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怎么控制国际油价

2.材料一 10年,原油价格每桶还不到两美元,到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油价为每桶37美元左右,2008

3.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得到了什么利益?

4.伊拉克战争对欧元的影响

5.美国操控石油价格的方法及其影响!!

美国怎么控制国际油价

伊拉克战争石油价格暴涨_伊拉克战争的油价

国操纵石油市场有三种手段:

第一,美国说服本国石油公司限制开量。最近5年尽管油价很高,但美国石油巨头的开量一直保持在一个水平上。

第二,美国的忠实盟友沙特阿拉伯愿意执行美国的战略,没有表现出大量增加石油供给以打压油价的愿望。

第三,纽约期货市场的大量投机倒把行为是石油价格增长的推动力。

毫无疑问,在那里定调的是美国人,每天大量的期货交易推动着油价上涨。美国还有其它一些方法来操纵油价。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之前说,推翻萨达姆1年后就可每天向市场提供300万桶伊拉克石油,3年之后可达到500万桶,而现在伊拉克石油的出口只有150万桶,甚至低于萨达姆执政时期的出口量。

美国还凭借金融优势在油价上涨中大赚了一把。如美国花旗银行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前10天悄然进入欧洲美元市场,维持了110亿美元的空头头寸,大量对冲在石油价格上涨中做多原油期货做空美元。

材料一 10年,原油价格每桶还不到两美元,到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前,油价为每桶37美元左右,2008

小题1:价格由价值决定,同时受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最终都通过供求关系来表现。(8分)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价格的上升(3分);同时美元贬值,以美元计算的油价不断上升(3分);一些石油生产国处于地区,会影响价格(2分)。(共16分)

小题1:应对高油价,关键是推动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加快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提高国内石油的价格来影响人们的需求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方式的转变。(每点3分,共12分)

本考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受油价上涨的影响最大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经济知识的理解。

小题1:可以从价格由价值决定、供求关系、美元贬值、地区等方面来分析回答。

小题1:可以从技术创新、新能源的开发、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回答。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得到了什么利益?

得到的就是中东地区这个能源基地的稳定,维护了美国及其世界各国,以合理价格购买石油的权利。\x0d\1、伊拉克萨达姆是一个独裁的残暴的地区性强国,并且和周边阿拉伯国家存在巨大矛盾(萨达姆发动过2场针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战争,其中包括吞并弱小的科威特),\x0d\2、设美国不推翻伊拉克,美国的长期制裁是解决不了萨达姆更替的,因此迫于人道主义压力,未来国际社会会要求解除萨达姆的制裁,这就等于给萨达姆松了绑,那么伊拉克会再次做大后,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中东地区失去稳定(入侵周边国家、甚至控制油田等等),总之会造成石油短缺,油价暴涨等等,越是发达国家对于石油依赖越大,到时损失也越大,因此美国要维持中东地区的稳定。.\x0d\\x0d\中东这个能源基地存在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许多人只知道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矛盾,其实阿拉伯国家之间矛盾也错综复杂,也是非常大,以前的萨达姆和科威特和沙特的矛盾就是非常大,萨达姆指责科威特的石油是从伊拉克流过去的(科威特地势低洼),窃取自己的石油,另外伊朗波斯民族属于什叶派,同一些阿拉伯国家矛盾也很大,但是只有伊拉克可以抗衡伊朗的影响(但是萨达姆本身又是一只猛虎,对周边阿拉伯国家构成威胁),目前美国已经摆平了伊拉克,目前伊拉克还是比较虚弱,在加上伊朗研制核武器,中东其他阿拉伯国家已经对于伊朗非常担心了,还有就是以色列也担心伊朗,伊朗一直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因此美国要出面解决伊朗核问题,否则中东地区有可能再次陷入动荡。

