涨。美国政府还有其它一些方法来操纵油价。

第四、美国充分运用自身影响力和主导性,以市场作用调侃市场、调侃价格、调侃技术、调侃心理。例如,在国际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低利率和疲软股价中,美国将有实力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招募到国际石油市场,将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资金转移至石油市场。国际石油价格高企不仅吸引了国际汇市上的资金进入期货市场而对美元贬值产生助力,而且并没有导致美国因进口原油造成巨大损失,其中核心在于美元效应。

 俄罗斯经贸概况及油气安全战略

一、俄罗斯的经济贸易概况

俄罗斯联邦亦称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2年12月1日,人口1.453亿,居世界第7位(俄罗斯国家概况,转自外交部网站,2003,8,14)。苏联解体后俄全盘接受美等西方国家推荐的经改药方,采取“休克疗法”,推行以大规模私有化和全面自由化为核心的激进经济改革,经济连年下滑。1999年受卢布贬值和国际市场油价上扬以及普里马科夫政府大幅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等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俄经济呈现好转势头。2000年继续推行稳健的社会经济政策,利用国际油价一度上涨的有利形势,大力拓展国外能源市场,俄经济好转势头进一步巩固,宏观经济指标大幅上扬。2001年俄政府进一步深化社会和经济自由化改革,经济增幅小于2000年,但恢复性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保持,且增长质量有所提高。2002年俄政局进一步稳定,发展经济成为当局的中心任务和朝野共识,在这一有利环境下,政府进一步加强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投资和经营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同时借国际油价上涨之机,获取大量石油美元。但俄经济增长受国际能源市场行情影响仍较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2002年俄罗斯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焦炭、机器设备、黑色及有色金属等(俄国家海关委员会,2003年)。2002年俄与欧盟国家贸易额占俄外贸总额的36.6%,与独联体国家占17%,与亚太国家占16.4%,与东欧国家占12.9%(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2002年俄社会经济状况,2003年)。

二、俄罗斯的油气产储量和油气贸易概况

俄罗斯是原苏联解体后所独立的最大的国家,而其经济却一蹶不振,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也比较小,但俄罗斯是世界石油,特别是天然气资源大国。据不同来源的估计,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70亿~100亿吨,占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的8%~13%。俄罗斯2000年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66.25亿吨(表8-1),其分布情况见图8-1。与1999年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相比没有变化。

表8-1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储量变化表 (单位:石油为亿吨;天然气为万亿立方米)

全球42%的天然气资源和34%的天然气储量在俄罗斯,其2000年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48.1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38%~45%。

在俄罗斯石油工业体系中共有13.35万口油井和6400口气井。俄罗斯石油行业已经受了多年的严重衰退,自1992年到2000年采油量大约减少了25%。俄罗斯石油工业是一个资本密集、生产技术过程复杂、多专业纵向一体化的行业整体。在原油生产方面、俄罗斯有130家石油股份公司,其产量水平见表8-2。但是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停产油井在大幅度减少,投产新井大幅度增加。

图8-1 俄罗斯油气区分布图

(据李国玉,2001)

表8-2 1998年俄罗斯联邦石油开采企业生产状况

(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1999)

俄2002年原油产量达到3.7963亿吨,比2001年增产3140万吨,约增长9%(孙永祥、刘倩如,俄罗斯燃料能源工业一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第四期)。俄罗斯2000年石油产量为32300万吨,比1999年增加了8.94%。俄罗斯天然气2002年的开采量达到594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产137亿立方米,约增长2.4%,其2000年的天然气产量为5450亿立方米,比1999年减少了20.97%(表8-3)。

表8-3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产量 (单位:石油为亿吨;天然气为亿立方米)

(据BP2001;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2002)

俄罗斯每年向本国市场供气超过3000亿立方米,通过管道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约1200亿立方米,占欧洲天然气市场需求的25.7%,此外,还向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出口天然气近800亿立方米。1998年俄罗斯共向国内外供应天然气为5900亿立方米,其中59%供应俄罗斯联邦,25%流向欧洲市场,16%供应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各国。俄罗斯1998年的天然气贸易量为1194亿立方米,而1999年的贸易量为1255亿立方米,增加了5.1%。1999年俄罗斯出口到欧洲的天然气增加5.1%,达1255亿立方米。输往中欧的气量减少5.2%,减到393亿立方米,向西欧国家(包括土耳其)出口862亿立方米(比1998年增加10.7%)。亚(马尔)-欧(洲)输气管道波兰段的完工以及德国段的扩容增大了向德国的出口能力,目前德国是俄罗斯天然气最大的进口国,年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能力达到191亿立方米,比1998年增长14.4%。随着新的天然气进口合同生效,土耳其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上升30.3%,达88亿立方米。希腊也大幅度增加了从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达15亿立方米。

