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罗斯(前苏联)经济不算发达,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军事科技实力那么强大?怎样支撑军事科技的发展的?

2.苏联是怎么解体的

3.美国的阿拉斯加是殖民地还是购买来的?

4.车臣战争的解体前

5.为什么俄罗斯人与美国人总是充满敌意

俄罗斯(前苏联)经济不算发达,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军事科技实力那么强大?怎样支撑军事科技的发展的?

沙俄油价大战原因_沙俄油价下降原因

前苏联的经济不算发达?我不知道楼主是凭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但不管怎样,还是请楼主先看看以下一组对比数字再说吧!

在此仅以1980年美苏经济力量对比为例。

人口:苏联26450万人 美国22260万

国民总收入:7054 亿美圆,美国:10528亿美圆,是美国的67%

人均国民收入:苏联2667美元;美国4730美元,是美国的56%

钢产量:苏联14800万吨,美国10380万吨,是美国的143%

发电量:苏联12950亿度;美国24750亿度,是美国的52%

石油产量:苏联60300万吨;美国43000万吨 ,是美国的140%

天然气产量:苏联4060亿立方米;美国6000亿立方米,是美国的67.7%

商品煤:苏联65300万吨;美国78400万吨,是美国的83.3%

家用轿车产量: 苏联133万辆;美国658万辆;是美国的20.2%

塑料:苏联360万吨,美国1386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

化学纤维:苏联117.6万吨,美国39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30%

化肥:苏联2480万吨,美国224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11%

水泥:苏联12500万吨 美国770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62%

纺织品: 苏联71亿平米,美国40亿平米,苏联是美国的178%

联合收割机:苏联11.3万台,美国3.18万台 苏联是美国的355%

拖拉机:苏联55.7万台,美国27万台,苏联是美国206%

粮食产量:苏联18910万吨,美国263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71.7%

肉制品产量: 苏联1500万吨,美国267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56.2%

奶制品产量: 苏联9060万吨,美国5830万吨,苏联是美国155.4%

棉花产量:苏联332万吨,美国238万吨,苏联是美国139.5%

量:苏联920万吨, 美国35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262.9%

商船吨位(注册吨位数):苏联2226.2万吨,美国1618.8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37.5%

————————————————————————————

财政收入:苏联4572亿美元;美国4659.4亿美元,苏联是美国的98.1%

对外贸易额:苏联1225.4亿美元;美国3962.4亿美元,苏联是美国的30.9%

诚如楼主所说,发展一个国家的军事科技,确实也要以经济作为基础。但根据以上这组对比数字不难看出,前苏联经济的综合实力已达到美国的2/3以上!所以如果说发展军事要砸钱,前苏联也完全砸得起!

PS:看问题不能只是凭印象,凭感觉,关键时刻还得拿有力的数据来说话!~~

苏联是怎么解体的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1.历史原因。苏联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来许多问题和矛盾。

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3.外部原因。西方反苏的敌对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搅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和平演变”战略终于在八九十年代对苏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扩展资料:

对俄罗斯(包括波罗的海以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三)。苏联解体是一场民族灾难。许多地区陷入自然经济状况。社会分化的加剧破坏了社会的完整性。国家及其结构和体制极为薄弱。腐败盛行。技术、复杂生产和整个科学流派的丧失,使俄罗斯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俄罗斯被抛入“第三世界国家”行列。文化水平受到影响,教育制度和卫生体制遭到破坏。?

19年7月,《独立报告》公布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显示,十分之九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四分之一的家庭处于赤贫状态。到2008,俄罗斯的GDP几乎没有超过1989的水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苏联解体

美国的阿拉斯加是殖民地还是购买来的?

购买的。阿拉斯加是1867年美国从沙皇俄国手上购买的。

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州,约17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全美面积的18%,也就是说,阿拉斯加州拥有美国六分之一的土地。这片广袤国土中的绝大部分(约152万平方公里)是1867年美国从沙皇俄国手上购买的,当时的售价是720万美元(约合现在的1.19亿美元),每平方公里售价4.74美元。阿拉斯加购买案使得美国领土向亚洲-太平洋地区大大扩展,同时也中止了俄国向北美寻求势力范围的努力。

