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量增长影响因素

2.美国本身也是石油出口国,为什么还要打压油价?

3.现实美国油价折合人民币多少钱一升

4.2007年国际原油市场行情走势以及中国市场行情分析

5.近五年国际原油价格及美国、香港、中国的油价、黄金、粮食的价格

6.美国油价按人民币算多少钱一升呢(2011年5月呵)

7.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产油国,为什么油价还涨上天了?

8.国际油价涨跌是怎么定的

产量增长影响因素

美国油价的变化历史图片_美国油价的变化历史

原油产量的增长的影响因素与储量增长略有不同,这些因素包括储量增长情况、开发工作量、市场油价、开发理论与技术进步、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国家经济状况等。

3.4.1.1 储量增长情况

原油的储量是产量的资源基础,因此,储量的增长情况直接影响着产量的增长。在3.1.2小节中已阐述了美国的原油储量增长和资源探明率状况。油气生产商在获得新增可采储量后,会在适当的政策和市场条件下开发这些储量,因此,产量的增长滞后于新增可采储量的增长[95~98]。

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来看,原油产量的高峰发生在1970年,比原油新增可采储量的高峰(1951年)滞后了19年(图3.34)。根据3.3.2小节中的储量增长的阶段划分,1970年是新增可采储量稳定增长与递减阶段的转折点,1970年之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新增可采储量呈现出了明显递减的趋势,产量在此时也开始递减。在1971~2004年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产量递减速度为1.87%。

新增可采储量和产量共同影响着储采比的变化。在70年代之前,美国的产量迅速增长,1945~1970年,美国本土48州的原油产量以4%的速度递增,而同期的新增可采储量增长速度为1.89%,并且在1967年以后,美国的原油年产量几乎都超过当年的新增可采储量,这使得原油储采比在70年代之前连续下滑(图3.35)。全美和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储采比分别在1968年和1967年降至略低于10。1971~2004年间,由于阿拉斯加和90年代以来深水区域的储量贡献,全美的平均储采比为10.5;若不考虑阿拉斯加和深水区域的贡献,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储采比在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稳定在8 的水平,但由于产量的递减速度大于新增可采储量的递减速度,1999~2004年的平均储采比有所回升,达到9.6。

图3.34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新增可采储量与产量

图3.35 美国原油储采比

一方面,随着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新增可采储量的逐渐减少,原油的可采储量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无论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还是油气生产商的经营战略角度,储采比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调控。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产量总体上的递减趋势。

3.4.1.2 市场油价

20世纪以前,美国原油产量较低,进入20世纪以后,蒸汽机的发明带动了对原油的需求,1902年美国原油产量超过1000万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汽车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原油产量也开始快速增长,至1944年,美国的原油产量已达到2.29亿吨。1918~1944年间,原油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5.3%,同期的油价平均为1.33美圆/桶。

1945~1973年间,美国的国内油价高于国际油价,这直接刺激了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美国全国的原油产量在1970年达到峰值,为4.80亿吨。但在此之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产量开始递减,在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美国政府对油价进行严格管制,大大低于当时的国际油价,这使得石油生产商对国内原油开发失去兴趣,从而使美国的原油产量开始递减。虽然在1981年油价控制解除之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递减速度减缓,并在和1985两年间有所回升,但1986年油价暴跌,使得产量随之下滑(图3.36)。

图3.36 美国原油产量与油价

从图3.36中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油价的涨跌只能在短期内刺激原油产量递减速度的变化,但是由于受储量增长逐渐减缓的影响,原油产量总体下降的趋势已无法避免。

单口油井日产量的变化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油田开发状况与地质状况,二是油价。长期的油气田开发必然会导致单口油井日产量在经历了高峰之后开始递减,但从经济性出发,单口油井日产量对油价的变化非常敏感。油价的上涨降低了开发门槛,使得一些在低油价条件下无法经济开采的低产油田可以经济开采。低产油田的加入降低了单口油井的平均日产量。在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单口油井日产量与油价在一定程度上呈负相关关系。

在20世纪的20~40年代,美国的原油储量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发现了一系列的大油田,同时期的单口油井日产量在开发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攀升,从1900年的0.3吨/日增至1944年的1.52吨/日(图3.37)。1945年起,美国的国内油价高于国际油价,这促进了低产油田的开发,在1945~1958年这段时间内,单口油井日产量增长速度明显减缓。1958~1972年,虽然美国的名义油价仍高于国际油价,但对通货膨胀和汇率进行调整后,以2004年美圆计算的油价实际上是在下降,此时,低产油井无法经济开采,单口油井日产量逐步攀升,1972年达到高峰,平均为2.49吨。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对油价进行了管制,虽然国内油价大大低于国际油价,但是与石油危机之前相比,油价不仅提高幅度大,而且连续上涨;到1981年美国政府解除油价管制时,油价达到31.77美圆/桶。在这段时期内,美国的单口油井日产量不断下降,从1973年的2.47吨降至1981年的1.70吨。1986年发生了油价暴跌,一些低产井被逐渐废弃,单口油井日产量的下降速度与之前相比有所减缓,2001年以来,油价持续走高,单井日产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图3.37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单口油井日产量与美国油价

3.4.1.3 开发工作量

美国能以较低的储采比使油气产量多年来维持相当高的水平,除资源条件等原因外,有庞大的开发工作量作为后盾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保持原油的稳产和上产,美国每年都要完成大量的钻井工作量,产油井数也随之大幅度增加。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在1923年原油产量初次达到1亿吨时,有产油井29万口;1940年,原油产量初次达到2亿吨时,有产油井39万口;1951年产量为3亿吨时,有产油井47.5万口;1966年产量达到4亿吨时,有产油井58.3万口(图3.38)。