伊拉克战争对欧元的影响

布什当然十分清楚,这场战争要冒多大的政治风险,但美国最终还是打着“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幌子坚决地发动了战争。作为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当然不会为了“人道主义”而大动干戈,而是有深层的政治经济目的,有人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攻伊是美元对欧元的战争。

强势美元政策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但欧元的走强成了市场的不可逆转之势

美国曾在上个世纪创造了经济奇迹:在经济较高增长的同时,保持了低水平的通胀率和失业率。美国居民在享用从国外源源不断拥入的廉价商品的同时,毫无顾虑地实现着“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美联储格林斯潘曾经吸引了全球艳羡的目光:他在保持较低利率,自信地看着世界各地的钞票流入美国的同时,实现了以较低的通胀率和储蓄率来维持美国经济繁荣的目标。这其中的秘诀,普通美国人也许不太清楚,但美国高层当然心里明白,这得归功于“强势美元”。换句话说,美国的经济繁荣归根结底得益于美元的坚挺,美国可以充当最后者,通过发行大量债券弥补赤字。因为债市上有大量的买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国外资金。这样,外国以贸易形式从美国赚取的美元最终又以购买美元债券的形式回流到美国本土,进一步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美元在大量回流资金的支持下变得更为坚挺。如此良性循环,构筑着美国经济发展的坚实链条。

但链条的一个环节终于出现了问题。2000年4月以来,美国以“”为代表的新经济泡沫开始破裂,接踵而至的是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和美国大公司财务丑闻,市场一片哗然,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急转直下,美国经济由此步入衰退。更为致命的是,格林斯潘手上那个“降息”的法宝却怎么也拉不起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却表现相对良好,股市相对健康,利率也高于美国。因此,从2002年开始,国际资本市场上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大量的国际资金流出美国,转而投向欧洲和亚洲,而表现在国际汇市上就是欧元逐步升值,维持了长时间坚挺的美元开始走下坡路。尽管美国财长一再发表声明,强势美元政策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但欧元的走强似乎成了市场的不可逆转之势。在万般无奈之下,布什希冀通过大规模削减税收和大量扩充军费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后果却是美国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美元贬值的压力不断加大,欧元却升值至自诞生以来的最高水平。欧元的升值进一步带动了资金从美国流出,从2002年第四季度起,每个月净流入欧洲的国际资本都在150亿欧元以上,并大量购买欧洲的债券,这是自1995年以来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美国后的第一次明确转向。如果任这种趋势发展,美国面临的将是比19年亚洲金融危机还要严重的金融风暴,美国经济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美国要取措施阻止国际资本流向欧元区,从而彻底打垮欧元的支撑点

面对直接威胁自己的欧元,美国无论如何也要取行动阻断欧元的上升势头,阻止欧元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主导货币。美国只有“华山一条道”:阻止国际资本流向欧元区,从而彻底打垮欧元的支撑点。这条道就是战争,“消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成了最好的借口。

首先,通过占领伊拉克,铲除萨达姆,夺取中东石油,控制国际油价,打击对手。美国占世界人口的5%,却消耗全球近42%的能源。中东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6%,控制了中东石油就等于控制了国际油市,美国从而可以从自身利益出发来主导国际油价,并以此打击对手。据统计,油价每下跌1美元,俄罗斯就要减少10亿美元的收入。相比之下,欧盟国家60%以上的能源都需要进口,除英国(其北部有一定的石油储备)外,欧盟国家的石油进口依赖率高达80%至90%,其中德国最高,达98%。对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欧盟国家来说,油价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严重影响本国的经济增长。美国的算盘正是基于这一点:通过控制国际油价,恶化欧元区国家的财政状况,破坏《稳定与增长公约》的基础,打击欧元。

其次,通过战争来打击欧元区的消费者信心。从地缘上来讲,中东远离美洲大陆,而靠近欧洲。可以说,战争引起的消费者信心下降对欧元区国家的影响要远大于对美国的影响。而对目前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欧元区国家来说,消费者信心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最近来自欧盟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欧元区经济学家都认为,一旦战火蔓延到伊拉克的邻国,欧元区消费者的信心将一落千丈,欧元区经济将面临很大困难,欧元及所有欧元资产必将蒙受巨大损失。