早在18世纪初俄国探险家就在阿拉斯加活动,沙皇俄国对向东方扩展一直有着很强的兴趣,并设立了阿拉斯加属地。但由于阿拉斯加距离俄国的中心地带太远,加之天寒地冻,人烟稀少,因此在阿拉斯加定居的俄国殖民者从来没有超过3000人。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不但改变了欧洲列强间的势力格局,也使得俄国的财政越发吃紧。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与英国关系渐趋恶化,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担心一旦与英国交战,英国很可能以他们在北美的殖民地为基地,侵吞阿拉斯加,因此决定出售这片属地,并有意在英国与美国之间挑起竞价战,希望卖个好价钱。然而想不到的是,英国人对购买阿拉斯加并没有多少兴趣,更不要说出高价了;而美国则面临着联邦分裂、内战兴起的威胁,暂时还没有迫切的需求购买远离美国本土的边远荒地。

19世纪60年代中,沙俄财政面临危机,原因是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大败于英法列强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意识到落后的农奴制早已不合时宜,因此于1861年发动农奴制改革。为了配合改革的需要,俄国向当时欧洲最富有的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大举借款,年息五厘;眼看到了还本付息时期,沙皇还拿不出足够的钱,因此有人建议沙皇卖掉所有不必要的资产,包括阿拉斯加以筹措资金,阿拉斯加出售之议便重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此时南北战争已经结束,美国便成为俄国出售阿拉斯加的首选。沙皇选择将阿拉斯加出售给美国,还有更深一层的战略考虑,即阻断英国吞并阿拉斯加、觊觎西伯利亚的可能。

1867年亚历山大二世下令俄国驻美大使斯多克尔男爵(Eduard de Stoeckl)与美国接洽商讨出售阿拉斯加的可能性,斯多克尔男爵在美国政界有许多朋友,其中包括卿威廉·西沃德(William H. Seward)。斯多克尔在劝说美国购买阿拉斯加属地时,特别指出如果美国将阿拉斯加买下,俄国今后将集中注重东西伯利亚、特别是阿穆尔河地区的开发(阿穆尔河连接俄中两国,流经中国地区的称为黑龙江),这样就可避免由于美国将来在北美地区的版图扩张时与俄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巧得是,美国方面参加谈判的主角是卿西沃德,西沃德不但是斯多克尔男爵的好友,也是热心美国版图扩张的政治家,经过近一个月的周旋,1867年3月30日谈判成功,两国代表在交易协定上签字;4月9日参议院投票批准协议、5月28日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在协议上签字,完成所有法律手续。10月18日美、俄两国在阿拉斯加举行了转交仪式,美国国旗在阿拉斯加升起,阿拉斯加正式成为美国领土的一部分,而这一天后来也就成为阿拉斯加的节日,称为“阿拉斯加日”。阿拉斯加归入美国后,一直由联邦不同部门管理,直到1959年才作为一个州加入联邦,在50个州中是倒数第二个加入联邦的州。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美国购买阿拉斯加堪称历史上国与国之间最合算的一笔土地交易,但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并不这样认为,反对这笔交易的人,坚称它是“西沃德的愚蠢”,直到30年后的1896年在阿拉斯加附近的加拿大地区发现了金矿,人们才认识到购买阿拉斯加的意义。现在,阿拉斯加以石油、天然气、矿藏等丰富自然以及渔业、旅游业著称,也是美国连接亚洲大陆的陆地桥梁。

车臣战争的解体前

早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俄罗斯对车臣/北高加索的殖民影响就开始了,但是那一时期主要是非军事性的;到18世纪彼得一世和叶卡捷林娜时期,俄罗斯人代之以军事远征。

18世纪80年代,车臣人在伊斯兰教的曼苏尔教长领导下发起针对沙俄侵略者的斗争,揭开车臣人长达200余年反抗俄罗斯侵略战争的第一个篇章。曼苏尔是争取在包括车臣在内的北高加索建立伊斯兰国家的第一人,他的名字至今在车臣家喻户晓。高地人的斗争蔓延到整个北高加索,曼苏尔指挥起义者战斗6年,1791年被捕,三年后牺牲在侵略者的监狱之中;但是北高加索人民没有停止战斗。 进入19世纪,耶尔马骡夫于1816~1827年担任俄国进犯高加索地区的军事长官,在他的任期内,俄军更加深入侵略车臣。沙俄对这一地区的侵略激起车臣及北高加索人的反抗。1818年耶尔马骡夫在给沙皇的奏折中说:“如果还有一个车臣人活着,这里就不可能有安定,因为车臣人所表现的反抗精神和渴望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在整个俄罗斯帝国版图中超过任何臣服的民众。”一般来说,1817年算作是“大高加索战争”的开始;到1828年,大高加索战争已经扩展至整个高加索,人们纷纷参加打击沙俄势力的圣战……1834年,穆斯林首领哈姆扎特殉难,沙米尔联合起北高加索部分地区的高地人,建立起一个伊斯兰国家。随着1839年沙俄对高加索侵犯的升级,北高加索人民与强大的对手进行英勇不屈的战争……