1945年以来,美国的开发活动经历了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发生在50年代中期,1955年,美国活动钻机数达到首个高峰,为2686台。1956年钻开发井4.1万口,其中原油开发井2.8万口。第二次高峰发生在80年代,1981年美国有活动钻机3970台,钻开发井7.4万口,其中原油开发井4.1万口。1986年,由于受到油价暴跌的影响,美国开发井数随之下滑。虽然2000年以来,美国开发井略有增长,但远远不及高峰时期。2004年,全美钻开发井3.2万口,尚不及1985年的原油开发井数(图3.39,图3.40)。

从美国本土48州来看,1945年起,美国开始实行高于国际油价的政策,国内开发活动随之增加。美国本土48州开发井数目从1945年的1.8万口增至1956年的4.1万口,增长了近1.3倍(图3.41)。但由于60年代,国际七大石油公司操纵着原油定价权,国际油价较低,石油公司可以通过进口原油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们对本国的开发活动逐渐减少,到1971年,美国本土48州开发井数已降至1.9万口。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到来,美国开始实施低油价政策以保护国内经济,但随着国际油价的暴涨,美国国内油价也逐步跳高,这刺激了美国国内的开发活动,开发井数目也逐渐上升。1981年,美国完全解除价格管制,当年的开发井数也随之达到高峰,但随着1986年国际油价的暴跌,开发井数也急剧下滑。在1973~2004年间,美国开发井数与以2004年美圆计算的美国国内油价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53,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置信度99%)。这说明开发活动受价格的影响显著。

图3.38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产量与产油井

图3.39 美国全国开发井与活动钻机数

美国国内低产井比例较大,与1978年相比,1979年本土48州生产井共增长了13952口,其中低产井有11675口。到1983年,美国共有单井日产量低于10桶(约1.36吨)的低产井44万口,这些低产井当年产量约0.65亿吨。到2003年,全美低产井占产油井总数的77%,它们的平均日产量不足0.3吨,这些井的产量之和占全美总产量的15%[99]。形成“多井低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90]:其一,高产富集的储量所占比例不大。根据兰德公司1976年的统计结果,美国91.3%的原油储量集中分布在18个含油气州中。在这些州中,可采储量大于5亿桶(约0.68亿吨)的特大型、大型油田储量仅占总储量43%。其二,由于美国石油工业发展初期的“掠夺式开采”,油井产量迅速递减,低产井大量出现。

图3.40 美国全国开发井构成

图3.41 美国本土48州开发井与油价

3.4.1.4 开发理论发展与技术进步

在石油勘探和开发工程中,钻井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工程特征,涉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钻井工程理论上以流体力学、管柱力学、岩石力学、化学、测量与控制等学科为基础;技术上,以井眼轨迹控制技术、井眼稳定技术、高效破岩与洗井技术、保护油气层技术和油井设计技术为关键技术。

文中在2.3.2.3小节中回顾了美国钻井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20世纪以来的钻井技术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概念时期(1901~1919年)、发展时期(1920~1948年)、科学化钻井时期(1949~1969年)和自动化钻井时期(1970年至今)(图3.42)。

图3.42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产量历史与石油工业的理论和技术进步

概念时期:20世纪初期,美国的钻井技术刚刚起步,原油产量从1901年的不足1千万吨增至1919年的0.5亿吨。1859~1919年,全美累计原油产量仅占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可采资源量的2%。技术进步不断推动着单井产量的增长,到1919年,单井日产量已逐渐增至0.30吨。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之后,内燃机技术推动了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在钻井技术上,派生出了内燃机驱动钻机,同时,牙轮钻头和固井工艺进一步发展。到1948年,美国原油产量已增至2.76亿吨,单井日产量达到1.72吨,原油采出率增至15.20%。

科学化钻井时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对原油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促进了开发工艺的不断提高。在此时期,发展了钻柱力学和井斜控制理论,喷射钻井、参数优选和地层压力检测等技术。到1969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达到4.50亿吨,单井日产量为2.27吨,原油采出率也达到37.60%。

自动化钻井时期:计算机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的引入和无线随钻测量技术的研发,是钻井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计算机技术推动了钻井数学建模与定量分析,加快了科学化钻井的发展。70年代以后,美国本土48州开采难度增大,表现为储层质量下降,钻井深度增加。在单口油井的日产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采出率从1970年的39%增长到2004年的70.4%。这些数据表明,美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对开发理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只有在理论和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以前的难采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开发。

3.4.1.5 政策法规

与3.3.1.4小节中介绍政策法规对储量增长的影响类似,这里也从美国众多的联邦石油政策法规中选择典型的政策法规分析其对原油产量的影响(图3.43)。

图3.43 美国原油产量与石油法规、政策

美国政府于1916年实行的《无形钻井开发费扣减》政策能使油气生产者尽快回收风险勘探与开发投资,推迟向政府缴纳所得税的时间,提高了油气生产者进行油气勘探与开发活动的积极性。1924年实行的《耗减百分比津贴》政策则为美国石油工业维持了大量的勘探风险资金。这两项政策是美国20世纪20~30年代原油产量快速增长的直接动力。在经济大萧条之前,美国本土48州的原油产量在1923年首次达到1亿吨,并从1926年起,原油产量始终保持在1亿吨以上。

