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经济发展史大概是怎样的

2.八会是哪八个国家

3.八会的历史?

4.2007年十件国际大事

5.简介美国独立到太平洋海岸的历史

6.美元作为全球货币,美国有什么好处?

美国经济发展史大概是怎样的

法国总统回复油价_法国总统道歉

1607到1753年是属于殖民期,经济很不发达;1754到1783年是美国的独立运动时期,当时经过了波士顿茶、列克星敦枪声后,美国成为独立国家,经济开始独立。

1850到1869年美国南北战争,此时美国北部属于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迅速,南部还是奴隶制庄园管理,经济相对落后许多,统一全国后,经济步入一体化。

1870到1929改革时期,其中一战后经历了柯立芝繁荣,1929到1932经济危机,1933开始罗斯福新政,此后至二战一直处于复苏阶段。

二战后美国经济一跃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龙头老大,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现在美国经济地位不变,却因西欧一体化和日本崛起,世界经济开始有了多级分化。

扩展资料:

石油危机

美国和苏联的冷战至这段时期仍未停止。其间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连串的太空竞赛,苏联派出了世界首个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国则派太空人首次登陆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发战争,北越与南越开战,美国为阻止苏联和共产势力扩张,毅

美国参与的越战中的画面。

然介入越战。其间美军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最终北越统一了越南,美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70年代初期,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是历来最严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一度复苏。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现通货膨胀。

13年10月以色列与中东一系列国家关系恶化,触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对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原油价格曾从1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14年美国还要派发汽油定量配给票。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

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在这段期间就下降了4.7%。

过了数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

1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美国在冷战中最终拖垮苏联。1981年4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将人类又带入另一个太空新纪元。

百度百科-美国历史

八会是哪八个国家

千龙专稿:俄罗斯举办八会有三大目标

--------------------------------------------------------------------------------

://.qianlong/2006-07-14 09:31:10

千龙专稿 7月15-17日,俄罗斯作为八国集团的轮值国,在圣彼得堡举办八会,同时邀请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五国一起,参加八国集团首脑同发展中国家***的对话会议。这是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所以俄特别重视,并作了精心筹备,希望借此提高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一、提高俄在八国集团中的地位

八国集团的前身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七国集团,

其成员国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和日本,它们不仅都是发达国家,而且都属于西方(地处亚洲的日本力求“脱亚入欧”,实际上也属于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一年一度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最初主要讨论经济问题,80年代开始也把政治和安全问题列为重要议题。从1991年开始,先是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后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都应邀同参加峰会的七国首脑在会后举行会晤。1994年开始,七国首脑会议邀请叶利钦参加政治问题讨论,形成“7+1”机制。19年,七国首脑会议正式邀请叶利钦参加,从而使七国集团变成八国集团。后来,叶利钦把这件事看作是自己对俄罗斯的重大贡献,他自豪地说:“内政上,我带领俄罗斯走上了民主之路;外交上,俄罗斯成为八国集团的一员。”2002年,在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因“9·11”而升温的情况下,八国集团决定由俄担任2006年的轮值国,主办当年的八会。

但是,俄罗斯这些年在八国集团中的地位很差,备受歧视,实际上是个“二等公民”。由于国力衰落,经济上大大落后于西方七国,所以俄始终没能进入八国集团的经济决策圈,只能列席八国集团财长会议,而八国集团在经济问题上仍保持着7国体制。多年来,俄力求打破这种被八国集团“边缘化”的状况。俄认为,国内经济正在快速增长,而且俄拥有强大的核武器,是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强国,还是世界“能源大国”。所以,西方七国要讨论和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哪怕是讨论和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没有俄的参与和配合都是不行的。面对这次八会,俄不仅希望借此改变自己“二等公民”的地位,成为八国集团的平等成员,而且希望借此重振大国地位,能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进入全球主流国家行列。普京总统的高级顾问舒瓦洛夫在接受美国记者访时说:“我们相信俄罗斯在全球的重要性将发生变化。” 普京总统的助理普里霍季科也说:圣彼得堡八会后,“国际社会将重新评价俄罗斯”。

二、改善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近年来,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比较“冷落”,俄美关系更是“争斗”多于合作。普京在国内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俄式民主”,许多举措遭到西方的严厉批评。西方一再发起攻势,指责俄国内发生了“民主的倒退”,指责普京有“集权化”的倾向,要求俄“重新回到民主和法治的轨道”。俄与乌克兰发生的“天然气大战”,也被西方指责为利用能源“敲诈”别国。一些西方政要甚至提出,要把俄“开除”出八国集团,或者取制裁措施,拒绝赴俄参加这次八会。对于这些指责,俄都据理进行了驳斥。但这种激烈的“争斗”,导致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降到“9·11”以来的最低点,几乎走到“冷战”的边缘。

事实上,普京并不想与西方闹僵,还是愿与西方大国改善关系,避免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八国集团作为发达国家的协调机制,是世界上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实体,八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3,八国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无与伦比,所以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与西方七国的关系继续恶化,对俄罗斯是十分不利的,不仅难以改善俄的国际环境,而且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恰好,这次八会在俄罗斯举行,西方七国首脑都将赴俄与会,这就使普京与西方七国首脑有一个直接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有一个双方讨价还价的“平台”。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峰会前夕发表文章说:“接受普京总统的邀请,就是将冷战的陈旧逻辑弃置一旁,一道构建和平与合作的未来。”尤其是,普京在峰会前还要与单独会见,“重叙友谊”,加深沟通。看来,俄将充分利用八会这个“机会”和“平台”,努力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尤其要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促进双边关系的升温。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仍会有分歧和争斗,但在另一些问题上也有可能达成妥协,从而使俄与西方大国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的缓解和改善。这看来也是俄的一个重要目标。有消息说,俄与美国关于俄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也有可能趁八会的“东风”达成协议,从而使俄最终完成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程序。