1859年,车臣最后一个村庄威代诺沦陷,沙米尔被俘并随后承认战争结束,不过车臣人的斗争直至1864年。于是车臣进入俄罗斯军事殖民统治时期。

沙俄统治者将车臣人从平地驱赶到丘陵与山地地区,随后又驱逐到奥斯曼土耳其境内;但是其间车臣人仍然时有反抗。俄罗斯帝国的种族镇压、种族灭绝与种族驱逐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车臣人口大幅度减少。1877年,车臣人与临近的印古什人发动反俄起义,经过两年的时间,沙俄又将大量车臣(与印古什)人从自己的家园中驱逐出去。此后,车臣与印古什人转入游击战,直到1917~1918年布尔什维克上台。

在对车臣实行殖民化统治的过程中,沙俄统治者还在文化上“同化”,在车臣开办俄语学校推广俄语,并拉拢与吸收一些愿意依附殖民统治者的车臣“精英”阶层,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消灭车臣故有的宗教文化,加强对车臣的控制,使其驯服地接受沙俄的统治。

布尔什维克推翻沙俄后,初期由于苏联忙于内乱,车臣也陷入无状态,其间车臣和印古什还经历过红、白匪军(即苏联红军、反的白军)的双重种族。尽管在乌尊·哈吉教长的带领下进行了独立斗争,但是苏联还是在1919~1920年占领北高加索,不久又扩张到整个高加索。

1922年,苏联将车臣地区划成“车臣自治州”,此后车臣迎来一个强权铁幕时代。1929年苏联在北高加索增收财产税,车臣人在伊斯拉姆布罗夫的带领下奋起造反,次年苏联做出少量让步,答应尊重车臣/印古什人民的权利;但是1931年,苏联克格勃还是将伊斯拉姆布罗夫等人……1934年,苏联将车臣与印古什合并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州”,1936年改称“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到1937年,所有公开反对冠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名头的车臣人都遭到无情打击,短短一年之内就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进斯大林的监狱,而且几乎没有活着走出来的。

1941年,苏联遭到德军的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一度无暇顾及车臣。随着苏-德战争转入反攻阶段,车臣重新又被苏军控制。对车臣人奉行清洗政策的斯大林,在1944年以所谓的车臣人通敌(德国)为借口,下令将全体车臣人驱逐、流放到中亚哈萨克斯坦的环境恶劣之地。那个所谓的自治共和国也从俄罗斯的行政区划上消失了。流放前车臣人有近50万,在流放期间,有不计其数的车臣人死于饥饿、疾病以及俄国人的,车臣人因此丧失了40%的人口。整个车臣民族成为苏联国家恐怖主义、民族歧视与种族清洗的牺牲品。

1956~1957年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对车臣人的迫害有所松动,自治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得以恢复(同时把很多捷列克河以北的俄罗斯人划入车臣,以减少车臣人所占比例),经历13年流放的车臣幸存者陆续返回车臣,继续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与“再教育”……然而回归到祖先的土地上的车臣人,始终遭到的无端猜忌,在政治上处于二等人的地位。车臣(与印古什)人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也被禁止,学校教学只能用俄语,车臣语仅限于家庭内部使用。这样,继斯大林的种族灭绝之后,苏联对车臣人的文化灭绝,直到苏联解体。而30余年的文化灭绝,则催生起车臣人强烈的反俄罗斯情结,车臣民族主义便觉醒在苏联土崩瓦解的废墟之上。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时的俄联邦虽然仍坚持维护车臣主权的原则,但其具体实施则是非常软弱的,甚至可以说是在抱薪救火。在与分裂势力的谈判中,联邦一味的妥协:承认了杜达耶夫的总统地位;对车臣银行的账户解除冻结,以便拨去退休金;车臣还得到了给自己的公民颁发护照的权利;在1992年5月格拉乔夫甚至命令将北高加索军区一半(实际则是95%)的武器移交给了车臣武装,其中甚至包括最先进的T-80坦克。