20世纪30年代之前,油气资源处于无序开采状态。为保护石油资源,1930年的矿区租赁法修正案要求矿区作业者应按照规定的井网密度钻井。此外,为制止原油生产的混乱局面,控制产量,稳定油价,产油较多的俄克拉何马州和得克萨斯州分别于1928年和1932年通过了按市场需求比例生产石油的法律。根据这些法规,由州法律委员会确定某一时期内市场对原油的需求总量,然后分配给油田,进而将每个油田的生产配额分配给矿区租赁人或每口井。在市场需求旺盛时,规定了每口井的最大生产许可量;在市场疲软时,每口井的产量限制在最大许可量的某一百分比水平。1929年经济大萧条开始至按市场需求比例法实施前,某些州油价跌至10美分/桶,而且由于掠夺性开采,单口油井日产量迅速下降(图3.37);该法实施后,油价趋于稳定,生产井的采收率得到了有效控制。1934年,加利福尼亚州、阿肯色州、科罗拉多州、伊利诺伊州、堪萨斯州、密歇根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得克萨斯州结成产油州同盟,该同盟于1935年通过了《科那里豪特石油法》(Connally Hot Oil Act),并获得了国会的批准。这些法律规定既稳定了油价,也保护了油田。

1959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限制石油进口计划”(MOIP)。该计划实施的部分原因是美国国内油价高于国际油价,为降低美国对国外原油的依赖程度,保护本国石油工业,美国政府将原油的进口量限定为不超过国内需求量的9%。这项计划在1973年该项计划终止前持续刺激着美国原油产量的攀升,1970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达到高峰,为4.68亿吨。

1973年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受石油禁运和油价高涨的影响,联邦政府终止了限制石油进口计划,通过了《紧急石油分配法》。该法规定将国内有限的石油产量分配给炼油厂或其他消费者,同时规定了原油的最高限价。1975年,《紧急石油分配法》终止时,又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能法》,该法虽然取消了对某些石油产品的价格限制,但仍控制着石油价格。在此期间,美国国内石油生产商不能享受国际市场油价上涨的好处,因此多数石油开发活动转向国外,美国本土48州的原油产量在1976年已跌至不足3.97亿吨,与1972年相比,下滑15.20%。

1979年,伊朗的政局变动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政府宣布从1979年6月起的28个月内逐步解除国内的原油价格管制,以刺激国内的原油开采。但随后,为防止油气生产商因解除国内油价管制和国际市场油价上涨而获取巨额利润,国会通过了《原油暴利税法》,于1980年3月起生效,里根总统在1988年签署的《混合贸易法案》中取消了原油暴利税。在征收暴利税期间,由于美国国内油价解除管制,较高的国际油价刺激了美国国内的原油开发活动,特别是在1981~1985年期间,高油价降低了原油开采的门槛。在1981~1983年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保持稳定,和1985年的原油产量出现回升,接近3.60亿吨的水平。

从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国内原油产量逐渐下降,为降低对国外原油的依赖程度,政府开始重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相继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刺激原油产量增长。1989年通过了《非常规油气资源抵税法》,该法规定对低产井、重油、边际油井和用三次采油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其支出资本的10%可以用于税收抵免。1995年通过了《免除深水矿区使用费法》,该法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深水区域的油气开发活动。1994年,深水区域产量0.54亿吨,1995年的产量达到0.65亿吨,到2000年,达到1.97亿吨。《免除深水矿区使用费法》在2000年终止,但美国政府继续对深水区域的油气开采给予优惠政策,并且对风险越大的项目给予减免的费用越高。

综上所述,在影响美国原油产量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储量增长情况是资源基础,产量受限于已探明的储量状况;市场油价对美国原油产量的影响仅限于一定时期内,是间接调控因素,它在早期受国家政策调控;开发工作量是影响产量的直接因素;开发理论与技术进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开发成功率和效率,是重要的推动因素;政府的政策法规是影响产量的宏观控制因素,政府通过政策法规一方面调整油价刺激开发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税费优惠措施来发展新的开发理论和技术,并指导开发投资。开发工作量是开发投资的直接体现。较大的开发工作量投入带来了较高的产量。产量的变化趋势也同样影响着政府对石油工业的政策。结合原油储量增长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原油储量与产量的增长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见图3.44。

图3.44 美国原油储量与产量增长因素关系图

美国本身也是石油出口国,为什么还要打压油价?

众所周知,每当面临油价疲软时,欧佩克将开始一轮减产,使油价上涨。但是,今年油价继续下跌。欧佩克会议不仅没有说减产,而且即使在美国的压力下,必须增加产量。我们必须知道,美国现在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油价下跌也对美国不利。美国为什么要压低油价?

1、增加产量前打垮前苏联。事实上,无论是压制油价还是提高油价,经济目的都是第二,关键是要看美国的战略目标。在美苏霸权时期,美国迫使欧佩克增加产量,让石油价格下跌。目的是镇压前苏联。值得注意的是,前苏联是一个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其外贸收入基本上来自石油出口。这种经济上的独特性非常脆弱,美国的目标是前苏联的弱点。

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迫使沙特阿拉伯增加产量并实施“反向石油冲击”战略,该战略显着提高了产量并压低了油价,拖累了苏联经济。石油价格战已成为苏联最终瓦解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这个时候,美国大力推动欧佩克的产量大幅增加,其战略目标是针对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国家。

2、战略目标超出了经济目标。几天前,美国声称退出伊朗核协议,并以更严格的方式对伊朗实施制裁,以获得伊朗的“更高程度”合作。石油是对伊朗经济复苏的有力支持。此外,伊朗恢复经济运转时间尚短,其增产能力仍然有限。低油价将影响伊朗经济乃至政治稳定。美国的另一个“敌人”是委内瑞拉,它也是一个单一的石油生产国。委内瑞拉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低油价不仅导致其经济崩溃,而且还导致政治上的崩溃。此外,美俄关系“看起来很美”,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仍然难以彻底摆脱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依赖。