三、确立俄在全球能源安全体系的中心地位

能源问题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给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冲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切,各国都希望确保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建立有效的能源安全体系,形成能源安全的新观念、新战略与新机制。俄罗斯早就提出,今年的八会应将能源安全问题列为重点议题,对此,其他国家都表示支持。的确,作为石油出口名列世界第二和天然气出口名列世界第一的能源大国,俄罗斯完全有可能在保障全球能源安全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普京总统在今年2月八国集团财长会议时提出,应取一系列措施提高能源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在国际能源领域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透明的游戏规则。他在3月1日又发表文章说,俄将致力于制订解决能源领域问题的基本原则和面向未来的全球统一能源政策。

目前,西方大国同俄罗斯在这方面存在严重分歧。例如,西方指责俄将能源问题政治化,把能源作为外交工具,认为俄本身就是全球能源安全的一个“隐患”。俄则据理反驳,自称是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国。再如,鉴于俄是八国集团中唯一的能源净出口国,其他七国都或多或少对俄存在一定的能源依赖,因此西方大国要求与俄签署长期能源供应协议。俄则认为,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要有合理的价格来保证,由于国际能源价格时有变动,俄有权根据实际情况相应提高能源的出口价格。又如,西方以扩大生产、确保能源供应为由,要求俄开放国内能源市场,放松俄国有能源企业的垄断地位,允许更多外资参与俄能源开和运输管道的投资。俄则拒绝进行妥协,反指西方国家对俄进行限制、不许俄涉足其能源等重要行业,因此要求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遵循平等互利和双赢的原则。所以,这次八会在能源安全问题上将出现激烈的争吵,但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达成一些共识并找到协调和合作的空间。无论如何,俄决心要通过这次八会,确立自己在全球能源安全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并把本国的丰富能源转化为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正泉)

八会的历史?

简介

八国首脑会议[1](G8 Summit)由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变而来,其成员由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组成,又称八国集团。

概况

所谓八国集团(group 8),指的是八大工业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罗斯。严格地讲,它并非一个严密的国际组织,以往被称为“富国俱乐部”。在8个国家里,除俄罗斯之外的7个国家是核心成员国,也就是以前的七国集团(G7)。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一度恶化,接连发生的“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13—1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把西方国家弄得焦头烂额。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5年7月初,法国首先倡议召开由法国、美国、日本、英国、西德和意大利六国参加的最高级首脑会议,后来,加拿大(16年)、俄罗斯(1998年)分别加入。八国集团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即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简称“八会”)。

成立

15年,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邀请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到巴黎郊区的朗布依埃城堡开会。按照法国总统的设想,这是一次小型委员会的非正式会晤,目的是讨论当时正受石油危机影响的世界经济。参加会议的***一致决定这一会议将每年举行,并邀请加拿大与会。这样16年便形成了七国集团。1998年的伯明翰峰会上俄罗斯正式加入,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八国集团(简称G8)。

组成

八国集团的成员国包括德国、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俄罗斯。欧盟也派欧盟轮值国和欧盟委员会参加八国集团的会议。八国集团向其他国家长期开放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不过,自1996年起八国集团的成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国家集团或机构,尤其是南方国家的对话。一些国家被邀请出席会议,如卡纳纳斯基斯峰会期间一些非洲国家应邀出席有关“非洲发展新伙伴”的会议,2003年以来,在历次首脑峰会中都会穿插举行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非正式对话会议。

作用

有人认为八国集团什么事都能管,也有人认为正由于八国集团管得太宽,因此八国集团实际上毫无作用,因为八国集团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决策权。不过,八国集团的作用是实实在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八国集团首先具有强大的协调和促进功能,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另外,八国集团成员国之间的默契是许多国际机构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

(一)纵观八国集团近30年的发展历程.其对内部成员的约束力和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均在增强。

(二)从横向的功能领域比较.八国集团影响力最大的是在经济领域.其次是社会领域.而在政治安全领域内的影响为最弱。

八国集团在不同功能领域的影响力大小,取决于各成员国的利益整合程度的高低。八国集团的成员在经济领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高,而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低。

发展情况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经济形势严重恶化。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倡议下,1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国***在法国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举行了首次最高级经济会议。 16年6月,六国***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举行第二次会议,加拿大应邀与会,形成七国集团,也被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每年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一次。17年起,欧洲共同体(后改名为欧洲联盟)委员会亦应邀参加会议。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最初主要讨论经济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首脑会议除讨论经济问题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问题也列入了议程,诸如如何面对“苏联战略的挑战”问题、核裁军问题、东西方关系和问题等。

1991年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2年和1993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先后应邀与七国首脑在会后举行会晤。1994年第20次会议期间,俄罗斯作为正式成员参加政治问题的讨论,形成“7+1”机制。19年在美国丹佛举行的七国首脑会议时,克林顿总统作为东道主邀请叶利钦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集团首脑以“八国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从此,“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化为“八国首脑会议”,“7+1”的模式结束,八国首脑会议体制形成。但在经济问题上,八国首脑会议依然保持七国体制。

1991年7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时任英国首相的梅杰作为东道主邀请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峰会后同七国首脑举行会谈,即“7+1”会谈。1992年7月,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德国慕尼黑结束后,七国***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举行了会谈。从此,每年的正式会议后,俄罗斯***都要参加“7+1”会谈,且参与程度逐步提升,1994年俄罗斯获准参加政治问题的讨论。