1992年5月25日,杜达耶夫与俄联邦代表斯特罗戈夫中将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据此,联邦一切行政机构全部撤出车臣。俄罗斯除了在名义上没有认可,实际上已经完全承认了车臣独立。而车臣,也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国家性质。

但是,由于车臣民族原始的社会体系,这里并未真正建立起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体系,更遑论“现代民主国家”,宗教和民族极端主义的统治使这里看上去更像是塔利班制下的阿富汗,种族清洗迫使多数非车臣族裔选择出逃。比北京市面积还小的土地上竟然是军阀割据、派别林立。而由于车臣民族不事生产又崇尚武力,其对周边地区的犯罪活动始终未停止过:伪造汇款单、以半官方性质造、盗窃石油产品、抢劫过往列车以及劫持人质,勒索赎金,这些竟是车臣资金的主要来源。或者说,车臣事实上的独立并未使俄罗斯的利益不再遭受损失。而另一方面,俄罗斯国内政局在1992年后逐渐趋于稳定,同时,为了恢复国家经济,石油出口问题变得异常重要,而车臣既是石油产区又是通道,同时车臣分裂势力还威胁着整个高加索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在这种背景下,1994年12月,俄军兵分三路开进车臣境内。

时任国防部长格拉乔夫曾自信地说:“只需一个空降营,几天就可拿下格罗兹尼。”这种自信最终被证明是荒谬的。数年的政治动荡极大的折损了俄军的战斗力,从高层到基层一系列的战术错误导致俄军损失惨重,12个月内数千官兵以及2万多平民在战火中丧生。

而另一方面,车臣问题始终笼罩在西方国家的阴影之下——美国出于巩固全球霸权考虑,而西欧则在历史传统上对俄国就一直心存忌惮。具体来说,除了暗中资助车臣非法武装、在外交场合向俄施压外,由美国主导的始于冷战时期的低油价政策也仍然在继续,从前正是长期的低油价,破坏了苏联的国际收支平衡,加剧了其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最终使得联盟走向解体。同样,本已被“休克疗法”折腾的奄奄一息的俄罗斯经济,在低油价的打压下开始走向崩溃,而车臣战争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造血机能正在枯竭,那么让一个伤口持续流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最终,虽然车臣非法武装遭到重创,杜达耶夫本人也被炸死,但是俄军仍在苦战一年之后无功而返。

而第二次车臣战争,从宏观角度看仍然决定于能源这一因素:一是俄罗斯围绕石油生产、出口的安全诉求没有改变;二则是由于上世纪末,美国为打击欧元开始频频插手中东和中亚事务,导致上述地区动荡,国家油价迅速上涨,在这个背景下,以能源为主要出口商品的俄罗斯得以恢复元气,而自科索沃战争后,美欧之间逐渐出现裂痕,同时中东的动荡局势使得西欧在能源问题上开始有求于俄罗斯,于是俄罗斯的外交活动空间开始增大。

1999年8月,俄罗斯以车臣叛军入侵临近的达吉斯坦共和国为导火索,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2000年2月初,俄军最终以阵亡官兵1173人的代价,击毙叛军约一万人,恢复了对车臣地区的控制,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但是,战后残余的车臣叛军化整为零,逃进山高林密的高加索山区,仍然可以从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国外势力那里获得援助,而多年战争在车臣人心中所造成的创伤短期内很难抚平,由于“死循环”仍然存在,2004年一系列的恐怖袭击,其根源便在此处。