3、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近年来,全球石油生产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非欧佩克国家的集体崛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巴西等石油产量出现反弹。俄罗斯的产量继续保持强劲,并且在苏联时代继续恢复其记录,份额超过全球12%。其次,页岩油气革命使市场充斥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随着“水平钻井”和“高压裂缝”等技术的改进和规模,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已降至前两年的一半左右。

最后,随着页岩油革命,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随着石油美元的霸权,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家石油价格的控制。虽然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已联合起来,但他们希望降低石油价格并提高石油价格,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国内经济危机。但是,在美国的压制下,沙特阿拉伯不仅会减产,而且还会增加产量。谁控制石油就是控制所有国家。

现实美国油价折合人民币多少钱一升

5.2元一升

1、美国油价是以美元/加仑为单位计算,按照2021年6月数据,约合人民币5.2元/升,柴油约为5.6元/升,而这是在美国全国平均油价持续上涨后的数据,在以往,美国油价一般在人民币4.5元/升左右。

2、美国油价低的原因,是因为美国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每年的产量巨大,并且由于开采技术成熟,所以成本很低,这也反映在油价上面,再加上美国加油含有的税费较低,导致美国的油价是比较低的。截止至2021年6月份,美国的油价约为人民币5.2元/升,这个价格不算很高的,主要是因为美国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每年的产量巨大,并且由于开采技术成熟,所以成本很低,油价也低。

扩展资料:

根据可查资料,2018年末,美国石油储量位438亿桶,位于世界第11位。但是2019年,美国石油产量约为55亿桶,位于世界第一;比储量有3000亿桶的沙特还多,技术原因,美国因为技术突破,通过页岩油压裂技术,大肆开采原先不容易挖掘的石油,从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变成了石油出口国。但是页岩油弊端在于开采成本较高。

此外,EIA发布的月度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WTI原油为68.28美元/桶,高于先前的预期;预计2021年美国原油产量将为1113万桶/日,此前预期为1102万桶/日;预计2022年美国原油产量将为1190万桶/日,此前预计为1173万桶/日;预计2021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预期为511万桶/日,此前预计为505万桶/日;预计2022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速预期为335万桶/日,此前预计为348万桶/日。报告还指出明年OPEC+、美国页岩油和非OPEC国家供应量的增长,将会超过全球消费量的放缓,推动全球基准原油价格降至年均72美元/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EIA上调了对2022年油价的预期,但预期2022年全年原油将供大于求,油价或面临下行可能性。

2007年国际原油市场行情走势以及中国市场行情分析

2006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油价疯涨暴跌,极大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也颠覆了传统的思维理念。自2003 年6 月以来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超级大牛市在2006 年上半年仍得以维系。资金庞大的国际商品指数基金通过买入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期货来对冲通货膨胀风险的投资策略在上半年仍然主导了商品价格的走势。当美联储在六月底进行了第17 次加息后,NYMEX 原油在美国夏季自驾高峰期、飓风预期、以黎冲突升级等众多利多因素的推动下于7 月14 日冲刺到历史高位。

随着此轮加息周期的结束,全球通货膨胀预期逐渐减弱,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的大牛市暂告段落。全球经济在持续加息的背景下,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世界商品热潮开始降温,基金开始撤离商品市场。这使原油在八月初未能借沸扬扬的伊朗核问题及飓风袭击海湾等一系列短多题材突破80 美元,反而走上了漫漫熊途,进入到一轮中期大幅度的回调。至十月原油价格已跌至60 美元下方。油价的持续下跌引起OPEC 各产油国恐慌。OPEC 于10 月19 日晚间就减产护价达成一致意见,决议在其约2,750万桶的原油日产量基础上下调120 万桶。

此次减产给市场增加了一些利多因素,但未能有效推动油价反弹。市场围绕石油输出国减产及石油消费国不断调低需求而展开拉锯战。原油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区间整理后,终在OPEC 于12 月进一步减产及取暖油需求的带动下展开反弹。

由于国内外市场背景存在差异,今年原油与燃料油走势出现一些较为明显的偏离:

(A)进入到2 月份,国际油价因IEA 公布库存大幅上升及调低需求预期持续下跌。国内燃料油则因为资金对原油预期向多,使得价格出现偏离,在春节后的交易中基本上以阳线报收,在国际原油和新加坡燃料油双双回落的情况下,走出抵抗性下跌走势。

(B)6 月下旬原油因伊朗与西方国家难以就核问题谈判达到一致,原油在前期的底部得到支撑。而上海燃料油则因新加坡燃料油市场走疲及国内到货充裕下破前期底部支撑位,进一步走低。

(C)7 月中旬以黎冲突升级,伊核问题和朝鲜导弹发射再起风云,印度孟买连环爆炸案,原油市场一时利多因素云集,并于 7 月14 日创下历史新高。而国内燃料油各地炼厂则因成本大幅增加,几乎无利可图。需求大量减少拖累燃料油表现,沪油未能突破前期高点。