其三,美国甚至早已好了后路,即使美伊战争向不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美国到时也能拿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让欧盟掏钱参与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光是这笔重建费用就足以让欧元区国家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

一旦欧洲另起炉灶,美国将多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事实上,“将国内矛盾引向国外”是美国的一贯做法。还未从人们记忆中消失的科索沃战争就是明证。

在欧元启动前夕,美国其实已经看清了欧元成功启动可能对美元带来的巨大挑战。美国十分清楚,联合的欧洲大陆对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利益形成了巨大威胁。从经济层面看,欧元这个新生事物虽然在婴儿期不会对美元构成直接威胁,但挑战美元作为世界强币的地位只是时间问题。从政治层面来看,虽然英国尚未加入欧元区,但欧洲大陆的联合统一将发出美国极其不愿听到的不同的声音。从军事层面看,欧洲的军事力量早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就让美国心领神会。一旦欧洲另起炉灶,美国将多了一个强大的敌人。正因为如此,科索沃战争前夕,美国大多数议员坚持通过武力来阻止欧洲另立门户,即通过深入欧洲腹地,在欧洲的心脏地带发动战争,阻止国际资本流向欧洲,如果不能彻底打垮欧元,也要拖延欧元“从婴儿长成大人”的时间。事实证明,欧元在科索沃战争开始后立即下滑,从1999年初启动时创下1欧元兑换1.1877美元的高价后,欧元便一直呈现跌势,到1999年末,1欧元仅能兑换1.0075美元,全年累计跌幅近14%。欧元的一路下跌大大动摇了国际资本对欧元能否整合成功的信心,严重影响了欧洲统一的进程。欧盟官员在战后曾明确表示:科索沃战争是一场需要欧盟认真反思的战争。

同样需要反思的还有,科索沃战后的重建也给欧盟带来了不小的负担。正如欧洲流行的俗语“战争是美国人的事,而和平是欧洲人的事”所言,欧盟为科索沃的战后重建支付了大部分的费用,这自然扩大了欧元区国家的财政支出,加重了财政赤字压力,从而给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欧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一极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虽然美国对欧元处心积虑地加以打击,但欧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一极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第一,经济决定金融,欧元区国家相对较好的经济基本面是欧元走强的决定性因素。与美国的经济颓势相比,欧元区国家的经济运行正相对稳定增长,主要推动力为出口增长、建筑业增长以及金融和商业的增长。

第二,欧元在国际贸易结算和国际货币储备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从前者来看,欧洲跨国公司以欧元结算,泛欧的兼并和收购也多数以欧元结算;欧元区国家之间的贸易、美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和亚洲向欧元区的出口大部分都以欧元结算。从后者来看,欧元在国际货币储备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2002年后欧元的实质性发行和流通因沿袭了原德国马克的份额而跃升到国际货币储备中的第二位,并极有可能在今后逐步发展到与美元相抗衡的地位。同时,世界各国的储备当局为了避免单一盯住美元所带来的风险,可能会逐步抛出一部分美元而持有部分欧元。

当然,欧元要想真正成为能与美元分庭抗礼的国际强币,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而且欧元向强币进军的旅程将不会一帆风顺。对这一点,包括欧洲中央银行在内的国际机构都有清醒的认识。

美国很难重演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

经济是基础,政治永远为经济服务,这在世界头号市场经济国家的美国尤其如此。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铲除萨达姆,而是要决不手软地捍卫其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美国对法德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持不合作立场表示不满,美卿鲍威尔和英国首相布莱尔甚至公开表示法德的选择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和“发生在欧洲最危险的政治游戏”,实际上,美国从一开始就没有奢望法德会加入其攻打伊拉克的行列。