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之一,位于高加索山脉北侧,面积约一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万,其中绝大多数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族。车臣虽然只是处于里海与黑海之间的弹丸之地,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进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它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从中亚向欧洲输送石油的管道也必须经过这里,一旦阻塞,俄罗斯的经济损失将相当严重。因此,长期以来,俄国一直把牢牢地控制住车臣作为它的重要国策。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经过五十多年的高加索战争,才将车臣征服,于1859年将它并入沙俄的版图。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在1922年成立了车臣自治州。1934年,车臣与它西边的邻居印古什自治州合并,加入苏联;1936年12月改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1944年,斯大林以车臣人与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理由,把车臣人强行赶出家园,迁往西伯利亚,给车臣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直到1957年,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的建制才得以恢复。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车臣的分离主义势力趁着政局动荡、中央顾不到边远地区之际,开始谋求独立。这年的10月,在阿富汗战争中曾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的退役将军杜达耶夫,当上车臣共和国的总统。他一上台就公开宣布车臣独立,并建立了车臣的第一支正规部队国民卫队,人数最多时达到六万人。眼看着车臣变成公然与联邦唱对台戏的独立王国,成了俄罗斯联邦统一的心腹大患,1994年12月,俄军兵分三路开进车臣境内,讨伐桀骜不驯的分裂势力。一开始,俄军把车臣叛军当成乌合之众,根本不放在眼里,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夸下海口:“只需一个空降营,几天即可拿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但俄军却付出了几千名官兵牺牲的惨痛代价,两万多平民丧生,到头来只得停战求和,黯然撤军。

1991年,当时的车臣总统焦哈尔·杜达耶夫发表独立宣言。1992年,车臣一分为二,西部的印古什地区宣布加入俄罗斯联邦。1993年,印古什以外的车臣地区再度宣布独立。此后,车臣大举压迫境内的俄罗斯人﹐导致大量俄罗斯人移出车臣地区。1994年12月11日,鲍里斯·叶利钦向车臣发动进攻。但由于当时车臣境内仍有大量俄罗斯人居住,国内反战浪潮声不断﹔再加上是次进攻准备不足,俄军士气极度低落。然而,在火箭炮和空军的掩护下,俄军于12月29日抵格罗兹尼,并实行围城行动。

战斗的初期,俄军以火箭炮和战斗机不断对城内设施进行轰炸。但由于车臣武装部队善于匿藏在民居之中,空袭最终带来大量平民死亡。1994年12月31日,俄军地面部队向城内进攻,遭武装军顽强抵抗,一夜之间有超过1000俄军阵亡。1995年1月19日,经过一个多礼拜的激烈巷战后,俄军终于攻占格罗兹尼。武装军退往南部山区。在格罗兹尼之战后,俄军继续以空袭方法进占车臣南部其他乡镇。在不断撤退之同时,车臣武装军将策略转移到和恐怖袭击 (在这一期间发生许多极不人道的战俘),谋求引起民众压力逼使俄军撤离。1996年8月31日,在国内压力和大选逼近下,鲍里斯·叶利钦和车臣签署停火协定。第一次车臣战争正式结束。第一次车臣战争给俄军带来严重的伤亡代价。根据官方数字,俄军死亡人数为3826人,伤者17892人,另有1906人失踪。此外,这次战争亦导致超过10万平民死亡,大量设施遭严重破坏。在此后3年,尽管车臣仍为俄罗斯共同体的其中一员,但实质上却享有非正式的独立。 签署停火协议为车臣人民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几年来,车臣名义上未脱离俄联邦,但拥有事实上的独立。马斯哈多夫于19年1月27日日出任车臣总统,但实际的兵权却掌握在车臣武装力量总司令巴萨耶夫手中。车臣武装分子对俄罗斯的领土土完整造成更大的威胁。1999年8月初,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巴萨耶夫率领几千名武装分子潜入达吉斯坦南部村庄,并于8月10日成立所谓的“达吉斯坦国家”。

1999年8月7日,车臣武装分子入侵达吉斯坦南部地区,俄军以北高加索军区为基础建立联合军队集团镇压起义;俄军使用航空兵和炮兵猛烈打击叛军,地面部队用特种战术进行攻击,在此期间,俄军取得了歼敌千余人的胜利,到25日全部收复了被车臣非法武装占领的村庄,基本消灭了达吉斯坦境内的所有车臣武装分子。9月30日,俄军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向车臣开进;10月2日,俄内务部部队占领车臣境内第一个村庄---波洛兹基诺夫斯卡亚;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上将宣布,俄军已从几个方向进入车臣并向纵深推进;14日,联合军队集团代表宣布,俄军先头部队已距格罗兹尼20-25公里;10月15日,联合军队集团总司令卡赞夫上将宣布,16日进 入战争第二阶段。