19年在美国丹佛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应邀以正式与会者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会议,并首次与七国首脑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名义共同发表“最后公报”。自此,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演化为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八国集团格局形成。

1998年5月,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英国伯明翰举行。这次会议完成了七国集团向八国集团的转变。俄罗斯成为八国集团的完全成员国,参与八国集团的所有讨论。但是,七国集团仍然客观地存在着。

2002年6月,在加拿大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俄罗斯被接纳为八国集团的正式成员。八国***在此次会议上就继续打击恐怖主义、中东局势、世界经济形势、援助非洲等问题达成共识。

2003年6月,八国首脑会议在法国的埃维昂举行。中国国家应希拉克总统的邀请,出席了八国集团在峰会前与11个发展中国家举行的南北***非正式对话会议。

2005年7月,八国集团峰会在英国格伦伊格尔斯(也称“鹰谷”)举行 ,会议将着重讨论非洲发展和气候变化等问题。在这次峰会上,应布莱尔首相邀请,出席了八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5个发展中大国***举行的南北***对话会。

近两年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除讨论有关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外,气候、环境保护等也成为会议的议题。

每届情况

届次 举行日期 主办国 主办国首脑 主办城市 官方网页及备注

第1届 15年11月15日至17日 法国 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 朗布依埃

第2届 16年11月27日至28日 美国 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 圣胡安 注:首次G7峰会

第3届 17年5月7日至8日 英国 詹姆斯·卡拉汉 伦敦

第4届 18年7月16日至17日 西德 赫尔穆特·施密特 波恩

第5届 19年6月28日至29日 日本 大平正芳 东京

第6届 1980年6月22日至23日 意大利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第7届 1981年7月20日至21日 加拿大 皮埃尔·特鲁多 蒙特贝洛

第8届 1982年6月4日至6日 法国 弗朗索瓦·密特朗 凡尔赛

第9届 1983年5月28日至30日 美国 罗纳德·里根 威廉斯堡

第10届 年6月7日至9日 英国 玛格丽特·撒切尔 伦敦

第11届 1985年5月2日至4日 西德 赫尔穆特·科尔 波恩

第12届 1986年5月4日至6日 日本 中曾根康弘 东京

第13届 1987年6月8日至10日 意大利 阿明托雷·范范尼

第14届 1988年6月19日至21日 加拿大 布赖恩·马尔罗尼 多伦多

第15届 1989年7月14日至16日 法国 弗朗索瓦·密特朗 巴黎

第16届 1990年7月9日至11日 美国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休斯敦

第17届 1991年7月15日至17日 英国 约翰·梅杰 伦敦

第18届 1992年7月6日至8日 德国 赫尔穆特·科尔 慕尼黑

第19届 1993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宫泽喜一 东京

第20届 1994年7月8日至10日 意大利 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 那不勒斯

第21届 1995年6月15日至17日 加拿大 让·克雷蒂安 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

非正式 1996年4月19日至20日 俄罗斯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莫斯科 注:核子安全特别高峰会议

第22届 1996年6月27日至29日 法国 雅克·希拉克 里昂

第23届 19年6月20日至22日 美国 比尔·克林顿 丹佛

第24届 1998年5月15日至17日 英国 托尼·布莱尔 伯明翰 注:首次G8峰会

第25届 1999年6月18日至20日 德国 格哈德·施罗德 科隆

第26届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 日本 森喜朗 冲绳

第27届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 意大利 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 热那亚

第28届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 加拿大 让·克雷蒂安 卡尔加里://.g8.gc.ca/

第29届 2003年6月2日至3日 法国 雅克·希拉克 埃维昂莱班 ://.g8.fr/

第30届 2004年6月8日至10日 美国 乔治·沃克·布什 佐治亚州 ://g8usa.gov/

第31届 2005年7月6日至8日 英国 托尼·布莱尔 格伦伊格尔斯 ://.g8.gov.uk

第32届 2006年7月15至17日 俄罗斯 弗拉基米尔·普京 圣彼得堡 ://en.g8russia.ru

第33届 2007年6月6日至8日 德国 安格拉·默克尔 海利根达姆 ://.g-8.org

第34届 2008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福田康夫 札幌市洞爷湖町

第35届 2009年7月8日 意大利 贝卢斯科尼 拉奎拉市

八国首脑会议中的一些成员国希望把中国、印度等五国加入,但是日本认为中国参加可能会影响他的地位,不同意中国和印度的加入。

八国首脑高峰会议-G8峰会

届次 举行日期 主办国 主办城市

第35届 2009年 意大利 萨丁尼亚拉马达莱纳

第36届 2010年 加拿大 安大略省亨茨维尔

第37届 2011年 法国

第38届 2012年 美国

第39届 2013年 英国

第40届 2014年 俄罗斯

第三十四届行程

? 7月7日:八国首脑将与非洲7国首脑进行3个小时的讨论,主要就粮价高涨问题、卫生保健、供水、以及教育等领域的援助方针开展讨论。

? 7月8日:上午的议题为油价飙升,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等全球经济问题。在接下来的午餐会上,八国首脑将讨论地球温室效应对策问题,然后在下午商讨非洲与发展问题。八国首脑还将利用晚餐会的时间,就朝鲜核问题等交换意见。

? 7月9日:8国首脑将与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中国5个新兴经济体首脑举行会谈。

? 7月9日下午:峰会结束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将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表声明。