美国期望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但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它的算盘有可能要落空。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美国经济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的结构调整正进入结构收益和经济周期效应显现时期,经济结构周期和经济运行周期处于上行通道,而海湾战争只不过是给美国的经济复苏打了一针强心剂,美国经济在1992年4月出现了复苏,并实现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近10年经济增长周期。但时至今日,美国经济处在了衰退边缘。在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长时间的增长之后,美国已经进入了生产能力过剩时代,普遍存在的消费不旺和通货紧缩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解决。因此,对美国经济来说,此次战争行动不会使1991年海湾战争的好戏重演。

美国操控石油价格的方法及其影响!!

美国操纵石油市场有三种手段。第一,美国说服本国石油公司限制开量。最近5年尽管油价很高,但美国石油巨头的开量一直保持在一个水平上。第二,美国的忠实盟友沙特阿拉伯愿意执行美国的战略,没有表现出大量增加石油供给以打压油价的愿望。第三,纽约期货市场的大量投机倒把行为是石油价格增长的推动力。毫无疑问,在那里定调的是美国人,每天大量的期货交易推动着油价上涨。美国还有其它一些方法来操纵油价。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之前说,推翻萨达姆1年后就可每天向市场提供300万桶伊拉克石油,3年之后可达到500万桶,而现在伊拉克石油的出口只有150万桶,甚至低于萨达姆执政时期的出口量。也就是说,美国不需要过多地出口伊拉克石油。美国人不愿意动用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现在已经储存了7亿桶,准备增加到10亿桶。这意味着,美国每天要按高油价购买数十万桶石油,这对油价有什么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第五美国充分运用自身影响力和主导性,以市场作用调侃市场、调侃价格、调侃技术、调侃心理。例如,在国际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低利率和疲软股价中,美国将有实力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招募到国际石油市场,将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资金转移至石油市场。国际石油价格高企不仅吸引了国际汇市上的资金进入期货市场而对美元贬值产生助力,而且并没有导致美国因进口原油造成巨大损失,其中核心在于美元效应。因为美国的进口商能够运用期货市场对冲油价上涨的影响,相反美国还凭借金融优势在油价上涨中大赚了一把。如美国花旗银行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前10天悄然进入欧洲美元市场,维持了110亿美元的空头头寸,大量对冲在石油价格上涨中做多原油期货做空美元。

中国石油大学刘林教授研究认为“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美元事实上承担了全球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计价单位三大职能。”从交易来看,全球4/5以上的外汇交易以及超过一半的出口是以美元来计价的。从储藏来看,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2/3是由美元来充当的。从计价来看,在当前的国际石油交易中,几乎100%是以美元计价的,每年全球的石油贸易超过6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0%。

美国为了缓解次贷危机所取的低利率和弱势美元政策,直接带来了流动性泛滥,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包括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原油价格在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2008年7月达到历史最高点每桶147美元。在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背景下,油价又迅速一路下跌至35美元。 “ (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流动性泛滥和经济的强劲增长导致原油价格暴涨; 而金融危机导致流动性不足,当流动性不足时,实体经济衰退,石油市场又会受到美元计价机制的影响,导致原油价格暴跌。” 石油价格的暴涨与暴跌看似扑朔迷离,背后其实是美国根据国内经济利益和全球利益的需要在操控着油价。

虽然美国没有宣布美元与石油直接挂钩,但美国通过垄断像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交易计价权,保证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这就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与石油美元定价机制之间最本质的关系。首先,美国财政部可以几乎不花成本狂印美钞,在全球市场购买石油,美国输出美元这一虚拟符号,换取到的是真金白银的石油。这是美国和美元的特权,这种特权正是通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实现的。其次,美国可以根据国内经济利益和全球利益的需要来影响和控制油价。既然石油交易以美元计价,任何国家只要购买石油,就必须要美元,这样,美国就可以通过国内的利率调整和美元汇率政策影响和操纵国际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