1999年10月16日至12月3日: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挺进格罗兹尼。

1999 年10月16日,联合军队指挥部宣布,58集团军将控制那兹拉尼---格罗兹尼公路;17日,航空兵和炮兵对数个城镇和村庄的武装分子进行打击;联合军队集团代表宣布,俄军已控制45个居民点;29日,俄国防部宣布到11月底结束车臣的主要战斗行动;11月9日,俄内务部队第一副司令巴尼科夫宣布,遂行车臣战斗行动的内务部队达到25000人;12日,俄军占领车臣第二大城市古捷尔梅斯;1999年12月3日俄宣布剿匪军事行动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的战斗行动中,俄军解放了车臣境内119个居民点中的98个,解放了车臣三分之二的地区。

1999年12月3日到2000年2月:战争进而到第三阶段,包围和攻打格罗兹尼 12月6日和8日,俄军分别攻占车臣第三大城市阿尔贡和乌鲁斯马尔坦,完全封锁格罗兹尼;9日,俄军开辟南部作战方向,追击退向山区的敌人;10日,俄军向格罗兹尼守敌发出通牒;15日,俄军先头部队在格罗兹尼东郊占领阵地,马尼洛夫宣布,2000年2月底结束作战;22日,联合军队集团总司令卡赞夫宣布,两至三周后俄军将控制车臣南部山区;25日夜,俄军总攻格罗兹尼,特种快速反应支队、特警和内务部队在甘塔米洛夫指挥的车臣军配合下从东、东北、西北方向攻入格罗兹尼;与此同时,俄军继续在南部山区打击叛军;2000年1月1日俄代总统普京亲自驾驶Su-27战机到北高加索前线犒赏作战官兵;1月10日,车臣非法武装反攻阿尔贡和沙利;18日,俄军恢复攻打格罗兹尼,作战部队在车臣地方武装配合下向市中心推进,解放第一、第三、第四和部分第六小区;期间俄军58集团军作训处长、"北方"军队集团副司令马洛费耶夫少将阵亡;20日,俄军攻占格市中心附近的米努特卡广场;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使穿着绿色作训服的俄军在白色的雪地里成了绝好的目标,导致了大量的士兵伤亡。21日,俄军征调特种部队前往格罗兹尼作战。22日,俄军控制了格罗兹尼5个小区和部分其它地区;控制区逐渐扩大。26日,俄军包围车臣南部和西部的非法武装,基本上切断了非法武装向境外突围的道路;29日;俄军第325直升机团团长尼古拉·马伊达诺夫上校阵亡。 2月1-2日战斗中,杜达耶夫的侄子等4名叛军"战地司令"被击毙,非法武装首领巴萨耶夫触雷,右脚被炸断,双手和头部受伤。2月4日,俄军将国旗插上格罗兹尼市中心车臣大楼。

2000年2月6日俄代总统普京宣布,车臣军事行动结束后,俄军将有地撤出车臣,但要在车臣长期驻扎一个师;8日,车臣副总统阿尔萨诺夫殉难;9日,卡赞夫宣布,俄军已进入歼灭车臣山地非法武装的最后阶段;11日,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宣称,俄军已封锁了阿尔贡峡谷通往格鲁吉亚的出口,控制了该峡谷的战略要地;俄军占领车臣南部城市伊图姆卡列;期间,俄表示不会与车臣***进行谈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继续下去。

然而,由于俄军的一次失误,使得相当一部分车臣非法武装突围成功,躲进了山里,随着春天的来临,光秃秃的山地将变得枝繁叶茂,因此为车臣武装分子的隐匿提供了很好的掩护,俄军的镇压行动将变得更加艰难。此后,俄车双方进行了断断续续的镇压、伏击的战斗。到2000年6月中旬,战争基本上平息了下来。

第二次车臣战争,据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称:至2000年6月15日,俄军和内卫部队亡2091人,伤5962人。以相当于前次三分之一的代价,就取得了全面的战争胜利。今次战争,俄军充分吸取了上次战争的教训,准备充分,战术、指挥灵活,放弃了以往用大量的兵力来进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运用了特种部队精干的内卫部队,用猎杀的方式对付车臣非法武装。同时,俄军吸取了美军在海湾和科索沃的作战经验,大量地使用了高科技、高精度的武器,摧毁了车臣许多的军用、民用目标,大量地杀伤其兵员,然后才让步兵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行动,有效地减少了部队的伤亡。同时俄军还加强了对信息、情报的收集,迫使车臣武装连电台也不敢使用,大大地削弱了其战斗力。