(D)在经历一轮大级别的调整后,燃料油与原油的走势开始分化,燃料油走势尽显疲态,日内波幅窄小,成交量、持仓量明显萎缩。

第二部分 2007 原油市场分析

一、 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放慢

2006 年美国GDP 增长率出现了明显地下滑,投资者开始怀疑美国经济出现拐点。从而引发了市场对原油需求减少的忧虑,为06 年油价的回调垫定了基调。

同时美国经济的放缓意味着加息将告一段落。美国最后的一次加息是在6 月底,至此,自2004 年6 月以来的连续17 次幅度均为25 个基点的加息步伐终于停歇。

此轮美国GDP 增长率的下降主要由房地产降温引起,而房地产主要通过投资、消费和就业来影响美国经济,对经济实际的冲击不会太大,调整期也不会太长。2006 年油价与房价的双双回落亦缓解美国通胀压力。美国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强。美国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海外扩张,另外世界其他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也拉动了美国的贸易出口,促进美国经济,因此美国经济的发展存在趋缓的迹象,但不可能衰退。

虽然明年全球经济成长预计会放慢脚步,但仅是微幅放缓。

二、世界石油供需关系改善

近年来原油供给担忧一直助推着油价走向新高。在油价不断走高的同时,高油价也导致了全球石油消费增长趋势减弱和产量的扩大。而由此引发的原油供需关系的变化将有可能使原油结束数年的牛市。

国际能源署在2006 年10 月将 06、07 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率均调低0.1%,其中2006 年需求增长率由1.2%下调至1.1%, 2007 年石油需求增长率由1.8%下调至1.7%,即8590 万桶/天。

其中来自中国的需求仍然强劲。2006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已占到全球增长的30%以上。另外中国在今年正式进入储油时代,在建立储备的初期将吞噬更多的石油供给。今年8 月,镇海石油战略储备基地正式建成,10 月宣布启用,接受原油注入。目前,其余三个也正在有序建设中,根据计划,它们将在2008 年前陆续投产,届时中国将有1 亿桶原油的储备规模。

同时随着石油投资项目的逐渐投产,OPEC 及非OPEC 的原油产能都有明显增长。其中OPEC 作为世界主要产油地区,石油供给占世界石油总供给量的40.5%。

近年来OPEC 石油供给稳步增加,从03 年的3080 万桶/天增至目前的3470 万桶/天,增幅达12.7%。剩余产能自04 年10 月以来也不断提高,由当时的58 万桶/天,增至目前的338 万桶/天。

非OPEC 国家近年来的石油产量增长更为迅速。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06年非OPEC 国家原油产量增幅达到110 万桶/日,预计明年增幅可达到170 万桶/日,石油总供应量将上升至5270 万桶/天。

增长部分主要来自俄罗斯石油供给的大幅增长。石油工业作为俄罗斯的支柱产业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过去10 年里俄罗斯石油供应量增加了近60%,达到970 万桶/天。预计07 年俄罗斯石油供给可以达到1000 万桶/天以上。

这些均预示着世界石油供需状况在逐步改善。

三、EIA、OPEC 谁主油市沉浮?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通过公布石油库存及需求数据往往可以影响原油市场。近期EIA 公布的原油库存自历史高位有所下滑,但仍远高于一年前的库存水平。高位盘踞的原油库存及EIA 对2006、2007 全球石油需求下调带动国际原油向下波动。

兵来将当,水来土掩。在原价下跌过程中,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往往通过改变减产政策来提前干预以阻止价格下挫,从而保护产油国的利益。而这种政策性的改变并非每次都十分有效。近几年OPEC 经常在原油价格处于55-60 美元/桶间达到限价减产的内部一致意见,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减产方式来提升油价以保护各产油国利益。但从93 年以来OPEC 的减产情况看,由于OPEC 决议减产时通常也为原油市场利空云集的时候,市场转势需要一个过程,因此OPEC 达成减产决议往往不能即时推动原油价格有效回升。结果通常是在减产数月之后油价方才回暖,即减产被反映到原油市场上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2007 年,代表着进口国利益的EIA 和代表着输出国利益的OPEC 之间的政策博弈仍将延续。而由于原油价格正落在OPEC 的敏感区间, OPEC 在07 年将饰演到更突出的角色。

四、季节性因素影响力增强

在地缘政治逐步被淡化的情况下。美国夏季的汽油消费、飓风、冬季取暖油消费等季节性题材将更受市场关注。其中汽油消费及取暖油消费通过上下游产品的关联性促升原油价格,飓风则直接通过影响墨西哥湾等重要产、炼油海湾的石油设施及开工率促升原油价格。实际上,每一年季节性因素都为原油市场的炒作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全球厄尔尼诺现象愈发严重,而美国由于其工业发达,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到全球的近三分之一,美国气候不断升温。06 年的暖冬气候就制约了原油的反弹高度。季节性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且其对市场的影响往往是循序渐进的,通常可以延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五、地缘政治因素仍未消除

国际油价走势受诸多因素影响,尤其在近几年,原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不但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并日益成为政治角力的筹码。

从经济利益和能源战略考虑,美国必须赢得与伊朗的博弈才能保证油价的稳定。之前美国一直通过外交手段暂时或永久性冻结伊浓缩铀活动,推迟伊发展核武时间。而在12 月23 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对伊朗实行一系列与其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禁运、冻结资产和监督相关人员出国旅行等制裁措施。至此美国已顺利通过外交手段推动伊核问题国际化,并为对伊采取进一步行动赢取国际支持。伊朗的产油国地位及战略地理位置决定,如果伊朗继续坚持发展核武器,将必然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也将再次推动国际油价飙升。玄而未决的伊朗核问题再度浮上水面。原油市场同时也是政治博弈的舞台。地缘政治问题再次浮上水面,可能会引发基金的再度热炒。

第三部分 燃料油(2737,-12,-0.44%)市场分析

尽管今年国内燃料油与原油走势出现了一些偏离,但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燃料油自身的基本面使其较原油更容易走弱。