2007年十件国际大事

一、巴以政坛变化双方冲突加剧 1月,以色列前进党***奥尔默特接替病重的总理沙龙,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执政地位。以巴互不承认并相互敌视,美国等西方国家调解力度降低,导致巴以冲突此起彼伏。以色列于6月和11月对加沙发动“夏雨”和“秋云”军事行动,造成上千巴勒斯坦人伤亡。以色列和一些西方国家中止对巴经援,使巴经济雪上加霜。巴各方组建联合的努力未取得成果,巴政局出现剧烈动荡。 二、埃及客轮红海失事千人遇难 2月2日,埃及“萨拉姆(和平)98”号客轮在从沙特阿拉伯杜巴港开往埃及塞法杰港途中发生故障后在红海沉没,船上1000多人遇难,380多人受伤。调查显示,客轮在事发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埃及总检察长指控客轮沉没中的6名责任人犯有玩忽职守罪,对他们正式提起诉讼,并对逃逸海外的事故船所属公司的老板发出国际通缉令。另外,埃及行政法院还将59名涉嫌玩忽职守人员移交纪律法院审判。 三、伊拉克安全局势恶化 2月以来,伊拉克安全局势不断恶化,伊境内反美力量活跃,暴力袭击频仍,教派冲突愈演愈烈,数以万计的伊拉克人在冲突中丧生,约42万人逃离家园。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已有60万伊拉克平民死于暴力活动,驻伊美军已有近3000人死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伊拉克已经陷入内战。伊拉克乱局对美国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民主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重新夺回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对伊政策持强硬态度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 四、黎以武装冲突造成灾难 7月12日,以色列以营救被士兵为由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行动,黎巴嫩武装顽强抵抗。持续34天的血腥冲突造成约2000人丧生,近百万人沦为难民,黎巴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多亿美元。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1号决议。8月14日,黎以双方实现全面停火。黎以冲突加剧了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对抗,中东局势更趋复杂动荡。 五、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 7月14日,纽约商品原油期货价格受伊朗核问题等影响,一度创下每桶78.40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随着全球原油库存增加,市场对原油供应紧张的担忧缓解,油价开始大幅回落,曾跌破每桶60美元。10月20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决定削减原油产量,以阻止油价持续大幅下跌。目前纽约市场油价在每桶60美元上下波动。油价回落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六、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行星 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决议,不再将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列为太阳系行星,从而使太阳系行星数目由传统的9颗减为8颗。按照大会表决通过的行星新定义,太阳系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被归入矮行星。行星和矮行星是两种不同类别的天体。 七、安倍执政后迅速访华 9月26日,当选日本首相,接替小泉纯一郎。10月,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为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安倍成功访华,中日两国***就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达成广泛共识。中日关系已打开持续五年的政治僵局,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八、核不扩散努力遭遇重大挫折 10月9日,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朝鲜核试验,要求朝鲜放弃核武器和核,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取制裁措施。这一年中,伊朗核问题持续升温,联合国安理会介入和美、俄、中、英、法、德六国所作的努力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对伊朗的核和弹道导弹项目实施制裁,但伊朗表示拒绝执行这一决议。 九、联合国产生新一任秘书长 10月13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体会议并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激烈的联合国秘书长竞选尘埃落定。接替现任秘书长安南的潘基文将是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国家的联合国秘书长,任期自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十、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 11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中国和48个非洲国家的元首、首脑或代表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中非国家***本着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共商推动中非关系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计,一致同意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峰会审议通过的《北京峰会宣言》和《北京行动》对今后中非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求纳

简介美国独立到太平洋海岸的历史

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此时,美国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个州的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先后把13个州以外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划归美国,美国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约占现在美国本土面积的30%。1789年,美国联邦成立。刚刚成立的美国很快就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除了用战争,金钱成了获得领土最常用的方式。

拿破仑的盘算便宜美国

1800年,法国刚刚上台执政的拿破仑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从西班牙手中夺得北美路易斯安那地区。路易斯安那地区在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脉之间,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湾,相当于现在美国中西部的13个州。强大法国的存在使刚刚独立不久的美国感到非常不安,因为拿破仑极有可能会盘算北边的加拿大,然后还会让美洲印第安土著人骚扰美国边境。1802年,当时的杰斐逊与法国谈判,希望以高价买到这一大片土地。美国也作了最坏打算,如果谈判失败,就伙同英国孤立法国。

结果,谈判出乎意料的顺利和迅速,拿破仑竟以8000万法郎(当时约合1500万美元)的价格把如此大片的土地卖给美国,连美国都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拿破仑有难言的苦衷。当时,拿破仑派2万人入侵海地全军覆没,急需要资金来重整旗鼓。另外,拿破仑盘算过,如果美国和英国结盟,与法国开战,英国必将进攻路易斯安那地区,与其让它们落入宿敌英国之手,不如卖给美国,而且卖了这个地区,法国可解除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控制欧洲。1803年4月,美法签订和约,美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26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每平方公里不到5美元。

低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国扩张领土的欲望。毗邻路易斯安那的佛罗里达便成了下一个目标,因为,那里是发展种植园经济的理想区域。美国一度曾提出路易斯安那的购买也包括佛罗里达,但遭到了佛罗里达的拥有者西班牙的严词拒绝。

美国正在考虑是否要对西班牙动武时,1808年,西班牙本土被法国拿破仑占领。趁此机会,大批美国人迁入佛罗里达。1809年,当地效忠于美国的居民已占总人口的90%,西班牙在佛罗里达的统治摇摇欲坠。1814年,美国人大规模进军佛罗里达。终于,西班牙意识到对这一区域的统治已力不从心。1819年2月22日,美西签订条约,美国仅花了500万美元就获得15万多平方公里的佛罗里达。美法、美西这两项交易使美国在不到20年之内,领土面积一下子扩大了1倍多。