2001年1月22日,俄总统普京宣布俄军全面从车臣撤军,俄军的作战将从大量的歼灭叛军转为反车臣独立运动。由1.5万人组成的第42师和内卫部的一个由6-7千人组成的旅将长期驻守车臣。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普京充分展示了他果敢坚毅的硬汉形象。叶利钦总统辞职,任命他为代总统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2000年的元旦期间,前往前线视察。3月20日,他亲自乘坐苏-27战斗机飞过车臣战区。他下令,哪里有叛匪就在哪里消灭,“如果在厕所里发现匪徒,就直接把他塞进茅坑里溺死”。俄军吸取了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失利的教训,一改上次冒进深入的打法,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配合空降兵、特种兵的奇袭、突击、围剿等战术,不断地歼灭和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一支支精干的、富有实战经验的特种作战小分队,充分利用暗夜、浓雾的掩护,从天而降,钻地而出,神出鬼没地渗透到车臣恐怖分子的占领区,屡建奇功。1999年10月8日那天,俄军的一支特种小分队秘密潜入敌人营地,一举擒获通缉了一年的恐怖分子头目哈奇拉耶夫。

在作战方法上,俄军借鉴了美军在科索沃战争中的经验,充分利用自己在制空权和高技术兵器上的绝对优势,出动苏-24M轰炸机、苏-25强击机、米-24武装直升机和战术导弹,对车臣叛军的基地、雷达、电视台、匪首住所、机场、武器库实行远程精确的打击。由于准备充分,战略战术使用得当,俄军连战连胜,打得叛军伤亡累累,难以招架。1999年9月26日,车臣总统马斯哈多夫只好惺惺地表示:“车臣人民和俄罗斯人民都不希望再发生一场战争。”马斯哈多夫呼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俄车之间的问题。俄罗斯***没有理会,普京则干脆地表示,俄罗斯愿意同车臣对话,但只能“在俄罗斯总统认为必须进行会见和会见对俄罗斯有利的情况下”才能进行。2000年1月18日清晨,俄军对格罗兹尼的总攻打响。在警察部队和车臣民兵的配合下,俄军从三个方向攻进了市中心的广场。车臣叛军依托雷区、地面地下工事、楼与楼之间的地下通道,与俄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攻打罐头食品厂时,叛军用砖块砌死了窗口,布置了大量的狙击手,在一个个难以发现的射击孔后面向俄军疯狂地射击,并在炸断的楼梯通道里蹿上跳下,拼死顽抗。

经过一场血战,俄军终于打下了罐头厂和公路桥,彻底切断了河两岸叛军的联系。2000年2月4日,俄军战士将俄罗斯三色国旗插上了车臣“总统府”。到2月28日,俄军收复了车臣百分之九十九的土地,基本稳住了车臣的局势。俄军总参谋部宣布,从第二次车臣战争打响到2月初,俄军以阵亡官兵一千一百七十三人的代价,击毙叛军约一万人,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但是,残余的车臣叛军化整为零,逃进山高林密的山区,与俄军转而进行游击战,并且不断地在俄罗斯各地制造自杀性恐怖袭击。要彻底铲除车臣叛军与恐怖主义势力,俄罗斯还要进行艰苦的努力。

从21世纪初来看,车臣地区的这种“动态稳定”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之前两次战争的胜与败,归结起来都和石油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来考虑,进一步稳定车臣局势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油价红利不是无止境的,能否在这一红利吃完之前为俄经济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将最终决定车臣局势的走向。而要使车臣民族和俄罗斯走出“死循环”,同样还必须有赖于俄民族政策的改善,未来势必需要通过移民、教育以及经济手段,才能最终使车臣人真正融入进俄罗斯。

为什么俄罗斯人与美国人总是充满敌意

(1)

俄罗斯《独立报》日前报道,在主流国家和组织名单中,俄罗斯已经排到了第六位。盖洛普和TNS-emnid民意研究所应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的要求,对来自巴西、英国、德国、印度、俄罗斯、中国、美国、法国和日本的一万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俄罗斯是强国的人占27%。