一、燃料油现货市场结构生变

燃料油前期涨幅过高过快,国内终端用户难以适应成本不断增高的市场环境是导致燃料油市场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前期在原油的带动下,燃油价格也一路高企,致使燃油发电成本远远高于电价,燃油电厂亏损严重。虽然各地方政府给予适当的补贴,燃油发电厂获利空间仍然极其可微,甚至亏损。企业运行不堪重负,被迫停机或以最低负荷运行,直接导致对燃料油需求的大幅下降。而燃料油价格从高位回落后,企业重新启动需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需求一时难以恢复。

燃料油用于发电的需求量减少还受到电力供需形势缓解的影响。今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较去年明显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很显的改善。在我国目前的电源结构中,火力发电占到75.6%,水电占到22.6%,风电等新能源比例更小,这样的电源结构既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不利于环境保护。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华南地区的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燃油机组将逐步减少和淘汰。

总体而言传统的燃料油消费行业如印染行业在燃料油市场上已完全消匿;陶瓷产业用油比例下降到燃料油消耗量的30%以下;燃油发电厂需求大幅缩水,电力行业在市场中比重降低;船工用油稳定增长,同时燃料油加工企业已成为进口燃料油的消费主体。

二、替代能源发展空间扩大

由于前期燃料油价格不断走高导致成本增加,并且使用燃料油容易带来环保问题,替代能源的开发便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在我国替代燃料油的主要燃料是煤、天然气和奥里乳化油等。短期内燃料油替代虽难以大规模展开,但发展前景良好。目前煤市出现供给紧张的态势,并造成煤价上涨。另外以煤替油还受到环境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煤替代燃料油的规模将受到影响;但随着西气东输、广东LNG 项目以及与委内瑞拉奥里乳化油项目的逐步建成投产,燃料油替代规模会逐步扩大,特别是在发电领域。根据有关部门的计划和一些部门的预测,今后国内发电领域燃料油需求将有所下降,但占我国燃料油需求近1/4 的交通运输领域燃料油需求会因水上运输业的发展而有所增长;化工、建材以及钢铁等领域因其快速发展、替代燃料增长的局限性等方面的原因,燃料油需求在短期内仍将保持稳定。西气东输工程使部分电厂的燃料改为清洁性能较好的天然气。此外,进口LNG 项目的投产,也将进一步减少发电 方面的燃料油需求。

三、燃料油市场规模有所萎缩

中国今年的石油需求量占到世界需求总量的46%左右,增幅达到6.1%。但其中燃料油由于现行的价格机制以及替代能源的发展,需求有所下降。

现货市场规模的缩小传导至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上,使得成交量及持仓量出现一定的下滑迹象。 造成成交量及持仓量下降的原因还有:2006 年上半年曾出现几次沪燃油价冲高、成交放大的行情,但是每次都遭遇了现货商保值抛盘的狙击,投机户在油价回撤时损失较为严重,信心受到很大影响。实盘的打压影响了投机力量的热情度。不过上海燃料油作为国内唯一的石油期货品种,同时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仍有望吸引到更多的资金进入,继续寻求发展。

第四部分 2007 年后市展望

综上所述,2007 年世界经济基本向好,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长有所放缓,主要受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消费和住宅投资增长进一步走弱、及美元下跌等影响。在全球经济放缓和世界石油供需均衡的前提下,油价再次冲击前提历史高点的可能性极小,阶段性回调格局已经形成。同时受国际局势,季节性因素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07 年将延续振荡调整。预计2007 年原油价格总体将维持在55-68 美元/桶的区间内波动。

而沪燃料油的运行区间在2007 年则将更趋于稳定,受国内现货基本面影响的程度将高于2006 年。

近五年国际原油价格及美国、香港、中国的油价、黄金、粮食的价格

目前,我国主要粮食和汽油、柴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汽油、柴油价格不到日本、德国等国际市场价格的一半,大米价格则是国际市场的四分之一。我国已成为国际主要粮食和成品油价格的洼地。

为什么我国会成为全球价格洼地?它有哪些利弊?如何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同时,积极稳妥理顺能源和粮食等价格,保障民生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生产者、经济学者和有关部门,对“价格洼地”现象进行透视。

“价格洼地”日益明显

去年以来,国际粮价和国际油价犹如两匹脱缰的野马,持续大幅攀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特别是今年以来,全球小麦、玉米、大米等主要粮食价格均大幅上涨。以泰国大米为例,今年3月份平均离岸价每吨500多美元,4月份已涨到1000美元,5月份上涨势头仍处于高位。

粮价持续攀升的同时,国际油价也在飙升。今年以来,国际油价从年初“破百”,到7月3日突破每桶145美元,半年内涨幅近50%,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与国际价格的飞涨相比,我国粮食、成品油价格涨幅相对较小,国内外之间的价差正在拉大,"价格洼地"现象日益明显。”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说。

鉴于粮食、成品油在保障民生、稳定物价方面的重要性,我国对粮食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储备为辅的购销制度,同时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政策;对成品油则采取由政府参照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相应调整的机制。

今年一季度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吨收购价格为1582元,同比上涨7.5%,远低于国际约一倍的涨幅。国际米价是国内的四倍,国际小麦、玉米价格比国内高出197%和70%。

从油价来看,自去年11月至今年6月19日,国际原油价格涨幅超过50%,国内成品油价格保持不变。6月20日,国家调整成品油价格,平均涨幅在20%左右。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表示,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仍比国际平均价格低50%以上,比如每升汽油德国大约2.35美元,美国约1.1美元,而中国不到1美元。