“买”走墨西哥一半的土地

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的扩张使美国尝到了甜头,接着,美国又相继通过策反与威胁的方式从墨西哥和英国手中得到了得克萨斯和俄勒冈地区,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此时,加利福尼亚又勾起了美国的兴趣。1542年,西班牙雇用的葡萄牙探险家首先发现加利福尼亚。之后,墨西哥从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下独立时,将其变为一个省。1841年,美国陆续向加利福尼亚移民。这些移民以农为生,成为墨西哥人在经济上的竞争对手,一直不受当地人欢迎。但是,美国人还是源源不断地进入加利福尼亚。为了得到这块土地,美国政要屡屡出高价购买。当时的美国卿韦伯斯特甚至在一封信件中说,为了得到加利福尼亚,美国愿意付出高于得克萨斯州20倍的价钱。不过,墨西哥断然拒绝了这一无礼的要求。

于是,美国萌生了以武力满足领土欲望的念头。美国先在舆论造势,一会宣传英国企图来争夺这块土地,一会又宣传墨西哥正在秘密策划反美运动,目的就要把美国民众引上战争之路。两国关系骤然紧张。同时,美国又开始了军事挑衅行为。1846年,波尔克派军队进入两国边境有争议地区。墨方提出强烈抗议,却没有任何效果。4月24日,墨西哥军队与美军发生小规模冲突,打死3名美国人。这一正好给美国以开战的借口。5月,美国正式向墨西哥宣战,派出5万军队从陆地和海上侵入墨西哥。墨西哥军队缺乏训练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很快就败下阵来,加利福尼亚顺理成章地归并美国。

1848年2月2日,美国与墨西哥签订条约,美国只象征性地支付1500万美元,就得到了包括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地区在内的近140万平方公里土地。接着,在1853年,美国驻墨西哥公使加兹登又以1000万美元购得美墨边境近10万平方公里土地(后以“加兹登”命名此地)。在这次美墨战争中,墨西哥丧失了大半领土。墨西哥战争之后,美国本土已经比1783年刚刚被承认独立时的领土扩大了两倍。不过,美国扩张道路并没有停止。

卿的远见使美国受益无穷

阿拉斯加成为美国领土的过程非常滑稽。19世纪初,世世代代居住在阿拉斯加南部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部落同入侵的俄国人接连进行了两次战争,最终被火力强大的俄国人征服。但是,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元气大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卖掉这块不挣钱的土地。他把买主锁定在美国人的身上。

由于担心美国对购买阿拉斯加不感兴趣,俄国花了10万美元收买美国一些新闻记者和政客,试图通过他们来游说美国。1867年3月,俄国派官员到美国洽谈出售阿拉斯加问题。当时,美国卿威廉·西沃德是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他在同俄国谈判时,开始出价500万美元,后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同俄国在一夜之间达成了购买协议,并且急不可待地于第二天凌晨在协议书上正式签字。终于,美国以绝对低廉的价格买到了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半岛及其周边的阿留申群岛。

当时在美国,只有少数渔民希望得到出入阿拉斯加海港的权利,一部分加利福尼亚商人谋求在那里从事毛皮贸易的特权,而多数人对阿拉斯加一无所知。西沃德签订购买阿拉斯加协议后,立即在国内引起一阵反对声,说阿拉斯加是“西沃德的冰箱”,批评这是“一笔糟糕的交易”,“一个异乎寻常的错误。”西沃德被国内舆论骂得躲在家里许多天。

精明的西沃德还是坚持不懈地争取到了国会的支持。1867年4月和7月,参众两院分别以多数票通过了这项协议。现在看来,美国人的确应该感谢西沃德这位政治家的远见。据估计,阿拉斯加地下埋藏着5.7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300亿桶原油,现在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随着国际油价不断升高,它的身价肯定不止这个数字。俄国人一定为当初这个鲁莽的决定悔断了肠。

19世纪末,美国还通过战争等许多方式获得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如夏威夷。这样,美国在100多年中,只用5000多万美元,却夺取了相当于独立初期3倍多的领土。领土扩张对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今天“超级大国”地位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teacherhome.cn:8008//SID-H101/SID10001/RID-TT6/RID-H43/1000100054261f338.BMP

美元作为全球货币,美国有什么好处?

美元与大宗商品关系  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而且这台“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增长潜力还在,有人就提出人民币要国际化,要成为世界各经济体的储备货币,别忘了世界经济老大哥美国还没有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呢,而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货币管制政策只要一天没改变,人民币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的主要储备货币,现在谈这个为时尚早,而世界另一强势货币欧元这几年风头正劲,大有与美元分而治之的意思,而为它提供这样一种环境基础的是因为美元的长期贬值趋势,相对于欧洲经济体来说,美国有更大的贸易逆差,这是长期看空美元的理由。

从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来说,价格几乎为欧美市场所垄断,以芝加哥商业(CME)、芝加哥期货(CBOT)两家年成交量就占到世界期货商品交易量的近一半,无论是原油、黄金、铁矿石产品,价格无论都是美国市场说了算,有时候我们看到现货市场供需并不紧张,可以说是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期价市场却有大幅上涨的情况,直接带动了现货市场价格的上涨,这是由于投资或者是通胀预期引起的。