俄罗斯是石油生产大国,也是油气出口大国。每年通过管道出口天然气1303亿立方米,出口石油1亿多吨。它的大量石油运往意大利、爱尔兰、德国、英国、瑞士和匈牙利。此外,还向希腊、奥地利、波兰、西班牙、加拿大、丹麦、美国、土耳其、芬兰、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以及古巴、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国出口石油。欧洲占俄罗斯石油出口量的95%,其中,中欧占46%,南欧占26%,东欧占21%,北欧占2%。2002年,俄罗斯原油出口量达1.845亿吨,比上年增长13.8%;汽油出口量达到5800万吨,增长14.3%;重油出口量达到2580万吨,增长38.7%;天然气出口量达到1864亿立方米,增长3%(孙永祥等,2003)。

至2000年底,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总长21.3万公里,2002年输油气总量20997亿吨公里(俄国家统计委,2002)。

目前,俄罗斯正在就俄罗斯的石油向亚太市场出口而努力,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俄就签署了俄罗斯向中国提供石油并共同出资修建输油管道的备忘录,但关于俄罗斯是把石油输往中国(安加尔斯克—大庆),还是输往太平洋沿岸(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见图8-2)合算的争论已经进行了很久,俄政府一直在两个方案中举棋不定。这主要是日本政府从中想获得一些油气利益。为了与中国竞争,日本官员也用各种方法向俄罗斯频频示意:日本准备将俄罗斯作为其固定的石油进口国,改变过度依赖波斯湾国家石油供应的现状。目前,波斯湾是日本石油的第一大进口地,占其进口总量的82%,但是今后日本承诺每年从俄进口近5000万吨石油,这相当于其年进口量的四分之一。2003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访问莫斯科时,曾表示日方愿参与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这条长3765公里,耗资38亿至56亿美元的石油管道建设,并许诺在以后的几年中向俄罗斯石油工业投资80亿~100亿美元。

图8-2 东北亚石油管线方案示意图

(据新浪网,2003)

三、俄罗斯的油气消费

1.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和油气消费

自从原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一蹶不振,经济出现低增长或负增长,这样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消费也进入低迷状态(表8-4和表8-5)。

表8-4 俄罗斯的人均GNP及其经济增长 (单位:美元/人)

(据《能源政策研究》,2000.4)

表8-5 俄罗斯的石油及天然气消费(单位:石油为百万吨;天然气为亿立方米)

俄罗斯近几年每年的天然气消费量为3772亿立方米,石油消费量为1.23多亿吨。

2.俄罗斯的油气消费结构

俄罗斯的油气消费水平比较高,特别是天然气高达50%以上。俄罗斯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见表8-6。俄罗斯天然气消费结构见图8-3。

表8-6 1998~1999年俄罗斯一次能源消费及结构

(据中国矿情通报——能源矿产专辑.2001)

四、俄罗斯的油气安全战略

1.俄罗斯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俄罗斯是能源生产大国,其生产的油气不但满足本国的需求,而且有大量的出口。因此俄罗斯近几年不用担心其油气消费的供应安全问题,但是俄罗斯目前仍有许多的油气安全问题需要解决。

图8-3 俄罗斯天然气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油气储运》,2000年第6期

俄罗斯油气安全问题是:

1)国内石油产量在从1990年到1999年的10年里从5亿吨逐步下降到了3亿吨。但是出口还不可能迅速地减少。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生产和地区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伏尔加的油气产量在全俄罗斯的比重开始下降。到目前为止采储量很高。从今后5—10年看,俄罗斯必须在它的油气区找到足够的资源,才能替补或保持全国油气产量的稳步增长和出口的需要。新的油气区主要是在季曼诺—伯朝拉地区、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里海地区和北部大陆架,但是前景都远不如老油气区,而且开发的成本相当高。

3)由于俄罗斯的油气出口比例比较大,受石油价格波动和外部市场的影响之大直接威胁俄罗斯的外汇和经济基础。

4)目前俄罗斯经过乌克兰岛东欧管道运输仍然面临支付问题,而新的通道建设面临资金问题。亚太地区的需求量潜力巨大,为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资源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但是本地区的市场开发还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有待政府和工业界的密切配合和解决。

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主要体现在《21世纪前20年的能源战略规划》,其总体思路是从全俄罗斯的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出发,重新认识和确定能源战略和政策。在今后的20年里,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战略转移和强化开发是主要内容。

抓紧油气勘探开发。俄罗斯目前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据统计俄罗斯大体有65%的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和85%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位于西西伯利亚。但俄罗斯巨大的后备油气资源在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北部和大陆架。按目前的规划,东西伯利亚的产量比重可以提高到15%~20%。出于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比较成本优势,俄罗斯已经并将继续在中亚、伊拉克、利比亚、印度和南美一些国家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其次俄罗斯在本世纪初还将建设第二条到欧洲的天然气管线、到亚太地区的油气管线和控制中亚油气出口的管线。

在保持石油供应基本稳定的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天然气资源。俄罗斯天然气发展战略:

1)开发西西伯利亚天然气资源,特别是亚马尔半岛的天然气资源。

2)扩大天然气出口,巩固欧洲原有的天然气市场份额,开辟亚太地区天然气新市场。

3)进一步提高国内城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气化水平,优先满足商业、民用和农业部门的天然气需求,扩大电站的天然气消费量。

4)进一步修复、利用现有的天然气管网,加速建设新的长输管线。

2.俄罗斯油气的储运

俄罗斯管道运输约占全国货运周转量的60%和占货运量的30%。俄罗斯石油运输股份公司和成品油股份公司负责原油和成品油的运输业务。这两家公司是按照1992年7月1日俄联邦总统令决定组建的。

通过输油干线向国内消费者提供石油并向国外出口。俄罗斯的输油干线总长度超过4.8万公里。随着俄罗斯石油产量和输油管道运量(指相当于设计能力的一般)的下降,地区性输油管道系统的效率和作用随之削弱。输油干线老化形势更加严重。为保证管道的可靠性,必须经常检查管道线路部分和泵站的设备,发展管内诊断是提高这项工作效率的重要方针。

从表8-7的数据不难看出,规模很大的俄罗斯输油业与西欧相比是落后的。除了自然气候条件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很长的距离决定的。例如,在俄罗斯的欧洲地区消费的燃料和动力占全国消费量的60%以上、而自产的一次能源只占46%。1994年俄罗斯运输1吨原油和成品油的平均运输距离为2133公里,而法国为300公里,英国为147公里,挪威110公里。

表8-7 俄罗斯及西欧国家的油气储运

(据欧洲北美运输统计年报纽约/日内瓦,1996)

俄罗斯统一供气网管道总长为14.88×104公里(不包括配气管道),其中设有5508座干线阶段阀,河流穿越2000多处,在管网中设有地下储气库22座,在气田、输气干线和地下储气库共设有压缩机站250座,输气干线按不同直径构成见表8-8。

表8-8 俄罗斯不同直径输气管道所占比重

(据欧洲北美运输统计年报纽约/日内瓦,1996)

3.俄罗斯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

俄罗斯联邦政府和燃料能源部提出,当前对外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采用外交手段使国家参与平等的国际能源合作,巩固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的地位,同时要在对外经济和地缘政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为此俄联邦的确定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是:

1)把独联体国家放在其能源地缘政治的首要地位。俄很重视与独联体国家发展合作。俄对独联体国家的能源战略是发展和深化一体化进程。

由于美国借助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而在中亚地区大动干戈,派军队留守在中亚地区,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渗透中亚和滨里海地区,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益。这对俄罗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俄能源外交在此地区最优先的工作是参与独联体国家间多边和双边能源合作,防止美国在该地区的进一步渗透。与此同时,必须保证新独立国家的利益,以及在利益平衡基础上进行最大限度的能源合作。

2)确保欧洲作为俄罗斯的传统能源出口地。俄罗斯在此地区的主要任务是,保留对临近的欧洲和非洲以及中亚国家的竞争力;使俄罗斯能源企业参加东欧和东南欧地区的能源产品出售、当地能源企业的股份制和私有化,保证以优惠的价格和可靠的条件将俄能源输向西欧;建立有欧洲伙伴投资、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

3)中近东既是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也是其潜在的财源。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主要的能源地缘政治是为俄能源公司参加有关该地区的能源项目创造条件;巩固俄罗斯在土耳其能源市场中的地位,保留俄罗斯作为向土耳其供气的主角等。

4)把南亚和亚太地区作为俄罗斯能源地缘政治考虑的特殊地区。俄罗斯将扩大与该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目的是要找到理想的能源出口市场。

俄罗斯正加紧与中国进行谈判,以便建立走向中国特别是东北亚市场的油气管道。目前正在论证的管线有:

图8-4 东北亚计划管线地理分布图

(据胡见义,2001)

路线一:伊尔库茨克州→满洲里→哈尔滨→沈阳→大连→仁川

路线二:A.管输天然气到萨哈林岛南端的南萨哈林斯克,经液化后,以LNG方式销往日本、韩国、中国沿海等地区,其中以日本为主要消费市场,直接参与东南亚地区的LNG市场竞争。

B.萨哈林→海参崴→图们江地区→朝鲜→韩国

路线三:伊尔库茨克州→乌兰巴托→北京→日照→韩国(日本)

路线四:雅库特→黑河→大庆→沈阳

以上管线计划见图8-4。

俄罗斯不仅发展与中国、日本、韩国及其他发达国家间的双边合作关系,还要发展多边关系。

5)美国既是俄罗斯的竞争对手,又是难得的伙伴。俄罗斯对美国采取了既斗争又联合的办法,无论在里海、中东等“热点”地区,还是在俄罗斯国内产油区都出于自身油气工业发展的需要和战略上的考虑,与美国进行着“秘而不宣”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