谈到国际油价和粮价暴涨的原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认为,油价和粮价的暴涨,虽然与消费需求增加有一定关系,但发达国家对市场的操纵和国际资本的投机炒作难辞其咎。

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垄断全球粮食贸易,全球粮食交易量的80%集中在四大跨国粮商手中。国际资本正利用并放大美元贬值等因素进行石油投机交易。一些专家认为,目前2600亿美元的国际商品期货投机资本中,约50%以上资金用于石油期货合约交易。而1亿美元的投机资金,就会使石油期货价格上涨1.6%。

食品危机、燃料危机引发的危机已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开始陷入困境,有的国家甚至出现社会动荡。

与国际粮食、国际油价近乎疯狂的上涨相比,中国的粮食和成品油价格保持着相对平稳,受国际市场价格剧烈变化的冲击也相对较小。

“价格洼地”现象的背后,是输入型通胀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压力,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价格洼地”考验政府价格调控智慧

6月30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左一)在第19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发言。本届世界石油大会于6月29日至7月3日举行,包括20多位能源部长在内的约4000名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将围绕“世界在变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这一主题,重点讨论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尤其是油气资源开发和能源供需问题。新华社记者陈海通摄

对我国来说,无论粮价还是油价,都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价格的调整变化需要考虑当时的物价水平,还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价格洼地”使决策者面临两难的抉择:一方面,如果不逐步理顺粮食和成品油价格,将不利于促进生产,保障供给;另一方面,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贸然放开价格,则会导致物价和大部分企业生产成本暴涨,又不利于民生和经济的稳定。

今年以来,我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在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8%的水平上,今年前五个月又高达8.1%。国际油价节节攀升,国际粮价持续高位徘徊,输入型通胀压力日益加大。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我国炼油企业亏损累累。今年前个五月,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由去年同期盈利352亿元转为净亏损443亿元。以山东一家地方炼油厂为例,6月20日上调油价前,每炼一吨油要亏3000元,开工率仅40%。

地方炼油厂因亏损开工严重不足,但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长又超过供应增长速度,一度导致国内成品油供不应求:北京、广东等地加油站油料供应紧张,频频出现加油难的现象。

由于境内外油价悬殊,囤油倒卖、擅自加价、走私出口等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也随之出现。大连、杭州、广州和深圳等地的海关陆续发现不法分子将成品油和粮食走私出境的案件。今年前五个月,香港海关也侦破42宗由内地走私燃油至香港的个案。

“调整成品油和电价形成了新的涨价因素,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持续攀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在高位上涨,通货膨胀预期仍比较强。”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说。

浙江平湖一家箱包出口企业的负责人施纪鸿就对最近的油价上涨很头疼。箱包生产所需要的塑胶、轻纺等原材料源自石油,油价的上涨使企业生产成本今年以来上升了近10%。

油价的上涨还推动了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进而增加了粮食种植成本。山东邹平县种粮大户陈德民告诉记者,尿素从年初一袋100元涨到130元;磷酸二铵一袋从130元涨到280元。

成品油价格如不调整,不但市场供应无法长久保障,反而会鼓励耗费资源;如调整幅度过大,又可能担心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如何妥善处理"价格洼地",考验政府价格调控的智慧。”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

寻求理顺价格与减缓冲击的平衡

近50%的进口依赖度,使得我国成品油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国际市场;超过95%的自给率,使得我国粮食价格又可能在立足国内平衡的基础上,保持基本稳定。

“该理顺的一定要逐步理顺,但也不能一切都被国际市场牵着鼻子走,否则社会承担不起。”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成品油价格应逐渐与国际市场理顺,不但可以保证供应,而且可以促进节能减排。但国际市场粮价由发达国家决定,他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十倍以上,中国粮价不能盲目跟着走。

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及其它食品类商品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权重约占三分之一,粮价的变动对全社会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影响很大。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必须保持粮价的基本稳定,同时通过大力增加国家财政补贴等办法保护农民利益。

油价、粮价,已经成为人们对当前价格走势最突出的担心。为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我国把“坚决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保持市场和物价的基本稳定”列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扶持粮食、生猪、奶牛、油料生产的政策措施。夏粮连续五年获得丰收,国内粮食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粮食供求关系总体上基本平衡。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及其制品的出口,并加大了打击粮食走私的力度。

7月2日,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我国粮食必须立足于基本靠国内保障供给;国家财政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逐步理顺粮食价格,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

庄健认为,中国逐步理顺粮食和能源价格,及时补助受价格调整影响的城乡困难群体和行业,既兼顾了生产和消费者的利益,又有利于物价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专家们认为,只要坚持既定的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落实各项抑制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我国完全可以实现保持物价基本稳定、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目标。

美国油价按人民币算多少钱一升呢(2011年5月呵)

我根据查到的美国2011/5/2的油价数据,并按照:

1美元兑换6.5人民币,1加仑等于3.8升,美国加油站价格包括30%的燃油税

计算得到的美国裸油价格是:

价格最高的,比如芝加哥市,5.72元/升

最便宜的,比如比如科罗拉多,4.82元/升。

无论按照绝对价格还是参考N倍于我们收入的美国人收入的相对价格,中国油价都远远超过美国,甚至超过很多燃油税高达50%以上的国家。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产油国,为什么油价还涨上天了?

自疫情爆发以来,虽然这钱袋子是越来越瘪了,但还是很忙,也就忙着一件事,就是跟巴菲特一起做 历史 见证人。

我们一起见证了A股一周之内两度上演熔断风云;

我们一起见证了美股十天之内四度上演熔断风云;

我们见证了战后最美节操的经济掠夺,见证了大鹅股市停盘风云,见证了锂大爷、钴奶奶、金大伯、妖镍横行......