最好的例子是去年的原油价格,从世界范围内看并未发现有大规模供应紧张的情况出现,有的也只是局部的情况,而且很快就得到缓解,但原油价格一度达到140多美元的历史高位,这时候美国对世界主要产油国施加压力,要求其增加产量,但欧佩克的回应说不会增加产量,从表面上看是其有意维持高油价,因为这对自己十分有利,其实不然,欧佩克给出的理由是它觉得因为经济过热投资者对原油期货市场的趁机炒作使得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矛头直指美英原油期货市场,当时双方争论不休,直到华尔街金融风暴横扫期货市场,同时原油生产国被迫减少产量,但国际油价依然跌到每桶35美元,这时候大家才看到问题所在,完全是期货市场炒作的结果,并不是原油供应不了世界的需求,按现在的原油产能,再考虑到世界工业化水平和进程,对石油的需要峰值已经过去,只要排除战争等非常态因素的影响,我估计在未来二十年内,都不会发生什么石油危机,有的只会是人祸,就像2008年那样的价格炒作或是故意囤积居奇造成人为能源危机以获取不道德暴利,特别是在新能源的应用普及化之后,人类会找到可行的办法慢慢替代石油的。

在这里面美元与大宗商品有非常紧密且微妙的关系,你可以想象资金就像流水一样,它会在美元与大宗商品之间选择,当它流向那一方的时候,那一方就会应声上涨。只要投资者都去投资大宗商品的时候,就会把手中的美元换成大宗商品,这时候对美元的需要就不怎么强烈,短期来看它会对美元造成贬值,当然美国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和贸易收支等都会对美元指数造成影响,但这些影响远远没有短期需要对美元指数的影响来得直接;反过来说如果大家都觉得大宗商品无利可图时,这时候就需要把大宗商品换成其它资产,这时候美元和美国国债会成为最佳选择,这些都会促使美元升值,无论是不是出于避险目的,当投资者想换掉大宗商品时,第一选择就是美元。所以美元和大宗商品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只要美元涨了,大宗商品一般就是下跌趋势,美元跌了,大宗商品一般就是上涨趋势,同向运动的情况几乎没有出现过,有也只是非常短暂的一小段时间,之后必定是分道扬镳。

其实它们之间这种负相关关系可以更直白的表达,只要经济向好时或者说预期向好时,美元就会下跌,大宗商品就会上涨,而经济陷入低谷时,美元就会看涨,而大宗商品就会看跌。这从宏观上来看也是合乎逻辑的,经济向好的时候美国每年都有大量的贸易逆差,这使得美元无法强势,而弱势美元从近几年来看也没有效抑制廉价商品出口到美国,这说明美元贬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间接证明了美国自从上世纪后半叶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后,没有找到新的有效经济增长点。除了实体经济的好坏对美元和大宗商品的影响外,流动性过剩使得大量资本流入金融市场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型的商品资产泡沫,从投资的角度来讲,这样的“盛宴”也可以参与享受一番;例如原油每桶35美元到现在每桶80美元,无论是因为实体经济复苏还是大宗商品资产泡沫,价值投资者都应该参与,对我们来说每桶现在为什么是80美元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桶原油值35美元。

您也许觉得奇怪,这个跟价值投资A股有什么关系,前面说过价值投资我们只管公司值不值这钱,而宏观经济只要了解大方向就可以了,不要去钻牛角尖“解读”经济,更不要去“预测”经济未来走势,这样的错误让经济学家去犯,毕竟这群人是务虚派,这是他们的工作,对投资者来说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当我们了解美元与大宗商品关系的时候,其实是了解一种世界经济的宏观走向,而现在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比日本还要高,可以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是同呼吸,共冷暖,国内的一些统计数字有时候有太多的“中国特色”,而了解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是了解中国经济的一部份,中国越来越难走出“独立行情”,它必将溶入世界经济大潮中。

美元疲软的原因  美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是导致美元贬值的根本原因。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对美国金融系统和房地产市场造成巨大打击,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贬值趋势。

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扭转了前几任财政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2000年甚至创造了2369亿美元的财政盈余。然而,小布什上台后,对克林顿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取了以减税为核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不断加大。美国在过去5年一直都面临巨额赤字,其中2004年财政赤字更是创下4130 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在2007年10~12月,美国财政赤字比上年同期增加 25.6%,为1538亿美元。受经济增长放缓影响,税收增幅在2008年会有所下降,但战争开支仍然将继续扩大,因此美国2008年的财政赤字可能增加。

与此同时,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也在持续膨胀。1991年美国经常账户还维持着少量的盈余,到了2005年第四季度,经常项目赤字已经达到GDP的6.8%。2007年美国的外部失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第二季度经常账户赤字已经减少为GDP的5.5%。美国出现的巨额经常账户赤字,一是因为美国居民的储蓄率太低,美国消费者在美联储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习惯了借债消费,导致对进口品的需求相应增加。二是美国在过去几年经济增长相对超过了欧洲和日本,这也使得其进口需求增加。此外,石油价格上涨也是导致美国经常账户出现巨额赤字的原因之一。如果扣除掉石油进口因素,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经常账户占GDP的比例会减少到3.5%。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导致了最近半年来美元的加速贬值。自2000年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费带动,而消费的增长主要不是由于收入的提高,而是房地产价格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但是,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最为繁荣的时候,危机的已经播下。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放松了标准,并创造出很多“前松后紧”的品种,对原本不够资格的购房者提供抵押。在头几年里,借款者还款额很低而且金额固定。但是过了这段时间之后,利率就会重新设定,购房者的还款压力将骤然上升。如果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那么发放次级债对于房地产金融确实是绝佳选择,一是可以赚取更高的利率,二是如果发生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而收回本息。然而一旦市场利率上升、房地产价格下跌,次级债市场就面临灭顶之灾。市场利率上升使得购房者的压力骤然增加;房地产价格下跌使得金融机构即使拍卖抵押房地产也难以获得本金的全额偿付。