研究人员并没有为受访者事先设定框框,而是让他们自己来罗列强国地位所必须拥有的所有典型特征。结果多数受访者列举了政治稳定、经济强大、教育高效和科研实力雄厚为主选项,仅有20%的受访者将军事实力列入其中。不过,在俄罗斯这一指标高出近一半,29%的被调查者认为军事力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大国特征。

在主要问题上,俄罗斯人与其他国家受访者的调查结果几乎相差一倍,有45%的俄罗斯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国家是强国。“三人对话”管理公司总经济师加夫里连科夫认为,如果客观地看,考虑它在世界上的工业产值,俄罗斯也许不是完全有资格进入G8,但它仍是核大国,且是最大的能源供应国之一。

与此同时,俄罗斯方面公布的材料在许多方面也与这次调查结果相吻合。俄经济发展部长格列夫向报告说,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991年的水平。应当指出,在1991年解体之前,苏联与美国一道被传统地视为两个超级大国。然而最近15年来,当追求大国地位的其他国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之时,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先是失去了经济实力,之后又奋力追上了自己在90年代初的水平。但俄在政治稳定上的形势并非很好,并且教育和科技实力至今仍在继续衰退。

俄全球化研究所负责人杰利亚金认为,俄罗斯已经沦落为一个地区性强国。

不过,俄罗斯将来能够确立它的大国地位,不仅仅是头脑中的幻想。经济专家组负责人古尔维奇认为,俄罗斯有一个现实的机会,不仅可以不再走下坡路,而且能够在所有排行榜中逐步上升。

此次的受访者认为,2020年以前在世界主要大国和组织俱乐部中,俄罗斯的名次将上升到第五位,排在英国之后。 使俄罗斯爱国者们感到宽慰的是,据受访者的观点,曾为苏联死敌的美国的地位将大幅下降,14年后只会有57%的人把美国当作大国。而届时,把紧随美国之后的中国视为强国的人数将上升到55%。

(2)

俄罗斯经济实力已经恢复七成

继2003年美国高盛集团首次提出“俄罗斯重新崛起”的说法后,西方评估俄罗斯实力的文章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美国“尼克松和平与自由中心”主任迪米特里·赛姆斯在详细研究了俄罗斯近年来的发展后指出,俄罗斯仍然是“一只熊”,美国现在与俄罗斯对话时必须开始把它作为一个重新崛起的大国,而不是“一个像叶利钦时代那样需要更多理解和耐心的病弱大国”。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中西辉政还给俄重新崛起确定了时间表,他认为,2013年左右,俄罗斯将东山再起,具备强大的实力。

崛起需要硬实力。通常,经济增长是引起综合国力变化的最明显因素,苏联解体后俄综合国力下降最直接的体现和最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全面滑坡。1991年底,苏联解体,独立的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但当时的俄罗斯可谓穷家难当,共有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用普京上台时的话说,“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50%……大概这是俄罗斯近二三百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抑或三流国家的危险”。

现在,在有关俄罗斯恢复实力的西方评论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包括能源产业在内的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近几年的调整,俄罗斯经济已基本上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从2000年到2005年,按不变价格计算(即扣除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等因素),俄每年经济增长都在4%以上。2005年,俄GDP(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1.67万亿卢布,约合7700多亿美元,其人均GDP也超过5300美元。

针对一些西方媒体称俄经济增长全靠油价上涨的论调,俄总理弗拉德科夫指出,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质的变化。石油对俄经济的拉动只占1/3左右,内需的强劲增长成为俄经济猛增的重要因素。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俄民众的购买力也在不断增加。去年一年俄新增手机5000万部,总人口仅1.4亿多的俄目前手机总量已高达1.2亿。对于这样的成就,俄罗斯《专家》杂志评论说,俄罗斯的总产出水平已经恢复到苏联时期水平的70%,多年来第一次感到“松了一口气”。

对经济增长感受最真切的要数俄罗斯老百姓了。根据莫斯科《商务》杂志的报道,在对世界144个城市的调查中,莫斯科物价水平竟然高居世界前几位。面对物价上涨,人们心态总体平和。据全俄民意调查中心统计,与1998年相比,感到“难以生活”的人由45%降至21%,觉得生活“还算不错”的人由5%增加到25%,对生活泰然处之的人由24%上升至44%。

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

(3)

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分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了,中国现在的情况资本主义的味道已经很浓了,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后不是也有社会主义的加入吗?

所以,他既然有实力和美国抗衡,为什么要寄人篱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