每天都在做见证人。

以前以为看热闹只是看热闹,后来发现这些热闹也会落在自己身上,从前以为拥抱互联网就是拥抱新经济,现在才发现拥抱中概互联成了中丐互怜。

这还不算啥,西边又给了一碗乌冬面。

吃完以后,我们又见证了史上没有最贵,只有更贵的油价。

中国95号汽油 历史 首次攻破9元/升大关,美国普通等级汽油平均价格达到每加仑4.43美元(1加仑约合3.8升),创下 历史 新高。

很多小伙伴在3.15那天,遭遇了人生的四重打击,油价、股价、基金、酸菜,股价和基金再这么跌下去,加油都加不起,连个滴滴司机都干不了,只能天天吃酸菜面了。

中国这油价蹭蹭蹭上涨,情有可原,一方面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存度比较高,只能被动接受。比如2019年全年油价相较2018年下降10%,但中国进口原油价格仅下降4.6%。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2015至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数量从3.36亿吨增长至5.42亿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递增,从60%增至74%。

但漂亮国可不一样啊!

这几年,由于页岩油革命的兴起,漂亮国不仅先后超越了沙特和俄罗斯,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产油国,实现了能源独立,还开始向从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的转变,一举重塑世界石油市场格局,并由此漂亮国成为一个“石油霸权”国家,又岂能将大客户——欧洲拱手让给大鹅,乌冬面不下也得下了。

在2007-2021年间,美国页岩油产量 占全球原油产量的比例从不到2%上升至10%-11%的水平,截至2021年9月,美国七 大页岩油区的页岩油产量约为814万桶/日,约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11%。

2019年,美国原油产量达到1230万桶/天,创下了新的记录,这几年虽然受疫情的影响,2021年,美国仍是全球石油产量最高的国家,日产超过1100万桶石油。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其月度《短期能源展望》报告中称,到2023年,美国石油平均日产量将达到1260万桶,高于此前估计的1241万桶。

中国油价涨上天,主要因为被掐着脖子,不买不行啊,可漂亮国可不缺油,为什么还会爆发能源危机?

这得感谢睡王一波骚操作,为了照顾背后金主爸爸的利益,上来就自废武功,以发展新能源的名义,打击页岩油,这就导致页岩油的资本开支不足,如今油价上涨的时候,希望页岩油扛起大旗,但生产商害怕过河拆桥!

此前,由于受疫情影响, 石油需求骤降,库存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原油价格跌破其现金成本,对美国页 岩油行业造成了沉重打击;由于油价疲软,大量页岩油生产企业破产,直到现在美国的钻机数量还没恢复到2018年的水平。

欧洲缺油少气,被动挨打情有可原,漂亮国自作孽不可活,是不是很厉害呢?

在漂亮国,气候变化已变成一种“政治正确”,是左派政党的选票保障,是其背后能源势力的利益博弈。在过去十年,这种政治正确严重地抑制了化石能源消费,打击了能源供给弹性。

既然内部供应上不来,那就只能依靠外部了,委内瑞拉有油,制裁中,伊朗有油,也在制裁中,俄罗斯也有油,刚被制裁!

即使没有制裁的原因,新冠疫情制约了全球能源供应,再加上乌冬面引发全球油价飙涨,漂亮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漂亮国能源供给问题不是大问题,其本身具备开采条件的石油、天然气储备颇为丰厚,最大的问题还是以政治正确为名的能源干预。

在本不缺油少气的漂亮国爆发了一场严重的能源危机,还被通胀卡住了脖子。这无疑是当代的黑色幽默,也是政治精英们的“致命的自负”。

国际油价涨跌是怎么定的

世界石油工业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但出现真正意义的国际原油市场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儿。也就是从那时起,国际原油定价机制开始成形。最开始,欧佩克居于主导地位,但在两次石油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利用其金融优势和经济影响力,开始打破欧佩克的价格垄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石油期货迅速壮大,全球逐渐建立了以期货市场为主导的定价体系。

经过几轮大浪淘沙,三种基准价格逐渐在国际市场上立住了脚,即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萨斯原油(wti)价格、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北海布伦特原油(brentcrudeoil)价格和中东的阿联酋迪拜原油(dubai)价格。这些价格均分为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其中,大致在下一个月交货的原油期货合约因交易量巨大,它对应的原油价格最常被人们采用。

北海布伦特原油也是一种轻质油,品质低于西德克萨斯原油,但它的辐射区域却非常宽广:西北欧、地中海、西非出产的原油,还有俄罗斯、中亚和中东出口欧洲的原油均参照这一定价。可以说,伦敦布伦特市场的国际范儿及其高度灵活的交易工具为它在业内积累了口碑,积攒了交易量,影响力也相当巨大。

至于中东各大产油国生产的或者从中东出口至亚洲的原油,则普遍采用阿联酋高硫原油作为基准价格,因此它的涨跌往往可以反映亚洲对原油的需求状况。与此同时,欧佩克也会推出官方的原油参考价格,其计算方法是综合科威特、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十多个成员国的原油价格,进而得出一揽子参考价格。

从价格上看,除非出现严重的经济波动,一般而言,wti原油价格会比布伦特原油高5%左右,而二者的价格又会高出迪拜原油。

此外,在远东市场还有两种定价方式。一是马来西亚轻质原油塔皮斯(tapis)价格,主要代表了东南亚地区轻质原油的基准水平。二是印度尼西亚原油官方价格(icp),包括越南白虎油田、中国大庆油田都会参考其价格。