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没有真正结束。大批有风险的次级抵押到2008年会进入利率重新设定的时期,估计违约率将再次大幅度提高。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很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遭受巨额损失,导致市场上流动性出现恐慌性的短缺。如果次贷危机使得很多美国家庭面临破产之虞,一定会对美国的消费带来冲击,而消费已经占美国GDP的72%。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即使美国不会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但是增速放缓几乎已经成为定局。IMF的报告认为,美国经济走势不容乐观,预计其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均为1.9%,低于2007年的2.9%,比原来的预测分别降低0.1个和0.9个百分点。

美元贬值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美元贬值将加剧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随着美元贬值,进口产品的价格将上升,进而有可能推高美国的整体价格水平。尤其是,全球能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急剧上涨,已经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如果这些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进一步传导到制造品价格,对于美国这样的进口大国来说,通货膨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这将使得美联储处于两难选择:如果提高利率,次贷危机可能愈演愈烈,但是如果通过大幅度降低利率来拯救住房抵押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又可能使得通货膨胀抬头。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美国可能再次陷入滞胀的困境。

其次,美元贬值对美国扩大出口有积极作用,但改善美国长期失衡的国际收支账户作用有限。美元贬值增加了美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同时外国商品相对来说变得更贵,从而美国会减少进口。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7年9 月份美国出口额增长1.1%,至1401.5亿美元;进口额增长0.6%,至1966亿美元。 9月份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较8月份收窄0.6%,至564.5亿美元。但是,美元贬值对改善美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是有限的。一方面,美国的进口中包括大量的原油和初级产品。这些产品的价格在过去几年出现了飙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美元贬值。所以美元继续贬值,尽管可能会导致石油和初级产品的进口数量减少,但其进口总额并不一定减少或者减少有限。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尽管美国2007年10月份实现了出口增长,但贸易赤字较 9月份上升了1.2%,至578亿美元。赤字增加的首要原因就是原油进口额的增加。另一方面,导致美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不是汇率问题而是美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美国和居民的消费支出过多,储蓄率难以提高,这是美国存在经常账户赤字的宏观经济根源。而要根本上改变这个状况,光靠货币贬值是不行的。

美元贬值对美国的金融体系和美元的国际地位有一定的冲击。外国所持有的以美元计价的资产高达5万亿美元,美元贬值使各国的损失很大。在降低了投资美国各类债券的热情的同时,为了减少损失,投资主体便会抛售美元资产以降低持有比例,资金流出美国去寻找新的价值洼地。这样对美国的金融系统是一种冲击。美国财政部的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8月,27个主要海外经济体中有15个净减持了美国国债。其中,日本净减持比例达到4%,为7年来最大减幅。当月,海外官方和个人对美国股票、债券及其他票据的总投资净流出为 693亿美元,为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危机以来的首次。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多次降低利率,与此同时,欧洲和日本由于担心通货膨胀压力,可能仍然维持利率不变,这会使得美国和欧洲、日本的利差继续缩小,投资者更倾向于抛售美元,加剧了对美元汇率的打压。同时,如果美元持续走弱,美元的强势地位将受到不断走强货币的挑战,美元在国际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将受到削弱。伊朗已经宣布放弃用美元结算石油交易;阿联酋也已经声称,如果美元继续贬值将考虑放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在现有的国际收支失衡格局下,东亚和石油出口国将其贸易顺差大量购买美元资产,这在过去造成了全球实际利率偏低和美国消费旺盛的局面,但是,随着美元的贬值,外国投资者不会长期忍受其美国资产的低回报率,它们为美国借贷提供资金的意愿也将下降。一旦外国投资者不愿意再为美国的双赤字融资,当前全球失衡格局中微妙而脆弱的平衡也将彻底遭到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是美国的总统大选年,执政的共和党可能会继续放任美元贬值,取减税、降低利率等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如果民主党上台,则会倾向于用一种强势美元的政策吸引国际资本,巩固美国金融界的优势地位,改变目前的财政赤字和资本流出的现状。这也可能使得美元在2008年或2009年出现拐点。

美元贬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元贬值将直接促成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给全球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历史经验表明,原油价格和黄金(218.75,-0.73,-0.33%,吧)价格均与美元汇率逆向而动。由于美元仍然是国际石油交易中的垄断性计价货币,美元贬值导致了产油国的石油收入下降,这种情况下,产油国一方面在油价攀升的同时依然限产保价,从而进一步抬高石油价格;另一方面为推进投资多元化,抛售美元资产而置换其他资产,从而加剧了美元贬值。黄金历来是人们对抗通货膨胀和国际储备货币贬值的强有力工具。黄金价格飙升时期,往往是通胀压力加剧,或者美元大幅贬值时期。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会带动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比如,石油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各国开发生物燃料的热潮,随着玉米(1760,16.00,0.92%,吧)等作物被用于生产乙醇,玉米的价格不断提高,导致了靠以玉米为饲料的牲畜价格提高。大量耕地被用于种植玉米,使得种植其他农产物的耕地面积减少,于是推动了全球粮食价格的上涨。

美元贬值和汇率波动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外汇交易、汇率形成、债券发行、金融资产定价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美元持续贬值、波动频繁,首先会直接导致外汇市场交易增加和各种货币之间汇率关系的频繁调整,加剧了外汇市场的动荡;其次,美元贬值会造成美元计价资产与其他币种计价资产相对价值的变化,投资者将因此对不同币种计价资产价值和收益率进行重估,并相应地调整金融资产投资组合,从而导致金融投机交易增加和资金的无序流动,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再次,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取的降低利率和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法使得全球市场上原本已经泛滥成灾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加,投机资本规模不减反增,全球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继续增加。

美元贬值对发达的经济体国家出口贸易有不利影响,可能触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比如说,美元贬值意味着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欧元国家的商品出口竞争力将受到影响。欧洲两家主要航空航天制造集团,达索航空公司和EADS也因为美元贬值使得其以欧元结算的生产成本上升,以美元售出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宣布将把旗下部分流水线迁至以美元为主要货币的地区进行生产,以削减劳资开支,缓解因欧元对美元升值带来的成本增长压力,从而改变美元不断贬值带来的不利境地。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也不无担心地认为,如果不取措施解决美元贬值引起的汇率问题,可能引发“经济战”。特别是对美国国内市场依赖比较大的企业将面临沉重的打击,日本丰田汽车的股价在美元持续贬值的预期下曾跌到了14个月以来的最低价位。

美元贬值将给新兴经济体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首先,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损失就是外汇储备缩水。由于长期对美国贸易顺差,新兴经济体积累了大量的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外汇储备。美元贬值就意味着它们财富的“蒸发”。其次,美元贬值也意味着新兴经济体长期依赖出口发展经济的模式不再可行。由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经济体都彼此联系在一起而无法“脱钩”。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美国消费需求的降低会使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减少、增长放缓。再次,美元贬值将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向新兴经济体寻找投资洼地。大量的外资流入将推动新兴经济体国内资产价格的飙升,滋生经济泡沫。而当美国经济复苏,美元不断走强的时候,资金又会大量从新兴经济体撤出流入美国;由于新兴经济体缺少完善的金融监管系统,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较弱,当大量资金撤出时,便会导致经济泡沫破灭,引发金融危机。

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美元贬值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宏观调控的难度。尽管从2005年7月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累积幅度超过了10%。但是,由于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的汇率又主要是取盯住美元的政策,所以相对于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而言,人民币则出现了贬值。包括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承担美元贬值带来的一些后果。近期人民币加快了升值步伐,美元贬值毫无疑问成了“重要的推手”。

其次,美联储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对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形成掣肘。一旦美国GDP骤然减速或者房地产市场加速下滑,那么美联储可能连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这将造成大量短期资本流出美国,而中国正是这些资本的理想目的地。而中国当前处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涨的状况,理想的政策是提高人民币存利率。而一旦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利率,就会造成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息差进一步缩小或倒挂的局面,引来更多的资本流入。中美息差的缩小或倒挂也会给人民币汇率造成升值压力。

美元贬值将对中国的出口构成严峻的考验。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加大,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将逐渐显露。此外,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特别是从2007年7月起降低了很多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直接压缩了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最近两年,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加,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在本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2008年的出口前景不容乐观。考虑到2007年前三个季度中,净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率约为40%。如果出口萎缩,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严重的影响。

从美国政策调整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来看,历史上,发达国家加息往往会造成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回流,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形成负面冲击。但是这一现象不会发生在目前的中国,当前大量“热钱”流入中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套取中美息差,而是冲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高收益率而来。因此中美息差的缩小或扩大并不会显著影响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格局。另一方面,如果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大幅升值,由此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可能会推高中国资产价格,加剧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股票市场价格上涨主要是内源性而非外生性的,流入中国的外资也大多是股权性的对冲基金,而非外债。因此无论是美元降息还是美元贬值都不会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的内在周期。但这一切均是以中国仍然坚持严格的资本管制为前提的,如果贸然开放资本账户,使得投机资本可以自由进出,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国内资本市场上将立刻“草木皆兵”。

在美元贬值的外力下,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改变中国经济内外失衡有积极作用。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很强,中美贸易顺差的局面一时很难逆转,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存在。这需要两国高层不断加强谈判磋商。同时,尽管错过了人民币升值的最佳时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能停下来。中国应该不断完善金融系统,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影响美元的基本面因素Federal Reserve Bank (Fed):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简称美联储,美国中央银行,完全独立的制定货币政策,来保证经济获得最大程度的非通货膨胀增长。Fed主要政策指标包括:公开市场运作,贴现率(Discount Rate),联邦资金利率(Fed Funds rat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主要负责制订货币政策,包括每年制订8次的关键利率调整公告。FOMC共有12名成员,分别由7名官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裁,以及另外从其他11个地方联邦储备银行总裁中选出的任期为一年的4名成员。

Interest Rates: 利率,即Fed Funds Rate,联邦资金利率,是最为重要的利率指标,也是储蓄机构之间相互的隔夜利率。当Fed希望向市场表达明确的货币政策信号时,会宣布新的利率水平。每次这样的宣布都会引起股票,债券和货币市场较大的动荡。

Discount Rate: 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因储备金等紧急情况向Fed申请,Fed收取的利率。尽管这是个象征性的利率指标,但是其变化也会表达强烈的政策信号。贴现率一般都小于联邦资金利率。

30-year Treasury Bond: 30年期国库券,也叫长期债券,是市场衡量通货膨胀情况的最为重要的指标。市场多少情况下,都是用债券的收益率而不是价格来衡量债券的等级。和所有的债权相同,30年期的国库券和价格呈负相关。长期债券和美元汇率之间没有明确的联系,但是,一般会有如下的联系:因为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原因导致的债券价格下跌,即收益率上升,可能会使美元受压。这些考虑可能由于一些经济数据引起。

但是,随着美国财政部的“借新债还旧债”的实行,30年期国库券的发行量开始萎缩,随即30年期国库券作为一个基准的地位开始让步于10年期国库券。

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一些经济指标对美元有不同的影响:当通货膨胀不成为经济的威胁的时候,强经济指标会对美元汇率形成支持;当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威胁比较明显时,强经济指标会打压美元汇率,手段之一就是卖出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